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棒奔霸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现在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村里各种酒席也渐渐多了起来,过个三天两头不是这家办酒就是那家办酒席。在农村人们都喜欢趁年底办酒,这样可以图个热闹,二来年底了农民大都回家了,办酒席可以多一个帮手。



在我们广西农村,在村里办酒席也是像主人家说的随礼两百,而且关系一般的随礼一百都行。办酒席前一天,人们就会提前预算要购买的酒菜以及准备的桌子、凳子、锅头等等,最后由主人家或者主人家亲戚到街上购买,最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前来帮忙,妇女洗菜、切配,男人准备柴火、炒菜等等。



农村人大都比较热情,现在能在村里办酒席的家庭其实条件都是不错的,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如果在村里办酒席都要吃个两三天,而且也像题主说的人们随礼200元,一家老小都来吃。这个是没有什么的,既然主人家能主动邀请别人前来,那么主人家就不会在乎这点钱,而随礼也只是礼尚往来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在乎钱多少。



如果一些农村主人家人缘不好的,即使办酒席也不会有多少人前来,这会让主人家很尴尬,这样的事在我们那里也发生过。记得我们隔壁村就是有一家人红白喜事从来不参与,后来到了自己家亲人去世,很多人都没有去他们家帮忙,看着主人家可怜的样子,即心疼又愤恨。所以人生在世,做好自己,不要斤斤计较,要乐于助人。

关于上面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留言,一起探讨。


乡村波比


在我们广东,主家办喜事,客人随礼,都是很随意的。你只要给个小红包,然后人过来吃饭就好,而且来的人越多,主人家会觉得越有面子。有喜事,办酒席,本来图的就是热闹喜庆,而不是客人的份子钱。

像广东佛山顺德,那里吃酒席,主人家更是一分钱都不收。把红包接过来,然后又还回去。如果客人,硬是把红包塞给主人家,东家还会不高兴的。

在东家看来,我请你来是为了热闹,吃酒席的。你能来吃我酒席,这已经是给我东家面子了。而且多几个人来,更热闹,我更加有面子。那我还怎么好意思拿你红包呢?

如果你硬塞东家红包,那就是你看不上东家的意思了。以后,咋们的感情就要生分了啊。

在亲朋好友中,除了近亲和自家兄弟外,那些远亲和朋友的,都不太会一家人来吃酒席的。大多都是派一个代表过来凑个数的。

现在大家的生活变好了,对于大鱼大肉在自己家都已经吃腻,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吃一顿好的而全家去吃酒席了。

在农村,去吃酒席,路程比较远,农村路又不好走。而且去吃酒席要的时间又长。不像城市,只是吃一顿饭,一两个小时就走人。

一般农村的酒席都是一去,就要去一整天的。年轻人们,都是不太愿意去的。平时家里有肉吃有酒喝,不太会为了一顿吃的,而浪费自己一天时间的。

我发现,在农村里,去吃酒席的,都是老一辈的多,他们是不得不去。不去会伤面子和感情,所以老一辈的,才派个代表去参加酒席的。

像近亲和自家兄弟,他们就是因为和你家熟,和你家亲,有血脉关系,才会一家人很欢喜地来吃酒席的。

而且,像那些近亲,如舅舅家,姑姑家的,他们一家人来吃酒席时,给的红包一般是到场的亲朋好友中,比较多的。

以现在的物价,除非一些真得家庭情况不好的,才会给一两百块。这种情况下,作为东家的,都会体谅的。

别说他们已经尽力给红包了。要是给一块钱红包,东家也不会介意的。毕竟这是自己的血脉至亲。

就像,你舅舅来你家吃饭,需要给钱吗?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东家看到那些只给一点份子钱,而全家来吃酒席的客人,不会不高兴,还会很欢喜。


村哥小凡


我是大坊,为你分享生活点滴。

这个应该是老一辈的风俗问题,像我老爸那一辈,亲戚请我们全家去吃饭,我爸就是封100块钱让我们全家都去吃的,我们家有喜事,他们也是封100块的,不用封多,就是一个意头,一般是101或者108,然后全家人去吃,还特别开心。

但是到了我这一辈,我同学或者朋友,前几年还是100多的,现在都升到200了,还不是特别熟的,我妈就说,哪里用封这么多,但是好像不封200,拿不出手的感觉。都是心理在作怪啊!

其实像老一辈的,我觉得挺好的,不用多,大家都是固定金额,也不会说不好意思,有个意头就好了,你们觉得呢?


