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流行的连环画,为什么感觉现在不流行了?

杨树150220271


我生于1960年代末期,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看连环画了。当时连环画也叫小人书、小画册,价格便宜,图文并茂,不仅孩子喜欢,连成年人也非常爱看。说实话,当时很多文学名著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就是通过连环画普及给孩子们的。

民国时期的连环画读的不多,主要是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等;国外题材的看过卜劳恩的《父与子》《沉默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绝唱》《追捕》,还有像《瓦尔特包围萨拉热窝》《桥》等二战题材的电影连环画,这些印象都比较深。

国内当代连环画读的太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主要有战争题材的《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鸡毛信》《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等;文学名著题材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岳飞传》《李自成》等;鬼怪神话题材的有《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等;当代题材的有《金光大道》《朝阳沟》《人到中年》《《蒋筑英》等。这些连环画大都是单线描绘的绣像作品,就像国画中的白描,文化气息非常浓郁,是我们童年生活的最美回忆。

连环画的黄金时期是1980年代,有位美术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1982年全国出版连环画接近9亿册,今天看来这是个神话。19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游戏特别是网络的兴起,娱乐方式的改变,连环画出版进入了低潮,红极一时的连环画成了收藏家的宠物,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连环画的败落。


民国年间那些事


我是80后生人,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西安街头,有那种连环画(小人书)的书摊,书摊前会放几个板凳,可以坐在板凳上租书看,我印象很深刻,两分钱看一本书,我那时候小,一次大概看两本左右。但是,很快那个书摊就没有了,我读学前班的时候,来到的西安市区,在小学附近看到的书摊,大概二年级的时候,那个书摊就不在了。墙上书摊的广告还在,但是提供租书的那个老爷爷我再也没有见过。我很怀念那段在太阳下面,做在小板凳上,看小人书的日子,可是光阴一去不复返。

那时候连环画很多的,有的是电视真人版的,有的是手绘版的,每一页主要是图画,下面两三行文字。有科普类的,有武侠类的,有历史演义,有传统文化教育类的,反正我能搜集到的我都看,读完了就还给人家,仅有的属于自己的几本也散佚了。

后来的书装帧越来越精美,那种平装的连环画基本没有了,但是我还是怀念那种简单的,朴素的,小小的连环画。

现在有时候去风景区旅游,会看到有卖连环画的,比如去年,我去乌镇,就有专门的连环画的销售小店,我在里面驻足了很久,很想买一本做纪念的。也许是因为时过境迁,也许是因为那些书的装帧都太精美,那些书其实就是用以前连环画的外表,注入了现在意义上的绘本,终究不复当年了。最后我还是空着手离开了,内心有一处也空了……


梧桐


这些陈年往事,倒确实合情合理地被电子书彻底的玩完了!

连环画,小人书。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啊。

我因为实在调皮,还没上学,就让家父逼着关家认字,寫楷书。免得出去惹事生非。不过倒也因祸得福,等到念二年级时,我已经可以基本上将连环画上的字认个八九不离十的。借助拼音和字典,完全可以看懂它讲叙的故事。

惠民路景新路口,有一白胡子大爷,每天会将书摊放置妥当。那是几付木板做成的合页。中间一档档地排列着各种连环画。小孩子们跟家里讨要个三分五分钱💰,经过认真的挑选以后,坐在小凳子上,手捧着几本小人书,就可以渡过一个愉快的下午了。

那时的出版物是极其严谨工致的。我相信很少很少有排版上的错误出现。

新华书店每天都有新连环画出版。在老伯的书摊上,新书一分钱一本,旧书一分钱两本。

中国的古时著名典籍,我就是从连环画开始了解知悉的。

说起三国演义,有《战长沙》《长坂坡》《六出祈山》《三国归晋》

说起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智取生辰纲》

说起西游记,有《大闹天宫》《流沙河》《盘丝洞》《真假猴王》

说起岳飞传,有《朱仙镇》《岳母刺字》《風波亭》

说起杨家将,有《四郎探母》《天门阵》。

这些民族传统文化遺传,如果不是少年时代的连环画给予我的教诲和陪伴。虽然可以知道,但不一定会有这样如此深刻的印象。

文革以后,曾经有过复版这些连环画的壮举。我也买过一套三国演义。但拿在手里,再也没有了儿时的兴奮和急切,再也回不去啦!

现在的网络迅厉便捷而包罗万象,人们也不再耐烦一页一页地翻书了。连环画,作为那个年代的产物,终于退出了文化传媒领域。

再见!








