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影坛第一代帅哥,冯喆的银幕形象永远镌刻在观众的脑海中


冯喆1920年出生于天津市,原籍广东佛山。上海圣约翰大学辍学,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大提琴。曾参加美艺、华艺、同茂等文艺团体,先后演出《家》、《风雪夜归人》、《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传》等40余部话剧。

冯喆1946年进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1950年回上海,进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1年调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

1951年,为了出演《胜利重逢》中的耿林海,只身一人到三野部队以及石家庄农村体验生活,同队员们一起训练、同老百姓一起下地劳作,尽可能改变“城市人”的形象,昔日的英俊小生蜕变成了充满“硬气”的“铁汉”。

1952年,与陈戈联合主演战争电影《南征北战》,在片中饰演有勇有谋的解放军高营长。银幕上的冯喆,形象英武洒脱,气质儒雅隽永,表演准确独特。他似乎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

1956年,与曹会渠、秦怡联袂主演战争电影《铁道游击队》,在片中饰演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冯喆塑造的这些银幕形象,大都真实、自然,还具有他那独特的潇洒风度,是较为难得的。

1957年,主演剧情电影《羊城暗哨》,在片中饰演虎胆英雄侦察员王练。银幕上的冯喆,皮肤白皙、身材高挑、剑眉皓目、相貌英俊,兼有标准美男之阳刚与俊逸。

1959年,主演战争电影《沙漠追匪记》,并担任该片的编剧,在片中饰演为革命献身的骑兵班长钟永胜。

1963年,主演电影《金沙江畔》,饰演英勇而充满斗志的指导员金明。影片讲述红军北上期间,击破白匪豪强的离间计,同藏族同胞消除误会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南金沙江畔的川藏地区。

1963 年,与王丹凤搭档主演爱情电影《桃花扇》,在片中饰演多情却又变节的一代名士侯公子。他还向上海昆曲演员学习小生走步、甩袖、捻扇等形体动作,苦练不止,冯喆以有较高的文艺素养和刻苦钻研精神为人称道。

不幸的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实力派”与“偶像派”演员,生活经历充满坎坷。婚姻的不幸与事业的受阻,以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代著名影星自此永远消失于人间,他死亡的时间是1969年的6月2日,年仅四十九岁。

1978年7月13日,峨眉电影制片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昭雪。冯喆先生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内,2007年10月1日正式与公众见面。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冯喆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 。

冯喆的戏路是非常宽广的,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涉猎的多面“性格演员”。

他是可塑性极强,“颜值”与“演技”并存的“性格演员”。对于五六十年代的观众来说,冯喆的形象是永存的,由他主演的影片永远镌刻在观众的脑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