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有薛仁貴嗎?

顥中


在將星雲集的初唐,薛仁貴的名氣可能弱了點,但是能力貢獻卻毫不遜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薛仁貴不僅在唐朝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堪稱是初唐歷史上的“柱國大將”,親率3000兵踏平平壤城滅亡高句麗更是彪炳史冊,但是大非川一戰由於戰略失誤折損5萬唐軍,也使薛仁貴的戰史蒙上了很大的汙點。




薛仁貴本名薛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出生於614年。薛仁貴是武勳世家出身,其六世祖乃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名將薛安都。薛家到他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成為種田農民。薛仁貴繼承了薛家祖上尚武好勇的性格,在勞作之餘,不僅喜歡自己專研武藝,而且天生臂力驚人,悟性極高,日久天長也琢磨出了不少上陣殺敵的技巧。


隨唐太宗東征高句麗,白袍將軍初露鋒芒



貞觀十九年(645年)棄農從軍的薛仁貴第一次跟隨唐太宗東征高麗,當年6月唐軍兵進高句麗重鎮安市城,高句麗莫離支、蓋蘇文以15萬大軍攔截。太宗在山谷之中設下埋伏,派小股騎兵誘敵深入,高句麗大軍進入山谷後,依仗人多勢眾分兵抵禦唐軍,根據《舊唐書》所載:正在高麗軍變陣微亂之時,薛仁貴身披白袍,手持大戟,縱馬而出,殺向敵軍,利用高麗軍混亂之機連斬數名將領,導致高麗軍陣型大亂。由於薛仁貴身穿白袍顯得特別顯眼(穿白袍乃他故意為之,為了引起唐太宗注意),乃問左右此將何名,答曰薛仁貴。此戰唐軍大敗高句麗軍,斬首二萬餘級。安市城久攻不下後,唐軍回師營州,太宗單獨接見了薛仁貴,大力褒獎他的作戰勇敢,希望他能效力朝廷。隨後封薛仁貴為右領軍郎將,守衛玄武門。薛仁貴對太宗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發誓誓死效命唐朝。


領軍3000滅高句麗,留下萬世不朽之功



高句麗歷經隋唐兩朝的數次東征而不倒,對唐朝的東部邊境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太宗兩徵高句麗依然無法將其消滅,顯慶四年(659年)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繼位是為高宗。高宗繼承太宗遺志,繼續對高句麗發動軍事行動,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發生內亂,唐高宗決定再起大軍征伐高句麗,薛仁貴被任命為後援軍統帥,於當年12月出徵,連下高句麗新城等十六城,薛仁貴作戰勇敢,智謀雙全,斬殺高句麗軍達5萬餘人。並以3000人智取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手下擔心兵力太少恐凶多吉少,薛仁貴卻胸有成竹的說:“在主將善用耳,不在多也。”(據《舊唐書.薛仁貴傳》)果然薛仁貴奇襲得手,攻下扶余城,並乘勝追擊連下40餘城,並一路南下與唐軍主力會師與平壤城,高句麗至此滅亡。


滅高句麗之戰薛仁貴勇冠三軍立下了汗馬功勞,薛仁貴因功受封檢校安東都護,領兵2萬鎮守平壤(後移治新城),並加封他為本衛大將軍、平陽郡公薛仁貴在高句麗治上,“撫卹孤老;有幹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鹹加旌表”。使“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舊唐書・薛仁貴列傳》)。為高句麗前期的穩定做了極大的努力,但同時他也矯枉過正、以武治邦太過嚴苛,高句麗不久即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唐浪潮。


三箭定天山,威名播四海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王朝,其實邊境之患一直貫穿整個唐朝。高宗時期,雖然東突厥之患已除,但是隨著鐵勒的後來居上,已成唐朝西北邊境巨大的威脅。唐高宗為除此大患,決定派大軍西征,以薛仁貴為副元帥,唐龍朔二年(662年)薛仁貴與鐵勒軍決戰於天山,根據《舊唐書》記載,鐵勒數十精銳奇兵到陣前挑戰,薛仁貴毫不怯弱,匹馬衝出軍陣,瞬息間連發3箭,箭簇穿透厚甲,貫入鐵勒小隊的3名軍官體內。敵軍士兵見己方軍官僅一個照面便被唐軍射殺,且唐軍將領馬速極快,己方這幾十人如果與其近戰,必將被後面的唐軍大部隊剿滅,如果逃跑,恐怕也跑不過這位箭快馬也快的唐軍將領。在左右都是死的情況下,鐵勒精銳騎兵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投降。在後續與鐵勒軍的大戰中,薛仁貴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徹底消滅了這一西北的巨大隱患,當時軍中流傳著一段自編自唱的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人漢關。”薛仁貴之威名,自此傳遍西北,威播海內。


