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问这问那


广义来讲亲王包括国(亲)王、藩王和郡王等同姓王,当然这些王也有靠功劳的异姓王,福垊称之为勋王。福垊下面主要谈谈爵位上的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

亲王——世上只有爸爸好

亲王这个爵位在清朝用的最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十二位铁帽子王,有10个亲王、两个郡王(郡王也是理论上的亲王)。今天的欧洲的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卢森堡他们的元首,英国女王的丈夫,日本天皇的子孙也都是亲王。但福垊想说的是亲王作为爵位是从晋朝开始的,对,就是那个八王之乱的晋朝。亲王就是皇帝的兄弟、儿子所封的王位。此后,亲王爵位为南朝、唐、宋、元、明、清所延续。实封的亲王为藩王之一,比如晋朝、明朝。

藩王——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福垊认为藩王就是拥有实际封地甚至拥有军队的亲王、勋王、外王。勋王分为两种:功臣的异姓王、权臣异姓王。外王分两种:接受册封、前来朝贡。也就是内藩的同姓王、异姓王以及外藩的异(国)族王。藩王作为实际爵位只存在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但作为实际的藩王我们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因为我国一直都有外藩国,比如朝鲜、越南等。

仅以汉朝举例:亲王同姓王吴王的刘濞、勋王异姓王齐王的韩信、勋王异姓王魏王曹操、外王异国王南越王赵佗、外王异国王汉委奴(日本)国王等。清朝的三藩也是名副其实的勋王异姓王的类型,异姓王要么取而代之,要么去而逮之。北宋时,辽朝、金朝在其境内设有宋王,而北宋境内未设辽王、金王。南宋皇帝赵构向金朝皇帝称臣,接受册封,成为耻辱而又空前绝后的金朝藩帝。明朝藩王燕王南下靖难,成功由藩王升级为皇帝。

郡王——人活着的全部只有快乐,还要提升快乐的程度和长度。

关于亲王、郡王有这样一个说法,一字王为亲王、两字王郡王。要福垊说,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晋朝之前的诸侯王,一字两字级别一样,甚至两字王的地盘比一字王大多了。比如淮南王刘长的地盘就比淮阳王刘友的地盘大。晋朝以后才有一字二字之分,因为郡王源自晋朝。严格来说,古代所封藩王(内藩)多则十个郡,少则一个郡,最小的也就是几个县,说他们的郡王也不错嘛。比其五县天子殷国皇帝不知要厉害多少了。

郡王一般授予给太子子后来为亲王子庶子,至于异姓王的郡王到唐宋元都不太值钱了。当然比起太平天国的王爷们,那可是很值钱的。在明朝,朝鲜国王为郡王级,但他享受亲王待遇。

、其实无论富贵贫贱,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亲王、藩王、郡王,您现在可以分清了吗?


福垊


藩王并不是一个封爵的级别,而是对于拥有实际封地的"王"的概称。

周代实行分封制度,包括周王的儿子和直系亲属、功臣、前朝帝王后裔等。当时这些分封称封国,国君根据级别不同称公、候、伯等,只有周王才能称王。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君纷纷自称王。这个时期的封国独立性更强,但不称藩王。



汉代也采取了分封制度,但又结合以郡县制。将刘姓宗室分封到东部地区,大的以古国名,一般的以郡名,皆称王。其等级地位要看具体地盘和食邑多少。这些封国称为诸侯王,或藩王。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是藩王造反了。武帝开始实行推恩令,把很多大封国拆分了,原本封号留给嫡长子,其他儿子也封王,名义上照顾亲戚,实际上是分化藩王实力。此前文帝时贾谊《治安策》中已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景帝把亲弟弟梁王刘武封地一分为五。



到了两晋,也继续是宗室分封制。著名的如八王之乱。晋代出现了某某郡王的封爵,但并不是严格的等级意义。

到了唐代,比较明确的区分了亲王和郡王。实际上在清代之前,都没有将“亲王”二字直接做后缀的,只是王和郡王之分,或一字王和二字王,一般前者以古国名,后者以郡名,或加称郡王。如李治即位前封晋王,唐中宗李显曾封周王,后废帝位降为庐陵王。唐代不存在藩王,宗室封王并没有对封地的行政权。后期藩镇割据是节度使制度,并非封爵。

