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為什麼傍著湖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

於無聲處34


京杭運河傍湖開挖,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利用湖水資源,運河必須要有一定的正常水位,才能行舟,這水哪裡來,只有靠沿河湖泊提供。

二丶歷史上的居住都是逐水而居,沿湖都有村莊和市鎮,而運河經過時,要不然去挖毀良田,否則只有`沿湖邊穿越。

三丶沿湖穿越,因一側曠野,風力較強,利用風帆行舟是當時最好的運輸條件,否則全都要人工划槳搖櫓,背纖拉船。

四、沿湖可以減少拆遷、壓毀農田等建設成本。

五、可以結合開河修築堤壩,提高湖泊的防洪標準,一舉兩得。

六、適宜航運的湖泊也可利用,發揮最大效益。


運河之楊


看了前面很多條友回答,沒有搞清問題實質,為什麼京杭大運河傍著湖走,不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其實主要有二個原因,一是要保證運河航道的穩定,確保這條南北交通大動脈的暢通。二是長江中下游的湖泊水做為航道,水文特徵不是很好,難以被利用。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開鑿的運河,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之一,這條運河隨著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每個朝代的目的、動機不同,運河利用價值與方向也有差別,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服務於軍事目的。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北京),是為了中央集權,加強對南、北方的統治。(下圖為早期運河)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是因為北方的戰亂,經濟中心轉移到了南方,迫切需要南方的物資支援北方。明朝起都城北遷到北京,一直到清王朝,屯兵消耗的糧食和戰略物質,需要南方提供,而南方(今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地區歷史上稱之為“錢袋子”“米糧倉”。由此看來,運河的開鑿不是一個朝代完成的任務,為什麼歷史上每個朝代都這麼重視,主要是古代交通運輸方式單一,征服改造自然能力比較差的原因。

我們今天的交通運輸,急需的物資有飛機,有高鐵,高效簡單,但大宗貨物的運輸還是依賴於水運,水運阻力比較小,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物河道、湖泊。而我國天然河道長江,黃河、珠江都是東西向,迫切需要一條南北向交通大動脈來解決貨物運輸,歷朝歷代都要面臨著南北運力不足的問題,需要開鑿一條大運河來解燃眉之急。

京杭大運河,溝通五大水系,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在一起,幾大水系中只有黃河和淮河最難馴服,歷史上黃河在下游氾濫成災遠近聞名,河道變遷讓多少人流離失所。淮河夾在長江與黃河之間,下游沒有自己的河道,左右搖擺,歷史上一會兒與黃河烏合一氣,一會兒與長江並軌。在下游淤積泥沙,今天我們見到南四湖、洪澤湖、高郵湖都是歷史上遺留下來河跡湖。

其次從海河、淮河水系來看,成扇狀水系,這樣的河流水文特徵是:降水量稍大些,支流的河水短時間彙集主河道內,特別容易出現洪水災害。歷史上曾出現過海河水漫天津,淮河水氾濫時,南四湖、洪澤湖成了洩洪對象。

無論哪一條河流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河跡湖,太平盛景可以利用發展養殖業,洪水來時做為洩洪區,況且古代沒有我們今天的對黃河、海河、淮河的治理能力,那個年代,水患無常,幾乎每年都有洪水災害,這些湖泊對河水的調節作用他們非常清楚,所以運河不可能利用湖泊做為航道。

至於為什麼傍著湖邊走,一方面是湖水邊地下水埋藏比較淺,施工的工程量小,另一方面湖水補給運河水。你看我們的古代勞動人民多聰明,多有智慧。

當然運河單獨開挖,也適合拉縴,這也是解決比較實際問題。

今天,我們把淮河、海河、長江、黃河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這些湖泊做為航道很安全了,但這些水運價值不大了,可是您想過古代治理河流是多麼無奈嗎?


地理縱橫


京杭大運河的確是傍著湖邊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像太湖、高郵湖、洪澤湖、南四湖旁邊,都能看到清晰的大運河河道,很明顯當初修建運河的時候,就沒有打算將這些湖面用作航道,

南四湖微山湖邊,沿著湖岸邊開鑿的大運河

為什麼運河不走湖面直接過,還專門費錢費力繞開湖泊挖運河呢?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湖面太大,行船時不好參照;而且運河就是要走繁華地帶,將這裡的物資轉運四方,而走湖中,就失去這一功能了;還有的說當初修建時利用天然河道,當時天然河道就是這樣子的。

其實這些分析都不準確,湖面大,設立航標就可以了,如果湖泊可以行船,直接在岸邊就能形成繁華集鎮,而不是在運河邊上,而且當初的天然河道,很明顯不會那麼可丁可卯地傍著湖走。