薛家將名重海內,為唐朝奉獻了289年



滅高麗定天山薛仁貴成為唐高宗時期的第一大將,雖然針對吐蕃的大川非一戰唐軍遭到慘敗,但仍掩蓋不了薛仁貴是一員優秀的統軍將領。薛仁貴一直活到了唐永淳二年(683年),以70歲的高齡去世。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其子薛訥,官至大元帥、宰相;孫薛嵩,官至六州節度使、高平郡王;重孫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韓國公;玄孫薛從,官至上將軍、河東縣子。薛仁貴一脈傳下來的12世子孫47人和河東薛氏330餘位文武官員,為大唐王朝奮鬥了289年,為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業,被後世稱為“薛家將”。


大國布衣


薛仁貴,算是初唐第二代裡不錯的將領了,雖然和李靖、李績比還有一定差距,但足以比肩當年的秦瓊、尉遲恭。

部分爭議內容。

1、薛仁貴是名禮、字仁貴,還是就叫薛仁貴?

2、薛仁貴的籍貫是哪裡?

3、薛仁貴徵九姓鐵勒時,到底坑殺了多少敵人?

4、殺俘這種事情,在唐朝是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東汾陰人。”

這是來自薛仁貴墓碑上的銘文,是與薛仁貴同時代人寫的,內容與新舊唐書記載不同。史書上沒有提到薛仁貴有個叫薛禮的名,籍貫也寫成了絳州龍門。

答案1:薛仁貴兒子叫薛楚玉,他的墓碑上也把他老爹叫薛仁貴,所以較大可能薛禮這個名是去世後才加上的,寫進了墓碑。但很少有人用這個名字,所以史書沒有記載。而後世人開始研究薛仁貴,就把墓碑當成主要證據,才多了薛禮這個名;

答案2:籍貫仍然無法確定,河東汾陰(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與絳州龍門(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兩個地方緊挨著,說是山西運城沒問題;

答案3:坑殺敵人的事情,只有《唐會要》裡提了一個數字:

龍朔二年三月 鐵勒道行軍大總管鄭仁泰 薛仁貴 殺降九十餘萬 更就磧北討其餘眾 遇大雪 兵士糧盡 凍餓死者十八九《唐會要》

但九十多萬這個數字不太令人相信,鐵勒一共才多少人啊。按其他史書記載,當時鐵勒九姓湊了十餘萬兵馬對抗唐軍:

鐵勒九姓聞唐兵將至,合眾十餘萬以拒之,選驍健者數十人挑戰。薛仁貴發三矢,殺三人,餘皆下馬請降。仁貴悉坑之,度磧北,擊其餘眾,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之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資治通鑑》

估計還是坑殺了十萬左右,畢竟這些可以算是戰士,都是敵人。

答案4:殺降到底是不是個嚴重的問題,回來之後看其他人的態度就知道了。彈劾奏章中只說殺降的後果是使其他敵人嚇跑了,而彈劾的主要內容是主帥鄭仁泰戰鬥失敗,造成士兵損失極大,1.4萬人只剩下800人,並丟失大量裝備。加上對薛仁貴不守軍紀的彈劾。也就是說,殺降確實不對,但在唐朝並不算天大的事情。同時,對於薛仁貴擄掠了大量財物並沒有指責,只是說沒能彌補損失。

仁泰將輕騎萬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磧,至仙萼河,不見虜,糧盡而還。值大雪,士卒飢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餘兵才八百人。軍還,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仁泰等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資糧,遂使骸骨蔽野,棄甲資寇。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仁貴於所監臨,貪淫自恣,雖矜所得,不補所喪。並請付法司推科。”詔以功贖罪,皆釋之。《資治通鑑》