宋代同样皇子没有封地,爵位分王、郡王。

明太祖恢复了分封制度。皇子直接封亲王,即一字王,给予封地“就藩”。明代藩王只是指亲王这一级别,亲王的除了一个儿子继承亲王外,其他封为郡王,这些郡王都是附属于此“藩王”的,并没有独立的小王国。在称呼上,一般说某藩或某府的某某郡王。

清代宗室取消了分封制,只是给与爵位待遇,封号上也不再用古国名和地名,都是吉祥词语。清初册封的吴三桂、尚可喜、耿忠明三个王,是有独立行政权军事权的藩王,所以才有削藩的称谓。

总结一句,藩王都很有钱,所以才有大墓!


几苇渡


亲王、藩王、郡王听起来差别不大,其实细想下来还是截然不同的。

亲王、郡王与藩王的不同

定义不一样

亲王、郡王是对王爵爵位的划分;



而藩王则是指拥有封地的王爷,既可以是皇帝的手足兄弟、宗室子弟,也可以是建有大功的臣子(如清初的三大藩王: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

称号出现时间有先后

虽然在汉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皇帝把自己的兄弟封王的情况,但是直到西晋才开始真正出现“亲王、郡王”之分;

藩王的名头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

孝哀自为藩王及充太子之宫。—《汉书》

与皇帝亲疏关系不同

亲王、郡王大多和皇帝有血缘关系,最起码也是深得他信任的人,自然和皇帝就比较亲近;


相比之下藩王中虽然也有亲贵,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异姓臣子,再加上藩王大多处在天高皇帝远的封地,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藩王在想什么,又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像代王刘恒一样起兵作乱呢?因此皇帝对他们始终怀有戒心。

而且藩王万一干了什么事触动了皇帝的底线,到头来只怕会落得个狡兔死 良狗烹的下场(康熙削三藩就是例证)。

权力大小不一样

在清朝之前亲王、郡王大多有自己的地盘,自己也算是一方诸侯(实际上也就是藩王),权力自然相对比较大,起码在自己的封地内是老大;


而到了清朝,亲王、郡王基本都在皇帝眼皮子边上,整个国家都由皇帝任免地方官来管理,这些王爷们最多也就参议朝政,完成皇帝派发的任务罢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权力自然和藩王不可同日而语。

亲王、郡王也有差别(就拿清朝举例)

地位不同

亲王是中国古代爵位中的最高等级,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亲王之下才是郡王。

俸禄不同

亲王一年能拿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郡王则减半。


考虑到亲王的待遇实在太过优厚,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坐享其成不思进取,也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清朝就独创了一种王位传承机制:本来皇帝封的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按照前朝的规矩都是世袭罔替的,而清朝就规定每传一辈降一等(意思就是说亲王传给儿子就变成了郡王、郡王变成了贝勒)。只有皇帝钦封的“铁帽子王”的亲王爵位才能世世代代往下传而不降级。

如何评价

亲王、藩王、郡王地位都不低,但是如果能穿越的话我还是宁愿做一个富贵亲王或者郡王,做藩王还是太危险了,时时要提防着皇帝算计,你们说呢?

文章由本人手打原创,如有错漏烦请指正!


晓史才能明事


亲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体系中的不同等级;藩王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国的亲王或者郡王。

亲王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处于第一等王爵,地位仅次于皇帝。亲王通常只有会在皇族的近支血脉里传承。


比如隋朝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总之越往后这个亲王爵位越值钱,不随便给。

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那就是实力已经可以和皇权抗衡的情况。


比如清初的吴三桂和尚可喜,由于实力太强大,几乎可以称为清朝的“合伙人”。所以虽然他们是汉人,虽然他们不是皇族近支,远支都没戏。但是清朝为了稳住他们,还是给了亲王封号,享受亲王礼节和待遇。实际上可以理解,因为清朝如果不给,人家自己就可以自称天子,面南而王了。