大坊聊生活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各地办喜事的习俗不一样,这随礼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像咱们老家和湖南交界,我姐就嫁去了湖南,这两地相隔不到百里,这办喜事随份子钱差别就特别大,我姐那办喜事,对主家来说,只有亏没有赚,客人随礼大多200,也不算少,但回礼重,一般头天晚上吃一餐,第二天中午还有一餐,每次都要给客人回礼,少说要60,这样一算,等于客人只来了80,要再算上拖家带口的,只有亏没得赚。

随礼回礼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我姐那一带,酒席的菜十分的丰富,不管什么菜,都是用盆来算的,并不是当地人吃的多,而都是打包的,菜一桌就人手发袋子了,打包用,吃完倒是省了捡菜的事。

主家本就没打算办个酒席还得靠接份子钱发家致富,在当地的习俗,办酒席就是给大家热闹的,街坊邻居都一样,习俗也一样,所以,像来200全家都去吃的,是很正常的事,毕竟回礼重啊,主家也不会因为这个不高兴,因为大家摆酒都一样的。

似乎是这么个理,我姐那的人,特别喜欢多生,家里的孩子越多越好,似乎不用钱养一样,我姐就生了三个。

可百里之外,咱们村这一带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主家办酒席就很精打细算,菜上的很丰富,但量不一定够,你筷子稍微慢点,可能都不够分一块,当地更没有打包的习惯,吃完也就走了,剩下的菜,主家会捡菜分类,给家里的亲人们一人分一点。

精打细算体现在哪里呢?主家发出去邀请函后,会粗略的计算一下人数,预计好桌数,接份子钱的时候,心里也会很在意,似乎感情的深厚此时都在红包里了,你要是来200全家人来吃,你要不是帮主家干活的,多半事后遭人口舌,被认为贪小便宜,不懂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很少有人随礼200,就全家去吃饭的,全家去吃饭的,都是帮着做事的,又随礼又帮着干活,主家哪有不开心的呢?


农人解说


这个要看是那里了,广东是包两百来一家人,但酒席很普通,没烟,没白酒,就是两瓶可乐和啤酒,菜,肉菜少,蔬菜多,所以收礼也少办的很普通,四川广元我老家就不一样,请你是全家,那就是全家去,要不是也就去一个人,礼金结婚都是两百起步,当亲叔的和舅的,那就是几千到万,酒席每桌是玉溪烟一条,两大瓶饮料,十罐加多宝,一瓶好白酒,啤酒随便喝每个人两个水果,青菜没有肉类为主,最后一个菜结束就是豆芽菜…回礼两个大馒头。吃两餐,晚上是主席第二天早上还有一席,红白喜事都是这样…


海猫L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全家都去吃,为何主人还很高兴?

记得我太爷爷前年过九十大寿的那天早晨,家里来了很多很多的客人,甚至有一些人连我都不认识。当时我父亲早早的就在学校旁边的农家乐里预订了八桌的酒席,本来以为八桌就已经差不多足够了。结果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才发现八桌酒席还是远远的不够,后来没有办法只好又增加了三桌酒席。



后来爷爷说这就是我们那边的一种习俗,每逢家里办喜事的时候总是希望两边的亲戚朋友来的越多越好,最好是一家几口人全部都来。其实这是对主人家的一种尊重与肯定,让主人家感觉到特别的有面子。如果你家办喜事的时候来的客人非常的多,那就说明你家在当地混的还不错,算是个有头有脸人物显得非常的有面子。


说到份子钱我们那边可能和大家有所不同。一般家里办喜事亲戚朋友最低都是五百、六百甚至上千上万的都有。同村的那些隔壁邻居可能包的份子钱会少一点,但至少也在两百或两百以上。如果少于这个数目的话大家都感觉拿不出手,感觉一点面子都没有。


职业农民小强的故事


作为农村人,我告诉大家实际情况

大家以为只有随礼就够了吗?

农村结婚不像在城里人在酒店举行,人去了就吃喜酒,然后随礼就行。

农村的婚礼,需要大家一起动手完成婚礼的所有事。首先提前两天父母这辈都要去帮忙,男的杀鸡宰鱼,安放桌椅板凳,搭建舞台等!女的洗碗碟,洗瓜果蔬菜,有点厨艺的还会帮忙提前切菜,大家想想,那可是几十桌!年轻一辈,抬轿的,跳秧歌的,都要提前排练。几十年喜事办下来,村里谁专门做米饭的(大锅饭,几百人吃,没技术还真蒸不好),谁是端茶倒水的,大家心里都有固定人选,你觉得会因为人家写的礼金少不让人家来?你喜事还办不办了?

这就是农村称为“帮忙的”。这份情意比你送多少彩礼都难得!你帮了他家,你家结婚,人家又来帮你!