薛仁貴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猛將,可以與秦瓊、尉遲恭比肩。

薛仁貴只能說是一位能夠衝鋒陷陣的猛將,與秦瓊、尉遲恭的作用相似。屬於在雙方戰陣膠著時調動的裝甲突擊力量,打開一個缺口,打擊敵人士氣、分割敵人,再取得勝利。

看薛仁貴的主要戰績也是如此,初戰安市城,薛仁貴白袍長戟、腰帶雙弓,大呼衝陣,敵軍披靡;在扶余城“賊眾來拒,逆擊大破之,殺獲萬餘人”;在新城、今山,“高麗乘勝而進,仁貴橫擊之,賊大敗,斬首五萬餘級,遂拔其南蘇、木底、蒼巖等三城。”

都是這種“逆擊”、“橫擊”之類的詞彙,把薛仁貴三個字換成某裝甲突擊部隊也非常合適。

因此,薛仁貴可以算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擅長運動戰的將軍,突擊能力、戰機把握能力都很突出,還有旺盛的戰鬥意志和堅決的戰鬥決心。

(薛仁貴和淵蓋蘇文估計從來沒見過面,大戰更是沒有)

可惜,薛仁貴不是一位帥才,只能為將不能為帥。

大非川之戰是薛仁貴的唯一一次失敗,也是薛仁貴第一次作為主帥出戰。

副手是初唐開國武將郭孝恪的兒子郭待封,二人級別差不多,分別是正三品和從三品的大將軍和將軍。但郭待封是二代,薛仁貴只是平民出身,雖然前六代祖先是北魏的名將、河東王薛安都,但已經過去太久了,郭待封認為這個主帥的位置應該是他的。

於是,薛仁貴錯誤的把後勤重任交給了郭待封,而郭待封果然不聽命令,把整個後勤部隊2萬餘人送到吐蕃20萬人包圍圈裡,全軍覆滅。

薛仁貴只得用5萬失去糧草輜重的唐軍與40萬吐蕃大軍決戰,力戰失敗後求和。

仗打敗了,無論是誰的直接原因,薛仁貴這個主帥都要承擔責任。李靖、李績應該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他們就能解決。

因此,薛仁貴只是一個將才;與他相比,李績才是帥才;而李靖,則是天才。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薛仁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功績可比肩任何朝代的名將。堪稱大唐一代軍神。下面介紹一下薛仁貴平生戰績。

時間退回到公元658年,當時44歲的大唐弓神薛仁貴,終於等來了被載入史冊的一刻。這一年他正式統帥大唐軍隊,開始了他的傳奇。658年6月,薛仁貴帶兵突襲高句麗,他一騎當先,斬敵四百人、俘虜百餘人。取得首戰大劫。

公元659年11月。薛仁貴率軍在橫山(今華表山),與高句麗名將溫沙門展開決戰。薛仁貴身披白袍,頭戴亮銀盔、手持方天畫戟,大敗敵軍。

公元661年。薛仁貴率軍挺進天山,與擁兵十餘萬的九姓鐵勒對峙。薛仁貴臨陣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公元666年。高句麗的傳奇統帥淵蓋蘇文病死。長子泉男生成為最高統帥,但泉男生和其他兩個兄弟不和,內部爭鬥打起來了。泉男生兵敗不敵,求助大唐。同年9月薛仁貴再次統兵出征高句麗。


公元667年9月14日。一代名將李績兵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之後,趁勢攻下週圍十六座城池。此時新城空虛,敵將泉男建率兵偷襲。生死存亡之際,又是薛仁貴神兵天降。斬殺敵軍數百,解新城之圍。

公元668年。滅高句麗四大戰役之一的金山戰役打響了。薛仁貴率三千騎兵對戰二十萬敵軍。客場作戰,兵力懸殊。但唐軍斬敵首級五萬餘,俘虜一萬餘人,徹底殲滅高句麗主力。

同年11月。薛仁貴僅帶兩千玄甲騎兵(大唐特種部隊)發兵扶余城。對戰十一萬敵軍。金山大敗後,高句麗集結最後重兵,殊死一搏。僅用七個時臣,玄甲騎兵斬敵兩萬餘。消滅高句麗最後一支勁旅。