而郡王这个王爵出现得比较晚,一直到西晋,历史上才有“郡王”的记录。


是西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自己的大臣孙永时,发明的“郡王”。不但孙永是郡王,而且孙永的儿孙还可以继承郡王王爵。

但是唐宋以后,“郡王”也开始值钱了,成为了仅次于“亲王”的一等王爵。

比如唐朝时,太子与亲王的儿子等都被封为了郡王。“郡王”就属于第二等王爵。到了清朝的时候王爵越来越值钱。基本上在亲王和郡王之下还有贝勒(就是王的意思),贝子(小王的意思)等爵位才轮到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而且在亲王这个段位上还有八个加强版,叫“铁帽子王”,可以享受世袭罔替。


郡王的成份也非常复杂,有宗室子弟,比如亲王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这些藩地的那些因为满蒙联姻而勅封的蒙古王公们。比如《大宅门》里的詹王府里的蒙古王爷詹王爷就是“郡王”。

《雍正王朝》里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筹赈的时候,胤禛是四贝勒,胤祥是十三贝子;回来后,胤禛成了雍郡王,胤祥成了十三贝勒。都升了一级。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胤禛被封为了雍亲王,而胤祥被打入大牢。最后雍正成了皇帝,胤祥成为了怡亲王,死后被追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藩王是清朝康熙解决三藩以前,仍然拥“分封建藩”时有封地的亲王或者郡王等等。

所谓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卫皇室”里的“藩国”。所谓“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国”属地。

“藩王”和“藩国”可谓历史悠久,可谓是国中之国,麻雀虽小,五胀俱全。汉朝的晁错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里面提到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都可以被称为藩王。


朱元璋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分封建藩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拱卫自己的嫡系儿孙千秋万代。比如封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封朱棡为晋王,就藩太原;封朱棣为燕王,就藩北平,等等。

当然除了宗室以外,还有藩镇割据的武将也有可能称为藩王。但一般得到皇室认同,也是经过册封的,所以本身也可能是亲王或者郡王。

比如清初的“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都可以称为“藩王”。但是,其中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亲王,而耿精忠是郡王。在清朝达到王这个级别的汉人,也就他们仨,结果下场都不是太理想。

此后清朝取消了“分封建藩”,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中的藩王了。


炒米视角


其实,藩王一般不能和亲王、郡王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亲王和郡王是爵位的一种,而藩王并非一种爵位。

要弄清楚藩王、亲王和郡王的具体含义,就会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1、藩王

清初藩王吴三桂

指驻守京城以外地区的亲王或者郡王,这些藩王有的只是住在某一地方,并不干涉当地军政事务,比如明末的福王、周王;但有的藩王拥有军队和领地,在当地说以不二,掌握着绝对权力,比如清初的平西王吴三桂等人,康熙年间清廷削藩,就是要剥夺这些藩王的权力;中国古代附属国的君主也被称为藩王。

2、亲王 晚清恭亲王奕䜣

亲王是王爵的最高等级,一般是皇帝的兄弟和儿子。比如执掌晚清政务数十年的恭亲王就是亲王,他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的亲弟弟,外号“鬼子六”。亲王前面的修饰词一般只有一个字,比如福王、周王等等。

3、郡王

延平郡王郑成功

郡王是比亲王低一等的封爵,中国从西晋开始区分亲王和郡王,郡王开始是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来也封给宗室子弟和立功大臣。郡王一般修饰词是两个字,比如镇南王、延平郡王等。


民国年间那些事


嗯,这么说。

曹魏之前王爵只有一级,就是国王。

西汉恢复王爵,都称国。大国如齐王刘肥,作为庶长子被刘邦授权统辖七十三城,百姓能讲齐国话的都属于齐国。此时诸王拥有极大权力,控制地方经济,秘密发展武装。汉景帝汉武帝后逐步削权,控制王国军政体系。曹魏分王爵为亲王、郡王。唐代创嗣王,高于郡王低于亲王,宋代虽演用嗣王,但受封很少,明代废除。

