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臨終時為何會對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

用戶5547794900


劉備這個人,看人很準的,以識人用人超常。在這一點上,劉備和諸葛亮是有差距的。這從兩個人身上可以看出來,一是劉備對魏延的態度,劉備認為魏延是個人才,放手重用他為漢中太守,而諸葛亮自始至終對魏延採取的是用與防犯的態度;二是劉備對馬謖的態度。劉備在生前是沒有十分重用馬謖的,他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而諸葛亮則將馬謖當做弟子看待,刻意培養,直到將馬謖推上前線為將,遭遇街亭之敗。劉備生前,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武有關張趙馬黃以及魏延、劉封等大將,而劉備死後,諸葛亮事必躬親,武將凋零,落得個“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與諸葛亮在識人用人培養人上的短板不無關係。

拿馬謖來說,劉備已經忠告諸葛亮了,但諸葛亮不信啊,沒有拿劉備的遺言當回事。諸葛亮認為馬謖是個人才,劉備對馬謖有偏見。諸葛亮是很忠於劉備的,但忠誠並不等於對劉備的話百分百地聽從,馬謖的悲劇,也是諸葛亮識人不明的悲劇。所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他心中也苦啊。


陸棄


我們來看看馬謖和諸葛亮有什麼關係,根據三國志馬良傳裡引的裴松之注的記載,馬謖臨死之前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說明公(諸葛亮)視馬謖為子,而馬謖也視諸葛亮為父,另外,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馬良與諸葛亮情同兄弟,可見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不淺。

那我們再來看看馬謖有什麼能力,馬謖擔過越嶲太守,後來成為諸葛亮的參軍,他熟讀兵書,也十分討論兵法,諸葛亮對他十分的器重,諸葛亮經常和他秉燭夜談,可以想象一下,能和諸葛亮長時期交談的人,說明馬謖很有能力,也善於談吐。

劉備當然也熟悉馬謖,想必馬謖也普經在劉備面前高談闊論,就像戰國時期的趙括經常在趙奢面前大談兵法,劉備就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會能說會道,但是實際能力並不怎麼樣,不能委之以大任,希望你多加考察。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把這個事情記在心上,還是像以前那樣和馬謖討論兵法,那馬謖是不是不可大用呢?其實也並非如此,在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徵南中地區的雍闓,諸葛亮臨走之前就問馬謖有什麼意見。

馬謖說,南中地區因為地形險峻,路途遙遠,叛亂很久了,如果我們今天將其打敗,那麼也只能消停不了幾天,而一旦你北伐,他們就知道益州空虛,他們又會反叛的,所以我們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能不打最好不打,安撫為主。

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意見,七擒七縱孟獲,南中地區臣服諸葛亮,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直都沒有反叛,可見馬謖的建議是很合理的,馬謖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其實我們看劉備臨終交待的事情,就會發現,劉備提到馬謖這個事情很突兀,因為劉備有那麼多的事情要交待,怎麼會專門提到馬謖呢?

個人覺得,這個是陳壽自己添加進去的,因為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在街亭之戰也受到了處罰,陳壽就把這個事情怪到馬謖身上,也怪到諸葛亮身上。

另外陳壽被諸葛瞻所輕,所以他對諸葛瞻的評價也很不公允,所以晉書陳壽傳,當時人都覺得陳壽這事兒做得不地道。

有的人說諸葛亮不識人,劉備識人,因為諸葛亮用錯了馬謖,而劉備看穿了馬謖,但其實劉備用張飛守徐州,徐州丟了,用關羽守荊州,荊州丟了。曹操很會識人吧,用夏侯淵,夏侯淵戰死,丟了漢中,用於禁,于禁投降了關羽。

所以因為馬謖的事情,就武斷的認為諸葛亮不識人,那顯然是很不合理的,諸葛亮死後,蜀漢支撐了近三十年,是因為還有像蔣琬,費禕,姜維,董允等人的存在,而這些人都是諸葛亮提拔的,怎麼能說諸葛亮不識人嗎?


歷史簡單說


劉備夷陵戰敗,灰頭土臉地回到了自己的國土上,頭腦還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命不久已,就開始操辦遺囑。讓諸葛亮和李嚴輔佐,讓劉禪繼位,這些都是正常的遺囑。可令人奇怪的是,劉備竟然向諸葛亮特意交代說,馬謖這個人說話議論厲害的,實際行動恐怕是不行的,以後不要重用!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臨死前有那麼多事情要交代,怎麼偏偏還要說這個?