手机用户崔永方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我们当地人叫它小画书。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没有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有成套的,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也有单本的比如三毛流浪记、平原枪声等等。价格一般是一毛多钱一本,但是一般人买不起。我们看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同学们交流传看。就是我有一本小画书跟别的同学交换来看。有时一本传出去从三年级二班传到四年级6班两个星期都回不来。第二种是在地摊上看。薄的一分钱一看,厚的二分钱一看,一个人交钱,几个小伙伴一起看。

以后又有历史题材的,样板戏题材的,抗日题材、民间故事等等应有尽有。到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连环画的鼎盛期。我年龄大了就给儿子买。

以前流行连环画一是因为它确实好。大多连环画都是名画家的经典作品,图文并茂,妙趣横生,令人着迷。像曹操、诸葛亮、周瑜、赵子龙等人物形象都是小时候看连环画在头脑里扎下的印象。二是因为连环画有启蒙和普及的作用。看一套连环画就相当于看了一部小说,不用两年时间就把三国演义和岳飞传看了个遍。第三个原因就是当初的文化娱乐活动特别少,不像现在歌舞厅、电影院、电视网吧等有很多娱乐场所和娱乐方式,所以现在的连环画不流行了,而成了很多人的收藏品。



六枝申斧


以前很流行的连环画,为什么感觉现在不流行了?是的,现在不流行了。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在进步。连环画已经被电视、电子游戏、智能手机、抖音小视频、火山小视频等音像视频所取代。甚至有的纸质传媒因没有足够的订阅量,而关停并转。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连环画盛行。那时我在昆明东昇小学上学。东昇小学离人民电影院有两三百米的距离,在这段距离就有五、六家连环画出租店。出租店的四面墙壁,全部贴上了连环画的封面,里面坐满了人。租连环画书一本就一两分钱,来看连环画的既有小学生,也有来看电影的情侣。

那时候我们看的连环画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岳母刺字》、《白毛女》等。

也有反映抗日战争的《鸡毛信》、《赵一曼》,反映解放战争的有《东进序曲》、《战上海》,到了文革有《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

文革结束后,出版社已集中出版了一批经典的连环画,但购买的人并不多。这时电视机、俄罗斯方块游戏机、插卡式小霸王游戏机、已经进入百姓家。以及以后的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产品的出现。连环画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就是我现在回答悟空问答,也是在智能手机上手写完成。

好了,就说到这儿,看到的请点点关注,码字工还是累的,鼓励鼓励吧。





阿光说事


以前流行连环画,鼎盛期应该是上世纪文革之前的五六十年代。那时连环画多,连环画的质量好,连环画的书摊也多,受到了青少年的广泛喜爱。当年在上海的弄堂里,往往在弄堂口就有一个小人书摊,小孩子坐在旁边的简易櫈子,花个一两分钱就能租一两本连环画。街面上的小人书摊也很多,有的就与新华书店隔邻而设。那个年代的新华书店没有如今看书阅览的条件,小孩子买不起书便可到小人书摊上去看。里弄里也有少年之家,小人书与乒乓球是一文一武的两项主打产品。各区少年宫里连环画更是必备之物。

连环画看多了也会上瘾,因为有的连环画一部都有好多集,像《三国演义》就有60集,看了还想看,看完了《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在等着呢,真是其乐无穷。老实说,如今的文学功底,看小人书是打基础的第一根桩基。当时十五六岁下放农村时,与知青、农民大侃李元霸、雄阔海、武松、林冲、杨子荣等人的那点谈资,大都还就是从连环画中得来的。


文革10年,连环画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一度历史类的经典作品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样板戏,阶级斗争之类的,读者也越来越少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学样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近些年来的电子读物的泛滥,少年儿童的兴趣逐渐被新的电子读物所吸引,两三岁的小孩子都在看iPad,以后再要让他们这一代人对连环画有兴趣,恐怕很难了。小人书、连环画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也只能顺而应之了。


郭雄333


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连环画兴盛于物质与精神贫乏的年代。那时人们没有很多的精神需求类产品。也没有电视电脑游戏等的现代娱乐设施,人群交往的范围也很小。连环画小人书成了主要的精神食粮。现代社会,声光电五光十色的精神娱乐产品冲击着人们的各种感官,各种文化娱乐类产品丰富至极,谁还去看连环画呢?不过我要提醒现代人,还是要静下心来多阅读经典的文艺作品,不被这个时代娱乐至死!你觉得呢?


travlealone


文化蜕变现象!在50年前那个时候的文化生活除了看电影,也就是看书了。但看书读小说的人并不普遍。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钱去买书读。因为买书也要投入。相比之下,买一本连环画书就便宜的多。也能撑受的起的,且大人小孩都能读。也很易懂直观,获取信息较快,是节省时间的读书“快餐”。那时,一本连环画书只需2分钱就可以买到。连环画书又称小人书,小时看得比较多。最早是《水浒传》《漁岛之子》《无名岛》《204号漁船》《山乡巨变》《闪闪的红星》《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时候看了很多小画书。自己跑到县书店买的第一本书是《山乡巨变》。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连环画书一下子不见出版了。原因有二:1.人们开始向经济方向发展,一心去挣钱,找工作,不再关注读书。2.电视机的逐渐进入社会家庭,人们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来学习或消遣,娱乐或者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视野。80年代的看卡通动画电视取代了小人书的存在!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花仙子》是最早的,人们开始迷于这一小人书转变的新形式中。这大概是连环画书退出出版业的主要原因。 2019.1.17


墨之客江南烟云1


五十年代小学生学习负担较轻,每天四点左右放学后基本就不再翻课本,有较多时间看连环画。那时社会上基本没有追求高学历追求名校的意识和氛围,家长基本上对孩子的学习是听其自然 ,哪象现在管得这么紧,有的还要孩子学这样学那样,生怕输在什么起跑线上。还有现在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也较多。


用户3184437805175


时代变迁加上现在是多元化媒体宣传太多,比如一部手机代替了很多宣传媒体。所以连环画落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