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流行的連環畫,為什麼感覺現在不流行了?

楊樹150220271


我生於1960年代末期,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看連環畫了。當時連環畫也叫小人書、小畫冊,價格便宜,圖文並茂,不僅孩子喜歡,連成年人也非常愛看。說實話,當時很多文學名著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就是通過連環畫普及給孩子們的。

民國時期的連環畫讀的不多,主要是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等;國外題材的看過卜勞恩的《父與子》《沉默的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絕唱》《追捕》,還有像《瓦爾特包圍薩拉熱窩》《橋》等二戰題材的電影連環畫,這些印象都比較深。

國內當代連環畫讀的太多了,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主要有戰爭題材的《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雞毛信》《王二小》《小英雄雨來》《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等;文學名著題材的有《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岳飛傳》《李自成》等;鬼怪神話題材的有《聊齋志異》《西遊記》《封神演義》《哪吒鬧海》等;當代題材的有《金光大道》《朝陽溝》《人到中年》《《蔣築英》等。這些連環畫大都是單線描繪的繡像作品,就像國畫中的白描,文化氣息非常濃郁,是我們童年生活的最美回憶。

連環畫的黃金時期是1980年代,有位美術出版社的朋友告訴我,1982年全國出版連環畫接近9億冊,今天看來這是個神話。1990年代以後,隨著電視、遊戲特別是網絡的興起,娛樂方式的改變,連環畫出版進入了低潮,紅極一時的連環畫成了收藏家的寵物,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連環畫的敗落。


民國年間那些事


我是80後生人,在我五六歲的時候,西安街頭,有那種連環畫(小人書)的書攤,書攤前會放幾個板凳,可以坐在板凳上租書看,我印象很深刻,兩分錢看一本書,我那時候小,一次大概看兩本左右。但是,很快那個書攤就沒有了,我讀學前班的時候,來到的西安市區,在小學附近看到的書攤,大概二年級的時候,那個書攤就不在了。牆上書攤的廣告還在,但是提供租書的那個老爺爺我再也沒有見過。我很懷念那段在太陽下面,做在小板凳上,看小人書的日子,可是光陰一去不復返。

那時候連環畫很多的,有的是電視真人版的,有的是手繪版的,每一頁主要是圖畫,下面兩三行文字。有科普類的,有武俠類的,有歷史演義,有傳統文化教育類的,反正我能蒐集到的我都看,讀完了就還給人家,僅有的屬於自己的幾本也散佚了。

後來的書裝幀越來越精美,那種平裝的連環畫基本沒有了,但是我還是懷念那種簡單的,樸素的,小小的連環畫。

現在有時候去風景區旅遊,會看到有賣連環畫的,比如去年,我去烏鎮,就有專門的連環畫的銷售小店,我在裡面駐足了很久,很想買一本做紀念的。也許是因為時過境遷,也許是因為那些書的裝幀都太精美,那些書其實就是用以前連環畫的外表,注入了現在意義上的繪本,終究不復當年了。最後我還是空著手離開了,內心有一處也空了……


梧桐


這些陳年往事,倒確實合情合理地被電子書徹底的玩完了!

連環畫,小人書。是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啊。

我因為實在調皮,還沒上學,就讓家父逼著關家認字,寫楷書。免得出去惹事生非。不過倒也因禍得福,等到念二年級時,我已經可以基本上將連環畫上的字認個八九不離十的。藉助拼音和字典,完全可以看懂它講敘的故事。

惠民路景新路口,有一白鬍子大爺,每天會將書攤放置妥當。那是幾付木板做成的合頁。中間一檔檔地排列著各種連環畫。小孩子們跟家裡討要個三分五分錢💰,經過認真的挑選以後,坐在小凳子上,手捧著幾本小人書,就可以渡過一個愉快的下午了。

