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淞滬抗戰爆發前的十九路軍

党史故事|淞沪抗战爆发前的十九路军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軍向上海發起了全面進攻。駐守上海地區的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由此爆發。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是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其前身是1923年受陸海空軍大元帥孫中山之命組建的粵軍第一師。粵軍第一師第一旅,由陳銘樞任旅長,蔣光鼐為第二團團長,蔡廷鍇、戴戟、區壽年、毛維壽、沈光漢在第二團蔣光鼐麾下任營、連長職務。

1925年,粵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陳銘樞為第十師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屬下團長。北伐戰爭中,第四軍因敢打硬仗,戰功卓著,被譽為“鐵軍”。

1926年冬,陳銘樞的第十師也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陳銘樞為軍長,下轄第十師、第二十四師(原第四軍獨立團擴編)及第二十六師,蔣光鼐為副軍長兼第十師長,戴戟、蔡廷鍇為二十四師正、副師長。寧漢分裂後,陳、蔣、戴相繼離軍,第十師由蔡廷鍇負責。

1929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了國軍編遣會議,撤銷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的番號,將之改編為第一編遣區第三師及獨立第二旅,並任蔣光鼐為第三師師長,蔡廷鍇為獨立第二旅旅長。同年,第三師和獨立第二旅又被先後改編為第六十一師和第六十師。

1930年2月至3月,第六十一師和第六十師在中原大戰中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與閻錫山。同年7月,第六十一和第六十師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由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此即為“十九路軍”名稱的由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國民黨內卻爆發了寧粵之爭。12月15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召開常會,批准蔣介石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陸海空軍總司令的職務,由林森代理國民政府主席,陳銘樞代理行政院長。1932年1月1日,孫科成為國民黨行政院院長,陳銘樞為副院長兼交通部部長。

蔣光鼐、蔡廷鍇素懷救國之志,痛恨日本的侵略。九一八事變第二天,他們便提出“團結一致,打倒日本”的口號。1931年11月,陳銘樞被任命為京滬衛戍司令,十九路軍被調往上海,擔任對京滬鐵路上海市周圍地區的警備。此時,上海的形勢日益緊張,日軍不斷挑釁。十九路軍判斷日寇有擾滬的企圖,從1月中下旬起開始防範。

1月23日,十九路軍將領在龍華警備司令部開會,商議對付日軍挑釁的對策,蔣光鼐講話說:“到這種時期,我們軍人只有根據自己的人格責任、職守、聲譽,來死力抵抗了!”蔡廷鍇向陳銘樞請示如果日軍侵犯,十九路軍如何動作時,陳也果斷地表示“武力抵抗”。經過會商,十九路軍決定積極準備,以防萬一。

1月23日夜,蔡廷鍇向各師旅下達極密令:“我軍以守衛國土、克盡軍人天職之目的,應嚴密戒備。如日本軍隊確實向我駐地部隊進攻時,應以全力撲滅之。”

十九路軍積極做抗戰準備之際,1月24日,孫科政府的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到上海約見蔡廷鍇,表示“為保存國力起見,不得已忍辱負重,擬令本軍(十九路軍)於最短期間撤防南翔以西地區,重新佈防”。1月26日,何應欽下達了撤防的命令。蔡廷鍇當即轉令守在上海市區的七十八師於1月27日撤退完畢,“但憲兵未到接防以前,須留小部仍在原陣地警戒”。

1月28日下午5時,前來接防的憲兵第六團到達真如,因形勢嚴峻,當晚未及接防,約定第二天拂曉由憲兵接防。日軍卻不顧信義,在中國已於最後期限前全部答應日方所提條件的情況下,於1月28日夜11時25分,向駐防閘北的中國守軍發動了全面進攻。駐守閘北的是十九路軍七十八師一五六旅第六團,對日本的侵略活動早就義憤填膺,乃奮起反擊,“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當夜,日軍以鐵甲車掩護,向十九路軍陣地衝鋒,十九路軍則利用構築的工事和房屋頑強抗擊,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於29日奪回了被日軍佔領的陣地。日本第一外遣艦隊司令官兼駐上海特別陸戰隊司令官鹽澤曾宣稱:“上海戰事只要4個小時,即可了事。”十九路軍的英勇奮戰使他的狂言落空。日軍見戰鬥失利,只好由日本副領事白井康直接向上海市市長吳鐵城提出“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