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上海第一屆文藝大會

楔子

1950年7月,上海洋溢著熱烈氣氛。馬路上的香樟樹揮灑出一派濃陰,正如這個夏天的到來,煥發出一派勃勃生機。經過兩個月籌備後,上海市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開幕了。此次大會由夏衍、巴金、馮雪峰等人發起,廣泛聯絡上海市各行各界文藝工作者,最後實到代表531人,加上列席的嘉賓和籌備人員則有近千人,是上海解放一年來規模最大的文藝盛會。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上海第一屆文藝大會部分代表

文代會在虹口解放劇院召開,市長陳毅到會發表講話。夏衍巴金等人分別致辭併發言。偌大的禮堂有無冷氣已經沒人記得了,但毫無疑問,每位文藝工作者的心情都是激動的,因為一個新世界已經到來。此時坐在劇場中排的劇作家柯靈朝後看去,就見在不起眼的角落裡,一位女士神情落寞地坐在那裡。多年後柯靈還無法忘記這一幕,在文章裡特意寫道:“會場在一個電影院裡……她坐在後排,旗袍外面罩了件網眼的白絨線衫,使人想起她引用過的蘇東坡詞句,‘高處不勝寒’。”文中的“她”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紅透上海灘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

1上海舊夢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公租界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她父親名叫張志沂,母親名叫黃逸梵。也許因為家學淵源的緣故,張志沂給她取名為“煐”,“煐”是一個生僻字眼,在古代是專門的人名用字,有補償五行缺火和欣欣向榮之意。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考察張愛玲的家世是很有意思的:張志沂的父親是張佩綸,乃晚清重臣,母親為李菊耦,乃清朝著名外交家和洋務運動領導人李鴻章的女兒。張佩綸是同治十年進士,初授翰林院侍講,與當時的大臣張之洞、陳寶琛等人齊名,有“清流”之譽。張佩綸很有才學,那時已經攫取軍權的袁世凱就說過:“天下翰林真能通者,我眼裡只有三個半,張幼樵、徐菊人、楊蓮府,算三個全人,張季直算半個。”張幼樵就是張佩綸。但是在1882年,張佩綸署理福建海疆事務時,因為法國侵略者侵入馬尾港時未加戒備,導致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張佩綸因此發配到邊疆,直到4年後才獲釋,成為李鴻章的幕賓。這時候張佩綸的第二房夫人邊粹玉去世,愛才心切的李鴻章立即把自己的二女兒李菊耦嫁給他,時年李菊耦22歲,比張佩綸整整小了18歲!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李鴻章

與張愛玲的父輩一樣,母親黃逸梵的家世也十分顯赫。黃逸梵的祖父名叫黃翼升,乃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在李鴻章初建淮軍時,黃翼升帶領的5000水師也歸李鴻章節制,是他的左右手。同治四年,李鴻章奉命鎮壓捻軍,黃翼升的水師駐守運河阻止捻軍向西突圍,立下赫赫戰功,因此被朝廷封為男爵。黃翼升只有一個兒子名叫黃宗炎,當年就被父親捐了道臺。由於黃宗炎第一任夫人無法生育,因此家裡給他從長沙買了一個農村女孩子做姨太太,黃宗炎赴任廣西鹽法道後不久病逝,於是黃家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姨太太身上,姨太太果然不負眾望,後來生下一女一男龍鳳胎,女的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男的就是張愛玲的舅舅黃定柱!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黃逸梵

毫不誇張地說,張愛玲父母雙方的家庭都是赫赫有名的貴族。而黃逸梵與張志沂的結合,也是真正的門當戶對,珠聯璧合!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佩綸

