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哪个皇帝的能力被低估了?

国际资讯站


说起明宪宗朱见深,很多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大概是昏庸。

从清朝修撰的《明史》记载来看,明宪宗的确够得上昏君的称呼的。这位皇帝的种种劣迹,很多可能并不太熟悉历史的朋友,也能举出个一二三四来。

一、管不好自己的老婆

在很多人印象里,明宪宗专宠那个比自己大了十七岁的万贵妃,任由她撒野、撒泼、肆意妄为,而无能为力。

二、救不了自己的儿女

万贵妃堕胎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就不在这里再重复去说了。一个连自己儿女被人肆意堕胎、残害都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但无能为力的皇帝,不是昏君是什么呢?

三、任用奸佞

明宪宗喜欢吃春药,喜欢吃红丸,喜欢吃各种金丹,喜欢嗑药,这样一个药罐子皇帝,能治得好什么国家?从尚铭到汪直,一个东厂还不够坏,再建一个西厂。这样一个宠幸太监的皇帝,能办的出什么好事儿?

四、贪

作为一个皇帝,要什么没有。但是成化时期,皇帝与民争利,不但大肆扩充内库的储备,而且还推行了“皇庄”制度,传奉官制度,前者是和老百姓争地,后者则是官方形式的卖官鬻爵。

五、大臣混蛋

按照《明史》的记载,成化朝中后期的大臣,基本都是以万岁阁老万安、刘棉花刘吉为代表的,所谓纸糊阁老、泥塑尚书之类的光磕头不说话的人物,这样的朝臣、这样的内阁,何以治国治天下。

六、懒

按照《明史》的记载,明宪宗是一个很懒的皇帝,上朝能不来就不来,大臣的忠言逆耳能不听就不听,像后来鼎鼎大名的王恕、马文升等能臣、诤臣,在成化朝要么被勒令早点退休,要么被下放去做地方官,总而言之,这样的人明宪宗很反感,最好能滚多远就滚多远。

但如果我们仔细去审视明宪宗在位二十多年间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这个皇帝还有他的另一面—一个极具战争天赋,也打赢了不少战争的厉害皇帝。


在明宪宗的父亲明英宗在位时期,由于朝政混乱,宦官王振专权,明英宗本人比较老实等多方面的原因,明朝面临着来自几个方面的外患,而这些外患奇迹般的在“昏君”明宪宗的领导下都解决了。

一、蒙古问题

成化时期对蒙古取得的最重要也是最辉煌的军事胜利,是收复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自古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战略角逐的重要心脏地带,这个地区控制在谁手里,谁就会在战略上占据主动。

明宪宗时期,明朝发起了收复河套之战,这场战争总共打了三场,历时三年,最后,在成化九年,明宪宗任命名将王越为陕西参赞军务,在著名的红盐池之战中,彻底击溃了河套地区的鞑靼诸部落,收复河套地区。

二、哈密问题

哈密问题,是明代从太祖开始,就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这里长期被蒙元册封的兀纳失里家族统治,和明朝的关系若即若离。明英宗时期,取代兀纳失里家族占据哈密地区的土鲁番首领速檀阿力威公开和明朝决裂,多次袭扰明朝边境。

明宪宗决定,收拾掉这个烂摊子。

成化十八年(1482年),效忠明朝的哈密王族罕慎联合赤金、罕东二卫,在明军的配合下,率兵万人收复哈密。罕慎因功晋封左都督。成化二十冬十一月,罕慎入哈密,嗣忠顺王。

明军将对明朝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吐鲁番侵略者,赶出了哈密地区,重新恢复了哈密的统治秩序。

三、女真问题

女真问题是明宪宗时期创造的最为伟大的军事成就。

明英宗时期,建州女真,也就是未来建立清朝的女真部族的两大首领李满柱和董山,趁明朝疲于与蒙古交战之际,和蒙古联合,频繁入侵明朝边境,烧杀掳掠。甚至,这两个人都做起了建国称王,和明朝平起平坐的千秋大梦。

很快,他们的梦就破灭了,因为明朝的皇帝换人了。明朝发起了一系列的针对建州女真的军事行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成化犁庭”。

