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是尽人皆知。“内九外七皇城四”说的是老北京城的城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内九门”就是所谓的京师九门,即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由打正阳门开始,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一共九座。

“外七门”指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外城时建的七座门:从东便门开始顺时针数,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共七座。

“皇城四门”为天安门、地安门、西安门、东安门。

城门虽多,但各有各的用途,关于内九门咱们之前在“北京内九门走九车”中介绍过了。外七门则是城外的老百姓入城做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皇城四门就不是一般人能走的了,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初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改称为天安门,是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新皇登基、大婚和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以及皇帝父母进宫时,才由此门出入。如今是北京故宫的城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明代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清顺治年间改称地安门,凡遇皇帝北上出征巡视和亲祭地坛诸神时才出地安门。东、西安门则是文武百官们上朝陛见时走的,按照文东武西,文官走东安门,武将走西安门。所以为了上朝方便,过去文官大都选择住在东城,您比如说清朝著名的大学士刘墉,就住在东城礼士胡同。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再说说“九门八点一口钟”,咱们在之前说钟鼓楼的时候说过,钟鼓楼是京城报时中心,每到定更和亮更,钟鼓楼就会钟鼓齐鸣,这个时候也是城门关、开的时间,内九门要“打点”开关城门,但是崇文门除外,因为其他八门打点,只有崇文门是敲钟,所以落下这么一句话“九门八点一口钟”。关于这个“点”,还略有些个争议,先来说说“点”是什么东西:“点”就是“云牌”,也叫“云板”,一种扁平状,两端作云头形的铁质或铜制响器。旧时官府、寺院和富贵人家用作报事、报时或集众的信号。如今的法源寺东殿还挂有一块云牌。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北京城内九门城楼上,除了崇文门以外,都挂有这种云牌,每到定更时,打点关门,有人说应该是“打‘典’”,“九门八‘典’一口钟”才对。笔者认为“点”更准确,您看北京人常将时间称作“钟点”,比如:“都什么钟点儿了,还不起床?”钟点一词,大概就是根据过去北京城门上敲钟打点而来的,汉语词汇里也将“钟点”解释为小时。不是还有个工种,叫小时工,或钟点工吗?没见写成过“钟典工”的!再有,汉语词汇将“打典”解释为请客送礼,托人办事的意思!所以我个人还是倾向于“点”!至于为什么只有崇文门敲钟,这里面有很多传说故事。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流传最广的就是刘伯温(一说姚广孝)降服龙王的故事:说当年北京城是苦海幽州,修建北京城的时候,苦海的龙王出来捣乱,被刘伯温擒住,镇在崇文门城楼下的海眼里,龙王问刘伯温:“什么时候放我出来?”刘伯温说:“你什么时候听到崇文门上打点,就是你出头之日。”结果为防止龙王出来祸害百姓,刘军师将崇文门上的“点”换成了钟,崇文门不打点,龙王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还有一种说法:说当年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之后,有种瑞兽叫做“蒲牢”,是“龙生九子”之一,蒲牢原是海边的神兽,喜欢对着大海狂吼,离北京最近的大海在东南方向,所以蒲牢每天在东南门,也就是崇文门上大吼大叫,扰得百姓不安,于是大军师姚广孝制服了蒲牢,并将它铸在钟上作为钟钮,让它定时定点的吼叫,发挥报时的作用。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当然了,这些都是传说,比较正统的说法是:九门提督府设在崇文门,所以崇文门要统领其他八门,为了区分,将崇文门上的点换成了钟,崇文门敲钟,其他八门跟着打点。每天开城门的时候,着急进出城的人们就已经等候在城门内外了。关城门的时候比较有意思,据说当年打点关门要打三遍,打第一遍关一扇门,打第二遍时,另外一扇门关一半,到第三遍打点的时候,城门只剩一条缝了,进出城的人们听到打点的声音得赶紧跑,一旦城门关上了,您可就出不去进不来了,没有点儿“特权”的普通百姓,想让门官儿再给您把门打开,那可真是“门儿都没有”!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