然而,童年的張愛玲卻沒有多少快樂可言。父親是遺少,母親則是完全新式的女性。她不滿意自己的名字叫黃素瓊,便自作主張改為更洋氣的“黃逸梵”。張志沂仕途並不順利,他先是在津浦鐵路局謀得一個英文秘書的職位,但5年後便離職由天津回到上海。這時候父母親的關係更為緊張:兩人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有時候吵得實在厲害還會大打出手!有一次,張愛玲和弟弟在家,見父親坐在走廊裡目光呆滯,以為父親要死了,便緊急給姑姑打電話,張茂淵把父親送進醫院,後來才知道父親不但吸食鴉片,還注射嗎啡。黃逸梵實在無法忍受張志沂,便提出離婚。在那個年代,“離婚”是一個“離經叛道”的舉動,但張志沂不想與黃逸梵離婚,因此在律師過來交涉時只是不斷在客廳裡踱步,時時下不了決心,律師見還有轉圓餘地,便徵求黃逸梵的意見,黃逸梵道:“我的心已經像一塊木頭!”這句話讓張志沂徹底死心!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李菊耦與母親


張志沂內心是煎熬的,戒除嗎啡後他帶領張愛玲和弟弟搬了家,離舅舅黃定柱居住的別墅更近,張定柱與張志沂一樣也是個大少爺,兩人經常往來,吸吸鴉片煙,聊聊天。張志沂與黃逸梵關係不好,與舅舅卻走得很近。交際圈的擴大讓張志沂找到了日本銀行買辦的工作,跟一位名叫孫景陽的人學了很多業務。一來二去,孫景陽把自己庶出的妹妹孫用蕃介紹給張志沂,孫用蕃這年36歲,是名副其實的老姑娘,但孫家說,倘若兩人婚事成功會有一筆豐厚陪嫁,張志沂經過了黃逸梵的事,哪裡還敢挑三揀四,在接觸幾次後就把這門親事定了下來。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與父親、弟弟

年少的張愛玲無法阻止父親的婚事,她還是希望母親能夠回來的。但事已至此已經無可挽回。在開始的時候,張愛玲與繼母的關係還算可以,孫用蕃知道張愛玲是大姑娘,因此有時候未免也小心翼翼,張愛玲自然能理解繼母的處境,有一次,她寫了一篇名叫《繼母的心》的作文,這讓孫用蕃看到,逢人就拿出來讓朋友看,對待張愛玲沒有什麼芥蒂。但這種局面沒有維持多久,母親黃逸梵從法國回來後,張愛玲不免到母親那裡去,對母親的處境也有些同情。這時候張愛玲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中學畢業後想到外國去讀書,父親和繼母每日都躺在床上吞雲吐霧,她知道父親能拿得出這筆錢來,但張志沂毫不客氣地拒絕了她,孫用蕃也未免對張愛玲冷嘲熱諷,說黃逸梵離婚了還來干涉張家的事,現在晚了,回來只能當姨太太!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繼母孫用蕃

張愛玲無論怎樣都是很難與繼母搞好關係的,何況孫用蕃還在張志沂耳邊吹風,黃逸梵幾次回國對張愛玲的“教唆”已經讓張志沂大為光火。因此對張愛玲未免看管得緊了。有一年,日軍加緊了對上海的轟炸,由於張愛玲家位於蘇州河邊,每日每夜都有炸彈爆響。這一年恰好黃逸梵又從法國回來探親,張愛玲看準這個時機給父親說,要到母親那邊去住幾日,張志沂竟然批准了,但張愛玲沒有想到,這件小事竟然引發了軒然大波。張愛玲回來後,繼母孫用蕃問她:你上哪裡去了?張愛玲道:去母親那裡,已經給父親說過了!孫用蕃忽然抬手給了張愛玲一巴掌,說道:你眼裡還有我這個母親嗎?那一刻張愛玲懵了,反應過來後就要動手打孫用蕃,這時候孫用蕃忽然尖叫起來,一邊朝樓上跑一邊尖叫道:她打我,他打我!張志沂跌跌撞撞地跑下來,抓住張愛玲的頭髮就打:反了你,竟敢打人,老子今天就打死你!張志沂的拳頭像雨點一樣落下來,直到保姆何干走過來,拉開張志沂,說道:怎麼會鬧到了這個田地!委屈萬分的張愛玲抱著從小養育自己何干痛哭起來。於是從這時候開始,張愛玲被父親軟禁!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少年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在《安娜科列妮娜》裡的這句話讓張愛玲深知三味。淡淡的月光從窗欞裡照進來,張愛玲在軟禁中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也許她明白母親為什麼“出走”!母親的選擇是對的!出國後的母親生活是多麼自由,祖上留下來的鉅額遺產花也花不完,還在與父親沒有離婚時,黃逸梵就在外面購買了別墅,還買了汽車,僱傭了一個白俄司機和法國廚子,就是在那裡,張愛玲第一次看到了瓷磚和抽水馬桶。每年黃逸梵都在法國和中國之間來往。她找了一個美國男朋友,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可是父親呢?不工作的時候就和孫用蕃躺在華麗的木床上吸食鴉片。偌大的房子裡到處都是昏暗和冷寂,與母親那裡的光明完全相反。於是,張愛玲也想到了“出走”!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在上海的書房