成化三年,明宪宗下令进剿建州女真,下达的命令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任命大将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建州女真。同时,明宪宗又命令当时的藩属国朝鲜派出军队,全力配合明军进剿。

而“捣其巢穴,绝其种类”的效果很好,明军斩首六百三十余人,俘虏二百四十余人,李满柱和董山先后被明军诛杀,建州女真被揍的从此一蹶不振,一百多年都没有再闹出什么动静。

四、两广问题

两广问题,又是明朝从太祖、成祖时期就没有解决明白的烂账。最迟从明宣宗时代开始,两广地区以瑶族为首的少数民族开始与明朝和明朝军队对抗,而且声势愈发浩大。

特别是明英宗时期,在他的两次任期里,瑶族反抗军发展、壮大、胜利了足足二十年。等到了明宪宗即位,这些人一年都没撑到,就彻底完蛋了。

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派韩雍、赵辅等统兵16万余众进剿两广瑶军。瑶军集中各路军队据险防守。后官兵多路进攻,大藤峡四面受敌,最后瑶军首领候大苟率部退守九层楼山,用巨石、滚木、毒箭多次击退官兵进攻。后来官军改用火攻,纵火烧山。最后侯大苟与部众700余人被俘。

从宣德时期到成化元年历时二十余年的两广暴动最终平定。


煮酒君


小院觉得是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历史上对朱厚照的评价,一般来说,认为朱厚照宠信宦官,荒诞好色,被称为昏君。

判断一个皇帝是不是昏君,小院的观点很简单,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就足够了,这几方面能够安排妥当,不出大的篓子,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至于太差,百姓安居乐业了,这个皇帝自然也不会太差,正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至于皇帝个人的喜好,就当时君权制的中国来说,本人认为实在是次要的。别的朝代不说,就拿老朱家的明朝来举例,朱元璋嗜好杀戮,开国功臣被杀得十不存一,用刑也极为严峻,但他是后世公认的明君。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致使无数生灵涂炭,清算大臣,惨无人道,七次组织下西洋,耗费的钱财无可计算,他同样被称为明君。宣宗朱瞻基的嗜好有点不雅,喜欢斗蟋蟀,被称为“蟋蟀天子”,还要求全国人民陪他一起玩蟋蟀,并且废立皇后,引发争议,但他是明朝著名的守成之君。

那么看看武宗朝的政治情况,朱厚照任用的大臣,孝宗留给他的三位元老,人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的李东阳、刘健、谢迁,正德元年二月,三人就两次申请退休,当时李东阳六十岁,谢迁五十七岁,而刘健已七十三岁,武宗皆不准。

十月份三人又一次请求退休,武宗批准了刘谢二人,还是没有同意李东阳的辞职,身体不太好的李东阳最后干到了正德七年(1512年)才被批准退休,退休后四年,他就病逝于家中,死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正,这是明朝文官的最高荣誉。退休回家的刘健、谢迁两人,也都得以福寿康宁,寿终正寝。

随后内阁任用的杨廷和、杨一清、费宏等人,也都是大名鼎鼎的名臣,可以说终武宗一朝,任用的大臣都颇具才干,对一个皇帝来说,识人用人是非常关键的,从用人上可以看出武宗的眼光,可以达到明君的标准。

这点,即使在《明史》上都有评价: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

《明史》中对武宗的评价是极具争议的,而在用人上还是给予好评,武宗之用人可见一斑,至于刘瑾,下面再讲。

再看经济情况,孝宗朝中兴的局面得到延续,经济持续发展。比如原先繁华的吴中之地由于受到战争影响,明初已变得“邑里萧然,生计鲜薄”,到了正统、天顺年间,得以略有恢复,而在武宗正德年间,却变得“愈益繁盛”。

武宗朝的经济政策比较开放,特别是对商业贸易持鼓励态度,使得商业持续发展,武宗之后继位的明世宗,号称“嘉靖中兴”,在嘉靖初年,明朝的经济繁荣,商业臻于极盛,这也得益于武宗开放的经济政策带来的刺激,直到嘉靖中后期,商业才开始陷入衰败。

