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辛亥革命失敗了,清政府苟延殘喘了數年才被推翻,你認為歷史可能將如何發展?

xbshshsg


哪怕辛亥革命失敗了,也會有其他的革命出現,然後清朝最終被推翻。

實際上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必然的。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因素在於武昌首義。如果熟悉歷史的話,不難發現武昌首義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當時,武昌並沒有重量級的革命黨領袖,比如黃興、或者孫中山。

革命的起因在於革命黨意外被捕,然後據說一份革命黨人的名單被朝廷找到了,城內人心惶惶。因為這個事情,最終促使了武昌首義。然後,全國紛紛響應,最終清朝滅亡。

武昌首義是1911年10月10日,溥儀退位是1912年2月2日,也就是說大概不到4個月的時間,清朝就滅亡了。

難道因為革命黨的武裝力量非常強大嗎?並不是這樣的。辛亥革命中,其實根本沒有特別大的戰役,革命軍和清軍也就在漢口打了10多天的漢口爭奪戰,並且革命黨還失利了。但是為什麼清朝滅亡了,原因就在於當時時代的潮流已經決定了它的結局。

清朝內部的袁世凱、南方很多督撫,甚至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的公使都支持清帝退位。

很多人會認為清帝退位是袁世凱功勞。當然,我們不能夠否定他的功勞。但是袁世凱帶的可都是新軍,這些新軍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在當時都是比較優秀的一部分人。他們很多將領都是支持共和的。

所以後來,袁世凱稱帝弄得自己眾叛親離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時代的潮流,有時候個人是很難逆轉的。

從太平天國開始,十幾年的農民起義可以說動搖了朝廷的根本。全國崛起了很多有實力的地方督撫,他們具有很強的話語權。

後來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更是使得朝廷的威信一落千丈。比如八國聯軍的時候,發生了東南互保,南方督撫根本不聽慈禧的命令,擅自和外國達成和議。

當然,更要命的在於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給清朝帶來了巨大的外債。比如辛丑條約需要賠款4.5億兩白銀,加上貸款的利息,可以說朝廷財政基本上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朝廷沒有錢,自然會從民間搜刮,這樣更激化了社會矛盾。

再看看晚清的統治者,溥儀還是個孩子,他父親是攝政王,同樣也年輕,沒有多少政治經驗。滿清貴族沒有幾個有能力的人,朝廷連自己的軍隊都沒辦法掌握。他們乾得很多事情,既得罪了像袁世凱這樣有實力的官員,又得罪了讀書人,老百姓。

這樣的朝廷不滅亡,才不正常。


歷史是什麼



中國能在近代歷經晚清的喪權辱國和民國的亂世這兩段動盪時期,而擺脫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並且再度崛起,其實跟外部也有很大關係。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意味著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衰敗,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一衰敗,當時中國壓力就減輕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英國被拉下第一的寶座,意味著殖民主義的結束。美國與北極熊開始了兩極化時代,直到現在一超多強。

所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瓜分狂潮壓力相對來說少太多太多了,也就是面對日本的威脅大。正是壓力小的這段時間,我們內部才可以相對來說平穩的進行新陳代謝,而沒有外部勢力過多幹擾。

如果辛亥革命失敗,清庭再度苟延殘喘數年,其實並沒有多少意思,這段時間外部影響比較小,所以到時候數年以後,沒有外部過多幹擾,依舊有其他革命的出現,來結束清朝。

只不過這些革命的出現晚了數年,到時候如同民國一般接受清朝留下的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一時半會發展不起來的,甚至還不如民國,到時候面對日本的侵略,估計更不堪。

而且正所謂蝴蝶效應,很多小事情會引發一連串的事情。更何況清朝推遲數年滅亡,還真不好說,歷史會如何發展的。


宋安之


其一:走憲政思路,從上而下進行改良。不過,滿族皇室的干預,這種改良應該會在形式上,經濟、教育等領域,而不是徹底的放棄皇權的絕對權威。

在滿族統治者認為,除此一點,其他的變革也就變了吧。畢竟當時的憲政,有英女王式和日本天皇式,完全可以照搬日本憲政模式。皇帝掌握一部分權力,議會掌握一部分權力。

其二:完全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這是最壞的一個結局,也是有可能的一個結局。印度在一盤散沙地時候,被英國人控制,一步步地淪為了英屬殖民地。當然,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有可能會淪為多個國家的殖民地,與印度相同的是,避免不了被肢解和領土被蠶食。