自此,薛仁貴的大名威震遼海。掃平整個遼東,兵鋒直抵平壤。與李績大軍會師平壤城下。半年後平壤投降。薛仁貴奉命接手平壤,成為最高長官。

衝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對薛仁貴的功績有需要補充和糾正的朋友,歡迎評論區交流,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唐朝是一個永遠值得讓中國人驕傲的時代。這個朝代開創了中國經濟繁榮的盛世,創造了中國燦爛的文化。除此之外,唐朝在軍事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有著無數的名將。這些名將在後人的演繹中,成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比如說在評書《薛家將》中就將主人公薛仁貴描寫的出神入化。人們在聽了評書之餘,不禁會問:歷史上有薛仁貴這個人嗎?答案是肯定的,薛仁貴確確實實是唐朝初期的一代名將。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出生時間是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出生地大致位於於今天晉南一帶。薛仁貴雖然是一代名將,但早年的他生活卻是很貧困的,因為時值隋末喪亂,父親也死於動亂之中。幼年的薛仁貴喪父之後,只能艱難度日。他的命運發生改變則是壯年以後的事情了。

那時剛好是唐朝初建立的時候,在統一了內部之後,國力逐漸上升,於是唐朝將重點轉移到了對其他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控制上,比如突厥、回鶻、吐蕃和高句麗等。唐朝在平定東突厥和高昌之後,決定進兵遼東。大將軍張士貴在薛仁貴的家鄉一帶招兵,薛仁貴在妻子的鼓勵之下參加了軍隊。而薛仁貴也在徵遼東中一戰成名。

644年冬,戰爭打響,此役的目的主要是針對高句麗。但起初的局勢並不利於唐軍,唐軍多次受挫。直到645年六月中旬,戰機才發生了轉變。在這月,唐軍與高句麗相持與安地,雙方發生激烈戰鬥,唐朝將領劉君昴被圍,情況危急。就在此時,薛仁貴挺身而出,甩脫敵兵,縱馬先前與敵將交戰,不一會,高句麗將領就被斬於馬下。高句麗軍隊見此,被嚇破了膽,於是開始撤併。


10多天之後,雙方在安市城交戰。雖然高句麗擁有20萬大軍,唐軍人數明顯不足,但唐太宗率兵督戰,鼓舞士氣,而且唐朝採用分兵合擊的方法,對高句麗形成合圍之勢。在唐軍發起攻擊的時候,薛仁貴身先士卒,殺入對方陣營之中,唐軍士氣大振,將對方打得潰不成軍,這一戰,又成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因為這一戰,薛仁貴被封為右領軍中郎將,唐太宗還褒獎了薛仁貴,並說值得高興的不是得到了遼東,而是得到了這樣一位勇猛的將軍。

薛仁貴的軍功遠不止這些,他的突出的功績主要表現在唐高宗時期。比如他曾平定了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平定契丹與奚的叛亂和平定九姓突厥。尤其是在平定九姓突厥的時候,更留下了千古美名。故事是這樣的:突厥兵深知薛仁貴的騎術和箭術都很好,於是突厥兵指名要薛仁貴應戰,面對挑戰,薛仁貴不動聲色,騎上馬之後,還未等對方明白怎麼回事,他就連射了三箭,射殺了三人。唐軍由此士氣大振,趁勝追擊,擒獲了突厥的偽葉護兄弟三人而凱旋。人們也廣為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當然,薛仁貴的軍事生涯中也有過失敗。比如說在征討吐蕃的過程中,就遭遇了大非川的慘敗。按照軍法,薛仁貴本因被斬首,但高宗念及他以往的軍功,赦免了他的死罪。不久之後,高句麗再一次反唐,唐朝重新起用薛仁貴,但此次薛仁貴卻是無功而返。經過大非川和此次戰爭的失敗之後,薛仁貴被貶。直到後來遇到大赦,才得以返京。


返京之後的薛仁貴再一次領兵出征突厥,這一次,唐軍大敗突厥,薛仁貴也得以洗涮前幾次戰爭失敗的恥辱。683年二月,薛仁貴病逝。


蘭臺閣話古今


首先,薛仁貴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並不是虛構的歷史人物。他是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

薛仁貴中的仁貴是他的字,他本名叫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因為父親薛軌早喪,導致自幼家貧。