总体来说,武宗朝的经济承上启下,上继他老子的弘治中兴,下接他堂弟的嘉靖中兴,武宗所起的作用,即便不能说中兴,算个守成之君,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另外武宗还多次多次赈灾免赋,这也不像是昏君所为。

再看军事,这也是争议很大的部分,具体看看有哪些。

正德年间大的军事行动,先后有平定安化王和宁王的叛乱,亲征击败蒙古小王子以及应对国内的农民起义等。

安化王朱寘鐇的叛乱比较小儿科,被杨英、仇钺率亲兵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规模较大,但也被王守仁轻松平定。这两起藩王作乱,武宗都没有来得及指挥平叛,就已被扑灭,也从侧面反应出武宗一朝较得民心,用人得当,军事人才济济。

另一方面就是所谓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在正德年间,确实有四川刘烈、河北刘六刘七、江西各地起义等,但细究之下,哪个皇帝年间其实都有起义,正统、成化、宣德、嘉靖、天启、万历年间起义数量并不比正德年间来得少,不值得推敲。仅举一例,四川保宁人刘烈率众起义战死后,他的同乡蓝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继续领导起义,而这三个人,蓝廷瑞称“顺天王”,鄢本恕称“刮地王”,廖惠称“扫地王”,看看这名号,就知道是什么货色,与其说是义军,不如说是响马土匪更为恰当,至于其他起义,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资料。

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起义,在明军战斗力与开国初相比已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还是基本在当地就被扑灭,连出省都是奢望。

争议最大的还是应州之战或称应州大捷,那是正德十二年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正德年间,蒙古各部落在被称为鞑靼小王子的达延汗重新政府,又形成了统一的局面,重新变得强盛,开始不断犯边。

为了消除边患,武宗御驾亲征,于应州与鞑靼激战。这场战争的兵力对比是明军约五万,鞑靼军约四到五万,鞑靼的指挥官是号称蒙古中兴之主的拥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达延汗,也是曾经制造土木堡惨案的也先的曾外孙,其兵锋不逊于瓦剌最强盛时期的也先。

而两军的交战方式并非是明军守城鞑靼军攻城,而是城外的野战。

这场战争,在后世史官笔下成了一场闹剧,双方十来万兵马互殴五天五夜的战果是: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这是《明实录》的记载。

假,太假,非常假!

即使是在现代作战条件下,搞个十几万人的演习,五天五夜下来,也难保不出意外有人受伤牺牲,美军这样的军事实力,打仗时还是出现不少意外伤亡事件。更别说在几百年前的明朝,十几万人真刀真枪大打出手五天五夜,取得这样的战果,恐怕累也得活活累死几个。

然而作战的后果是鞑靼军败退,此后蒙古长期不敢犯边,如果仅仅死伤几十人,强如达延汗岂不是看到了明军的软肋,皇帝亲征战力尚且如此孱弱,又为何如此心虚不敢犯边呢?史料的记载,可能当后人都是弱智吧。

回到这场战争本身,自英宗土木之变后,明军罕有在人数相等且互相摆开阵势的野战中击败蒙古军,并且是出塞作战,鞑靼军并非弱旅,由著名军事家达延汗统帅,这本身就是一场值得载入史册的胜利。

而武宗亲征,更需要极大勇气,所冒风险巨大,他也是明朝最后一个御驾亲征的皇帝。

应州大捷,堪称武宗一生最为高光的时刻。他在战斗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指挥得法,战术正确,与官兵同仇敌忾,亲自陷阵杀敌,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也遭遇险情“乘舆几陷”,这一切,比其太爷爷英宗强上百倍,直追其太祖成祖朱棣。

《明史》: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

《明实录》中还提到武宗行军的细节: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

武宗在军事上的成就并不止于此,正德年间,大同、宣府二镇得到了朝廷大量的军器和军费的补充,数量之大,远超前朝。

《宣府镇志》“时宣镇各边堡俱缺兵器,镇巡官奏讨”。

武宗立即诏令:“诏兵部官急发京库器给予,……铁盔三千六百顶,甲三千六百副,腰刀三千六百把,长枪二千六百条,圆牌二百四十面,撒袋二千九百副,黑漆二意角弓二千八百张,弓弦六千四百条,黑漆透甲、铁箭共四万七千五百枝,斩马刀五百把。”