某個月夜,張愛玲趁人不備,悄悄把門打開跑了出去。她知道母親回來了,她要逃離這個家,逃到母親那裡去。她不知道在路上經歷了什麼,但很顯然她順利完成了計劃。母親在聽完張愛玲的哭訴後,苦笑道:倘若我早知道這一點,就不會在當初照顧你的傷寒病,那時候讓你死了,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痛苦!但現在,張愛玲眼前只有兩條路,父親那裡回不去了,她只能選擇嫁人和讀書。但要讀書的話就不能買太多新衣服,張愛玲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張志沂在聽說女兒的選擇後,只是默而不語。這已經是1938年了,張愛玲參加了倫敦大學遠東地區的入學考試,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但遺憾的是,由於抗日戰爭進入膠著狀態而無法成行,張愛玲只得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大陸,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去。就是在香港她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天才夢》。然而,正當一切都呈現出一派美好時,厄運再次降臨: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只得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與好朋友炎櫻

2燦爛華章

1942年的上海處在日軍和汪偽的雙重統治下。對於張愛玲而言,卻是她文學生涯裡最為燦爛的時期,也許在香港接觸了更多西洋文學,也許長久積蓄在內心的才華被激發出來,張愛玲和炎櫻開始為《泰晤士報》和《20世紀雜誌》撰稿。1943年,張愛玲在《紫羅蘭》雜誌發表了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這篇小說讓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而紅,從此一發二不可收,陸續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等名作。1944年,張愛玲又創作了《花凋》、《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色戒》、《金鎖記》等作品。毫不誇張地說,張愛玲文學生涯裡最為光華燦爛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這兩三年裡寫成的。張愛玲的出現引起上海文壇矚目。著名評論家傅雷對張愛玲的作品給予相當程度的肯定。尤其對《傾城之戀》,傅雷評價道:“彷彿一座精心雕琢的翡翠寶塔,而非哥特式大寺的一角。”“是一座40年代淪陷區廢墟上盛開的罌粟花!”尤其後一句,成為對張愛玲作品的最為精當評價!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姑姑張茂淵

3蘇北下鄉

1945年,日本投降!

1949年5月,上海解放!

這時候張愛玲正忙於寫作長篇小說《十八春》,與此同時她也寫了短篇小說《小艾》,希圖從不同的角度書寫她所熟悉的舊上海。從1950年3月25日起,上海《亦報》連載了《十八春》,作者署名為梁京。《十八春》的發表在上海引起轟動,《亦報》被搶購一空。但是,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張愛玲受邀參見上海市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柯靈在後來《遙寄張愛玲》一文中寫道:“那時全國最時髦的裝束,是男女一律的藍布和灰布中山裝,後來在西方博得‘藍螞蟻’的徽號。張愛玲的打扮,儘管由絢爛歸於平淡,比較之下,還是顯得很突出。”參加文代會的另一位作者艾明之也說:張愛玲女士也參加了文代會,坐在會場靠後的位置上,會議開了6天,圓滿結束。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

