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的帝道,趙匡胤如何完成宋朝開國?

張文瑤


在五代十國,向來是武夫得天下,後唐的李從珂、李嗣源、後晉的石敬瑭、後漢的劉知遠,乃至後周的郭威,都是武將得天下。而大家知道,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皇袍加的身,其實這種把戲,並不是趙匡胤的獨創。李嗣源、郭威都是被士兵擁立為帝。而郭威被擁立為帝時,趙匡胤極可能就是郭威的親兵。

所以,這在五代是一件常事。但趙匡胤最牛的是,他不是第一個做這個事情的,但他卻是最後一個做這個事情的。

趙匡胤家是軍人世家,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將領,他年青的時候投奔到郭威的帳下。但地位並不是特別的高。到了柴榮繼位。在不久後的高平之戰,很多禁軍將領在大戰時臨陣退縮,最後靠柴榮才奇蹟般逆轉。在這場戰鬥,趙匡胤表現出色,立了軍功。

回來後,柴榮整頓禁軍,把一批跋扈的將軍從禁軍中清理了出去,趙匡胤得已上位。而在下面的徵淮南中,趙匡胤又表現出色。而柴榮原本是一代明君,只可惜英年早逝,在北伐時得病,回來後就死了。

趙匡胤算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從柴家手中奪走了皇位。但趙匡胤還是有人性的,沒有對柴家趕盡殺絕。到了水滸傳裡,還有一位柴大官人,就是柴榮的後代。

我在今日頭條有一個專欄,叫《五代十國的梟雄》,就順便摘錄一下段趙匡胤的早年生涯吧。

二十一日,柴榮登上了皇位,郭威相信自己的義子能做得比自己更好,可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依然不敢肯定柴榮會是平亂世的真龍天子。

在這之前的某一天,郭威找來了柴榮:

“我聽說民間有讖語,趙氏合為天子。”

說完這句話以後,郭威除掉了京城內一位頗有威望的趙姓人。但歷史告訴我們,所謂讖語是破不掉的。當年隋文帝楊堅還要殺光李姓人呢。

真龍天子的第二位候選人,趙姓之子。

傳說,十多年前,有一位道士在路上碰到了一個婦女,道士叫陳摶,在道教很有名,以前是文化人出身,因為老是考不上進士,只好從了太上老君。加入道教以後,陳摶發揮所長,將道儒佛思想揉為一體,成為著名的宗教人士,人稱“陳摶老祖”,又因為擅長道教睡功“鎖鼻術”,能一睡三年,號稱“睡仙”。

那時,陳老祖發現婦女肩上挑著兩個孩子,大概是兵荒馬亂在逃難。陳老祖眼前一亮,騎在驢上吟了一句:“莫道當今無真主,兩個天子一擔挑。”

以文學水平論,這打油詩打得大概是醬油,怪不得當年名落孫山。以預言論,這是很精準的預言。

擔子裡的人,一個是宋太宗趙光義,這位不屬本文討論範疇,不必理會,另一位是他哥,宋太祖趙匡胤。

公元九二七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在洛陽的夾馬營,趙匡胤出生了。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帝王,自然要鬧出一些動靜,諸如怪夢、異光、異香等等,更奇怪的是,等趙匡胤的父親抱起兒子一看,發現兒子體有異香,另奇的是,通體金黃。這種奇怪的色彩三天之後才消退。這個異象被史官記於史冊。事實上,幸虧三天後消退了,因為據今人解釋,這大概是得了新生兒黃疸症,我兒子也得過,生下來後,在玻璃箱裡照了兩天的藍光才好。又據史書記載,他的弟弟趙光義出生時也呈金黃色,這兩兄弟倒是可以組成一對黃金搭檔。

因為出生時體有異香,趙匡胤因此得到了一個香孩兒的小名。這是趙家的第二個孩子,第一個夭折了。

趙匡胤同學獲得了無比的寵愛,他的童年很幸福,他有一個負責任的父親和一個慈祥的母親。

趙匡胤的父親叫趙弘殷,是一名小軍官,其從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鎮州王鎔時期,而且趙弘殷也具有五代軍將的必備素質:善騎射,但估計因為沒跟對上線,所以一直沒升上去(逾三十年不遷)。從職場上來說,趙弘殷是失敗的,可從父親來說,他是偉大的,他從沒有把職場上的失意帶到家庭裡來,也從來不借此推脫撫養的責任,他總是確保家庭的溫飽,沒有像李嗣源一樣讓兒子去打零工,也沒有像郭威一樣讓兒子去做生意。他盡最大的努力讓兒子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