其三:清政府在下一場革命中走向覆滅。簡單來說,武昌首義確實是一次偶然的成功。縱然能夠鎮壓一次,孫文尚在,革命黨人尚在,革命意志尚在啊,鎮壓——只是清政府治標不治本的必然行動。

其四:如果袁世凱鎮壓成功,中國會不會因此而改朝換代,以另一種方式推翻清政府。

歷史風雲,孰未可知啊,僅做猜測。


六耳執筆


這個假設蠻有趣的


先看看滿清政府,事實上在全世界裡,任何政府都有瑕疵,當這種漏洞不能在後期得到修補,就會成為革命的藉口。最為典型的就是保持記錄最完善的明朝、清朝、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殖民帝國。


明時期,因為朱元璋的強勢,給各行各業定下比較死的規定後,就奠定了明朝的覆滅,平民被限制起來,軍隊階級固有化(其實這鍋應該是朱棣的才是),文官只能靠貪腐才能養家餬口、到後來的貪腐成風。而大商人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利,又去扶持政治上的代理人(事實上,這種操作現在中外都在用)。


搞笑的是,滿清入關後,除了本身的漢八旗或個別滿族人有能力做文官之外,清庭又不得不啟用大量的明遺官,甚至連後來的作戰部隊大都是明朝降軍。這樣的結果就是明朝的漏洞,在滿清時期又再次出現,而文武貪腐在明時期只能是光明正大在桌底下進行,在清時期就被拿到桌面上---一年知府,十萬白花銀。


軍隊上更加,明朝時期,還有文人參軍力求改革軍隊,可是清政府,軍隊的幾次改革都只能是皇帝操刀,可是皇帝瞭解軍隊除了康熙、雍正領過軍之外,還有誰?所以滿清不該亡?在太平天國時期,清庭就已經完了,軍隊不再是中央完全掌控,成為個人的軍事力量(這是清庭建國時留下的漏洞,八旗制度讓每個旗主都有話語權,在創業期是好事,但是在集權時就是分裂的根本)。而太平天國,漢人完全掌握軍隊,已經動搖了滿清政權,只不過是曾國藩他選擇成為保守的儒家派而已。


當曾國藩選擇忠孝,只不過是讓矛盾下壓而已,就好比那個缸裡的瓢,壓得越深,反彈就越厲害。當小站練兵,同盟會的建立,其實只是兩種勢力走不同的道路而已。就像是廣州城裡的滿城,雖然沒被屠,但也是靠人頭滾滾才投降的。而北京城裡的滿城,還能領半年餉銀。


(好了好了,真不是話嘮,只是鋪墊)現在迴歸正題,辛亥革命為什麼能成功,有個蝴蝶效應存在。當年,四川人想修條鐵路,四川商會與總督府一起集資,準備開工的時候,西洋人知道了,就跑來,說修鐵路,他們最在行。當時吵了好久,英國人終於拿下的修路權,同時英國人把四川商會集資的錢退給總督府(等於買斷),可是那總督貪那筆錢,對商會說,洋人全吃了,別說肉,連骨渣渣都不留。結果四川護路運動爆發,由於這筆錢是四川大家的,所以護路運動很快就形成武裝力量。四川總督怕了,找中央求援,結果江西派兵過去。整個江西就只留下漢人把持的新軍...


個人看法,其實在黃埔軍校建立之前,中國只有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只存在在文人或一些開明的鄉紳的思維裡。看看中國近代史,君權(清政府)、神權(太平天國),共和制(北洋),集權民主制(民國),短短百年就城頭變幻大王旗。平民只要有奶就是娘。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時,山東的教民功不可沒;日本人打進東北時,地方武裝頭頭、民國政府內部爭權奪勢功不可沒。民族主義可以被挑動,但國家主義的怒火可以抵擋聯合國軍的步伐。


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踩在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屍體上崛起,雖然修改了一些政策,但也不可避免繼承了那個時代的政治制度的瑕疵,最終只能分裂龜縮本土。