正德十二年,武宗命令输银100万两给宣府镇。正德十三年(1518)命开中两淮盐40万引,并马价银20万两给宣府、大同二镇。

同时全面检查与修理边镇的城墙、城堡、墩台等防御设施,并进行增修,仅在丛兰总督军务时期,增修就达二十多座。

如果是个只知玩乐享受,肆意胡闹的皇帝,如何能做出这些事情?这分明是明君所为。

讲完这些,再来看看武宗的私生活,其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宠幸刘瑾、设立豹房、强幸民女、肆意玩乐。

在掌权的文官集团看来,武宗这些行为是不被传统儒家道德所接受的,也成为他被称为昏君的主要依据。但细究起来,豹房只能算是他一处行宫,里面固然圈养了一些豹子、老虎之类的猛兽,但只是作为私人的宠物,从未有过武宗纵豹伤人之类的记载。

对于他来说,这只是类似于民间养狗养猫之类的爱好,只是他是皇帝,有资格也有财力养得起猛兽作为宠物,当代的富豪,还有养各种稀奇古怪的猛兽作为宠物的,作为皇帝来讲,小院认为实在不算什么大事。

当然豹房内也有美女,不过换个角度看,假使武宗不建豹房,在后宫照样有众多妃嫔宫女,不够他还可以下诏再进行海选,那是否没有豹房,史官就看不见了呢?选择性失明,为史本不该如此。

豹房并没有耽误武宗正事,该上朝他还是上朝,奏章也该批就批,大事不含糊,只是休闲住宿的地点由皇宫换成了豹房,如果把这皇宫看成办公室,豹房看作酒店长包房,是不是顺眼一点,现代人每天下班后还需要休闲娱乐,皇帝怎么就不可以了?只是在当时,这太违背儒家的价值观,不被接受。

至于强抢民女之事,史料记载:武宗“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民间苦之”。弄得“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

不论真假,就作为真事来看吧,这算是武宗的一个污点,毕竟行事比较特立独行,品味也比较特别。

最后再来讲讲刘瑾,刘瑾是个权宦,但在明朝历史上,前有王振、汪直,后有冯保、魏忠贤,刘瑾与他们相比,还真不算个事。

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远非唐朝宦官可随意废立天子,皇帝要动他,是分分钟的事,最强宦官魏忠贤,也被继位的新君崇祯轻轻地就给扳倒了。刘瑾也是如此,陪皇帝玩得高兴了,小事就让他胡闹一下,只要不影响大局。

再者,重用宦官,也有武宗重用内廷制衡外廷,想要改变文官独大的局面有关。

刘瑾也并非无能之辈,结党营私、迫害异己、索贿受贿是一回事,对待国事他还是上点心的,也很尊重首辅李东阳,由他经手的奏章必交李东阳审核后才予颁发。还曾进行变法改革,当然由于刘瑾的定性,正史不可能给予正面评价,其细节及成效也无从得知,只有一些粗略的记载。

《明史列传192》:廷臣奏瑾所变法,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诏悉厘正如旧制。

“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

“三月,甲辰,振浙江饥又停止本年应解杂款银六万两以宽民力。”

“乃请仿王越、秦等故事,仍设文职大臣总制三达,镇、巡以下皆受节制”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得窥,刘瑾的改革至少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在里面,比如限制东西厂权力,减轻赋税,加强边防等,至于成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但如果事情闹大了,对不起,不管你刘瑾到底有没有谋反,既然大家都想要你死,那你就不得不死了。刘瑾就是如此,表面权倾朝野,家财不可计数,但只是武宗看似酒醉后的一句话,他就逃不掉被凌迟处死的结局,任你如何神通广大,被诛只在弹指之间。