最后才是结婚当天随礼,这个必不可少,但是多少就是自己换来了,谁家还没有几本礼薄,人家给你多少,你就多少加点写回去,除非近期你两家关系有变化!

说句实话,两百元是近两年才涨起来的,我记得原来都是二十元,五十元!




观史品今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马上就要到农历新年了,每年到这个时候村里面办喜事的都特别多,去年这个时候本人老家的亲戚中有两个兄弟要结婚,还有舅舅家一位表妹结婚,想想去年的腊月真的是非常忙。

现在农村办喜事一般都会放在腊月里,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人多,特别的热闹,办喜事都是提前两三天开始准备,我们这边都是先要请自己家的邻里们吃上一顿,因为结婚这几天全要靠邻里们帮忙。结婚头一天还要请朋友,结婚当天自然是最忙的。在农村一家办事真的是邻里都来帮忙,特别热闹。如果不放在腊月办喜事,村里的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们都在上学,帮忙的人少,来的客人也少,办喜事也就是图个热闹喜庆,这样一来反而显得冷清了。自然大家也都喜欢将喜事选在腊月里办。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提高了,农村的礼金现在也比以前高了不少,像本人老家这边一般关系比较远的礼金都是在50、100元,关系比较好的一般都是200靠上。这一般还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亲戚之间的礼金,而一些年轻人之间的走礼金额就要更大一些,普遍都在500左右。不过办喜事主家并不是说贪图多少的礼金,最关键的还是情谊,能来的说明都是有情谊的,再说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次我办事你封多少礼金,下次你办事我也会同样的给你封多少,所以说钱的多少并不能够代表什么。

其次就是去的人的多少,上面已经提到了现在很多农村在办喜事的时候大多都会选择在春节前这段时间办,为的就是人多热闹,所以说来得人越多,越热闹,主家才会越高兴,也显得主家比较会办事,朋友多,场面大,这样在村里面也比较有面子。

其实话说回来,大家现在的生活条件都好了,200块钱并不算多,很多人外出吃一顿饭就要花上不少钱。而且现在大家都比较爱面子,如果明明知道关系比较一般,很少会有带着全家人全部都来的,一般都是带个孩子去。

而全家都去的这种一般都是和主家关系特别亲近的亲戚,有时候亲戚之间关系非常亲近,但是常年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聚齐,很多都是凑着大的事情才能够聚齐,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全家都去,主家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三)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第一农村家宴成本一般很低的,以我家乡为例。坐标江苏苏北地区。一般农村家宴300到500之间一桌:鸡鸭鱼肉16盘,红南京,本地酒水。标准规格。

第二在农村最讲究热闹和人丁兴旺。来的越多,主人家越有面子。

第三现在农村收入还是可以支持这个消费。

我们那边还是流行100,200十年前都是20,30这种水准。

以热闹为主,以前我家办宴席,年后我几个伯父都可以连续吃吃喝喝三四天。大家长时间不见,热闹的,吹吹牛,聊聊天


MarkWangZG


小编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坐席”了(南方一带对参加农村宴席的俗称)。村里街坊哪家办喜事,村里亲戚朋友只要在家的都会一起去,大人们在一旁准备宴席忙得不亦乐乎,小朋友们则聚在一起嘻笑打闹,胜似过年。。。

小编渐渐长大懂事以后才知道村里办喜事去“坐席”是要“礼金”的,也叫随礼。一般一家人都会参加,由一家之主把礼金送上,对方还会将名字、礼金数目登记好,以备主家以后好“还礼”。

那么为什么农村喜宴客人带着全家去随一份礼,主家还很高兴呢?

一、“人越多越热闹”;

农村里办喜事向来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喜庆,人越多当然越好,就着热闹开心的氛围,村里老少都聚在一起,与其说是某一家办的喜宴,不如说是在开一个大家庭派对。

二、“倍有面子”;

农村人办喜事除了图一个热闹,主家往往还有一个"面子"上的问题。就是谁家办喜事,如果家里是“高朋客满”,说明这家人在当地的声望较高,这样主家面上也有光,所以看到客人能一家人都过来当然很开心了。



三、“关系亲密”;

通常在农村里办喜事,客人随同的人来的越多,说明和主家关系越亲密,主人家心里会觉得对方是带着满满的诚意和祝福过来祝贺的, 那么下次对方家办喜事时主人家也会携同家人一起前往,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深厚了。

以上就是对农村办喜事客人全家都去参加而主家还很高兴的几点看法,其实重点并不是客人随了多少礼,这也不是半喜宴的目的,而是客人能够带着家人来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并对主人家送去最真挚的祝福。

欢迎关注头条号:湾塘谷,专家为你解答更多三农的相关内容。欢迎进入湾塘谷头条店铺选取特色农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