馬謖:存在感十足的我!

當然是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非同一般。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擔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其人是有本事的,諸葛亮對他深加器重,之後常常和他一起討論天下局勢,討論起來不分晝夜,而且諸葛亮和馬謖都屬於荊州派系,關係很近,馬謖又年輕,諸葛亮必會培養。而關係一旦變近,諸葛亮可能會看不出馬謖的短板。劉備為了提醒諸葛亮,更為了自己的江山,必須說出這件事。

馬謖:我就這麼不被看好?

雖說劉備確實有識人之明,但馬謖的“言過其實”正好在街亭之戰顯露無疑,這未免也太神了吧?我料想肯定是此人向劉備道破的。此人是誰?必然是馬謖的哥哥馬良,為什麼?

首先,馬良是馬謖的哥哥,兄弟之間彼此必然瞭解很深,馬良肯定知道兄弟馬謖的短板。“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可不是馬良吹出來的,是當時人的客觀評價。其次,馬良有很多機會可以向劉備道破,劉備是很喜歡馬良的,劉備稱帝后,馬良擔任侍中,陪同劉備一起出戰東吳,而正是在夷陵之戰,馬良死了。馬良和劉備的關係親密,必然和劉備討論過馬謖的能力。再次,馬良自從跟了劉備之後,一直衷心耿耿為蜀漢事業效力,他本人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很好,也瞭解他的弟弟和諸葛亮的關係,為了大業著想,他也得道破他弟弟的短板。

馬謖:哥哥你出賣我???

料想馬良估計私下裡和諸葛亮也討論過,再加上劉備的忠言,可是諸葛亮不聽,還是犯錯了。


小刀文史


因為在之前馬謖一直是劉備的官員,跟諸葛亮只是好友,共事的反而少一些。

馬謖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一路都是劉備給馬謖升的官。從事就是刺史的佐吏,相當於高級秘書,通常有別駕從事、治中從事,所以馬謖最初擔任劉備的從事,是很緊密的職位。

劉備作為領導給馬謖安排工作,考察其能力,自然對他知根知底。相反,諸葛亮後來知道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才與馬謖密切相交,對馬謖的理論才能很讚賞,但對馬謖的實幹才能卻不如劉備多,造成了兩人對馬謖的認知誤差。

諸葛亮後以馬謖為參軍,即是參謀又領兵權。早年孫堅就以參軍的身法討伐羌族,天水姜維初任參軍,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費禕也都擔任過參軍。與馬謖同時擔任諸葛亮參軍的是楊儀,有權代理丞相府事務。

這些其實都能看出諸葛亮用人的思路,除去姜維之外。蔣琬、費禕、楊儀也都不是以軍事著名的人物,但諸葛亮依然把他們培植成軍中掌握實權的官員,在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中治軍才是重點,諸葛亮提拔的這些人雖然不見得會打仗,但方整有威重的蔣琬擅於維持軍隊思想穩定,雅性謙素的費禕也不會搞大動作。楊儀、馬謖、魏延的失敗卻多與性格有關,跟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有些偏離,雖然有才華都不能走到最後。

劉備給諸葛亮的建議不是絕對的,劉備當然很會看人,他當年跟鄭玄、陳紀、孔融、陳登等當代名士談笑風生,見識自是過於常人。不過要說劉備用人無錯也不見得,早年用張飛丟失徐州,用糜芳、傅士仁丟失荊州,終究也有用人失誤的時候,也許劉備只是在臨終前頗為清醒吧。


蘇沉船


其實劉備對馬謖的瞭解,只能說馬謖是紙上談兵,言過其實有點重。因為馬謖在劉備有生之年從未帶兵打仗。荊州派的代表核心諸葛亮,劉備是不容他做大做強。魏延就是例子,諸葛亮想立威殺魏延,劉備反其道行之:施恩。古人講:恩威並施,從這一點講,劉備即想用諸葛亮,又防範諸葛亮。至於說劉備臨㚵告戒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其一是提醒馬謖會誤事,更重要的是荊州派系不能再出諸葛亮這樣的謀臣。可謖之死是糾由自取,其一:可不立軍令狀,其二:王平為主,馬謖為副。只可嘆馬謖好大喜功,獨斷專行。更可憐諸葛亮的一番苦心,望徒 成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