以他老祖宗朱元璋判定皇帝的能力的标准来看,朱元璋认为是四个字:仁明果决。意思就是仁慈,明白,果敢,决断。放到朱厚照身上,都有对应,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可惜武宗死得太早,没有留下更多时间来给他证明,又没有留下子嗣,到了非他一脉的世宗继位以及一直看他不顺眼的文官集团来给他定性,在史书中给他抹黑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明朝皇帝被低估的不止是朱厚照,至少还有好几个,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


小院之观


明朝真正被低估被误解最深的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明宪宗糊涂过度、明武宗荒唐过度,说他们昏聩,也不算污蔑他们。但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确被严重低估了。

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于1620年继位,时年15岁,年号天启,庙号熹宗,后世称他为天启皇帝,又传言他喜欢做木匠,有人又称他为木匠皇帝。从画像上看,天启皇帝是个文静的人,是个老实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在示弱,在以退为进。

天启皇帝上台前一年,明朝和后金在东北萨尔浒大战,11万明军伤亡5万多人,大败而归。从此,明朝在辽东的形势转攻为守。这一战,明朝元气大伤,万历皇帝也于次年去世。天启皇帝就是在这样的艰难的背景下登上大位的。我看《明熹宗实录》,发现天启皇帝这个人在位7年,干了许多大事。我梳理了一下,一起看看:

一是攘外安内,巩固国防。

天启皇帝上台后,辽东的形势还在恶化,天启元年,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相继陷落,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天启皇帝慢慢摸到了门路,后来成功构筑宁(远)锦(州)防线。同时,扶持毛文龙将部队驻扎在后金后方的几个岛屿上,对后金起牵制作用。天启六年,袁崇焕在宁远击退来犯的努尔哈赤大军,明军取得宁锦大捷,努尔哈赤半年后去世,辽东军民士气得以一定程度的修复,形势开始明显好转。

天启皇帝对毛文龙十分重视,经常对毛文龙有批示有褒奖。天启五年,明朝遣使册封朝鲜国王,使臣走水路路过皮岛,天启皇帝特意让使臣带了一百两银子和一件蟒袍赏赐给毛文龙,并嘱咐毛文龙安心工作,毛文龙在天启年间是皇帝的红人,没人敢动毛文龙。天启皇帝对宁远(袁崇焕)和皮岛(毛文龙)形成的掎角之势相当满意。因为毛文龙驻扎在后金的后方,后金始终不敢大举深入明朝抢掠。但是,这个天才布局后来被崇祯皇帝毁掉,毛文龙被袁崇焕擅自杀死,替后金解除了后顾之忧,造成后来六次清兵入塞抢掠。

第二,运筹帷幄,平定奢崇明叛乱。

首先造反的是奢香夫人娘家人的后代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他向朝廷表示,愿意率土司军赴辽东帮助打满族人,朝廷很高兴,当然同意。奢崇明的土司部队在重庆集合达数万人,随即就地发动叛乱,占领重庆,后来围困成都一百多天。

天启皇帝对此十分重视,任命四川布政使朱燮元为四川巡抚加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务,赐尚方剑,授权将军以下先斩后奏(授权明确,将军以下才能先斩后奏,不能擅自杀将军。由于调度及时,事权统一,声势浩大的奢崇明叛乱很快被朝廷扑灭,奢崇明逃亡到另一土司安邦彦处避难,后来安邦彦加入叛乱,也一并被平息。

平定奢崇明叛乱充分展现了天启皇帝做事果敢、冷静机智和用人不疑的风格。

第三,抓铁有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祖父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很少见大臣,朝廷纲纪废弛的不像话,干部队伍建设严重削弱,如今国家危难之际,干部是关键。天启皇帝开始重建朝廷权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执行力。

东林党是天启皇帝的恩人,是当年帮助保天启皇帝的父亲朱常洛太子位的那批人,不管天启皇帝是不是这样认为,但是东林党的人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天启皇帝上台之初,对东林党还是不错的,包括对杨涟等人,多有表扬。后来,天启皇帝发现这些人耍嘴皮子还可以,正事却不会干,并且还误事,整天唧唧歪歪,说这个不行那个有问题,搞得人心神不宁。

不能说东林党的这些人都是坏人,他们主要的政治理想就是保卫明朝的祖制,反对变法,什么废长立幼、增加税收等等,坚决反对。国本之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和东林党密切有关,他们整天为了一些破事争的面红耳赤,有事没事骂皇帝,把皇帝逼得啥也干不成。

天启皇帝发现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开始清洗东林党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辞退回家。东林六君子就是在诏狱被折磨死的,前后死了几十人,没有一个人是被刑部明正典刑处死的,都是不明不白死在诏狱。很多人说是魏忠贤搞干的,其实说这话的人没有经过大脑思考,朝廷的高官,没有皇帝同意,谁敢将他弄死?

