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给康熙帝一份奏折,说打仗要比谈判实在,此观点误导很多人

先不说姚启圣这个绝世猛男,坏的很的糟老头子。

就说假如当时统治台湾的是荷兰人而不是郑氏,康熙大帝还能有勇气和动力去“收复台湾”吗?

要知道,假如不是当年国姓爷郑成功力排众议、固执己见,做出前往台湾寻求发展的决策并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台湾被荷兰人已经收入囊中。再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待到姚启圣、施琅、康熙们反应过来,怕不是黄花菜都已经凉凉了。

在这个前提之上,还会有姚启圣的奏折吗?面对海上马车夫荷兰人,还敢于提“谈判来的远不如打仗来的实在”这种说法吗?

想想几乎同期的雅克萨之战后的《尼布楚条约》,康熙帝在领土方面那种宽容忍让的觉悟。

再想想一以贯之的清朝中后期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对国土的漠然置之和乐天知命的心态。

再想想康熙收回台湾后差一点把台湾弃之不理甚至租给荷兰人搞特区经营的未成功执行的思路。

姚启圣给康熙帝一份奏折,说打仗要比谈判实在,此观点误导很多人

想完后就会得出结论,谈判也好,打仗也好,台湾这块土地是否“回归祖国怀抱”,对清朝统治者实在是一个伪命题。

人家关心的只是那座岛屿上有没有反抗皇清的“中国人”,他们会不会以这座岛屿作为反攻的跳板,即使没有力量反攻,那么他们会不会施加给距离比较近的大陆东南海岸带来一些不服王化的坏影响。

郑经死后,面对金、厦陷落的既成事实,即位的小王爷郑克塽也曾主动递来橄榄枝,恳请对清王朝纳贡称臣,做一个小藩属国。但康熙帝坚决不答应,原因只有一个,你是汉人,三藩削平之前,或许还有的商量,但正因为闹三藩,我才发现你们汉人靠不住。这才是你们郑氏家族的原罪。

至于对姚启圣来说,“谈判不如打仗来的实在”更加是伪命题了。

身为福建总督,假如姚启圣领衔并主导谈判,最终以谈判的方式收回台湾,那将是他独揽的盖世功勋,对此时已经是正一品大员、官拜兵部尚书的姚启圣来说,康熙帝该怎么给他加封还真是一件令康熙头疼的事情,别看你入了旗籍,你不照样也是汉人嘛!

结果呢,人家施琅大将军利用姚启圣教他的方式和所有前期的铺垫,成功攻下澎湖并迫使郑氏投降,而且第一时间向上奏报军功,反被封侯。

姚启圣给康熙帝一份奏折,说打仗要比谈判实在,此观点误导很多人

你靠着战争发家的战争贩子姚启圣(姚启圣的一部发家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呢?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倒“实实在在”的落了个一无所获,郁闷而死的结局。

施琅的所作所为,倒是验证了打仗的实在,既报了与郑氏的私仇,还私人占据了台湾大片田产,老施家的田租一直美美的收到日本人来了。

除了能给老姚家或老施家的未来带来光明的钱途,给康熙皇帝脑袋上扣着的千古一帝的帽子擦的更闪亮,他们给两岸生活着的人们究竟带来过什么精心准备的政策大礼包?强令迁往内陆的拆迁惊喜是否也能算一个?

那些言必称“打仗实在”的仁人们,一定是忘记了甲午战争失败的耻辱,忘记了丘逢甲们的血性。

姚启圣给康熙帝一份奏折,说打仗要比谈判实在,此观点误导很多人

想用战争方式解决一切纷争、置同胞或异族生命于死地的勇者们,真该去亲身体验一下一战二战那种人命收割的真实战场,而不是在家里跟随神剧的嗨点零星分泌肾上腺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