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外一个人就能带娃而中国要一家子带?

小兽妈妈


确实外国人在带孩子某些方面,是很值得让我们中国人学习的,外国人能一个人带好一个孩子,主要还是教育理念和养育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1.首先表现在吃的方面,国外是习惯去外面买速食,宝宝的米糊、果泥、果汁等等都是已经有生产好的,拿来便吃。而在国内大家都想着天天换着法子给宝宝做辅食,有的妈妈一天都要做4餐。


到了宝宝大一点的时候,国外经常面包,牛肉煎一下沙拉,吃的东西相对简单。而国内一天6餐,每天还要给宝宝吃好一点的,还要讲究几菜几汤,这个人力时间成本就很高了。

2.在国外老人是不帮年轻人带娃的,都是分开住的。而国外的年轻人都喜欢运动,所以我经常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妻背着几个月的孩子就出门一块玩儿。

在国外孩子帮忙做家务是天经地义的,国外的人力成本高啊,家里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家务事。

有一次我在国外看到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出去,妈妈可能不舒服躺在那儿,爸爸就帮忙准备中午的餐食,全程爸爸都面带微笑,孩子们在旁边会帮忙搬桌子椅子,时不时来逗笑一下妈妈。整个场面非常和谐。

而在国内经常看到妈妈或者老人带孩子,爸爸经常就不见踪影,回家就是打游戏。有像网友说妈妈肩背手提的举着雨伞抱着娃后边还背着菜,爸爸不见踪影。孩子哭了闹了都是找妈妈,有一次找爸爸,就是问:我妈妈呢?唉!


3.国外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秩序,有边界感要独立自主。

到国外的景点去玩的时候,经常都看到孩子们穿得整整齐齐的在那儿排队,不会大声喧哗。

有的小宝宝呢,光着脚在外面玩的时候,晃来晃去,家长也不会过多的干涉,只要不伤害到自己。

而在国内只要宝宝光着脚在外面玩的时候,家长肯定会跑过去说,唉呀,这个很不干净啊,太脏了会生病。都是几个大人宠一个小孩,什么都觉得孩子小不懂,大部分到了三岁也都是一直在喂饭。

我女儿一岁三个月的时候已经会自己吃饭了,到了两岁半,就让她自己吃饭,有一次孩子闹情绪,不愿意吃饭,我就把碗收了,孩子大哭。婆婆就生气了,说我老公是喂到5岁的。我就回了一句我的孩子我做主,知道什么对她最好,过了时间点不吃饭的当然要收起来了,不能宠着孩子。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从小坚定而和善的养育特别重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仅会让孩子以后受益,而且自己也轻松。

听说关注我的都是长得好看的,快来留言点赞哦!


儿科医生雨滴


你好!我曾经在国外生活过,见过太多妈妈手里抱一个,推着两个娃的场景。我有个朋友有十个孩子,一样过得很好,兄弟姐妹每个人都会几个乐器,时常一家子就可以演奏一场交响乐。

带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外一个人能带娃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原因:

国外各种公共设施适合一个人带娃

在国外,无障碍措施做得非常好。每一处都有为残疾人以及像推着推车带宝宝的妈妈们设置的上坡路,不像国内到处都是阶梯,很受限制。每一处公共设施的大门虽然很沉,但是在旁边都会有一个如下图一样的按钮,一按,大门自动打开。这样的话,即便手里一只娃,推车两只娃,进入门完全畅通无阻。

国外会把复杂问题极简化

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是吃睡玩,而国外会有很多设施和工具让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简而言之,老外们会愿意把问题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

比如出行很多孩子出行难,那就有多胞胎的推车问世。

又比如说,孩子辅食难做。国外会有各种速食的成品辅食泥,后期也有专门为孩子制作的速食。虽然说肯定没有自己做的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节省很多时间。

另外,在国外,带着孩子出行再正常不过了。我曾经在迪士尼看到一个妈妈抱着一个多月的宝宝在排队过山车。这种事情,在国内是不可能发生的。

国外比较放手让孩子自己多尝试

国内的老一辈甚至于我们自己,有时候总是会操心孩子自己做不好,而什么都想去帮助孩子。这不单单让孩子的成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会给自己增添很多麻烦。

在国外,孩子多,大的孩子就帮忙带小的孩子。孩子做的一些事情比较笨拙,但是一旦前期让孩子多自己尝试,后期成长的会很快。

长辈尊重下一代带孩子的理念

这个应该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国内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并不放心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带孩子,总是觉得他们做的不好,要插一手。

但是我在国外的朋友,他曾经说过,他从来不干涉他儿子带孩子的方法,看到即便和自己以前带孩子有区别的地方,也不会提出来。除非他儿子自己请教,不然他不会去分享自己带孩子的心得体会。