薛仁貴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無奈生於亂世之中,年輕時他以種田為生。不甘心窮苦一輩子的薛仁貴也曾經突發奇想,幹出想用為先人遷墳的方式來改變自身命運的荒唐事。好在他的妻子柳氏,阻止了他,並勸他去從軍,這也就開始了薛仁貴傳奇的將才人生。

貞觀後期,唐太宗想親征高麗,薛仁貴就到將軍張士貴處應募,被收為部屬。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於洛陽出發出征高句麗。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並將頭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被救。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時間久了這個聲音就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裡,於是他的官職就得到了升遷,從一個小小的士兵而成為了一個先鋒。薛仁貴勇猛異常,當時只要敵將知道打仗的先鋒是薛仁貴就非常的害怕,甚至都不敢再上去跟他迎戰,因此他得到一個稱號那就是“軍中殺手”。

薛仁貴一生最傳奇的一戰便是“三箭定天山”,後世民間曾流傳名句“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當時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鐵勒派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獨挑幾十人,連發三箭,敵人3員將領綴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遂不時,敵人大軍投降,這場戰爭奠定了薛仁貴的傳奇地位。



薛仁貴不僅驍勇善戰,而且忠君愛國,據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死後,他兒子李治繼承了皇位,有一年秋天下的雨非常的大,眼看著雨水都快要把皇宮給淹沒,當時的皇帝非常的害怕,他怕自己就這樣被淹死。但是這時候薛仁貴卻突然出現,揹著他從大雨中逃了出去。幫助李治死裡逃生。事後,唐高宗李治感恩道:“幸虧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於是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683年3月24日),薛仁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並令官府為其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薛仁貴的功勳也惠及子孫。


夏目歷史君


歷史上當然有薛仁貴,薛仁貴是薛禮,仁貴是他的字,他是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將。無論是小說戲曲還是歷史演義中他“三箭定天山”的故事都被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薛仁貴在民間也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在唐朝軍事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叱吒風雲的重量級戰將。薛仁貴本是名將之後,但是家道衰落,生於亂世的他,自小習武,也稱得上壯志在胸。薛仁貴可以說是大器晚成,因為到30歲的時候他才告別妻子,應徵入伍,直到去世。作為山西老鄉,為家鄉有這樣一位將軍而自豪。



40年的軍事生涯中,薛仁貴從小兵到將軍,開始了,他名揚千古的軍事道路。剛剛入伍的薛仁貴便參加了討伐高句麗的戰爭,當時薛仁貴在張士貴手下當兵。戰場上,薛仁貴的軍隊被團團圍困,這時候薛仁貴挺身而出,可以說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將一位高句麗將軍的人頭掛在馬上。高句麗兵馬被薛仁貴的英勇表現所懾服,最後撤退薛仁貴一戰成名。


安市之戰是薛仁貴封將之戰,面對高句麗25萬援軍,薛仁貴一襲白袍,手握戰戟,腰懸弓箭衝鋒陷陣,帶領唐軍乘勝反撲,所向披靡,打敗高句麗。戰後,李世民親自召見了這位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薛仁貴,封薛仁貴為右領軍狼將,賞賜戰馬兩匹,絹40匹,奴僕10人。李世民高興的說“我不歡喜遼東得勝,卻十分歡喜得到了將軍”。

期薛仁貴先後征討了高句麗,回紇,突厥一生戰功無數。公元668年高麗滅亡後,薛仁貴戰功卓著,被升為右衛大將軍,安東都護,守在平壤。他一生戰功無數,即使在後來抵禦吐蕃,由於當時軍隊副官不聽指揮,導致唐軍失敗,薛仁貴被罷官,但是朝廷仍然記著他的功績,後來又被重用,重新駐守遼東。薛仁貴可以稱得上是唐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最後我們來講一講薛大元帥三箭定天山的故事。當時唐高宗命令薛仁貴進軍天山,攻打九姓突厥。薛仁貴在出發前,唐高宗就讓他是射盔甲,並且說道,古代人善射箭的人一下能射穿七層,你先看看能不能射穿五層。結果薛仁貴滿弓射箭,讓唐高宗大吃一驚,因為薛仁貴一下連內甲也射穿了。兩軍對陣九姓突厥派出了幾十個勇士來挑戰薛仁貴。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個勇士,強悍的震懾力,讓其餘幾名勇士立馬下馬投降。薛仁貴安撫了九姓突厥,以後抓了三位九姓突厥的首領,得勝還朝。還朝路上,唐軍高唱“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如此蕩氣迴腸,即使至今讀來兩句,依然讓人熱血沸騰,彷彿回到了當初的疆場,與薛仁貴將軍一同感受那來自盛唐的豪邁