这些都是皇帝不想看见的人,但是,天启皇帝知道不能亲自处死这些人,因为这些人也就是嘴巴乱说,并没干其他的坏事。皇帝乱杀人,名声就不好了,自己不动手,那就让魏忠贤去办。举个例子: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以杨涟等人收受熊廷弼的贿赂为由,将东林党骨干成员汪文言下镇抚司诏狱,阉党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严刑拷打汪文言欲得假供词,汪文言不屈,死于狱中。

得知王文言死了,天启皇帝下旨:没听说王文言此前有病啊,怎么会死了?这个许显纯太粗心了,以后要认真管好监狱,发现犯人有病要及时治疗。你看看,天启皇帝一句话就把自己洗刷的干干净净。

人是你魏忠贤和许显纯杀的,我当时在做木匠,不在现场。好人我来做,你们东林党要记仇就找魏忠贤和许显纯他俩,和我没关系。我总觉得,这木匠当皇帝的水平和做木匠的水平一样精湛。

大家可能觉得东林党是忠臣,其实在皇帝眼里,手下无所谓忠奸,忠奸都是名义上的,皇帝要的是听话的、会办事的官员。国家危难,皇帝要钱,你能给皇帝筹钱;要粮食,你能筹到粮食。这就是忠臣,其他都是浮云。到天启后期,朝廷各大衙门的重要岗位和各地方督抚基本换成了魏忠贤的人,阉党其实就是帝党。

天启皇帝利用太监魏忠贤的屠刀,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就把朝廷变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朝廷,变成了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朝廷,把逼得祖父万历皇帝30年不敢出门的文官问题基本解决了,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权威体系,几乎没有人再敢妄议朝政了。

第四,严肃法纪,整肃皇亲国戚。

宗室问题一直是困扰明朝中后期的大问题,天启皇帝知道这个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至少要大幅度限制,减少财政负担。《明史熹宗本纪》记载:行宗室限录法。天启五年,天启皇帝下令将宗藩的俸禄定为永额,每个封在外地的亲王,家里生多少孩子与朝廷的俸禄无关,总额就那么多。不再是宗室生一个孩子,朝廷就给一份俸禄。

同时,天启皇帝严厉整肃不法的皇亲国戚,不管涉及到谁,一经查实,严加处置。嘉靖皇帝的外孙、宁安大长公主的儿子李承恩,家里藏了违禁物品,被天启皇帝严肃处理。天启皇帝的岳父张国纪违法,天启皇帝照样严肃处理,不留情面。

被天启皇帝这样一整,各地藩王也战战兢兢,有的主动出钱支持朝廷打战,有的上疏请求为魏忠贤建生祠,甚至连天启皇帝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也请求为魏忠贤建生祠。藩王捐钱打战也好,请求建魏忠贤生祠也好,相当于是出来表个态,支持天启皇帝攘外安内的大业。

第五,开源节流,保障军费开支。

明朝商业税太低了。魏忠贤学习万历皇帝收矿税的做法,派遣太监到江南地区征收商税。和万历的矿税一样,这是非法活动,没有经过内阁同意。其实皇帝自己对正式提高税率、增加税种也是有顾虑的,历朝历代,明君都是减税,暴君才增税。但是,真缺钱怎么办?只好采取这种太监收税的办法,魏忠贤的办法是从东南富人身上要钱,当然也遭到抵制,但魏忠贤不怕,谁敢反抗就处理谁,并威胁不惜派兵镇压。朝廷总算有了军费保障。