趙匡胤的母親杜氏,是一位傳統的中國婦女,賢惠而又堅強,總能用不多的家用來維持開支。

在父母的呵護下,趙匡胤該上學時上學,偶爾也逃課跑到野外瘋玩,然後滿身泥濘站到母親的面前,讀四書五經也讀兵法,大一點後開始騎馬射箭、舞槍弄棍、結交朋友,可能還打打群架。

這是一個普通小孩的成長經歷,趙匡胤快樂得就像野外肆意瘋長的野草。

他沒有像李存勖一樣,五歲時就被拎到戰場去觀摩戰鬥,也沒有像朱溫一樣,年少時就需要去挑豬食,更沒有像郭威一樣,需要寄人籬下。他的父母給他的是普通的生活。這看似簡單,但在亂世裡,這需要堅忍地愛去支撐。

很多年以後,當回顧五代最後一段歷史,焦點聚集在柴榮跟趙匡胤上,很容易就能發現這兩人的區別。

柴榮經歷過更多的痛苦,見過更多的不平,所以才會變得激進、剛烈。趙匡胤承受過更多的愛,有著美好的過去,所以才會變得寬容、內心柔軟。

讓子女感受到愛,然後像普通人一樣長大,在我看在,這便是偉大的教育。

二十一歲前的趙匡胤十分平凡,在這之前,他碰上了兩件大難不死的小事故,一是騎快馬腦袋撞了門楣(沒事),二是及時跑出了倒塌的房屋(依然沒事)。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八歲那年,趙匡胤結婚了,這本是值得大書一筆的事情,十八就娶老婆可不容易,有的人八十還光棍著,可考察一下趙同學的婚姻史,實在不太光榮,因為他是遵從父母的安排,娶了父親同事的女兒,既沒有劉知遠入贅那樣悲壯,也沒有李嗣源搶妻那樣野性,更沒有郭威偶遇那樣浪漫,自然也沒有朱溫再碰佳人那樣的傳奇。

就這樣,趙匡胤在父母的呵護下,度過了二十個年頭,這是平凡而幸福的二十年,如果接下來還按這個模式,平凡是肯定的,幸福就未必了。

天下紛爭,英雄輩出,而大齡已婚無業青年站在開封街頭,等著老婆喊他回去吃晚飯,那是何等的惆悵。

這樣的生活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二十一歲時,趙匡胤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

翻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偉大的人物在實現其偉大之時,都經歷過一翻遊歷。這大概是因為有一些東西是坐在書房裡學不到的,有一些東西是從書中領悟不到的,有一些東西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身體驗,是永遠無法體會、觸動心靈的。

像柴榮開始行商一樣,趙匡胤也決定開始他的行走。

也許要瞞著妻子,也許要從老孃那裡騙一些旅費,二十一的趙匡胤推開了家門,邁出了人生意義上第一步獨立自主的行走。

從這一刻開始,這位一直生活在父母細心照料下的幸運兒將展開一段孤獨並不堪的旅程,他將用這一段歲月來磨練自己,從而完成從男孩到男人的轉變。

趙匡胤大概是提著一根齊眉棍。據說,趙匡胤是武術高手,擅長盤龍棍,還會長拳,後人將他的拳法稱之為太祖長拳。

離開家後,趙匡胤開始向西進發,此時正是公元九四七年的夏天,耶律德光剛從中原撤走,新任皇帝是劉知遠,天下大亂初定,兵馬四散,趙匡胤可能是找爹去了。據消息顯示,他爹可能在陝西一帶出差。

那時又沒有通訊設備,軍事行動又保密,趙匡胤一頭刮撞是找不到爹的。

爹沒找到,錢已經花光。就此回去吧,在家裡,有老媽的熱飯和老婆的熱炕頭。

站在關中大地,趙匡胤一臉茫然,最終尊嚴戰勝了理智,他咬緊牙關,邁出了下一步,流浪。

據悉,以後的趙匡胤遊歷了陝西,又流竄到甘肅,復又南下到了湖北。趙匡胤同學的旅遊相當精彩,一路上,參與了野營、打尖、農家樂等常規旅遊項目,也搞過賭博、打架等自選項目,據說還偷過菜(萵苣)。經過這一番深度旅遊,趙同學皮糙色黑,衣衫縹緲,更難得還拄著從家裡拿出來的齊眉棍,走在大街上,玉樹臨風,十足丐幫高層的派頭。

