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辰一晟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这个现象在农村确实很常见了,小编老家,现在上人家帮忙的都是上了五、六十岁的老人居多了,也许再过若干年,这种农村一代传一代帮忙的习俗也将在农村消亡,都自扫门前雪吧!
我总结了一下我们当地农村的白喜事现状如下:①农村留在家中的年轻人太少了,缺少锻炼的机会,一般比较麻烦的锁事,都会找比较有经验的老人。
②年轻人对白喜事,普遍不感兴趣,认为其“晦气”会破坏其运程,宁愿宅在家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去帮忙。
③白喜事,有许
多工作都是很脏、很累的活,还要点技术和体力。比如上山开路、开穴、搅拌水泥、挑水等,都是在条件非常差的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比较大,有的时候甚至下雨都要照做(看好日子下葬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这份苦。
总之,我从上初中起,我的父亲就教导我们,农村谁家有白喜事,就算是路过,不管认识不认识,也都是可以去主动帮忙的,这个是我们当地的一个习俗和传承,和做好事差不多。我们每年年前回家,如果村里碰巧有白喜事,都会主动去帮忙,必竞家家将来都会有老人死去,你不去帮别人家的忙,别人肯定也不会来你家帮忙。而现在留在农村的年轻人本就不多,加上父母亲的溺爱,成了怕吃苦、吃亏、怕给自己带来晦气,见了白喜事都绕着走的人。农村这种一代传一代,白喜事要帮忙的习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也会消失。
坏男人2576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去年秋天村里有个老人去世了,老人生前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土葬。棺材老人几十年就准备好了,可是竟因为凑不齐八个抬棺人,老人去世后还是被子女送去火化了。在下葬那天,空棺材被抬出来在路口和那些经幡挽联一起烧化了。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了,村里来祠堂帮忙的人挤都挤不下,而现在一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在外上班忙,不是至亲去世连假都请不到
平时,村子里几乎找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一个村子往往就只有几个老人,几个小孩在家。年轻人都在外地上班,一年只有春节期间几天在村子里。有时候过年回家,你会发现有些老人不见了,回家一打听才知道去世了。
是的,在外地工作,有些老人早已去世了可能都不知道,更别说去帮忙了。就算是知道村里有老人去世了,不是至亲通常也不会回去,主要有两点:
一是来回折腾不但累,而且还费钱。再说家里还有父母在,也算是有人能够去参加葬礼,不失礼数了。
二是真的不好请假。上班工作,不是家里的至亲老人去世很难批假的。如果你跟领导说村里不相干老人去世了,你要请假回家奔丧。不但可能会得到一顿批,甚至会因此而丢掉饭碗。
年轻人去帮忙也是啥也不会干,干杵着也是尴尬
在农村,很多年轻人早早就离开家乡到外地讨生活了。似乎和农村的生活脱节了,葬礼上的各种习俗可谓是一窍不通。别说去帮忙了,只怕去了也是碍手碍脚,甚至帮倒忙都有可能。
年轻人的邻里情确实淡薄了不少
一点是个90后,勉强还算得上是一个年轻大叔。我也怀念上几辈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邻里情。但是,还是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年轻人在外地上班的多,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年轻一辈的邻里情确实淡薄不少。
具体举个例子:在我们这代,村里的长辈不但记得我们的名字,年龄,甚至小时候的脾气秉性。可是对于我们同辈人的子女,完全是不认识,和陌生人差不多。
总结:生而为人,谁都会老,人世走一遭,难免都有到头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邻里遇上老人去世能够守望相助,互相帮忙。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村里老人去世,年轻人不愿意帮忙”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一点三农
去年的冬月,我家门中叫六娘的去世了,当天我们刚坐上车准备出远门,在车里还在议论她身体随人愿?话落堂兄打电话来说不行了,让我到他家去,商议后事。
我们在农村村子也不小,虽然该买的买了该办的办了,但是我们这里死人过事是一件大事;主管要开知事单,所有占职人必须写在上面,前前后后要八十多个人,这还不算十六个抬灵人,别的地方也叫八大金刚,五个打响器的;六娘两个儿子,平常我六娘就是一个娘娘鬼,两个大小伙给人家抬灵她就说抬不了,原本两个人也懒,给人帮忙如同捉迷藏一样,不好好干,这会差点把人没气个半死,诺大的一个村子开不了知事单!我们这里一般情况下自己家门中的人不占职,实在没法了,客人马上来了,只好给自己的亲人(本家族人)做思想工作,才算把事情给交待了,把我没累死也气死,从那以后我也不再愿意给别人管事了,平常不为人,临时抱佛脚,在农村像这样的事谁都不买你的账,我家有事你不来你家死人我也不管;这就是人心换人心!这就是人敬人高!这就是大石头也要小石头支!我们这里你不爱帮忙,死人连鞋子都发不出去,(十六个抬灵人每人一双解放鞋和一条手巾一包烟,还有许多的规矩)没人管,只有总管“背时”给说好话或者看总管的薄面给个人情。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说,在我们这慢慢的转变过来了,前两年人们都朝钱看,忙于赚钱不要人情世故,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村里有的人把人丢多了他也就捡见识了,也就会慢慢的好了。谢谢!