此外,天启皇帝大力推行机构改革,削减编制,撤销无关痛痒的机构。特别是在地方上,大力合并机构,合署办公,节省开支。

经过天启皇帝的几年努力,明朝在万历中后期以来的颓势得以扭转,国家算是转危为安。你们别嘲笑木匠皇帝傻,人家干的都是实事、大事,方向准、手段狠、效率高,天纵英明。短短几年,天启皇帝就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明朝形势应该是不断好转,哪还有什么崇祯大败局?可惜,祖上作孽深重,苍天已经不保佑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22岁的天启皇帝驾崩,由16岁的弟弟朱由检即位,朱由检的才能比哥哥不是差一点,明朝的噩梦从此正式开启。


坐看东南了


明朝的很多臭名昭著的皇帝,其实能力都不差,明朝皇帝的问题出在性格上。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一个特别聪明但从小被惯坏了孩子,以至于长大后无法无天、想干啥就干啥,特别任性。

朱厚照的父亲是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的童年特别惨,因为害怕被受其父皇宠爱的万贵妃害死,长期生活在民间。后来因为他的父皇年老无子,朱佑樘这才获得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朱佑樘当上皇帝后,非常勤政,而且医生没有污点。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一生只娶一位皇后,一个妃嫔也没有,过的是一夫一妻的生活,而且夫妻特别恩爱。

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在这样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朱佑樘因为童年受苦,所以对儿子朱厚照特别宠爱。而且,朱厚照是朱佑樘的独子(朱佑樘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但其他两个孩子生下来就夭折了),因此独占了父母之爱。

从小到大,朱厚照都是父皇和母后的掌上明珠,而且是唯一的。他从未体会过竞争、嫉妒的滋味。于是,也就被惯坏了。

朱厚照当上皇帝后,为所欲为。臭名昭著的豹房,就是朱厚照建造的。在豹房里,朱厚照酒池肉林、美女成群,享尽人间极乐。

但朱厚照的能力却不含糊,论打仗,他能亲自带兵,而且每战必胜;论管理朝政,他也能把大臣们治的服服帖帖,让一切井井有序。

以朱厚照的智商,如果他能稍微成熟一点,绝对可以成为一代明君。

另一位臭名昭著的万历皇帝,其实也不是笨蛋。在和大臣们闹翻之前,他也能把朝政治理得井然有序。但是万历皇帝的性格有个巨大缺陷——喜欢钻牛角尖儿。

当然,正好他也碰上了跟他一样喜欢钻牛角尖的大臣们,于是,为了立谁当太子的问题,君臣彻底闹翻。

万历皇帝一生气,不干了。大臣上的奏折,他一概不理;大臣要求见他,他也一概不见。总之三个字:撂挑子。

作为一个皇帝,如此对待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实在是令人唏嘘。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并非汉惠帝那样的傻子,而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可因为性格缺陷,就成了史书中的笑柄。


趣谈秘史


朱厚照贪图享乐,荒淫无道。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历史上见的无道昏君。

朱厚照因此一直是后代皇帝的反面教材。在清朝时期,如果皇子们读书不认真,就会被师傅训斥:“你想学朱厚照吗!?”

不过,朱厚照真的还是很有能力的。

朱厚照最能展示出自己能力的是“应州大捷”!在朱厚照之前,明英宗当年率50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朱厚照以五六万的兵力,对抗小王子四五万蒙古军,最后把小王子打跑了!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小王子部叩关来袭,明武宗亲自帅兵迎战。明武宗采用“添油战术”,以小股兵力吸引小王子进攻,然后亲帅大军分兵驰援。双方大小百余战,明武宗与士兵一起奋战,同吃同住,鼓舞了士兵士气。并且,武宗最后还亲手杀死一名敌人!可见明武宗的英勇和战况的惨烈。可是,这样一场军事上的大胜,被黑化了。

《武宗实录》载:“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双方十万人参战,才死这么几个?只能说,武宗被有意黑了。