到最後,實在是混不下去了,趙匡胤想到了有困難找世叔。

趙匡胤找上他父親以前的同事,復州防禦使王彥超。

來到復州(湖北天門),趙匡胤見到了王彥超,誠懇的說明了自己的情況,請求在世叔這裡找份工作,免得空手回去沒臉見老婆。

望著這位突然找上門的世侄子,王彥超笑了笑,然後告訴他稍等片刻,說完,王世叔叫下了下人,端出了一個盤子,盤子裡著十貫錢。

暴發戶是沒有老朋友的,這裡的錢不少,但意思很明白,這裡沒辦法留你,給你錢,你走吧。

大概趙匡胤這風塵僕僕的樣子頗似丐幫子弟,王彥超準備打發走圖個清靜,但趙匡胤真的不需要施捨,他只想找一份工作,只需要一個可以努力的機會。

這對年輕的趙匡胤無異於一次恥辱,證明世叔靠得住,母豬能上樹。

士可殺不可辱,趙匡胤憤而起立,然後乾脆利落的將十貫錢收進口袋,對世叔慷慨解囊表示感謝,並告辭而去。

交情可以保持,但不可以依賴,這是生活給趙匡胤上的又一課。十多年後,趙匡胤也毫不講交情,喝了一頓酒就讓出生共死的老朋友交出了兵權,那件事叫杯酒釋兵權。在座交出兵權的人中就有這位王世叔。

離開了復州,趙匡胤奔向了第二個地點:隨州(湖北隨縣),在這裡,他依然找到了一位可以投靠的世叔:隨州刺史董宗本。

看來,趙弘殷雖然混得不怎麼樣,但人緣很好,朋友到處都是。

這一次,趙匡胤終於如願以償,正式在董宗本的隨州謀了一個差事。可上天依舊要考慮這位流浪的青年。

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對這個外來戶相當看不順眼。

有一次,董遵誨找到趙匡胤,提了一個問題:“我經常看到城上有像車蓋一樣的紫雲,又夢見登上高臺,看到有一條黑蛇長百尺餘,突然化作一條龍騰空而去,還打雷閃電,這是什麼徵兆?”

很多年後,趙匡胤當上了皇帝,這個問題被當作趙同學要當皇帝的預兆,可事實上,這是一個不懷好意的提問。

所謂雲,就是暗指你是那飄來的渾小子。而黑蛇就更有意思了。趙匡胤同學流浪了這麼久,有沒有變成爬行動物不知道,但確是曬得一身黑不溜秋,又有一付粗壯的蛇腰。結合董少爺的陰陽怪調,大家都可以猜到這是在下逐客令。

不管你是哪來的黑大蛇,你還是趁早飛了吧。

這就是來找事了,問完後,董遵誨用挑釁的目光望著趙匡胤,只等對方沉不住氣就準備動手開打,要知道雖然趙匡胤功夫不錯,但歷史記載,董遵誨也是武術界的奇才,這麼大還沒有碰到過對手。

趙匡胤很快猜到了對方的用意,他嘿嘿笑了笑,沒有回答。

在隨州的工作,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很珍惜,知道跟老闆的兒子鬧翻意味著什麼,於是,他適時的低下了頭。

趙匡胤是想跟董遵誨做朋友的,這位生於洛陽,長於開封的少年雖然沒多少社會經驗,但情商非常高,從少就知道多一個朋友比多一個敵人重要。在年少的時候,他的身邊就聚集了許多人,其中有一些還成為了宋朝的大將。

但趙匡胤畢竟不是金銀,情商再高也無法讓所有人喜歡他。

在與董遵誨的交往當中,趙匡胤努力表現自己,與對方談一些共同話題:兵法。也許是趙匡胤使勁過猛,表現過好,讓平時在隨州高幹子弟圈出盡風頭的董遵誨風頭暗淡。談著談著,董少爺感覺很不快樂,撫袖而去。

望著董遵誨憤怒的背影,趙匡胤終於明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交為朋友的,這是生活給他的第二課。

於是,他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辭職。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趙匡胤的第一個份工作就這樣泡湯了,慶幸的是,這次挫折並沒有讓他變得消沉,他依舊開朗,依舊與人真誠,抱有這樣的覺悟,也許會受到一些人的排擠,但最終,他的身邊會聚集越來越多的人。