那時的出版物是極其嚴謹工緻的。我相信很少很少有排版上的錯誤出現。

新華書店每天都有新連環畫出版。在老伯的書攤上,新書一分錢一本,舊書一分錢兩本。

中國的古時著名典籍,我就是從連環畫開始瞭解知悉的。

說起三國演義,有《戰長沙》《長坂坡》《六出祈山》《三國歸晉》

說起水滸傳,有《三打祝家莊》《智取生辰綱》

說起西遊記,有《大鬧天宮》《流沙河》《盤絲洞》《真假猴王》

說起岳飛傳,有《朱仙鎮》《岳母刺字》《風波亭》

說起楊家將,有《四郎探母》《天門陣》。

這些民族傳統文化遺傳,如果不是少年時代的連環畫給予我的教誨和陪伴。雖然可以知道,但不一定會有這樣如此深刻的印象。

文革以後,曾經有過復版這些連環畫的壯舉。我也買過一套三國演義。但拿在手裡,再也沒有了兒時的興奮和急切,再也回不去啦!

現在的網絡迅厲便捷而包羅萬象,人們也不再耐煩一頁一頁地翻書了。連環畫,作為那個年代的產物,終於退出了文化傳媒領域。

再見!








手機用戶崔永方


連環畫又叫小人書,我們當地人叫它小畫書。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課外讀物,沒有之一。上世紀60年代初有成套的,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岳飛傳》,也有單本的比如三毛流浪記、平原槍聲等等。價格一般是一毛多錢一本,但是一般人買不起。我們看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同學們交流傳看。就是我有一本小畫書跟別的同學交換來看。有時一本傳出去從三年級二班傳到四年級6班兩個星期都回不來。第二種是在地攤上看。薄的一分錢一看,厚的二分錢一看,一個人交錢,幾個小夥伴一起看。

以後又有歷史題材的,樣板戲題材的,抗日題材、民間故事等等應有盡有。到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是連環畫的鼎盛期。我年齡大了就給兒子買。

以前流行連環畫一是因為它確實好。大多連環畫都是名畫家的經典作品,圖文並茂,妙趣橫生,令人著迷。像曹操、諸葛亮、周瑜、趙子龍等人物形象都是小時候看連環畫在頭腦裡紮下的印象。二是因為連環畫有啟蒙和普及的作用。看一套連環畫就相當於看了一部小說,不用兩年時間就把三國演義和岳飛傳看了個遍。第三個原因就是當初的文化娛樂活動特別少,不像現在歌舞廳、電影院、電視網吧等有很多娛樂場所和娛樂方式,所以現在的連環畫不流行了,而成了很多人的收藏品。



六枝申斧


以前很流行的連環畫,為什麼感覺現在不流行了?是的,現在不流行了。時代在進步,科學技術在進步。連環畫已經被電視、電子遊戲、智能手機、抖音小視頻、火山小視頻等音像視頻所取代。甚至有的紙質傳媒因沒有足夠的訂閱量,而關停並轉。

回想上世紀五十年代,連環畫盛行。那時我在昆明東昇小學上學。東昇小學離人民電影院有兩三百米的距離,在這段距離就有五、六家連環畫出租店。出租店的四面牆壁,全部貼上了連環畫的封面,裡面坐滿了人。租連環畫書一本就一兩分錢,來看連環畫的既有小學生,也有來看電影的情侶。

那時候我們看的連環畫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岳母刺字》、《白毛女》等。

也有反映抗日戰爭的《雞毛信》、《趙一曼》,反映解放戰爭的有《東進序曲》、《戰上海》,到了文革有《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

文革結束後,出版社已集中出版了一批經典的連環畫,但購買的人並不多。這時電視機、俄羅斯方塊遊戲機、插卡式小霸王遊戲機、已經進入百姓家。以及以後的電腦、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等電子產品的出現。連環畫逐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就是我現在回答悟空問答,也是在智能手機上手寫完成。

