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点击上方“超人的旅途分享”和我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刚聊完骑行,接下来再说说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的故事吧。因为,没有到当地人家里去做客的旅行是不完美的。

我在骑行路上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不仅给我提供帮助,也会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去做客。沙漠中的城市非常稀少,每到一个城市也必然要停下来修整几天,在这期间跑到沙特人家去串门才能真正的体验当地的生活。不管是先前的泉州老乡小杨,还是去美国留学的沙特人Makeeno,他们体现的是沙特多元化的一面,但并不具备代表性,传统的沙特人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对此我也充满了好奇。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会客室

在我路上遇到的人们当中,Saud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当时他把车停在路肩等着我缓缓驶来,我将自行车停下,先伸出手,入乡随俗的用阿拉伯语跟他打招呼:“Salamalaykum”

他连忙伸出手来握住:“Walaykumasalam”

这是全世界穆斯林通用的问候语,意思是“安拉赐你平安”。

因为烈日暴晒,再加上沙漠里面风沙大,我在骑行的时候都是用魔术头巾把脸封得严严实实的,咋看之下,完全无法分辨是哪国人。为了礼貌起见,我把魔术头巾拉了下来。Saud对于陌生的东方面孔感到诧异,但是视线很快就被我蓄的胡子吸引了,他指着我的胡子说:“嗨,你的胡子很棒,你是穆斯林吗?”

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有蓄须的传统,按照宗教习俗,蓄须是穆斯林男性追随先知而做的一件圣行,默罕默德的圣训说:“你们当与多神教徒不同,你们当蓄留胡须,修短唇髭。”所以在中东,满大街的男人几乎都蓄着胡子。我原先只是因为忘带剃须刀而阴错阳差留下来的胡子,没想到在伊斯兰世界却大受欢迎。

我如实回答:“不好意思,我不是穆斯林。”

Saud脸上略带有歉意:“没关系,就算不是穆斯林我们也可以成为朋友。”

“不过,我正在看古兰经。”随后,我把背包里从埃及带过来的古兰经英文译本拿出来。每到一个国家,除了学习它的历史之外,我还会去了解它的宗教。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国家所走过的历程,而宗教则是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它们是深入了解世界的必备知识,只有读懂了历史和宗教,才能理解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哇,太好了,请稍等。”随后,他去车上拿了本关于伊斯兰教的英文书籍递给我。“这本书送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我双手把书接过来。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我的驮包里总是会备上一两本书,在骑行的途中充实自己,做一场知行合一的旅行。

Saud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正在学习英语,虽然说得还不怎么流利,但是他乐于跟外国人交朋友,更乐于向人们介绍伊斯兰教。他指着我前进的方向:“沿着公路继续往前走就是利雅得,我家就在那儿,你大概什么时候到?我想邀请你到家里去坐坐。”

我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好呀,我明天就可以骑到利雅得了,会在城市里呆几天。”

随后,我们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就此别过。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丰盛的午餐

到了利雅得之后,Saud和我很快就约好了时间,由他开车过来接我。在前往Saud家的途中,他把车开到了清真寺旁边,很抱歉的跟我商量:“不好意思,礼拜的时间快到了,请允许我进去作礼拜,在车上稍等我几分钟就行。”

Saud刚走进清真寺不久,整座城市安静了下来,到处回荡着宣礼塔上传来悠扬的诵经声。从土耳其和埃及开始,我便进入了伊斯兰世界,对于每天例行的五次礼拜并不陌生,但是宗教至上的沙特却跟我走过的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沙特,每天五次礼拜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到礼拜的时间,人们就会方向手上的一切事情,全心全意的向真主祈祷。在沙漠中,我曾看到有人把车停在路边,从车后厢拿出毯子来,往地上一铺,就向着麦加天房的方向祷告;在城市中,每当临近礼拜时间,商店就会把门拉下来,停止营业,我甚至还有好几次吃饭吃到一半就被锁在了餐厅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做礼拜的时候不受到干扰。所以,礼拜的时间是内心最宁静的时刻,就连我一个非穆斯林的人都可以深刻的体会到。