從隨州出來後,趙匡胤又變得孤身一人,可並非一無所有。

在這些日子,他已經見識了真正的人世,這裡不只有溫情,也有冷淡。也體會到了生存的艱難,這裡不再有人呵護,要想立足,只有靠自己的奮鬥。

在總結教訓時,趙匡胤依舊要解決吃住問題,為了解決這個世紀性難題,趙匡胤找到了一座寺廟,不是去當和尚,而是去蹭吃。

憑著自來熟的本事,趙匡胤作為非宗教人士,成功掛單一座寺廟,還跟住持先生成為了朋友,沒事聊聊人生,有空談談禪機,可謂樂不思俗。但我們住持同志頂不住了。

寺裡香火有限,趙匡胤牙好胃口好,吃飯蠻香,很快,廟裡的開支就失去了平衡。

實在是養不起這麼個大活人了,但我們知道,英雄好漢比神好請,也比神難送。好在住持大師是世外高人,他找來趙匡胤,給他指了一條光明大道:“遇郭乃安,歷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讖。”

奔你的前程去吧,青燈之下,佛祖跟前,不是你的人生。

趙匡胤收拾包裹,告辭而去。從此他又恢復了流浪的狀態,在荒郊野外、鄉村小鎮、深山古寺之間穿梭。

某日,魏州境內,某處山腳下,某個凌晨。一個人影漸行漸近,其人行走帶風,手裡還拿著一根齊眉棍,這自然是趙匡胤同學。顯然,這一天,他又沒有找到住的地方,只好趕一趕夜路。

走到面前,趙匡胤停了下來,抬頭望了望天際,此時,天空已經泛紅。就在一刻間,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將原本寂靜的山林照得火熱。

這陽光也照熱了趙匡胤的血,他邁開大步疾奔起來,且行且歌:

欲出未出光辣達,

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向天上來,

逐卻殘星趕卻月。

再黑的夜也敵不過一線的光明。

我行我路,我唱我歌,天涯任遨遊。

就這樣無所畏懼,無所眷戀,無所期昐地行走吧。

不知道多少個日出日落後,他終於看到了一面大旗。此時,才猛然想起大師給他的指點。

遇郭乃安!

軍旗上繡郭字。

此時,郭威剛平定三叛,出任鄴都留守,主持抗遼大業。

這便是我流浪的終點吧。

趙匡胤走向軍營。

郭威因為出手大方,每天有很多人來投奔他,一般來說,郭統帥是不會干涉招兵工作的,可聽到禁軍老將趙弘殷的兒子趙匡胤前來投奔後,他還是決定前去看看這個人。

在他面前,一個青年,雖然衣衫破舊,但英氣逼人,又兼得身材高大,交談之後,他更驚奇的發現,這是一個有文化有理想有志氣有品味的四有青年。於是,郭威做了一個決定:將他留在身邊,做一名親兵。

這是一個能成大氣的人。郭威下了一個判斷,只是他不會知道,這個年輕人會成為自己的得意門生,複製他的成功。

以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在郭威的身邊,趙匡胤全程目睹了一位統帥怎麼揮兵京師,又怎樣佈局天下,退出京師,最終又怎麼回馬一槍,登基稱帝。

進入軍營的趙匡胤找到了真正屬於他的空間。他天生就屬於這裡,他性格開朗,善交朋友,他武藝高強,精通兵法,他為人寬厚,易於接觸,他喝得烈酒,灑得熱血。

在軍營裡,他廣交朋友,據說,還搞了一個小圈子叫義社十兄弟(有模仿郭威之嫌),這裡面有不少在後來成為名噪一時的大將,比如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等,這些人以後都為趙匡胤出過力氣,但第一個對趙匡胤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卻不在這個義社裡。

幫助他的人是柴榮。

趙匡胤接到一個任命,要去滑州當副指揮使,這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安排。從禁軍系統裡調到地方任職的不是沒有,但至少得是刺史,調任地方任軍事指揮副官等同於下放。