这可能是我们和国外最大的区别,而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甚至于我们自己在很多地方不独立的原因。

国内也有很多必须要长辈帮忙的地方

和国外不同,国内的爸爸妈妈们都必须要工作才能维持一大家的生活,而在国外,有时候妈妈工作赚的钱还不够交税的,所以在国外很多人就会选择辞职做全职妈妈。等孩子大了,再找工作也比国内轻松的多。

所以,很多时候无奈之下,双职工家庭,必须要老人帮忙带孩子。

其实,长辈帮忙带孩子,是非常值得感恩的地方,这是我们国家最有人情味最温暖的地方。只是因为年代不同,育儿理念有所不同。

我们在关键问题上坚守,一些次要问题上拣选改善,一大家子依旧可以和和乐乐。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多去学习育儿知识,而不是撒手交给老人,再去抱怨老人育儿知识的落后。当长辈看到我们把孩子带的好,他们也乐意去和我们一样科学育儿。


更多关于育儿和眼科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眼科医生枫姐。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眼科医生枫姐


1.国内,妈妈带娃主力军;国外,爸爸带娃主力军。

在国外,老人和年轻人都是分开居住的,老人没有义务去帮忙带娃,即使是儿女家里有三四个娃,也不会去帮一把。 年轻人虽然也是各个都要事业,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每家都是好几个孩子。

外国人都很喜欢户外运动,在爬山过程中,我看到最多的都是爸爸用肩带背着小娃娃,妈妈挽着爸爸的手幸福的一路跟随。包括很多中国父母,在那边也是这种习惯。

我们曾一同去野营的一家夫妻,家里有四个孩子,妈妈正好有点感冒,一直躺在帐篷里休息,爸爸从扎帐篷到负责烧烤做饭洗刷,帮助最小的两个孩子刷牙洗脸玩耍,全都是爸爸在做,毫无怨言。而且爸爸在带娃游戏的过程中也是花样繁多,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的都很喜欢和爸爸玩耍。

反观国内,一个很流行的画面很贴切:妈妈肩背手提的举着雨伞抱着娃后边还背着菜,爸爸不见踪影。

孩子哭了闹了都是找妈妈,唯一找一次爸爸,就是问:我妈妈呢?女人的精力和气力终究不及男人,久而久之,也会心生埋怨,进而产生夫妻矛盾。


2.国内,一个孩子几个人宠;国外,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公共秩序感,遵守规则

印象很深的两个场景:一次在游乐场玩耍时,一个很小的孩子,大概两岁多的小男孩,抓起石子仍在滑梯上,然后就淘气的跑掉了。旁边的妈妈抱起他,用他的手去将滑梯上的石子拨弄掉。

在中国遇到这种状况,部分家长会选择视而不见,也有部分家长会自己把石子弄掉。而这位外国妈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让孩子自己负责,即使他很小,也要用他的手来弄掉石子,告诫他公共场合不可以这样做,不能破坏了公共秩序。

还有一次是我们在海边钓了很多只螃蟹,一会来了三个外国小朋友,大概5-6岁的样子,他们欢快的跑过来,却没有直接就去桶里捞拿玩,而是先征求我们的意见,问我们是否可以观看。儿子不太懂英文,说了句no,那三个小朋友就真的不再围观。我告诉儿子可以说yes,听到儿子说了yes,那三个外国小朋友才围着桶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在国外随处可见各类的滑梯等公共游乐场地,即使是再多的孩子,也不见有大孩子欺负小孩子,不见互相推挤等现象,每个孩子都能遵守秩序,自觉排队玩耍,大人都是在旁边聊天,有的小孩子摔倒了,旁边的大孩子就会帮助扶起来。

我想,外国父母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公共意识,维护公共秩序,给孩子订立该遵守的规则,不因为他们小,不懂事就纵容他们。所以回到家庭中来,孩子懂得遵守各类秩序,养成良好习惯,不再是熊孩子,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家庭内部,都不会造成太多麻烦,自然也就不会手忙脚乱。


3.hello,excuse me,sorry到处可见

有一次我们在景点拍照,一个7.8岁的孩子从我们前面跑过去,突然意识到妨碍到我们拍照,马上回头说“sorry”,后边跟着的两个5.6岁的小孩子直接从我们身后跑过去。他们很懂得不应该打扰别人。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沿着附近的一条大湖散步。会有很多骑车子的小男孩飞驰而过,每次要经过我们时,都会大声说“excuse me”,然后减慢速度从我们身边骑过去,再加快速度。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奶声奶气地说:excuse me。

综上所述,外国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不能欺负小小孩,不能随意打扰别人,这些好习惯不仅方便了别人,更利于自己的教育。孩子变得知书达理,自然也就容易带了。中国一个宝贝,六个大人宠,孩子养成很多坏习惯,父母不去纠正,就像弹力球一样,虽然当时弹出去了,终究会反弹。


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在育儿路上不断学习修行,听说关注我的都是长得好看的。来,一起修行吧。全部是原创,字字都是自己的实践经验。


jason妈咪有办法


相信我越人多带,事儿越多!