紅雨說歷史


薛仁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禮,字仁貴。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山西絳州龍門人。而且是唐初一代名將。戰功赫赫,一生功績散播神州大地千古流傳,侍奉兩代君王盡職盡責忠勇無比。更是留下了“將軍三箭定天山”的傳奇故事。


很多人知道薛仁貴,無外乎通過薛仁貴傳奇這部電視劇或者相關小說,更有說唐書《薛剛反唐》流傳於民間,成為了瞭解薛仁貴的另一個側面教材。

那麼歷史上的薛仁貴到底戰鬥力和功績有多大?

薛仁貴本為將門之後,不幸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且父親早亡,薛仁貴自幼練習武功,學習兵法。雖日子艱苦卻胃口極大,長得魁梧高大。唐太宗晚年,實值壯年得薛仁貴聽從妻子的勸說,應召投軍做了張士貴將軍手下一名普通士卒。


薛仁貴參軍之後的第一場戰爭便是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之戰,此戰中薛仁貴大放異彩,不僅作戰勇敢,而且於千軍萬馬中自由穿行如履平地。戰後,一生閱人無數的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語重心長的對薛仁貴說:“跟我年輕時東征西戰的將軍們已經老了,朕一直想要提拔一批年輕英勇的將領,而你是最出色的。此次東征高句麗,不僅收穫了遼東,更重要的是朕發現了你。”隨後封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在唐代有特殊意義的玄武門。可見唐太宗對其之信任。

可惜天不假年,唐太宗和薛仁貴這對君臣,年齡上的懸殊,註定無法一起開創一番大事業。畢竟薛仁貴比唐太宗更比開國元老差了一代人。

薛仁貴的豐功偉績主要在唐高宗李治時期,大破九姓鐵勒。征服高句麗,雲州大捷。更是留下了許多典故,如三箭定天山,良策息干戈,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脫帽退萬敵等廣為傳唱的傳奇故事。

薛仁貴可謂是被民間演繹最多的唐代名將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薛仁貴是幸運的,時值唐朝新老將領交替的過程中,唐朝雖說名將輩出,但論忠勇和武藝,以及臨陣時的表現,怕是沒幾個人能夠像薛仁貴這樣有萬夫不當之勇。當然此時大唐開國元勳依然活著,尤其是李勣蘇定方等依舊可以上陣殺敵,所以薛仁貴又是不幸的,他幾乎沒有機會作為主帥帶兵打仗。




當然,值得一提是,薛仁貴及其信奉易學,而且對周易十分精通。注有《周易新注本義》一書,全面系統的解讀周易的玄妙。這也許是他一生功績戰功赫赫的另一原因吧!


珞珈山的貓


當然有薛仁貴啦!這麼有影響力的人物,這麼家喻戶曉的人物,一般不會是空穴來風。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對薛仁貴的生平有明確記載,其他史書同樣如此,只是經歷上可能沒有小說中那麼傳奇。薛仁貴是初唐時期的名將,自幼家境貧寒,曾想通過改葬先人為自己轉運,妻子柳氏就勸他說:為什麼不參軍出人頭地呢?碰巧,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薛仁貴應徵入伍,在張士貴手下為兵。因為作戰勇敢,得到李世民賞識,他對薛仁貴說:我的將軍們都老了,這次遼東之戰,很高興能得到你。

貞觀年間,薛仁貴只是嶄露頭角,真正讓他大顯神威的還是唐高宗時期。徵遼歸來後,薛仁貴長期鎮守玄武門,曾救過皇帝的性命。多年後,李治對薛仁貴說:往年九成宮發大水,如果不是愛卿,朕已經成水裡的魚鱉了。有這層關係,又有能力,薛將軍怎麼可能不被重用。後來征討高句麗、鐵勒九姓,薛仁貴都立下過大功。但他也打過敗仗,比如大非川之戰全軍覆沒。仗沒打好,肯定得被朝廷處分,例如被解除職務,流放象州等。生涯最後一戰是雲州之戰,光報出名諱就把敵人嚇得不輕。七十歲病逝,朝廷追封,並派人把靈柩運回家鄉安葬。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更多歷史內容可以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對於戰爭的參與者來說,他們的命運無非有三種。勝利凱旋、戰死或者被俘,戰俘的種種境遇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悲慘的一面。