趙匡胤收拾行李,準備上任,可沒出發,他被告知,不用去滑州了,現在你去開封府出任馬直軍使吧。

此時的開封府尹正是柴榮。因為聽說趙匡胤有才,特地將他調了過來。

這是一個正確而又錯誤的決定。

在公元九五四年春天,柴榮成為了皇帝,趙匡胤回到了禁軍系統,這個時代的兩位預言之子站在了人生新的起點上。


腦洞歷史觀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功夫皇帝,當初以一條蟠龍棍橫掃武林。

是中國封建社會集武功智慧於一身,頗有作為的統治者。

他的歷史地位和建樹,後世評價其與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齊名。

趙匡胤坐江山、打天下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

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形式,一舉顛覆了五代最後的一個政權——後周政權,創建了新宋王朝。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掌握兵權。 周世宗柴榮死後,他的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這時,趙匡胤看到奪取後周政權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在國家前途飄搖不定的情況下, 發動了“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事件:當時的後周聽聞契丹以及北漢前來討伐,皇室就急急忙忙的派遣當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掛帥北上,迎擊來犯之敵,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來攻。就在趙匡胤領著大軍離開了都城,到達了汴京往北的第一個大兵站一陳橋驛,趙匡胤和親信早有預謀,見時機成熟便直接實施開來,他們在軍中煽動將士們的情緒有人說:“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經過一番發酵,這一言論在軍中造起了聲勢,將士們的情緒都開始激動了,紛紛叫嚷“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趙普、趙光義等人商議後,凌晨衝進趙匡胤帳篷,不容分說地便將一領黃袍披到了“醉臥,初不省”的趙匡胤身上,逼迫他必須答應眾將士的要求做個新朝天子。趙匡胤“被逼無奈”,只得向眾人提出了交換條件:“小皇帝和太后都曾是我侍奉之人,公卿大臣都曾是我的同僚同輩,滿城的百姓都是無辜黎民,你們不許亂殺一人。否則這個皇帝我寧可不做!”眾人心照不宣地答應了他的條件,於是大軍開回汴京城,上演了一出政權更迭的歷史大戲。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為難的模樣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麼辦?” 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

後來的實踐證明,趙匡胤建宋,是歷史的選擇,而他也沒有辜負眾將的期待,他繼承了周世宗未竟的大業,剷平了南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天下。結束了延續二百餘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中國社會又進入了南北統一的時代,開啟了宋王朝長達三百多年統治。


雲朵兒說


槍桿子裡出政權,趙匡胤在武力建立宋朝後。並沒有以一個武將的理念去治理國家。而是採用以文治國的理念。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治國舉措。

一、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

1、行政權、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到中央: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2、把唐代設立的樞密使改為專掌軍事政令,調動禁軍,與宰相文武並立。中書省與樞密院號稱“二府”(政府、樞府)。樞密院的大事都要奏報皇帝批旨。宰相與樞密使分別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別控制了政權和軍權。

3、沿唐制,朝廷設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臺分三院:臺院、殿院、察院,初無專官,由其他官員兼職。御史中丞是御史臺的最高官員。

二、經濟上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趙匡胤重視農業生產,減輕徭役,賦稅專收。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權)。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下過一道命令,就是將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專賣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運往京師,地方不得佔留。趙匡胤還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舉措不僅儘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趙匡胤重點對有關國計民生有重要影響的黃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

三、文化上奉行文以靖國的理念

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

同時,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建國之初,注意收集各國遺留圖書,用以充實官府藏書。建國初,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僅有書12000餘卷。乾德元年(963年)平荊南收高氏圖書,以充實三館。乾德三年(965年)平定蜀國,右拾遺孫逢吉赴成都收圖書13000卷。開寶九年(976年),平南唐,令太子洗馬呂龜祥到金陵,收圖書2萬餘卷,又收吳越圖籍萬卷。廣泛徵集民間藏書,規定凡有獻書者,視其書籍價值,如館閣所無,則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任官職俱委以官職,如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三人獻書1200餘卷,並賜科名。通過徵集和獻書,於開寶中,官府藏書增至8萬卷。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四、改進科舉制度

宋代建國後,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時科場積弊的教訓,在科舉考試中採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漸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 鎖院制度:即在“知貢舉”(主考官)、“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人選確定後,立即將他們鎖於貢院之中,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繫,避免出現考官向親朋好友洩露試題的現象。

2. 彌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佈姓名,否則即為作弊。這也是後世考試中密封試卷制度的起源。

3. 謄錄制度:據宋人記載,實行彌封制後,科場上又發生了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暗語的問題,於是“謄錄”之制隨之出現,即在考生交完試卷後,朝廷僱請一批抄寫書手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於進一步杜絕“彌封”措施的紕漏。

4. 別試:即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考試的制度。在這樣的特殊考試過程中,另派考官監考、閱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同時,對當朝大臣權貴的子弟往往還要多複試一次,以甄別是否有人利用權勢將無能子弟的成績拔高。

