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里的方言存古程度最高?

专治度匪中二病


当然毫无疑问是陕西方言了,确切的说是关中方言,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

西安曾是周秦汉唐四大朝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官方语言,被称为“大秦雅言”,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

1、咥

西安人把“吃饭”叫“咥饭”。
《辞海》咥:咬。
《周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说,老虎跟在你屁股后面,但没咬你,暂时是亨通的。

2、嫽

西安人形容“太好了”就说“嫽的太”。
辞海:嫽,美好也。
杨雄《方言》:嫽,好也。
《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3、彘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彘(音只)。
《鸿门宴》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4、乡党

西安人把“老乡”叫“乡党”。
《汉书》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5、毕了

西安人把“完了”叫“毕了”。

《过秦论》:六王毕,四海一。

6、闻

西安人把“趁热”叫“闻热”,比如说菜都凉了,闻热吃。
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趁着有酒)
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不如趁早)

7、白雨

西安人把“暴雨”叫“白雨”。
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
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8、争

西安人把“差”叫“争”。比如我欠你1万块钱还了8千,就说我还争你2千。
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
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
“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陕西人一看自明。

9、年时

西安人把“去年”叫“年时”
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10、肉夹馍

最让人不解的是明明是馍夹肉,为什么陕西人叫“肉夹馍”。
这是一个典型的古汉语词,即“肉夹之于馍”。
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同理,即“蒜蘸之于面”。


屯元国学文化


随便举几个陕西方言的例子,陕西方言把吃叫“咥”,把饿叫“饥”,把女孩儿叫“女子”,把提水叫“汲水”,把昨天叫“夜儿个”,把去年叫“年时”,把“瞌睡”叫“乏”,把聪明叫“灵性”,把迟钝叫“木”,把模样叫“眉眼”,个别地把猪叫“彘”,把滚开叫“避”,把烦躁叫“瞀乱”,可怜叫“恓惶”,说话叫“言传”,开水叫“煎水”,最为人所知的是馍夹肉叫“肉夹馍”。作为陕西人很多陕西方言我都没能掌握,现在小孩儿都说普通话,估计再过几十年陕西方言得失传了。我觉得上海四川广东那边的方言保护的很好,上海公交还有方言报站,值得陕西学习


何妨醉死如醉侯


我们按照惯例直接给出答案,一般来说,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存古度最高,但是这个存古度也只接近中古汉语。按照问题里问的哪个最接近上古汉语,只有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方言中有了极其微量的相似度,但已经无法研究了。


因为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上古汉语到如今已经完全失传了。

说到存古程度,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说古汉语,实际上是在五四运动之前接近3000年中国语言,并以变化形势分为四个阶段,其中远古为商之前;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的方言最接近古汉语,切记这个说法是错的,你要点名是中古汉语还是近古汉语。当然在使用习惯上,古汉语大多数说的就是中古汉语,也就是从魏到宋这一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历史最长,变化最多。很显然,近古汉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差不多,也就是北方方言,这是因为元朝定都北京之后,直到清朝,中国的官话都是以北京方言为主,而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北京方言;中古汉语则和现在南方沿海方言更为接近,比如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其中客家话算是存古程度最高的。因为客家话偏僻,人少,种族单一,故而在历史洪流中被影响就较少(评论里有人扯,说客家人多人少的问题,你拿现在的人数说什么,你要看看魏晋,唐,两宋有多少人)。

可问题是一牵涉到上古汉语,时间直接推到公元前,目前所公认的就是这块语言已经是完全遗失了的。或是由于战乱,由于同一融合,再是由于南北转变,更由于语言不比文字可以记录(那个时代),导致了古汉语的完全失传。


虽然目前有部分语言专家结合各种文献在研究上古汉语的音调等,但也只能是在极其狭义的范围,并且无法得到验证。对于这块,是非常遗憾的,可惜也没有办法。

而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不管是中古汉语,更或上古汉语,我们也只能研究部分语调,读音,基本唐以前的语言到现在都已经是完全消失了的(所以那种古人怎么读诗的视频,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你可以研究韵母,声调,却无法完整还原)。这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不只是在汉语而已。


三观粉碎机


我的老家在陕西宝鸡,我就说说陕西宝鸡方言吧。我觉得我们宝鸡方言存古程度相当高,许多方言和词汇直接沿袭着上古汉语的用法,如果不在本地生活多年,是难以了解这种方言形式的。

宝鸡方言又叫“西府方言”,是因为将近3000年前的西周从宝鸡地区发源,所以,宝鸡方言中有许多词汇都延续了西周时的雅言用法,有一种如同青铜器一样厚实的韵味。

宝鸡方言中最常见的是 nia nia 这个词汇,是表示吃惊、惊叹、惊恐的语气词,并表示一定程度的担忧和不可思议。

其意思跟“我的妈呀”基本一致,比如,看到一个令自己惊奇而新鲜的事物,常常会发出nia nia 的感叹。

实际上,这个词汇是娘(niang)的韵尾脱落后形成的,在宝鸡地区,如果单独使用时,如,发音为 nia 时,表示是妈妈、母亲的意思。连贯起来就是上述意思了。

人们在遇到惊吓和刺激时,常常会哭爹喊娘,随着对娘(niang)这个字的发音的不断转变,最终简化成nia ,去掉了韵尾,意思也发生了变化。

古汉语中有一个字叫作“彘”,音zhi,最早记载在《山海经·南次二经》里边,指代一种长相丑陋,并且性子凶猛的动物,实际上就是“猪”,而在宝鸡人现代的叫法中,把“猪”依然称作“彘”,延续了古老的汉语传统。

古汉语中有一个字“嫽”,出处自“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是东汉文学家傅毅《舞赋》中的句子,意思是美、美好、漂亮。宝鸡人看到一处美景或者好吃的,常常会说:嫽得很,或者说“嫽扎咧”