1950年,《解放日報》公佈了《出席本屆文藝大會代表名單》,梁京的名字赫然列於“文學界”94名作家之中:“唐弢、師陀、倪海曙、梁京、孫大雨、孫席珍、孫福熙、郭紹虞、許傑……”大會期間,各界代表分組討論,張愛玲被分在“文學界代表”第四組。第四組的組長是趙景深,一份蠟印的名單被細心保存下來,上面印著:組長趙景深:副組長陸萬美、趙家璧;周而復、潘漢年、孫福熙、沈起予、葉籟士、姚蓬子、程造之、谷斯範、劉北汜、平襟亞、梁京……”在“梁京”二字的左邊,趙景深特意寫了“張愛玲”三字,並在兩個名字間劃了等號。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上海文藝會議

上海第一屆文代會的氣氛是熱烈的。一如柯靈所說:“天翻地覆的大變革吸引著億萬人的注意——沒有什麼比這更大的事了。”尤為主要的是,會議結束時通過了決議:“上海文藝工作者配合華東土改工作。”為了實行這個決議,已經有一部分文藝工作者下鄉去了,不久之後將有更多文藝工作者下鄉。1950年11月,“新華書店華東總店”出版了林冬白編著的《土地改革與文藝創作》一書,“蒐集有關土地改革創作的文章,以供從事文藝工作的朋友們參考。”因此在這一意義上,作為第一屆文代會的主要代表,張愛玲下鄉參加土地改革是順理成章的!

那麼張愛玲有沒有參加華東土地改革呢?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土地改革

1968年夏天,臺灣記者殷允芃訪問了旅居美國的張愛玲,談到她的英文新作《秧歌》:“寫《秧歌》前,她曾在鄉下住了三四個月。那時是在冬天。‘這也是我的膽子小,’她說,緩緩的北平話,帶著些安徽口音:‘寫的時候就擔心著,如果故事發展到了春天可怎麼寫啊?’《秧歌》的故事,在冬天就結束了。”張愛玲的姑父李開弟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回憶到:張愛玲下鄉參加過土改!更重要的證據來自於一位叫魏紹昌的學者,魏紹昌是上海市著名紅學家,與鄧雲鄉、徐恭時、徐扶明並稱為上海紅學界四老。魏紹昌在1950年代與張愛玲見過面,在其所著《在上海的最後幾年》裡寫道:“一九五〇年七月,上海召開第一屆文代會,夏衍提名張愛玲參加。會後張還隨上海文藝代表團去蘇北參加了兩個多月的土改工作。回來不久,她就離滬去港了。”這是最直接點明張愛玲參加華東土改的史料,並且指出她參加土改的地點是蘇北,可惜沒有指明具體村莊。但毫無疑問,魏紹昌的記載是準確的,因為他沒有必要作假!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魏紹昌教授

由於參加上海第一屆文代會的作家都已離世,我們很難知道張愛玲到底去了哪個村莊?但是殷允芃的訪問可以佐證,長篇小說《秧歌》大約寫於華東土改時期。並且“在鄉下住了三四個月”。這應該是在1950年末或者1951年初的冬天。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所做小說插圖

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工作展開了。活躍貧農,中立富農,把地主多餘的土地分出來,成為建國初期農村的主要工作。這時的蘇北與全國一樣,還是很落後的,但孕育著希望和即將到來的鉅變。冬天的蘇北很冷。對於張愛玲這樣一個沒落貴族的後裔;一生大部分時光都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一個在少年時就被保姆養尊處優,連黃逸梵都說她連個蘋果都不會削,在香港上大學時,姑姑張茂淵還拜託李開弟作為張愛玲的監護人,經常照顧她的生活,給她買麵包,買牛奶;一輩子不知道農村為何物,不知道“無產階級”是哪些人的張愛玲,能適應這種生活嗎?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