夏季恋上风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在我们结队帮扶的山村里,已经很难见到年轻人了,支部书记55岁,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了。他们村子里老了人,需要人抬棺材,都会把邻近五个村子里几个50多岁的人召集起来,一起帮忙。他们说抬棺材是个技术活儿,即使真有年轻人,他们也不一定能学的会!
而在城郊这些村子里,在一些平川地区规模还算可以的大村里,老了人以后大多有了丧事专业服务队,这些服务队分工合作,有提供丧事黑拱门,还有什么仁铺专供丧事道具的,还有丧事乐队,还有专门儿抬棺材队伍,主家只要出钱,什么服务都有!现在农村人越来越愿意请这种专业队伍了。否则,自己请人来帮忙,或者别人自动上门来帮忙的,都觉得礼仪上不好对付,欠了人情不好还。
年轻人们都有了这样的认识,自动帮忙的相对就少了,除了特殊要好的关系,年轻人们就各忙各的了。
对比起从前社会,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村里老下人,就会有四邻乡亲们主动帮忙的,好像现在的人情淡了似的!
其实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表现,社会越发展,社会分工越细,农村的婚丧嫁娶大都有专业的服务队来承担了,省去了主人家又要当东家,又要当服务是的尬尴和苦累。再说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除了个别还种地的外,各自都有各自的其他谋生方法,平时都各忙各的,留在村子里能帮忙的越来越少了。
所以说,农村老了人,一是缺少能帮忙的年轻人,再一个是有专业服务的替代了帮忙的人。
这种现象带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以后的养老,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一代的养老,将会是一个需要创新的命题。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将来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化的养老体制来替代,有需求就会有发展,这也应当是一种潮流吧!
与时俱进,且行且珍惜!
村姑说村事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村里老人去世,去帮忙这是理所应当的,谁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谁还没有个父母,那一天终会来临的,其实去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有人只为一时的不劳而糊涂一世啊。
说个比较奇葩的事情,我们村上有个叔,家里也算是有钱人。村上不论是白事还是喜事,从未参加过,就算人不来礼应当来吧,人之常情,可是这人是双管齐下,人礼都未到。
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办理婚事都是在外地举行的,村上有的人还托熟人把礼金带去,因为毕竟是一个村的,可是这人倒是一点心意不记。家里老母亲去世了,去世之前就给他嘱咐到,我去世后必须把我拉回老家,埋在自家地里,我不想老了还漂泊在异乡。他心里捣鼓着,这回去就得办事,这么多年来没有给村上帮过忙,上过礼金,这如何是好,心急了就找了村上的队长让帮忙给乡亲们说声,希望前来能够帮忙,让老母亲走的安心点,同时每家每户都带着礼品。乡亲们也是看在他老母亲的份上参加,就从这事后只要家里有红白事,他至少有一样到。
所以说,人啊还是要有点良知,你的好别人总会记得,更何况一个村,也算是一个大家族。
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年轻人外出打工比较多,留在村上的多数为老人,或者在家以种植庄稼为主的中年人。
面对人手少的情况下,可采取就近原则
社会虽进步了,有钱能使鬼推磨,但钱不是万能的,请专业团队来毕竟和乡邻乡亲来是有区别的。
如果事情发生了,可提前一天把离家近的年轻人喊一声回家帮个忙,一般都是会理解的,也会愿意帮这个忙,必定自己父母都会有这一天。
农村身边事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过去在农村,有老人去世,确实有很多人来帮忙干活的,记得那时无论白事还是喜事,叫到的基本都来齐,而近几年情况有点不一样了,老人去世都很少人来帮忙了,除非是很亲的叔伯兄弟才来。那为什么现在年轻的不愿意来帮忙呢?
我觉得是现在农村工作种类少,工作岗位就少,僧多粥少,所以年轻人就选择出去城市打工了,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年轻人一年都很少回家的,基本过年才回来一次,平时村里有人办喜事都不回来,更不要说办白事了。
在我村里就是这样,年轻人基本很少回来的,除非是自己很亲的人办喜事才回来,平时村里无论是喜事还是白事都是待在农村的父母去帮忙做事的,因为家里的父母在农村种地,平时时间比较多,基本都是他们去帮忙了。
再说了,就算叫年轻人回来帮忙,他们也不会做,记得有次我村里办喜事,我大伯叫其中一个年轻人来帮忙煮菜,他笑着说不会,我大伯说等我们老了,以后迟早要你们年轻人来干的,他说那我就去酒店摆酒了,多省心省事。而且农村老人去世的习俗是很繁琐的,年轻人基本都不会,再加上我们这里不允许未婚的年轻人帮忙抬棺的,所以这些原因导致年轻的不愿来帮忙。
办喜事可以去饭店摆酒席,那么老人去世办白事可以去饭店摆吗?谁家没有老人呢,这事都是要经历的,所以我觉得在村里办白事还是去帮忙好点。你觉得呢?
