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临终时为何会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

用户5547794900


刘备这个人,看人很准的,以识人用人超常。在这一点上,刘备和诸葛亮是有差距的。这从两个人身上可以看出来,一是刘备对魏延的态度,刘备认为魏延是个人才,放手重用他为汉中太守,而诸葛亮自始至终对魏延采取的是用与防犯的态度;二是刘备对马谡的态度。刘备在生前是没有十分重用马谡的,他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而诸葛亮则将马谡当做弟子看待,刻意培养,直到将马谡推上前线为将,遭遇街亭之败。刘备生前,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武有关张赵马黄以及魏延、刘封等大将,而刘备死后,诸葛亮事必躬亲,武将凋零,落得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与诸葛亮在识人用人培养人上的短板不无关系。

拿马谡来说,刘备已经忠告诸葛亮了,但诸葛亮不信啊,没有拿刘备的遗言当回事。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个人才,刘备对马谡有偏见。诸葛亮是很忠于刘备的,但忠诚并不等于对刘备的话百分百地听从,马谡的悲剧,也是诸葛亮识人不明的悲剧。所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心中也苦啊。


陆弃


我们来看看马谡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根据三国志马良传里引的裴松之注的记载,马谡临死之前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明公(诸葛亮)视马谡为子,而马谡也视诸葛亮为父,另外,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而马良与诸葛亮情同兄弟,可见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不浅。

那我们再来看看马谡有什么能力,马谡担过越嶲太守,后来成为诸葛亮的参军,他熟读兵书,也十分讨论兵法,诸葛亮对他十分的器重,诸葛亮经常和他秉烛夜谈,可以想象一下,能和诸葛亮长时期交谈的人,说明马谡很有能力,也善于谈吐。

刘备当然也熟悉马谡,想必马谡也普经在刘备面前高谈阔论,就像战国时期的赵括经常在赵奢面前大谈兵法,刘备就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会能说会道,但是实际能力并不怎么样,不能委之以大任,希望你多加考察。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把这个事情记在心上,还是像以前那样和马谡讨论兵法,那马谡是不是不可大用呢?其实也并非如此,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征南中地区的雍闿,诸葛亮临走之前就问马谡有什么意见。

马谡说,南中地区因为地形险峻,路途遥远,叛乱很久了,如果我们今天将其打败,那么也只能消停不了几天,而一旦你北伐,他们就知道益州空虚,他们又会反叛的,所以我们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能不打最好不打,安抚为主。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七擒七纵孟获,南中地区臣服诸葛亮,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一直都没有反叛,可见马谡的建议是很合理的,马谡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其实我们看刘备临终交待的事情,就会发现,刘备提到马谡这个事情很突兀,因为刘备有那么多的事情要交待,怎么会专门提到马谡呢?

个人觉得,这个是陈寿自己添加进去的,因为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在街亭之战也受到了处罚,陈寿就把这个事情怪到马谡身上,也怪到诸葛亮身上。

另外陈寿被诸葛瞻所轻,所以他对诸葛瞻的评价也很不公允,所以晋书陈寿传,当时人都觉得陈寿这事儿做得不地道。

有的人说诸葛亮不识人,刘备识人,因为诸葛亮用错了马谡,而刘备看穿了马谡,但其实刘备用张飞守徐州,徐州丢了,用关羽守荆州,荆州丢了。曹操很会识人吧,用夏侯渊,夏侯渊战死,丢了汉中,用于禁,于禁投降了关羽。

所以因为马谡的事情,就武断的认为诸葛亮不识人,那显然是很不合理的,诸葛亮死后,蜀汉支撑了近三十年,是因为还有像蒋琬,费祎,姜维,董允等人的存在,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提拔的,怎么能说诸葛亮不识人吗?


历史简单说


刘备夷陵战败,灰头土脸地回到了自己的国土上,头脑还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命不久已,就开始操办遗嘱。让诸葛亮和李严辅佐,让刘禅继位,这些都是正常的遗嘱。可令人奇怪的是,刘备竟然向诸葛亮特意交代说,马谡这个人说话议论厉害的,实际行动恐怕是不行的,以后不要重用!即“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临死前有那么多事情要交代,怎么偏偏还要说这个?