4到香港去

我們無法忖度張愛玲在蘇北農村的生活!後來的事實表明,張愛玲回到上海後就提出了要去香港。當時很多文藝界的領導和朋友都勸她留下。但張愛玲去意已定。柯靈在《遙寄張愛玲》一文裡寫道:“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成立,夏衍親自兼任所長,我被委任為他的副手。他告訴我,要邀請張愛玲當編劇,但眼前還有人反對,只好稍待一時。我來不及把消息透露給張愛玲,就聽說她去了香港。夏衍一片惋惜之情,卻不置一詞。”這說明,作為當時上海文藝界領導人的夏衍,是非常關心愛護張愛玲的。同樣是在《遙寄張愛玲》一文裡,柯靈寫道:“老作家夏衍是張愛玲的讀者之一,抗戰結束,夏衍從重慶回到上海,就聽說淪陷期間出了個張愛玲,讀了她的作品;一九四九年後,他正好是上海文藝界的第一號人物。這就是張愛玲出現在文代會上的來龍去脈!”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夏衍

張愛玲去了香港。她為美國新聞處工作。翻譯《老人與海》等作品,深居簡出。這時候已經開始修改或寫作新作品,這就是長篇小說《秧歌》。《秧歌》用英文寫成,篇幅不長,是一部小長篇。這是張愛玲自1950年發表《十八春》以來最重要的作品。但是毫無疑問,這部作品帶有強烈的“綠幣色彩”!1954年秋天,張愛玲在香港寄了本《秧歌》給胡適,在信裡寫道:“寫完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二,寄去給代理人,嫌太短,認為這麼短的長篇小說沒有人肯出版。所以我又添出第一二兩章。”這就是自我招供了:誰是代理人?代理人是誰?張愛玲拒夏衍對她的幫助,卻主動與胡適等人打得火熱,不是已經說明了一切?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胡適

《秧歌》和同時期的另一部小長篇都以華東農村土地改革為背景,這是張愛玲極其罕見以農村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她下過鄉,有一些片面經驗。在小說的前言裡,張愛玲宣稱這是“真人真事”,並且一再聲明“故事的來源”。但明眼人一眼就看穿,就像柯靈的評價一樣:“恰恰表現出她對小說本身的說服力缺乏自信,就像舊式店鋪裡掛的‘真不二價’的金字招牌一樣。”《秧歌》裡寫到月香家裡吃飯,“碗裡漂著切成一寸來長的草!”這是很滑稽的一句,我懷疑張愛玲連野菜和草也分不清楚!那時候農村窮是真的,吃野菜也是真的,但還沒有窮到“吃草”的地步!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秧歌封面


《秧歌》被胡適表揚地像一朵花。但在張愛玲所有作品裡,唯有這部作品寫得最差,可以說“大失水準!”完全不能與她前期的《沉香屑》、《傾城之戀》、《金鎖記》、《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相比!有專家說,張愛玲創作的繁榮期在1943到1950年間,她所有經典之作都在這短短7年裡誕生,去香港後張愛玲的才思就枯竭了!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

5病態個性

有人拿張愛玲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相比較。兩人都是東西方有名的女作家。都有獨特的個性,都有心理上的某種病態和矛盾。兩人都很孤僻,不願意見人;兩人都很敏感,對一切事務草木皆兵。童年時家庭的不幸肯定在張愛玲心理上留下了陰影,但毫無疑問,也為自己出身於貴族而感到慶幸。一如曹雪芹一樣,張愛玲也是一個“補天者”,但她知道自己的“天”是“補”不成了,與其眼睜睜看著舊世界崩塌,就不如離開。因為她無法改變自己!一如她在《秧歌》裡所寫的那樣:“這些人也都是剛好陷在時代的夾縫裡。”在面對時代鉅變時,要麼站在時代這邊,要麼站在時代那邊,要麼,就掉進夾縫裡!而張愛玲,就是這樣一個心甘情願掉在夾縫裡的人!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