清政府踩在明朝的屍體上建國,由於制度問題,放大了明朝政策的漏洞,讓後來百年痛苦強加在中國人身上。當時民族主義已經覺醒,在各種災禍的引領下,國家主義也逐漸甦醒,若是辛亥革命不成功,還是像那缸裡的瓢,只不過是反彈更劇烈,搞不好滿族人可能被屠完,在當時的北洋軍中,漢人佔據了主導地位,以袁世凱在朝鮮對待朝鮮王族和日本人的態度。那時候的滿族人過於昏庸無德,新軍中對皇族的態度已經到了爆發的時候。若是辛亥革命不成功,估計以當時袁世凱的能力,有可能會再次出現黃袍加身,大刀砍下去的可能性。但是中國可能會分裂,因為南方的文人集團已經出現國家主義的想法,北方的東北可能會分裂,也可能會出現入侵俄國與日本一起吞下北方的可能性。


斐駺


首先,辛亥革命並不是一場非常浩大的運動。實際上從軍事角度來看,它的規模非常小。之所以能夠促成滿清的滅亡,主要是因為起了一個導火索的作用,促成了南方各省的獨立。而南方是清廷的賦稅重地,沒有了賦稅支持清政府當然也就難以為繼。而之後,清政府的真正倒臺是因為袁世凱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迫使清帝退位。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滅亡清廷的是袁世凱。

其次,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經有了一系列的革命運動。晚清時期,改良和革命是兩種並行發展的政治思潮。從時間上看,兩者大致是同時興起的。在歷史教科書的敘述當中,是先談改良後談革命的。這主要是因為改良派在政治上一開始更受到中下層的支持。而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以及清廷立憲運動的不得人心。革命思潮開始受到民眾的普遍擁護。黃花崗起義就是當時一場較大規模的武裝革命運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戊戌變法之後,滿清已經進入了苟延殘喘階段。其實在這之前,曾國藩的一位幕僚就已經意識到了滿清滅亡不可避免。不是辛亥革命讓清政府開始苟延殘喘,而是因為清政府已經病入膏肓,所以辛亥革命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次,清政府是否能多延續幾年並不能影響整個歷史發展大局。從晚清政府的最後幾年來看,尤其是慈禧去世以後,中央政府對於地方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本來就已經要進入失控狀態。因此,之後的軍閥割據也就是必然的結果。清政府不倒臺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另外,民國政府成立之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換句話說,這個問題不是換個政府就能解決。

最後,歷史一旦發生,就不能再假設。很難說清政府多延續幾年可以為中國帶來更多好處,或者會給中國帶來更多壞處。


zyb38537240


歷史不會有什麼變化,清朝被推翻是極大概率的事件。

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人發動過數十次的起義,比如廣州起義、鎮南關起義等。這些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但這些失敗並沒有影響歷史的進程。

大清的統治違背了全國各階層的利益。底層民族備受盤剝,資本主義得不到發展,資產階級也對它不滿。慈禧太后死後,攝政王載灃還加強中央集權、收回地方官的兵權,限制漢族大臣的權力,更得罪了地方上的督撫(尤其是漢族大臣)。清朝對於立憲也消極應對,各地想參政議政的士紳(立憲派)也對其絕望。更要命的是清朝還是一外族政權,在民族主義蓬勃發展的近代世界,它是註定要被拋棄的。

清朝是跑得了初一,跑不過十五。滅亡是很快的事。


國史拾遺


”關公戰秦瓊”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兩人是不是處在同一個時代?


xbshshsg


清廷被推翻是歷史的必然,到辛亥年武昌起義直接敲響它的喪鐘,加上袁世凱極欲篡權,掌握兵權,其覆滅再所難免,所以說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封建制度,傳播民主共和思想,但是勝利果實為袁世凱竊取,另一方面反映革命的不徹底性。


文舀


如果是這樣,有兩種可能:1,要麼經過政治博奕,清廷權貴認識到不進行真正的君主立憲,設首相(總理)組織責任制內閣,進行大改革而統治難以為繼。進而依靠“立憲派”進行革新、與世界接軌(英日式);2,只進行小改良,名義上放權實際上仍是“主僕之觀”,仍信奉“寧予友邦,不予家奴”的觀念。那麼仍然會是在苟延殘喘之後被打倒、推翻!滿清之敗,首敗思想觀念、次敗制度、再敗於愚民愚己!


北疆同心


歷史是相似的。外國那些歐洲老牌帝國英,法,俄,土,奧匈。都是推翻原封建王朝轉型為資本主義國家,逢工業革命契機強大。

清政府也正是這個時期。所以必須改變。自己不變的話必須就推翻。早點晚點的事,到時候了。。。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