我上班时候一个合作方的客户经理在北京,经常来我们这出差比较熟,他每次提到他家6个人带孩子就一脑袋的晕。

他和老婆工作都不错,而且在北京,本身生活压力也比较大,谁也不能辞职带孩子,想着两家老人现在都没什么事儿了,而且都是独生子女,正好一起都接来带孩子享受享受天伦之乐吧。安排的也挺好,爷爷奶奶负责买菜做饭打扫,姥姥姥爷主力带孩子。结果呢,带了不到半年已经鸡犬不宁了。

两家人的口味和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吃就弄不到一块去,但为了孩子就忍吧。但孩子的问题也是总有矛盾,虽然都是老一辈,但奶奶就看见孩子哭了马上得去抱起来,姥姥就觉得孩子小时候总抱,长大了就得一直抱着很累,不能养成这些坏习惯。

诸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矛盾越来越大,最后他们两口子没办法在附近又租了一套房子,分开住了,两家老人轮流来带孩子了,这才缓解一下。



我怀孕的时候确认是双胞胎之后,身边的人也都问我以后怎么带孩子啊,是不是两家老人都得来啊,我当时就想避免复杂的婆媳关系还是让我爸妈来吧。最后也是这么执行的,但是你们以为是自己的父母就没有矛盾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也是经常吵,比如我让宝宝们自己吃饭,她们还小嘛就弄的哪都是,姥爷就会使劲儿唠叨这么小怎么能自己吃,吃的这么脏还慢,要喂啊...我让孩子满地爬,姥姥就说地上多凉啊不行...

然后,你就想吧,谁也不能整天都是好脸色的,那时候我就想带孩子的累其实并不是带孩子本身累,而是要平衡各种家庭关系累,最理想的方式就是爸爸妈妈能自己带孩子,不管几个孩子都能带,真的。

习惯从小养好,多放手,慢慢你会发现越来越轻松。不过这种轻松也都是相对的,但还是比一大家子人带娃要好的多。



像国外,真的是一个大人至少带三个娃的感觉。其实没有超人妈妈或者爸爸。只是用对了方法,加上一些育儿小方法。比如欧美一些国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更多的给予自由,孩子通常也会更愿意合作。懂得合作的孩子带起来相对更容易啊。

所以,你看,其实带孩子并不是一定要一大家子人的,这样反而对家庭关系和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并不利。

能生就能养,每个妈妈都是超人。看看咱父母那个年代,也都是妈妈一个人带着5.6个孩子啊,不也都养大了,只是到了我们这代全变了。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


帅帅育儿


从我的经历来说吧 在国外我和老婆一起带娃 回国丈母娘带娃。其实区别还是蛮大的,很多时候我感觉我丈母娘把简单模式变成了困难模式。1.比如小孩吃饭,我自己带就是食物放那里你自己吃(当然这个要大一点小孩)大人吃完差不多了盆就收走了你爱吃不吃,我丈母娘就是追着喂可以喂个把小时。2.比如喝奶,其实很早就训练了可以自己拿奶瓶,然而老人家总想去扶着。3出门,我态度是要么自己走路要么塞婴儿车,老人家总喜欢自己抱着娃不用车。 ps:当然饮食上区别主要在于中餐本身不适合太小的小孩自己独立进食。另外,人总是容易犯懒的,曾经在芝加哥飞机场我碰到一个带了一阵子娃准备回国的上海老太太,她就在吐槽她洋女婿回家不干活不带娃就躺沙发看电视了,然后我发现我到国内丈母娘接过娃以后,没多久我也这样了(o^^o)…


破面306


这个和每个国家的习惯有关系,我姐在法国留学,并且定居法国,嫁给了一个法国人,我姐都是自己带孩子,她和姐夫两个人换着带孩子,白天把孩子送到“保姆”家,一个保姆看好几个小宝宝,姐姐告诉我,在外国没有老人给带孩子这一说,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带,爷爷奶奶会偶尔过来看看孩子。

姐姐今年夏天自己领着孩子回来了,当时肚子里又怀了一个,4个月了,自己抱着孩子可哪走,在国内应该是看不见这种现象,她觉得这都是无所谓的事。

我们家也是父母帮忙带,晚上我和老公回家自己看孩子,要不然连上班都不行。


壮仔妈宝


因为什么,因为有的长辈思想严重落伍,我家娃刚出生,我买了安抚奶嘴,我丈母娘说了我一顿,说用了影响嘴巴发育,我就服了,所有一些西方先进的东西都拒绝,能不累吗,人家发明出来的好东西不让用,一哭了就抱一饿了就吃,不累你累谁?