張愛玲是單純的。她單純到不願意分辨是非。1943年,張愛玲已經與漢奸胡蘭成打得火熱,姑姑張茂淵聽說這件事後,勸她注意影響,但張愛玲卻無知覺地說道:“身正不怕影子斜,怕什麼?”這讓張茂淵很是頭疼。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僅僅維持了3年,此後便分道揚鑣。但兩人還是藕斷絲連,在胡蘭成看到大勢已去時,張愛玲乾脆給胡蘭成出主意,讓他逃到日本去。張愛玲小說裡描寫過戰爭,但戰爭僅僅是完成她男女愛情的浪漫布景,她並沒有什麼民族危亡家國之痛。正如文壇前輩陳蝶衣所寫的那樣:“對於張愛玲的一系列作品,無論中篇或長篇。概括言之,若不是營造‘男歡女愛’,便等於做足‘吹影鏤塵’的功夫,求其與‘共赴國難’的大時代,掛的上鉤的,簡直是百不得一,絕無僅有!”這是很有見地的評價!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與胡蘭成

張愛玲是冷漠的。母親黃逸梵回到上海後,張愛玲與母親同住,兩人難免有些摩擦。有一次黃逸梵抱怨張愛玲花錢多,張愛玲毫不客氣地道:“我花你多少錢,以後會還你的!”後來張愛玲小說發表,得了不少稿費,便到金店買了一塊金子,扔給母親道:“還你的錢!”黃逸梵哭著道:“虎毒不食兒,我那是說氣話!”但張愛玲不為所動。有一次弟弟張子靜來找她,說他們辦了一個雜誌,請求姐姐賜稿,張愛玲譏諷地道:“我不會給你們寫稿的,你們這樣低劣的雜誌,會敗壞我的名聲!”張子靜只得悻悻而回!在70年代,張愛玲已經人在美國。張子靜因為生活方面的原因,便給張愛玲寫信,大約也有尋求幫助的意思,但張愛玲回信道:“其實我也是剛夠用,幫不上你什麼忙的!”張子靜收到回信後沒說什麼。通過各種資料可以看出,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並非不盡如意,但情況真如張愛玲所說的那樣,生活很拮据,剛夠用嗎?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在美國的寓所

6寓居美國

張愛玲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與漢奸胡蘭成。後來胡蘭成另接新歡,張愛玲與胡蘭成離婚。胡蘭成是個渣男,與張愛玲分手時向她討要了一筆“精神補償費”,據張愛玲的朋友蘇青說,這是一筆“大錢”,倘若不是因為張愛玲家底殷實,靠她賣一輩子書也掙不到這麼多錢。第二次婚姻是在1956年,這時候張愛玲已經搬到美國的紐英倫州,在這裡遇見了美國劇作家賴雅。張愛玲與賴雅相識半年後結婚,此後兩人共同生活了11年,直到1967年賴雅去世。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胡蘭成

賴雅是個窮作家。由於沒有正常收入,張愛玲和賴雅經常搬家。為了尋找更多機會,賴雅和張愛玲參加了美國“寫作營活動”,凡是入選者都會有一筆金錢上的資助。張愛玲與賴雅在寫作營混了半年,這期間張愛玲發表了小說《五四遺事》,為香港電懋公司編寫劇本《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財兩得》等。後來寫作營關閉,張愛玲和賴雅又回到老住處。1960年,張愛玲在賴雅的幫助下加入美國籍。這時候張愛玲已經是著名作家,她編寫劇本能拿到不少稿酬,後來為了編劇,張愛玲還到香港和臺灣去搜集資料,創作了電影劇本《紅樓夢》。1966年又把舊作《金鎖記》改編為長篇小說《怨女》,在香港《星島日報》連載。1967年任紐約雷德克里夫女子學院駐校作家。兩年後,張愛玲又修改《十八春》,改名《半生緣》在臺灣出版。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傳奇封面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這時候她仍舊有不少散文和小說發表。尤為主要的是從70年代開始,張愛玲的作品在香港和臺灣重新興盛起來,每年的版稅想必也不少。另外,母親黃逸梵雖然賣了一輩子古董,但也不可能花地一乾二淨,遺產總會留下一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愛玲並不像傳言的那樣,在美國窮困潦倒。後來的結果顯示,張愛玲在1995年去世時,留下的各類存款還有20多萬美元。遵從張愛玲的遺囑,這筆錢都給了她的朋友宋淇夫婦!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與賴雅