好了,就說到這兒,看到的請點點關注,碼字工還是累的,鼓勵鼓勵吧。





阿光說事


以前流行連環畫,鼎盛期應該是上世紀文革之前的五六十年代。那時連環畫多,連環畫的質量好,連環畫的書攤也多,受到了青少年的廣泛喜愛。當年在上海的弄堂裡,往往在弄堂口就有一個小人書攤,小孩子坐在旁邊的簡易櫈子,花個一兩分錢就能租一兩本連環畫。街面上的小人書攤也很多,有的就與新華書店隔鄰而設。那個年代的新華書店沒有如今看書閱覽的條件,小孩子買不起書便可到小人書攤上去看。里弄裡也有少年之家,小人書與乒乓球是一文一武的兩項主打產品。各區少年宮裡連環畫更是必備之物。

連環畫看多了也會上癮,因為有的連環畫一部都有好多集,像《三國演義》就有60集,看了還想看,看完了《三國演義》還有《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在等著呢,真是其樂無窮。老實說,如今的文學功底,看小人書是打基礎的第一根樁基。當時十五六歲下放農村時,與知青、農民大侃李元霸、雄闊海、武松、林沖、楊子榮等人的那點談資,大都還就是從連環畫中得來的。


文革10年,連環畫受到很大沖擊,甚至一度歷史類的經典作品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樣板戲,階級鬥爭之類的,讀者也越來越少了。

改革開放後,隨著文學樣式的多樣化,特別是近些年來的電子讀物的泛濫,少年兒童的興趣逐漸被新的電子讀物所吸引,兩三歲的小孩子都在看iPad,以後再要讓他們這一代人對連環畫有興趣,恐怕很難了。小人書、連環畫日漸式微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們也只能順而應之了。


郭雄333


時代的發展,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連環畫興盛於物質與精神貧乏的年代。那時人們沒有很多的精神需求類產品。也沒有電視電腦遊戲等的現代娛樂設施,人群交往的範圍也很小。連環畫小人書成了主要的精神食糧。現代社會,聲光電五光十色的精神娛樂產品衝擊著人們的各種感官,各種文化娛樂類產品豐富至極,誰還去看連環畫呢?不過我要提醒現代人,還是要靜下心來多閱讀經典的文藝作品,不被這個時代娛樂至死!你覺得呢?


travlealone


文化蛻變現象!在50年前那個時候的文化生活除了看電影,也就是看書了。但看書讀小說的人並不普遍。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錢去買書讀。因為買書也要投入。相比之下,買一本連環畫書就便宜的多。也能撐受的起的,且大人小孩都能讀。也很易懂直觀,獲取信息較快,是節省時間的讀書“快餐”。那時,一本連環畫書只需2分錢就可以買到。連環畫書又稱小人書,小時看得比較多。最早是《水滸傳》《漁島之子》《無名島》《204號漁船》《山鄉鉅變》《閃閃的紅星》《西遊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時候看了很多小畫書。自己跑到縣書店買的第一本書是《山鄉鉅變》。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連環畫書一下子不見出版了。原因有二:1.人們開始向經濟方向發展,一心去掙錢,找工作,不再關注讀書。2.電視機的逐漸進入社會家庭,人們可以通過電視節目來學習或消遣,娛樂或者是獲取知識開闊眼界視野。80年代的看卡通動畫電視取代了小人書的存在!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花仙子》是最早的,人們開始迷於這一小人書轉變的新形式中。這大概是連環畫書退出出版業的主要原因。 2019.1.17


墨之客江南煙雲1


五十年代小學生學習負擔較輕,每天四點左右放學後基本就不再翻課本,有較多時間看連環畫。那時社會上基本沒有追求高學歷追求名校的意識和氛圍,家長基本上對孩子的學習是聽其自然 ,哪象現在管得這麼緊,有的還要孩子學這樣學那樣,生怕輸在什麼起跑線上。還有現在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也較多。


用戶3184437805175


時代變遷加上現在是多元化媒體宣傳太多,比如一部手機代替了很多宣傳媒體。所以連環畫落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