再说武宗的政治水平。武宗虽然比较怪诞。但是,对于朝局一直把控在自己手里。刘瑾权势滔天,但是武宗想杀刘瑾的时候,非常简单就能杀了。也不用像朱由检处理魏忠贤那样,还要委婉的找个由头。武宗都不怕刘瑾党羽众多,杀不杀刘瑾都在他一念之间。而且,就算武宗是在宣府的镇国府的时候,虽然不上朝,但是还要求奏章必须送到镇国府。可见,武宗只是荒诞贪图享乐。武宗本人还是清楚那些事重要,那些事不能干的。

武宗这样的,就属于有才,但是非常叛逆的皇帝。肯定不算合格的皇帝,单也庆幸没有大错。武宗所做的很多坏事,都是刘瑾江斌这样的人撺掇的。武宗本人又比较放荡不羁,所以才导致武宗留下昏君的名声。

其实,要是把武宗和乾隆调换下。或者把刘瑾和和珅调换下。。。。。


勇战王聊历史


我觉得是木匠皇帝朱由校,这位老铁虽然爱好木工但我不觉得他真的是个昏君也不是什么文盲。

1、首先他接手的江山比崇祯更残破不堪:他接手江山的时候女真崛起,东林党做大,明光宗政治爆亡,仅剩朱由校孤儿寡母,万历三大争虽胜但也损失惨重。而崇祯轻松从他手上接过江山,此时国家财政有所缓和,宁远大捷,辽东防线初建成还留下了不少精兵良将。

2、朱由校的皇权始终压制着东林党:朱由校在为之处由于年幼加上前任留下的弊端使得东林党势力直逼皇权,然后朱由校利用魏忠贤顺利压制东林党使得皇权得以保证(军国大事,魏忠贤必须请示朱由校同意才能执行,这也侧面证明魏忠贤的权力是朱由校皇权的赋予)

3、辽东形势形势好转在天启:宁远大捷是在朱由校在位时,辽东防线建成也是在朱由校在位时,他在起码军饷钱粮都不缺,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也没有爆发较大的农民起义。

4、对比崇祯:辽东彻底沦陷几十万辽东精锐被歼灭,东林党做大贪腐严重还被东林党忽悠,又被温体仁等老谋深算的奸臣欺诈,最后不得已重新启用太监。还导致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最后吊死。


苟或


我认为明朝被低估的当属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最关键的是明朝就在他的手上灭亡,所以他就成了“昏君”的代名词。

其实,朱翊钧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比如:朱翊钧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



他执政后期荒于政事,长期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也是其在位时的一大污点。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但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表面衰败的明王朝也在这个时期走向了活泼和开放,明朝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并且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慕名来华,例如利玛窦就觐见过万历帝,西学开始东渐,整个社会精神面貌也是比较张扬的。

人无完人,所以,综合来看,朱翊钧总体上还是功大于过,执政早期的成就非常大。执政后期,虽然有一些昏聩懒政,但西方的影响,民智的开化等,都不是他一人能够改变的,历史的车轮是谁也挡不住的。


风中鱼干


我觉得明朝很多皇帝能力都被低估了,因为《明史》是清朝人编的。那些所谓的明君,就不提了。代宗朱祁钰,其实治国很有一套。可惜下台后之后名声被搞臭了。武宗朱厚照军事能力非常突出,可惜天不假年。嘉靖皇帝朱厚璁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几十年不上朝,但是朝政还是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崇祯皇帝朱由检励精图治,私德无缺,善于发现人才,敢于大胆启用人才,苦撑危局17年,说他个性上有缺陷,其实哪个皇帝个性上没缺陷。只不过他命不好而已。我到觉得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倒是没有被低估。明朝亡就是从他开始的。


章蒲


朱元璋,被低估,从小父母双亡,要过饭,当过和尚,肯定被低估,可后来人家成了开国皇帝。

武宗朱厚照军事能力非常突出,可惜天不假年。嘉靖皇帝朱厚璁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几十年不上朝,但是朝政还是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崇祯皇帝朱由检励精图治,私德无缺,善于发现人才,敢于大胆启用人才。



投条瓜友


没有谁被低估,只是有人高估了自己,觉得史记错误太多,四书分析不透,五经内容不全,吴承恩不了解唐僧,施耐庵是官府的走狗,罗贯中有偏见,曹雪芹根本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哗众取宠或者蹭热的人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