建國後的趙匡胤通過以上這一些列的舉措,為宋朝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嘴巴安東尼


杯酒釋兵權就是最好的解釋。其實不動腦筋的看,好像很簡單。然而通過這件事情也體現了,與宋太祖一起打天下人之間的默契與智慧。

可能我們現在的誇獎,更多的是給了太祖。試想如果那些將軍們談戀權柄,必然中華大地又是一場動亂。

那麼太祖為什麼國家一穩定,就要收了將軍們的兵權?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他自己就是因為擁有強大的軍權,所以才能順利的獲得帝位。誰能保證,在他離開之後。不會出現這樣的人呢?為了預防這種事情的發生,所以收回權利,必然是他接下來要辦的第一件事情。

只是太祖對自己足夠自信,也間接說明太祖對身邊的人瞭解透徹。所以用了溫柔的方式收回兵權。不用想也知道,如果有人拒絕,當場可能不會怎樣,但事後必遭災殃。

而那些將軍,在宋太祖談笑間願意交出兵權,那也是對伴君如伴虎的深刻理解。竟然有一個好的去處,為什麼還要選擇一條困難重重的道路?還有一點,自己都離開了自己的大本營。公然拒絕,後路怎樣可想而知。

可以這麼說,太祖是在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從而提出兵權收回的想法,時機的把握很準。是個聰明人都會交出兵權的,榮華富貴有,何必去冒險。

這件事情不是某個人想完成就能完成。而是集大家智慧共同努力的結果。

從這件事情上,也看出了太祖的深謀遠慮,這個想法定然是形成已久了。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假如,錯失了這次機會,那必然也是殺功臣的戲碼。帝王之術,不論道德。


江右易院王老師


隨著唐王朝的滅亡,各地的軍閥紛紛把一個原來名義上統一的大唐,瓜分成十多個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國,地處中原的五個王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武人的天下,兄弟相殺,父子反目,權臣篡位,帝位是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戰火紛飛,人民生靈塗炭,統一成了歷史的總趨勢。

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他英武機靈,才能超眾,深得周世宗柴榮的器重,在抗擊北漢、契丹聯軍入侵的高平之戰,後周攻打南唐之戰等戰役中,又以赫赫戰功再次贏得了柴榮格外的的寵信。在顯德五年(958年),柴榮彌留之際,確立了趙匡胤是最好的輔助小太子的人選,並且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從此 ,後周的軍政大權就落入趙氏一人手中。

主少國疑,小皇帝年僅七歲,後周政局必定不穩定。趙匡胤在掌握國家大權後,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野心,憑著自己在禁軍中的勢力和威望,拉攏了一些重要將領,在一起共同醞釀一個巨大的政變陰謀,

顯德七年(960年)的正月初二,趙匡胤以抵抗契丹入侵為藉口,利用北伐的名義,預謀選擇有利的地點起兵。為了安撫百姓穩定民心,他對軍隊約束很嚴,從而騙得了群眾的支持,大軍進至開封東北40裡的陳橋驛,發動了『陳橋兵變』,趙匡胤在將士們的擁立下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定國號宋,史稱北宋。




雨塵夜話


趙宋立國之後,採取一系措施構建帝國大廈:

一是,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皇權與軍權統一,消除割據隱患,為中央集權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

二是,重拾漢唐儒家治國理政思想,構建大一統帝國政治思想理論體系,築牢立國之本。

三是,創新發展隋唐科舉取士和中央集權管理體系,廣納人才,廣開言路,賦予相權科學治國職能。

四是,重商扶農,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讓利於民。

五是,重整軍備,建立職業中央禁軍體系,高薪養軍,提升戰鬥力,開疆拓土,統一大江南北。


雲中幽雁74890869


我來回答一下吧,本人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人們都說得國最正莫過於明,相比之下宋朝開國手段確實有點不地道,但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大家都讀過《陳涉世家》,陳橋驛兵變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我看來最難的地方還是要贏得士兵的擁護,雖然他有兵權,但造反這種事士兵不一定都會聽命與他,趙匡胤正是利用了和陳涉一樣的手段,用謠言來迷惑眾人,造成一種天命所歸的假象,從而獲取士兵的支持,歷史上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樞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行軍至陳橋驛,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降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建立了趙宋王朝,後面趙匡胤又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帶兵將領的兵權,進一步鞏固了政權。




博古論今00


五代十國真是亂,皇權更替在人間。陳橋兵變袍加身,太祖開國釋兵權。心懷慈念皇恩蕩,柴家爵位永相傳?


青蔥回1


要說趙匡胤的帝路不得不說的一個事件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回軍汴梁,兵不血刃的奪取後周皇權,後來兩次“杯酒釋兵權”將兵權回收中央,掌握在自己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