我孩子哭我就带着耳塞让她哭,不让用安抚奶嘴我也没办法,我丈母娘上去就是抱,还每天都要洗澡,换尿布打热水洗屁股,每个环节都做得异常精细,我绝对不信外国人是这么带孩子的,就中国人能把孩子带成这样,一个个都是没有独立自主能力的人,唉,说了也不听,中国人这么带孩子很难超过欧美。


守望中锋


这个没有国内国外的区分。我的孩就是我一个人带大的。生孩子时常年出差在外丈夫赶回来呆了一周。我妈妈陪我出月就回家了,以后的日子就我一个人。生完孩子21天就患乳腺炎,每天要去医院贴膏药治疗。医院离我家一趟公交五站路。妈妈在时,我不担心孩子。妈妈走后,我每天去医院来回几乎都是跑步赶公交。记得孩子2个多月时,我和孩子都发高烧,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直接瘫在医院门诊,就这样母子一起挂起吊瓶。丈夫出差休假回家,家里没人,在楼下等我。远远看到我抱着孩子回来,他说,就像一张纸飘过来。休完一年独生子女全休假,上班了,单位离家也就1公里左右。我把孩子锁在家中,中途回去喂奶。几乎都是跑步来回。下班回家就是收拾孩子一天的卫生,准备明天的饭菜。就这样孩子到两岁可以入托了,我才松了一口气。所以说一个人带孩子,不仅仅国外有,国内也有。只能说一个人带孩子很累,大人孩子都千万不要生病,那个时候非常无助。


林子561023


曾经在中国也是一个妈带好几个娃,想想看我们的爷爷奶奶,大多数都是好几个兄弟姐妹,而那时候他们的父母每天都忙着为生计奔波,所以带娃的基本上都靠妈妈自己来,甚至老大老二带老三老四老五的都有。

所以我们中国人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后来生活水平提高后慢慢养成的习惯。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计划生育:二胎没有开放前,一度夫妻只生一个娃,物以稀为贵,家里只有一个宝宝当然大家围着转,大家可以再多生几个看看?不过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思想观念:在国外孩子和父母相对比较独立,双方也都彼此尊重,而这些是从小就开始的,所以当小孩长大成人当妈后,也把这份独立带给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少看到国外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也正是有这份独立,国外的老人到老了也会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围着自己的孙子辈转。

生活保障:相对来说国外的生育期和成长期的保障要比国内好很多,比如我有一位从小学就到美国学习生活的同学,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们了,她说:在北美从怀孕体检到入院生产,无论检查,顺剖,住院全部免费,药费可以从自己公司走。每次体检基本不用排队,没有人挤人,孕妇完全可以自己去,很轻松,各种免费的产前产后培训班,教你如何做好父母。

同时每个宝宝每月可领最高600刀牛奶金(约3400人民币)直到18岁,25岁前处方药全免,17岁前免费牙医,平时看病检查免费,产假可请34周,父亲也同样有产假,入学相对容易,没有太多隐性支出,比如择校费,老师红包。但学区房的价格还是高一些。没有那么多强制性的收费补习班,完善的领养制度和其他,把大点的孩子放路边也不用担心被拐,不需要爷爷奶奶一直跟着。

再来看国内,这方面的保障相对就要落后很多,所以在生活保障上,年轻的父母如果条件一般的话,养一个小孩的成本还是很高的,这个时候作为爷爷奶奶们,能帮一把是一把了。

所以并不是中国父母没有独立带娃的能力,而是有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原因。


洛纽夏


美剧里面看到的是美国人都有别墅,带着孩子可以参加各种聚会,孩子需要讲故事阅读,不需要喂吃喂喝,很羡慕美国人带孩子的那种洒脱和自信。

我的孩子三周岁半,我妈妈给看了两年多,一直就是中国传统养育和美国放养之间摇摆,一周就洗澡,四周户外活动,县城里的人都惊掉下巴了。然并卵,我周末也不愿意带他去哪里玩,放假也不愿意,第一没有好地方玩,天上是雾霾,地上是煤焦油,第二是没钱,出一出门把一周省下的钱全花光,第三是孩子真不好带,从小妈妈和奶奶都是有求必应,我这爸爸带出去多少次都是不喜欢,美式放养好但是前期很痛苦,孩子会恨你一段时间的。

总结,看着美剧学习带孩子,会让自己对孩子更有信心。

二三十年后,我肯定不帮他们带孙子,每个小家庭都需要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这就是美式亲子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