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实验中学校长黄新柳:享受朴素而温暖的教育

说起校长,很多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学者、沉稳、知性”这些词,但对于英山县实验中学校长黄新柳来说,熟知他的人,更多的会用“情怀、智慧、魅力这些词,来形容他。

隆冬时节,走近黄新柳,感受他的质朴、爽直,追随他的教育生涯,感受他朴素而温暖的教育情怀。

阅读:为教育播下最美的种子

上个世纪八十年,能跳出“农门”读师范,是一件幸运事儿。黄新柳就是这样一名幸运儿。

1988年,他考入英山师范学校。作为一名准老师,他知道,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于是在学校,他勤奋好学,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阅读,他常常沉浸在席慕蓉、汪国真、三毛、贾平凹等大家的名作之中,在阅读中,汲取着知识。

经过三年的学习,黄新柳从师范学校毕业,只身来到孔坊中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

彼时的孔坊中学偏僻而冷清,却没有影响黄新柳的热情。工作之余,他依然不断学习,除了文学作品和专业书籍,他还广泛涉猎法律、教育、报纸、杂志等书刊,名篇佳作烂熟于心,每每脱口而出。

广泛的阅读,为教育播下最美的种子,也让黄新柳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丰盈的世界。不甘平淡的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1994年,他以优异成绩进入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脱产进修本科,1997年,凭着个人的优异素质,进入了英山一中,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按下了“开始”键。

在英山一中执教期间,依然保持着读写习惯,学习不辍。其间,他完成了华中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学业,个人博客美文达到1300多篇,成了知名博主。

他说:“对于浮躁和功利,阅读是最好的救赎。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书香,师生就不能从书香里汲取力量,那么,这样的学校就真的是“小”,真的会没有格局,没有气场,没有生长的力量。”

这种对阅读的深刻理解,不仅使他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还播撒着阅读的种子。

到英山实验中学任职后,在黄新柳的倡导推动下,英山实验中学的老师也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大家不再只满足于上课、听课与评课,他们重新回到本源,回到学习、回归读书、回到夯实职业素养与基本功上。

他还对学校“师悦读书会”进行重新规划,建立师悦书吧,创造了一个安静,闲适、自由的空间,让老师在工作之余,随时看书,随意歇息。学校还定期举办的各类读书竞赛、阅读沙龙、朗诵、讲座。让每位老师在阅读中,都有所提高,构建了新的学校成长生态。

治教:打造家校育人共同体

从教20多年来,黄新柳历经了语文教师、班主任、办公室主任、教育局干部等不同岗位,无论职位如何变化,对教育的思考不变。

2017年9月,黄新柳担任英山县实验中学校长。上任之初,他深感压力重大:教学设备需更新,校园建设需升级,教师老龄化严重;而其他县市同类学校异军突起,学校遭遇“四面楚歌”的窘境……

如何带领学校快速发展?黄新柳陷入了沉思。

彼时,他的女儿升入高中,身为家长的他,总是希望能更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学校,更深入地跟老师沟通。换位思考后,他豁然开朗:多年来,家长都是学校教育的“配角”,孩子出了问题,就通知家长;孩子完成作业,家长就签字,“家校合作”早已名存实亡。

一个想法由此而生:敞开校门,让家长“身临其境”、“眼见为实”,学校才会重获新生。

但质疑也随之而来。有人担心开放校园后,会过多地暴露问题,还有人担忧无法应对家长的要求。

黄新柳坚信,办学不是校长一个人办,而是校长、家长、老师一起办。唯有敞开校门,让家校共育落到实处,一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才可能坚实而有力。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成立了家委会,改写了家校之间“点对点”的结构,整个校园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家校之间进行有效的协同与对话,构建了家校连心桥,成就了学校管理文化的公正与平等。

在家委会的参与中,校风师风大大提升。2018年,找老师“开小灶”、“求关照”的家长越来越少了,找校长“调班级”、“开后门”的也几乎不见踪影。

开门办学,不仅是对校外家长“开门”,也是对校内“想做事、能做事、做好事”的教职工“开门”。因此。他先后与近100位教职工座谈,集思广益后,根据呼声,完善了管理制度,重新制定了改革分配制度,最大限度调动了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办校:打造和谐活力校园

“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黄新柳常说的一句话。

对于校长来讲,学校管理和育人是其工作的两个重心。任职英山实验中学一年多来,他以日拱一卒的担当精神,不等不靠,带领全校职工,跑资金,争项目,改善办学条件。

不到两年时间,英山实验中学先后争取立项和自筹资金400多万元,对教学楼进行改造,对学生食堂进行规范化改善,并建好了相关配套设施;同时加大开源节流力度,多方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加大校园“五化工程”(硬化、绿化、亮化、文化和美化)建设力度,修缮球场、塑胶运动场,并且即将重建实验楼。

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黄新柳还多方筹措,投入80多万元装备微机室、新建升级版多媒体教室。

黄新柳说,中学教育的核心还是“立人”。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公民。

为此,他积极倡导学生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活力校园。为了遏制“圈养”学生,让孩子们尽情“撒欢”,逐步实现了教室有歌声、操场有球声、楼道有笑声。使校园活力迸发,教风学风,也随之发生了质的转变。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畅想未来,黄新柳以《新柳》作喻,他说此诗全赖一个“引”字,他的教育梦也是一个“引”字,笃志引导学生、学校,打造一个活泼、新颖、和谐的教育乐园。 ( 通讯员 段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