亲王最初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亲王。

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为亲王,两字王为郡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所以亲王表面等于国王,一般以春秋战国名作封号,晋楚齐魏赵燕为第一等,汉秦周很少封。鲁卫等为第二等,其余春秋诸侯国号如滑等为第三等。少数的比如中山王则属于一字王的范畴。

郡王,通常以秦汉郡名为号,比如太原王、济南王。

清代专以美号为封,一字王的礼、肃等为亲王,二字为郡王。但也有很多比如直郡王等一字郡王,顺承亲王(锡保)等二字亲王出现。

所谓藩王,就是有封地,具备独立行政军事体系的封王。既可能是皇族子弟,也可以是勋臣比如西汉初期诸王,还可能是地方少数民族首领。

因为藩王距离中央比较远,又有军政团体拱卫,享有地方经济控制权,历来是皇帝的重点注意对象,也很容易发生削藩与反叛,比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因此明代靖难之役之后,藩王基本当做猪养,失去对封地的控制权。清代则是中央统一管理土地,除蒙古诸王外,众王没有封地。


四川達州


王是一个爵位,均可继承(郡王得看皇帝的意思)。亲王为第一等王爵,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一字王号为亲王,二字王号为郡王。王亦可佩戴冕琉,琉为9串(皇帝为12串)

例如李世民登基前称秦王、李旦登基前的相王,以及各个朝代的齐王、代王、晋王之类的,皆为亲王。亲王一般都以春秋战国的国名为封号。

例如郑成功及其后代的延平王、李承乾封太子前的恒山王、中山王,皆为郡王。

王爵的来源为皇帝钦封,后而继承。其中亲王继承者为世子,其余子嗣封郡王。王爵一般只封皇子,异姓王一般都在开国时封赏给有功之臣,守成之君很少封异姓王,主要是条件苛刻,总的来说就是:开疆拓土,挽难救国。

由于爵位显著,一般来说,为了巩固皇帝集权,爵至国公以上,就不可在朝中任职。所以一般封王的都是两种结局:要么在京中当一个逍遥王爷,整天领着一群狗奴才,调戏调戏良家妇女,无诏不得离京;要么领着自己的班子,到封地去发展自己的小国,抵御外敌,无诏不得离藩。

刚说的这第二种王就是藩王了,就因为他有属于自己的藩地,这既可以是亲王,也可以是郡王,主要看皇帝怎么安排了,这类王权力很大,在藩属内享有专断之权。


精神锈斑


天下攘攘,皆想成王。

司马懿的第五子司马伷(zhòu)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郡王。公元265年,司马伷被他的大侄子晋武帝司马炎封为东莞郡王。

因此,我们认为,把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是从西晋开始的,直到发展到明朝,王爵的等级制度才算趋于成熟。唐宋两朝以来,亲王只封皇亲,例如皇帝的亲兄弟及儿子。亲王一般都用春秋时古国名来命名,例如:陈王曹植、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燕王朱棣等都属于亲王。

由于古国名像“秦、齐、赵、魏、韩、燕、楚”等基本都是一个字,所以亲王又被称作“一字王”。

郡王可以是皇亲国戚,也可以是功臣良将,例如兰陵王高长恭、汾阳王郭子仪等都是赫赫有名的郡王。

郡王多以郡县地名来命名,像渤海、长沙、汝南、汾阳、庐陵等郡县名基本都为两个字,所以郡王又被称作“二字王”。南北朝时代,北齐首先提出来,亲王在三公之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之下。“王”作为一种爵位,下面还有公、侯、伯、子、男五个常见爵位。