礼拜结束后,我们便一起驱车来到Saud家。沙特人的家里都会有一个跟家庭区域分隔开来的会客室,因为家里有女眷,不方便外人进入。会客室就跟先前我和Makeeno吃饭的包厢一样,空空如也的什么都没有。

Saud跟我坐在沙发上聊着我在路上的奇遇,佣人把精心准备的一道道饮料和点心端了上来,直到把烤鸡端上来了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在吃午饭啊!原本以为游牧民族的饮食应该是以大量的肉食为主的,可是我们两个大男人的午饭总的才仅有一只烤鸡而已,其他的都是以淀粉类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这对我来说连塞牙缝都不够。出于礼貌,我还是硬忍着饿,装作吃得很满足的样子,以免让Saud觉得招待不周。

看来网络上的宣传误导了我,沙特的老百姓虽然普遍富裕,但也不是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他们既没有住豪宅,也没开豪车,更不是餐餐都大鱼大肉的。个别的王室和富豪的生活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只有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家中,才能更加客观的了解当地的生活。

旅行的真谛并不只是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风景,更重要的是在路上与不同的人们发生的故事。旅行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路上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例,每次交流都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而这一点一滴的累积,则形成了自我的世界观。

如果不曾行走过世界,又何来的世界观?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因误会而收获的宝石

吃饱喝足之后,Saud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神秘的递给我,说:“这是我给你带的礼物。”

我小心翼翼的打开盒子,里面竟然是四块晶莹剔透的宝石!!!

在我刚到利雅得的时候,Saud正好跑到麦地那出差。我的研究生导师郭东强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帮他收集沿途各个国家的石头。我心想,如果让Saud帮忙带块圣城麦地那的石头会来得更有意义,于是就发短信拜托他捡块石头带回来给我。

但是,在英文里面,石头和宝石都是同样的单词——Stone。出于误会,Saud并没有帮我捡石头,而是买了四块宝石带回来给我。

我连忙解释:“之前我发短信只是让你帮忙捡几块普通的石头,这个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Saud反而一脸歉意的跟我说:“这些宝石并不是很名贵,请不要嫌弃。”

在Saud再三劝说下,我最终还是收下了宝石。在回家之后,我没有把它们做成首饰,而是将其作为后来全国巡回摄影展的展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因为误会而收获的中沙人民的友谊见证。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阿拉伯马

下午,Saud带我出去兜风,我们驱车来到城郊的马厩。沙特土豪的宠物千奇百怪,而最传统的当属阿拉伯马了。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名贵的马种,自古以来就是沙漠游牧民族贝多因人的好伙伴,它们被作为战马,驰骋沙场。如今,阿拉伯马被作为赛马,身价也因土豪们的追捧而水涨船高,一匹马起码价值10万美元以上,比宝马车都贵了不少呢!拥有一匹纯种阿拉伯马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我不免俗套的找了一匹白色的阿拉伯马来合影,身材长袍,头戴头巾的我,再搭配上白马,美其名曰“白马王子”。据说,以这样的照片去相亲的成功率会比较高。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骆驼奶

随后,我们又来到饲养骆驼的牧场。Saud说,他家也有养骆驼,只不过在比较远的地方,养殖骆驼在沙特是很普遍的。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在古代是丝绸之路上运送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它跟牛羊一样成了畜牧业的宠儿。骆驼的一身都是宝:骆驼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肉类;骆驼皮毛可以制成皮革;骆驼奶是高钙、低饱和脂肪酸的健康奶源。

我在埃及的时候,既骑过骆驼,也吃过骆驼肉,这次在沙特的骆驼牧场里也尝了个鲜,喝了一碗现挤出来的骆驼奶。因为之前有朋友跟我说,喝了骆驼奶肚子会不舒服,反而更想尝试一下。我先小小抿了一口,骆驼奶还是温的,并没有什么异味,而且感觉比牛奶还甜,然后就咕噜一下,一碗骆驼奶就被消灭光了,肚子里并没有期待的翻江倒海。我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原来因为是生奶里面细菌多,容易引起腹泻。我的铁胃连尼泊尔的生水都喝过,喝个生骆驼奶就算是小儿科了。