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介绍的这三个完全能体现宝鸡方言的传承形式,大家就知微见著吧。


鸿鹄迎罡


我也一直觉得西府方言最接近上古音,才是真正的雅言,大多都直接保留了下来。例如,人去世了说殁了,称父母或已经亡故的祖先为"先人"。 《诗经.小雅.小宛》:“我心忧忧,念昔先人。”把猪叫彘,把头叫颡( 孔子: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把吃饭叫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把喝水叫喝汤(汤即热水)。把取笑别人叫“瓤人”即“让人”《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平常说还好会说罢了,西府人天天说罢了,自己都没觉得这个词古,同样的还有毕了即完了。下(xià,西府方言读hà)、重(zhòng,西府方言读cheng)、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小(xiǎo,西府方言读suī,同碎)、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白居易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蛤蟆陵即下马陵。


行者无疆72723279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第一我会三种方言,第二我成长的地方素来出语言学家。

方言存古程度高与否,学术界其实是有较为一致的观点的。方言能不能存在,跟“方言岛”有关系。所以,如果没有这种“孤岛”,那么当地的语言就很容易跟外界交流、互动,长时间的话,也就失去了它的“古味”,它总是与时共进的。

拿福建来说,福建是一个面山靠海的省份,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就比较隔绝,只有古崇安一道与中原相通。所以武夷山脉就成了天然的语言屏障。福建的山区丘陵遍布,因此小村落分布其间,特别在北部地区,因为与江西、浙江交界,所以语言非常多变,可以说到了一村一方言的地步。而沿海地区,相对平坦,特别是闽南地区,语言就相对单一,以闽南语为主。可见语言与地理特征是有关系,一个地区的语言存古程度如何,跟它的地理特征关系很大。由于福建地区与中原存在着天然屏障,所以在语言上,也保留了很多古音。历史上,中原多次大乱,人们都逃到了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这样也把当时的语言带进去,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从现在中国的语言特点来看,中国北方整体地势较平,因此语言上基本较少保留古代语音,这些地区的语言,特别是在明代以后,基本保留与中央高度一致的特点。所以方言存古主要看南方。广东、福建一带是重点,这也是北京大学有些教授招收音韵学研究生只招这两个地区的缘故。


兰台挥麈


按国内古语言学理论,上古汉语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上古时期的的划分依据是没有文字出现,换言之,在上古时期是没有文字的。

文字有多重要,后面会尽可能说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话说出来,没有记录的话,这话传不了多久。

现在知道为啥大领导们讲完话后会印发成红头文件让你学习了吧?

目前保存的古代汉语,大家应该不会陌生:粤语。

对,你看到的没错,就是粤语。

秦朝时期,发配犯人的首选地是岭南,也即是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以及福建这些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形成了独特封闭的语言体系,完整的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语言特色。

这些发配的犯人来自秦统一六国前,秦统一六国后,对一些不听话的六国子民继续往这里发配,所以这里的语言粤语渐渐融汇固化,保留了先秦的语言风貌。

今天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语言也有类似唐宋时期的语言特点,这和粤语保留古代汉语特点是一个道理。

另类君曾撰文《古代汉语今何在?原来有钱人一直在用》,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另类文史


应该是闽语接近于唐朝的发音。福州话、闽南话、莆田话都是同宗。

闽人很多唐朝迁入带来了当时的唐音。当时唐人迁入,杀了很多当地的土人。大部分军队男子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至今福州地区女性叫自己丈夫都叫唐哺人,叫女生则是叫诸娘子。叫妻子则是新妇。锅念为鼎。你则是汝,我念为微。说的方言就包含了中古汉语倒装的用法。

比如,你的名字叫什么。福州话就是,汝的名字名什么。保留大量文言文的用法。

而且历史上福建地区战乱少,迁入的人群不同时期不同发音。福建地区的方言也是全国之最。福州话、闽南话、莆仙话、永安话、建瓯话、浦城话、崇安话、客家话、畲语等等。


Lancer伪


中国因历史久远,地大物博,所以衍生了大量的方言,存古程度较高的主要是闽方言和粤方言。


1.方言的形成:主要是因国家版图的扩大,起初古汉语存在于现在的北方,后来经过不断的南迁,因为与当地需要的交融形成了方言,主要有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等等。


2.闽方言:闽方言形成于晋朝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中原的衣冠八族避难到现在的福建一带,也带来了古汉语,形成了现在的闽方言,古时候被称为河洛语。


闽方言保留了唐魏时期的中原口音,是研究唐文化的手段之一。现在的闽方言主要流行于福建漳州,泉州,厦门还有宝岛台湾,在国外的唐人街也多有流行。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需要因受到了唐朝的影响,导致有些声调与闽方言相近,但是意思却不同,有的甚至相反。


3.粤方言:粤在古时候通越,它成形早于宋朝,是岭南文化的遗留,粤方言,有九声六调。是中原古汉语与岭南文化重组后的产物。


粤方言,除了保留了古汉语的音节之外,还留存有大量的文字,这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等地。

4.总结:中国的方言众多,都是历史的文化的遗留,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是我们去保留,传承。现在有些方言开始消失了,这是我们的损失。




嗨不起来了都


客家话的古汉语留存度最高,其原因我在一篇文章“风雨客家人”中谈过,一是历史上客家人为避战乱从中原地区迁到今天福建、广东、江西、广西等地,这种大规模迁徙历史上有两次,也就把当时的官方语言带到了迁徙目的地。二是客家人到了迁徙目的地后,由于是客居,因而就有了封闭性,多聚居一处,和外界交流少,语言受当地土话影响不大古代汉语的发音特色得以适度的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