自從有戰爭以來,戰俘的血淚歷史就沒有結束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大規模的殘殺俘虜的事件主要有三次。前兩次發生在先秦,後一次發生在盛唐,而這三名“人屠”之中,僅有一人善終。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吧!

長平坑殺四十萬——“人屠”白起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約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增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由此,在齊國和楚國相繼衰落的背景下,趙國不僅是東方六國抵抗秦國的中堅,更對秦國的戰略安全帶來威脅。

然而,這場大戰趙軍幾乎全軍覆沒。

四十萬趙國降兵被秦軍活埋,加上戰死和被斬首的人,趙國軍隊大約損失了四十五萬,基本失去了和秦國爭霸天下的能力。而這場大戰的指揮者及坑殺命令的直接下達者,便是戰神白起。

最後因為嬴稷堅持繼續打趙國,但是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實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襄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所以白起寧願結束自己,但是嬴稷卻不知道這點。

最終,一代“人屠”沒能逃過自己抹脖子的結局。

擔心叛變,殺盡二十萬秦國俘虜——“霸王”項羽

以前我認為項羽殺了這麼多俘虜,火燒阿房宮食絕對的慘不人道。但是再看一遍,我對這個事件稍微有一點改變,鑑於項羽屬於行伍之人,再加上秦國楚國積仇已久。殺了他們,燒了他們,站在項羽角度講,或多或少還是有點道理。

但是殺俘虜,畢竟是殘暴的絕對錶現!殺人數目之大,手段之殘忍,是不可能僅僅因為一句秦楚世仇就可以化解的。

對於項羽殺20萬戰俘,確實是太暴力了。當時他們面對要麼全部餓死,要麼殺掉戰俘保存項家軍,最後項羽自私的選擇了後者。

如果是我,當時20萬戰俘,其實我也想不出來當時有什麼解決辦法,大家分析一下:

1.當時秦國已滅,項羽又不能最先挑起和其它諸侯的戰事,不然會成為所有人的攻擊對象,所以20萬戰俘沒辦法作為軍事用途;

2.不能遣散回家,那麼多士兵,遣散了,萬一被別的諸侯軍團收編,那就增長了別人的實力;

3.面對饑荒,或許有人想,可以像劉邦一樣搶城奪糧。可是,劉邦趕了個好時候啊,那時候搶的都是秦國的,所有諸侯沒什麼可說的。而項羽當時秦國已經覆滅了,城池都是各諸侯的了,他又怎麼去搶呢,這裡綜合第1點,他不能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也不能去搶。

這裡還是拜求大家的看法了,至於項羽最終的結局,不多說了。

活埋鐵勒軍十三萬——“平陽郡公”薛仁貴

薛仁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僕骨、同羅四部。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憑藉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

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

其實,鐵勒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此次忤逆大唐,不過是群情激憤下的一時衝動。鐵勒高層到普通士兵,大多都抱有僥倖心理,不過是希望靠變亂來表達出自己的不滿,迫使唐王朝妥協讓步,減少對自己的壓迫;

第二是鐵勒諸部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並不是高度集權的大唐的對手,所以在唐軍開到後就產生了畏懼,不戰而降。

然而,這次鐵勒人玩大了。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

不過,薛仁貴並不像之前的白起和項羽一樣最後抹脖子,他最終得七十之年善終。

真的是善終?薛仁貴不是被兒子射死的嗎?更多歷史秘聞,歡迎關注“刀墓手札”!


刀墓手札


薛仁貴是真有其人的,是唐朝名將元帥。

但是薛仁貴多少有點傳奇色彩的存在,據說一頓飯吃鬥米,飯量大的驚人,但是力氣也大得驚人,從小跟李靖學的一身武藝和兵法。

目前在山西還有薛仁貴的後人,立有薛仁貴祠堂。而且薛仁貴後人還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