三农天地
对于这个问题,做为一个地道 的皖东北的农村人,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说个案例。
离镇有十几里的一个朋友的母亲去年八月里去世,开门那天,(开门就是老人下葬的前一天)我去随礼。到了中午开席了,(主家招待吊孝的亲朋而开的宴席)我发现端捧的(上菜上酒的人)大部分是妇女,我很吃惊。我地的习俗就是妇女不端捧,只能做些烧锅、洗涮等不上桌的 活。席间我就问了一个老者这个情况。老人叹了口气,“你看这端捧的妇女都上了,连打井的(给逝者挖的墓穴)也都是妇女了,这在过去那是忌讳的,没办法了,时代走的呀。毛主席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没有男汉子在家,事儿也能办得顺当的,顶整个天了。"
老者说的可有道理?那还是比较中肯的。不是年轻的小伙子不愿去帮忙,而是时代已经让农村的许多自古流传的习俗改得太多!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的空前的提高。现在虽然吃不愁、穿不愁了,但是农村人靠土地的收入已经跟不上整个经济发展的势头了。孩子娶媳妇、买房、家人生病已成农村人的最重大的支出了。一场婚礼动辄几十万,一场病半辈子的积蓄都没了。村庄中年轻的小伙子,不管 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为了生活的更好,像侯鸟一样,年前蜂涌而回、年后又如退潮水回到各自打工的城市。除了年前年后,能在村庄上看到年青人,其余时间鲜见年青人。
当家族中的老人老了,年青人不是不想回,一个天南地北,回来不方便;二个现在的工资挺可观的,一个白事,少则五七天,多则十余天(我们这地儿的人去世了,要在家停少则五天,老人长寿去世的,停的时间可达数十天)来回路费加工资损失,一合计还是不回吧,让家中的妇女帮忙吧。
所以农村的老人去世,不是年青人不愿帮忙,而是时代改变了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习俗。而且这个进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 发展,许多习俗将消失不在了。
新安无线
原来村里人打工的少。都是忙活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所以也没有啥太忙。就算忙,也可以抽时间去。
以前的村上一家有事那就是全村的事,看你操办的好不好,全村都盯着,而且人情味道很浓,而且帮忙都是互相的,这次人家有丧事你家帮忙,你家有了他也会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比如我父亲就是原来谁家有人去世,他劲小抬不了棺材,就会拿个铁锨去坟上暖墓(就是盖土),有一次就问过有的人真的和我家没啥来往他为啥也去,他是这样回答“咱家中还有你爷奶呢。你不帮忙,咱这以后也没人帮忙,人情东西”,确实。谁家不会有丧事呢,甚至其他大事情,这种都需要大量人手,平时不给别人帮忙,你有事了谁理你。
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可能很久不见。距离远了,情淡了,见了村人都不知道该叫什么。更不可能专门回来给帮忙。而且现在也比较轻松,只要掏钱,吃饭那块根本不用请人,有专门的服务队。帮你弄的妥妥的,抬棺材也是车轮的,就是人手扶一下,我的一个经历,原来有事都是邻居请来帮忙洗菜洗碗,我们今年家里有事洗碗的都是雇的,唉,所以只要掏钱。啥事都方便,不过情不能用钱来衡量。
陕西大南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想说说我们村的情况,过去农村的婚丧嫁娶在农村来说那可都是大事情,因为操办这种事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就说丧事吧,过去挖墓穴到安葬好一切都是人工操办,而且还要求速度,因为过去没有冷棺人不能停留时间太长,所以就需要大量的人来帮忙。好的是过去人们都在家务农,劳动力也好找,那个时候只要哪家有事叫一声就能找好多人过来帮忙。
现在,由于村上的人们都出外打工了,象这种红白喜事找个人过来帮忙还真难。记得几年前有一家人办丧事,由于是独门独户自己近门的人又少再加上外出打工的人多,当时找帮忙的人都没有,后来没办法只能花钱从邻村雇来的人帮忙把事给办了。
现在不是说人情淡了,而是人都出外打工了没人,不过现在还好些,等到70后这代人老去的时候帮忙的人会更少,因为以后的独生子女多了,劳动力就更少了。
面对这种情况,农村的丧事也在改变现状,由过去的人力慢慢的已经转向机械化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同时也解决了因为没人帮忙而做难的局面。
老四杂谈
看是什么情况了,说说我老家的,原来我们住的都是自己的独门独院,街坊邻里的多的很,逢年过节的都有走动,谁家里要是有事情的话,家里的人都会过去帮忙的,远亲不如近邻,自己家里有事情的话邻居也会过来帮忙的,两好格一好的事,现在居住的都是单元房,多了好几年了旁边邻居叫什么有的还不知道,只是碰面点头打个招呼而已,也不会多说什么,毕竟都不太熟悉,平时也不会走动的,因为平时年轻人工作基本都是早出晚归,休息的时候都愿意宅在家里休息放松,或者跟自己的朋友在一起,所以现在有事情年轻人很少出去帮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