我们一路聊天一路兜风。Saud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处处都遵循着古兰经的教条。当他得知我还是单身时,就劝我要组建家庭,娶妻生子,甚至都差点要给我介绍女朋友了。

以我自己作为非穆斯林的角度来看,古兰经于是真主为众生定下的法典,符合人类生活的自然规律,相当于是穆斯林的日常行为规范。虽然有着许多条条框框的苛刻限制,但是同时也让生活简单化,有条不紊。

沙特以古兰经作为宪法,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宗教的约束力远比任何的法律来得更强。虽然沙特地处于号称世界火药桶的中东,和邻国也门也正在进行着战争,但是国内的治安却是出奇的好,一路上从来没有偷盗抢劫发生,更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挂着一颗提防的心,因为有安拉在监督着众生。

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种观点:伊斯兰教是一个闭环程序,一千多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已经落后,跟不上时代了。我是觉得,人们对于善与恶,对与错的价值观,是恒久不变的。在这点上,起码它一点都不落后!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做个好人更重要的事吗?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获赠的书籍

回到城里,Saud邀请我去参观清真寺,我欣然答应了。我们来到一间类似办公室的地方,原来是因为Saud英语不好,特地过来请阿訇为我讲解伊斯兰教。我的家乡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在泉州都有寺庙,而且可以和谐的共处在同一条街道上,正是这样传统的包容性,使我非常乐意去了解各个不同的宗教,去学习它们的精华。

阿訇非常耐心的从伊斯兰教的起源跟我介绍,整个过程并非灌输式的传教,而是交互式的交流,整个过程让人感受到文明礼貌和相互尊重,这使我对伊斯兰教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同时他还跟我说,曾经有中国穆斯林过来麦加朝觐,因为没钱坐飞机,一路辗转许多交通工具,结果错过了朝觐的时间。后来,沙特国王知道了这回事,不仅为他们买了回程的机票,还帮他们买了第二年过来朝觐的机票。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犹太教是同根同源的宗教,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神论宗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词汇的音译,意为“顺从”,即顺从天地万物的创造者真主;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是“实现和平”,即实现人类社会和苍生万物的和平。在它看来,无论来自什么国家,无论是什么人种,众生都是平等的。安拉是没有实体形象的神,我们也可以把他称为造物主或者上帝这样子。穆罕默德是安拉的Messanger,也就是先知。在他们看来,耶稣和释迦摩尼也算是先知,同样也是在传递安拉的福音。

伊斯兰教的教规比较严格,我们比较知悉的有:不能吃猪肉、不能喝酒、不能放高利贷等等。虽然看起来有点繁琐,但却使生活变得简单,我平时的生活习惯也跟穆斯林差不多,所以在沙特生活的这段时间感觉非常适应。人总是拥有过多的欲望,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烦恼,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做“减法”,回归到简单的生活中,去寻找最本真的幸福?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和Rebrahim的三次相遇

接下来说第二个故事,主角Rebrahim就职于一个网络公司,频繁在各个城市间出差,于是我们在路上遇到了两次,毕竟就只有一条路,只要是同样的方向,终究是要遇到的。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距离利雅得还有将近300公里的地方,他跟每天遇到的那些人问着几乎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也没留下印象;第二次见面时,我已经到了达曼的郊外了,两次见面的距离相隔近800公里。

Rebrahim非常激动的搂着我说:“嗨,我们又见面了,真不敢相信,你竟然做到了!”

虽然眼前这人有点眼熟,但是每天遇到这么多大胡子,我早已经成了脸盲了。正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又继续补充:“还记得吗?我们在利雅得附近遇到过。”

我终于晃过神来:“嗨,Rebrahim,你好啊!我的骑行马上就要圆满结束啦!”

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Rebrahim就像阔别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握着我的手:“恭喜你!骑行穿越沙漠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家就在达曼附近的卡提夫,可以邀请你来做客吗?”