马谡:存在感十足的我!

当然是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非同一般。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其人是有本事的,诸葛亮对他深加器重,之后常常和他一起讨论天下局势,讨论起来不分昼夜,而且诸葛亮和马谡都属于荆州派系,关系很近,马谡又年轻,诸葛亮必会培养。而关系一旦变近,诸葛亮可能会看不出马谡的短板。刘备为了提醒诸葛亮,更为了自己的江山,必须说出这件事。

马谡:我就这么不被看好?

虽说刘备确实有识人之明,但马谡的“言过其实”正好在街亭之战显露无疑,这未免也太神了吧?我料想肯定是此人向刘备道破的。此人是谁?必然是马谡的哥哥马良,为什么?

首先,马良是马谡的哥哥,兄弟之间彼此必然了解很深,马良肯定知道兄弟马谡的短板。“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可不是马良吹出来的,是当时人的客观评价。其次,马良有很多机会可以向刘备道破,刘备是很喜欢马良的,刘备称帝后,马良担任侍中,陪同刘备一起出战东吴,而正是在夷陵之战,马良死了。马良和刘备的关系亲密,必然和刘备讨论过马谡的能力。再次,马良自从跟了刘备之后,一直衷心耿耿为蜀汉事业效力,他本人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好,也了解他的弟弟和诸葛亮的关系,为了大业着想,他也得道破他弟弟的短板。

马谡:哥哥你出卖我???

料想马良估计私下里和诸葛亮也讨论过,再加上刘备的忠言,可是诸葛亮不听,还是犯错了。


小刀文史


因为在之前马谡一直是刘备的官员,跟诸葛亮只是好友,共事的反而少一些。

马谡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一路都是刘备给马谡升的官。从事就是刺史的佐吏,相当于高级秘书,通常有别驾从事、治中从事,所以马谡最初担任刘备的从事,是很紧密的职位。

刘备作为领导给马谡安排工作,考察其能力,自然对他知根知底。相反,诸葛亮后来知道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才与马谡密切相交,对马谡的理论才能很赞赏,但对马谡的实干才能却不如刘备多,造成了两人对马谡的认知误差。

诸葛亮后以马谡为参军,即是参谋又领兵权。早年孙坚就以参军的身法讨伐羌族,天水姜维初任参军,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费祎也都担任过参军。与马谡同时担任诸葛亮参军的是杨仪,有权代理丞相府事务。

这些其实都能看出诸葛亮用人的思路,除去姜维之外。蒋琬、费祎、杨仪也都不是以军事著名的人物,但诸葛亮依然把他们培植成军中掌握实权的官员,在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中治军才是重点,诸葛亮提拔的这些人虽然不见得会打仗,但方整有威重的蒋琬擅于维持军队思想稳定,雅性谦素的费祎也不会搞大动作。杨仪、马谡、魏延的失败却多与性格有关,跟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有些偏离,虽然有才华都不能走到最后。

刘备给诸葛亮的建议不是绝对的,刘备当然很会看人,他当年跟郑玄、陈纪、孔融、陈登等当代名士谈笑风生,见识自是过于常人。不过要说刘备用人无错也不见得,早年用张飞丢失徐州,用糜芳、傅士仁丢失荆州,终究也有用人失误的时候,也许刘备只是在临终前颇为清醒吧。


苏沉船


其实刘备对马谡的了解,只能说马谡是纸上谈兵,言过其实有点重。因为马谡在刘备有生之年从未带兵打仗。荆州派的代表核心诸葛亮,刘备是不容他做大做强。魏延就是例子,诸葛亮想立威杀魏延,刘备反其道行之:施恩。古人讲:恩威并施,从这一点讲,刘备即想用诸葛亮,又防范诸葛亮。至于说刘备临㚵告戒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其一是提醒马谡会误事,更重要的是荆州派系不能再出诸葛亮这样的谋臣。可谡之死是纠由自取,其一:可不立军令状,其二:王平为主,马谡为副。只可叹马谡好大喜功,独断专行。更可怜诸葛亮的一番苦心,望徒 成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