此時弟弟張子靜還在上海一所中學教書,住在繼母孫用蕃留給他的一間十幾平米的小房裡。張子靜一生父不疼母不愛。在銀行做事時,有一次拿了大筆差旅費,被父親張志沂以替他保管的名義拿去,當張子靜朝張志沂要這筆錢時,張志沂理直氣壯地道:“已經花掉了啊!”張子靜因為這件事被銀行開除。黃逸梵晚年時張子靜曾邀請她回上海同住,但黃逸梵拒絕了張子靜的要求,稱上海太髒,她已經習慣了外國的生活!張子靜一生沒有結婚,於1997年去世!

這就是張愛玲,寧可把錢留給別人,也不幫助自己的親人!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子靜

7充分尊重

1950年張愛玲參加上海第一屆文代會,是由夏衍決定的。夏衍讀過張愛玲的小說,對她的才華非常欽佩。因此在文代會結束後,夏衍特意找到張愛玲,以作協的名義給她安排了一項任務:隨工作組下鄉參加土地改革,寫一部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這是張愛玲下鄉參加土改的由來。然而,張愛玲的出身和奇特想法,註定她不會聽從別人安排,因此,當夏衍要給她安排一個“文化單位”時,張愛玲便以“我還年輕,要到港大讀書”為由,拒絕了夏衍的安排。夏衍在幾次勸說無效後,只得去找市長陳毅,向陳毅報告張愛玲的情況,說張愛玲本身沒有什麼,雖然嫁給了一個漢奸,但兩人很快就離婚了,除了在《紫羅蘭》上發表過一些小說外,也沒做過什麼壞事!陳毅後來就同意了,在報告書上籤了字,就這樣,夏衍和陳毅安排張愛玲離開了上海!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證件照

在上一世紀90年代,夏衍又披露了更多關於張愛玲的史料:夏衍與張愛玲認識是由上海才子唐大郎介紹的,唐大郎辦過報紙,因此文化屆的名人他都熟悉。夏衍非常希望張愛玲留下來。一方面固然是由於欣賞張愛玲的文學才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完成一項使命:1940年,周恩來在重慶,讀過張愛玲的小說,因此在解放後囑咐夏衍:上海有幾個原來不屬於進步文化陣營裡的文化名人,要爭取把他們留下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劉海粟和張愛玲。正是在周恩來“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這一方針指導下,夏衍才邀請張愛玲參加了上海市作家協會!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夏衍

晚年的張愛玲深居簡出。有一次夏志清去拜訪張愛玲,回來後對錢鍾書道:初見張愛玲嚇了一跳,她舉止很不自然,相貌也變得可怕!對於她當時的心境,我們無法忖度!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不同時期的照片

1995年9月,張愛玲已經預感到自己的生命走到盡頭。她把房子裡的行軍床挪過來,靠在牆邊門口,床上鋪了一張灰藍色毯子。她穿上旗袍,在行軍床上躺下!她知道,只要有人推門進來就會看到她。遺囑是早就寫好了的,放在桌子上:“第一,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第二,遺體立時焚化———不要舉行殯儀館儀式———骨灰撒在荒蕪的地方———如在陸上就在廣闊範圍內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為這份遺囑的執行人。”她閉上眼睛,臉朝著門口,靜靜等著那一刻到來!一個星期後,房東發現了張愛玲的遺體!

張愛玲文代會後到農村參加土地改革,沒完成小說當逃兵去了香港

張愛玲遺囑

結語

歷史不忍細讀。進入21世紀,兩岸三地對於張愛玲的研究重新興盛起來,張愛玲的作品被不斷髮掘出來,她的文學才華征服了無數青年。2005年,“世紀文學60家”評選出20世紀華語文學具有影響的60名作家,張愛玲以綜合評分98.5的結果位列作家榜第二名,僅次於魯迅。無論她在晚年發生了怎樣微妙的心理變化,都已經成為歷史,但她的祖國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給予了她充分尊重和地位,卻是無可質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