“为什么不呢?”有了第一次去Saud家的经验,我更加喜欢上这样深入的交流。

“就这么定啦!明天我到达曼来接你。”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家庭农场

第二天,Rebrahim在达曼和我第三次见面。在没有骑行的时候,我通常都是长袍加头巾的装扮,一是容易亲近当地民众,二是穿了确实舒服,既可以挡太阳,还可以防风沙。Rebrahim一时没认能出我来,当我跟他打招呼时,惊喜的跑过来又抱又搂:“嘿,你看起来就像是我弟弟一样。”

随后,我们驱车前往Rebrahim位于古城卡提夫的家。在沙特,有很多城市都是因石油而兴,达曼和利雅得都是20世纪才兴建的。在这之前,东海岸的主要城市之一就是卡提夫,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卡提夫”的意思是“丰收”或者“谷物”,它地处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城市,至今仍是椰枣的主要产地。

于是,Rebrahim就带着我去参观他的家庭农场。跟利雅得荒凉的骆驼牧场不同的是,卡提夫的农场遍地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尤其是高大挺拔的椰枣树格外显眼。沙特人把椰枣树都到了它的国徽之上,它对于沙漠游牧民族极其重要,它是绿洲的标志,也是国家的象征。椰枣营养丰富,富含果糖,又便于携带,是阿拉伯人穿越沙漠的主要干粮之一。我在骑行的路上也随身带着椰枣,它就相当于是沙特版的巧克力,是补充能量的源泉。

走进农场,Rebrahim一边走一边跟我介绍,里面饲养有牛、羊和鸭子,而植物类的除了椰枣之外,也有木瓜、柠檬,还有各种莓果,沙漠中的绿洲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其中最有意思的牲畜是羊,他特别的跟我介绍道:“在我们这边,越丑的羊越值钱!”

我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个大马士革山羊长得确实有够丑的,耷拉个长耳朵,还露出个大龅牙。土豪到没地方花钱的沙特人甚至还为山羊举办“选美大赛”,其中好几届的冠军就是大马士革山羊,后来它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每只售价高达40多万人民币。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阿拉伯咖啡

结束完参观,我们来到Rebrahim家中,他把亲戚邻居都叫上,来一起会会我这个来自异国的朋友。

通过跟沙特友人们的畅聊,逐渐消除了许多原先对于沙特刻板的误解,我所看到的沙特,跟西方主流媒体的宣传中愚昧而土豪的形象有所不同。沙特的土豪主要在于王室家族,平民虽然也有钱,但也不至于太夸张。沙特的教育是免费的,而且出国留学还可以拿到补贴,人们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待人总是彬彬有礼,大多数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其文明程度甚至超过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这使我对沙特的印象大为改观。

正所谓“一人一世界”,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也不一样的。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去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旅行就是一次探索,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唯有多走多看多交流,才能发现世界的多元文化之美,

我们围坐在会客室里,中间摆着阿拉伯咖啡和各式点心,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功夫茶。在泉州,我们也是一群人围坐在茶桌旁,一边品着清香四溢的铁观音,一边畅聊天南地北,虽然相隔万里,但是场景却是如此的相似。无论是铁观音,还是阿拉伯咖啡,它们都是一种社交的媒介,传递的是乐于分享交流的文化。擅于经商的泉州人和阿拉伯人一样,都能以包容并济的心态广交天下朋友,于是贸易伙伴的朋友圈遍布全球。同处于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大家都拥有同样包容性的丝路精神,向着共同的梦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两位传奇车友的偶遇

我到过的第三个沙特人的家比较特殊,那是沙特车友们的家,这又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2015年12月14日,正当我要离开利雅得市区时,突然有辆车停下来跟我打招呼,一开始我并没在意,以为他只是因为纯粹好奇而已,毕竟这样的遭遇我已经多到麻木了。这位叫Omar Al Omair的朋友问道:“朋友,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机械式的回答着这个每天被问无数次的问题:“我来自中国,计划从意大利骑到中国,沙特是我骑行的第6个国家。”

他兴奋了起来:“你真厉害,我也同是骑行爱好者。”

他的回答激起了我的好奇,我一脸疑惑地问:“沙特也有人骑车吗?”

Omair得意的说:“有啊,而且还不少呢!在沙特总的有3000多号人在骑车!我自己就曾经从摩洛哥骑到土耳其过!”