由此可见,亲王的地位比郡王高贵,亲王比郡王在爵位上也要高半个级别,亲王属于一等王,郡王是二等王。

如果把亲王比作现在的国级干部,那么郡王就属于副国级。

相较而言,藩王就好理解了。藩,即藩属地,藩王就是拥有封地的亲王或郡王。

亲王或郡王虽然名字叫得响亮,但并不是都拥有封地的,大多都住在皇宫周围的王府里,被皇帝哥哥监视着,每个月按期领着王爵的俸禄,日子也并不好过。

亲王郡王就好比官级,藩王就好比官衔。这就类似于某大学教授与某省长,从行政级别上可能都属于部级干部,每个月领着部级津贴,但省长有官衔,类似于藩王。明朝经过洪武大帝的整合,亲王、郡王、藩王制度是最明确的。皇嫡长子立为太子,其余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所以又称为藩王,亲王20岁就藩,其封地又称国,玉玺称“某国之宝”。

亲王的嫡长子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王世孙,其余诸子十岁立为郡王。

明朝的王爵制度实行的是世袭罔替,兄终弟及。

可能是朱元璋年轻时穷怕了,当了九五至尊后极力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享富贵,所以明朝的王子王孙们是最安逸的。

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王爵制度,但除了十二个铁帽子王外,其余王爵均是递减承袭的。

递减承袭简单来说就是亲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后就成了郡王,郡王的嫡长子再往下继承又成了贝勒,贝勒的嫡长子再继承就是贝子…哎!反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也很好理解嘛,毕竟皇族锦衣玉食,老婆妃嫔一大帮,繁衍能力旺盛,在爵位传承下如果不这么裂变递减,要不几代,整个京城都TM是王了。繁枝飘摇朽根存,安得犬子似虎狂。

设使辛亥不革命,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南宫寻欢


现在很多电视剧和小说中都会存在像亲王,藩王,郡王之类的人物,如《甄嬛传》中的果郡王是康熙帝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康熙王朝》中的藩王如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亲王的话像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这些爵位都出现过,可大家知道他们的含义和区别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电视剧中的这三种爵位,小编以下会为大家概述他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看他们分别开始出现的朝代,亲王和郡王都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但亲王爵位高于郡王一级:而藩王此名称出现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创建了明代藩封制度,为巩固统治,他将25个儿子封为藩王,最著名的当为燕王朱棣,建藩国于北平,后继位成为皇帝,除此还有秦王朱樉,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晋王朱棡,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等。

与皇帝的关糸。皇子,皇帝兄弟专封为亲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为了相王。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叫皇帝陛下为哥哥,弟弟,爸爸的人,除了被封为太子的人哦!郡王多封给帝王的无法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后也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也就是现在的像老板得力的下属这种关糸吧大概。藩王可以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地方势力首领。

家人的正称。亲王正妻称王妃,嫡长子称世子,承袭王位,其余诸子封为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郡主的夫君称仪宾:郡王配偶称郡王妃,郡王承袭者称王长子,其余儿子封镇国将军,郡王女儿封县主。但到了清朝时“多罗郡王”一爵简称郡王,专用于加封皇族宗室,满洲贵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之勋贵,为宗室内外藩封爵之二等:关于藩王对家人的正称大略于亲王相似,以下就不加以描述了。

在看各自的权力,三者之中藩王权力最大,有掌握军队,税赋,人口等权力,但随看他威胁君主的权力被一步步的削弱。亲王与郡王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无封地,无食邑,无地方亲政权力,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参与中央决策。

大家可以从以上陈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分方法,由此正确的了解电视剧,小说中各类王爷的人物官职。


寡人讲历史


先说什么是“藩王”。

藩字的本意是篱笆,比如人们常说藩篱。后来藩字被引申为屏障、保卫的意思。

封建时代,天子会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或功臣,这些人就被称为诸侯王,被封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属国。这些诸侯王,肩负着屏卫国家,抵御外敌,镇压内乱的责任,就像国家的藩篱,所以被称为藩王。

当然,这些藩王并不总是守卫国家,有时也是天下动乱的根源。比如汉朝有七王之乱,明朝有因削藩引起的燕王造反,清朝有三藩之乱。


只有那些有封地的王才能被称为藩王。而亲王、郡王则是爵位,与封地无关。封建社会的爵位一般为王、公、侯、伯、子、男这几种。王爵往往只能赐给皇室成员,而其他贵族最多只能得到公爵。清朝,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亲王是较高一等的,郡王则是第一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