接着,他又补充道:“我猜你应该是往达曼的方向骑行吧?在那儿有很多我们的车友,如果你有需要,我可以把你介绍给他们。”

太好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经意之间,竟然就结识了这样一位能够在世界地图上画路线的传奇级骑行大神,难免有点英雄相惜。我把车往旁边一靠,热火朝天的跟他交流起骑行的趣事和经验来。

“曾经有人跟我一样骑行横穿沙特过吗?”虽然已经有了丰富的沙漠骑行经验,但是我还想着多向前辈学习一下。

Omair想了想:“你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骑行沙漠多无聊啊!”

“我就是为了挑战无聊啊……”

他哈哈大笑:“不过,如果国王知道了,说不定会奖励你钱呢!”

我也一起开怀大笑:“也许吧,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虽然梦想是美好的,终究还要回归现实:“我想,如果能跟沙特的车友们一起骑行应该很棒,你觉得呢?”

“放心吧!包在我身上!”

就这样,Omair帮我联系好了骑行终点城市达曼的车友。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达曼的Wheels单车店

在我抵达达曼后,便依照Omair提供的位置寻找到了名叫Wheels的单车店,车店老板Mohammed热情的接待了我,并安排第二天组织车友跟我一同骑行。自行车在沙特是个稀罕物,走遍沙特,除了自己的自行车外,第一次见到自行车便是在Wheels。

因为接下来前往阿联酋需要乘坐飞机,又面临着要打包单车的麻烦事,本来还为寻找打包用的纸箱感到烦恼,但只要找到车店就万事大吉啦!车友见面格外亲切,Mohammed不仅免费帮我打包,还特地交代了员工里三层外三层的把我的自行车裹了个严严实实,确保在托运的过程中万无一失。

当我开心的看着打包好的自行车,正准备离去时,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我差点忘了明天还要骑车呢?这下我可没车骑了……”

“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可以把自己的车借你”Mohammed说道。

一般爱车之人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车借人的,不过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太感谢了,我们明天见!”

丝路东游记 26:到沙特人家里去做客

沙特车友

第二天,太阳落山之后,天气开始凉爽起来,Wheels单车店逐渐喧闹起来,车友们从四面八方相聚一堂,为了庆祝我刚刚完成穿越沙特的骑行,同时也为即将前往阿联酋的我送行。

沙特并不是一个适合骑行的国家,无论是炎热多风的气候,还是压根就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让人很难相信这里竟然还有车队。虽然Wheels车队起步比较晚,仅有五六年的时间,但是也能临时组织起来近20人陪我一同夜骑胡拜尔。

沙特的骑行氛围并不亚于中国,有负责带队组织的队长Mohammed,有重在参与的载着小孩骑行的车店经理,还有车队活宝Mr. Hoop。由于没有非机动车道,在沙特骑行的时候都是混入车流之中,要格外注意安全。每到车迹罕至的路段,Mr. Hoop就会挺身而出,一骑绝尘,高喊着:“Hoop!hoop!hoop!”后面的车友们紧随其后,疾速狂奔,欢乐的骑行气氛就被带动了起来,Mr. Hoop的外号便是因此得名。

在骑行结束后,沙特车友们带我来到一家也门餐厅聚餐。我们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有说有笑,每当我拿起Gopro或手机录像时,他们总是不忘凑到镜头面前表现自己,向中国的车友们展示他们活泼欢快的一面。我在最不可能出现自行车的沙特,走进了充满友谊的车友之家。

我想,国与国的交流跟人与人的交流一样,会因为文化、宗教、语言的不同而感到格格不入,但也会因为体育、音乐、美术等无国界的兴趣爱好而彼此亲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增进对话,彼此了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才会越来越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虽然一次骑行交流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却能带给沙特车友们以坚强乐观的当代中国人的形象,也能让国人感受到他们跟沙漠一样火热的热情。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如果能够带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民心相通的交流中来,相信一定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中国的朋友圈也将越来越广。

为了更好地撰写《丝路东游记》,

欢迎大家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进入《丝路东游记》交流群,

多提宝贵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