大運河之所以傍著湖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湖泊水太淺,沒法做航道。太湖大部分地區的水深不足2米,洪澤湖、高郵湖、南四湖一般水深也不足3米,而且水位變化大,枯水期更淺,來來回回變航道,一不小心就會擱淺岸邊,動彈不得,這就太麻煩了。而運河就不存在這些問題了,運河河道常年有人維護,淺了就疏浚、補水,反正就在岸邊作業,維護也方便,而要是在湖中做航道,在古代沒有大型器械的條件下,維護起來就太難了。

第二,運河中的船,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靠河水的自然流動,或靠風帆來驅動,畢竟大運河河水流速很低,而且逆水行舟的時候還很多。而靠風帆就更不靠譜了,總不能春夏東南風盛行的時候只向北走,冬天刮西北風的時候只向南下吧?其實在沒有發動機的古代,運河中的小船,靠人划著走還湊合,而真正轉運大宗物資的大船,更多的都是靠縴夫一點點拉著前行的,如果運河航道在湖裡面,怎麼拉?所以運河必須不能太寬闊,而且運河兩岸必須有堅實的陸地供縴夫行走。其實在大運河兩岸,很多地段都用青石鋪著專門的纖道,以方便縴夫拉縴。所以運河即使經過湖泊,也不能走湖中間,而只能走湖邊,要麼再挖一條河,要麼在湖邊築堤將河與湖分開,形成一條運河。

大運河上的縴夫

大運河蘇州段留存下來的纖道文保碑


作家桑妮


這個問題很簡單。

大運河傍著湖邊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湖面水深深淺不一,而且水下情況複雜,充滿了不確定性,湖面水草叢生,例如蘆葦水雜草等,嚴重影響船舶,對遠程航運船舶來說,無法確保航船通行。

二:開挖與清淤養護問題。利用湖面做為航道,開挖與清淤工程幾乎無法展開,在古代有限的設備技術條件下,無法開挖河道,清除淤泥阻塞。

三:方便停泊、裝載卸貨、船員生活等問題。古運河以官方漕運和民間商賈船舶為主,河道航行,隨時可停泊,便於裝卸貨物,搭載乘客,生活方便。

四:安全問題。一方面是行船安全,如果利用湖面行船,由於湖面寬闊,溝汊縱橫,蘆葦叢生,便於土匪強盜出沒,無法確保行船安全。

五:導航問題。船舶航行,導航非常重要,湖面航行,航行難以固定,容易迷失方向。古代微山湖,經常洪水氾濫,湖面情況多變,地質條件複雜,長途運輸船舶,一般不敢輕易進入湖區。


有桃氏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全長1797千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不過讓人奇怪的是,京杭大運河並沒有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而是傍著湖走的,這是為什麼呢?

京杭大運河作為重要的物資交換紐帶,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6個省市 18個市區,沿用至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還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湖裡水多水少都不利於行船

京杭大運河不直接利用湖面當航道,首先是因為我國河流夏秋容易漲水,不時還氾濫成災。到了冬春季節,河流容易乾涸,河床變淺,非常不利於船隻航行。而且大湖裡風浪也大,開鑿專門的運河能避開風浪,保證平穩行駛。

湖面不利於水位調節

其次由於地勢差異,很多地方需要通過開關閘門來調解水位。大運河寬面窄方便調節,但是湖面那麼大,即便修起來船閘,水位調節也不明顯。

而且古代的船沒有發動機,有些路段全靠河岸上縴夫拉著走,如果在湖面航行,大貨船恐怕行走都是問題。

挖京杭大運河時,現在很多湖泊還沒有形成,比如洪澤湖。不過為了減少工程量,在合適的地段,古人也是會利用天然的湖泊、河流做航道的,比如京杭大運河就與微山湖是相通的。

大運河不僅方便了南北方貨運,還促進了沿岸城市經濟繁榮,可以說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偉大工程了。真是不得不讚揚老祖宗的智慧!


愛問愛答


京杭大運河為什麼不直接走湖面,這個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要明確京杭大運河的目的,京杭大運河是為了將南方的糧食等物資穩定的運到北方的政治中心,不論是隋朝還是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為什麼修建京杭大運河呢?主要是由於人口的增多,以及經濟農業中心的南移,城市人口越來越多,而北方政治中心附近的農業生產不能滿足城市的需求,為了穩定就要求,京杭大運河能常年持續的供應物資。

比如元朝時期就曾經改漕運為海運,還計劃在膠東半島開通膠萊運河,這樣成本大大的降低,但是由於海運存在風險比較大供應不穩定,最後還是以漕運為主,膠萊運河也沒有了消息。

直接在湖裡航行看似降低了開鑿京杭大運河到成本以及維護成本,但是,由於黃河水患等原因,江淮地區湖泊河流等水文情況非常複雜,這樣就不能保證穩定的航道,風險很大。而獨立成河,實際上便於維護,便於航行,便於物資轉運及管理。

其次,安全問題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湖泊開闊古代多水匪,直接在湖泊裡航行危險性格外大,畢竟江湖“水深”。

當然,現在看京杭大運河是沿著湖泊,但這些湖泊在京杭大運河修建時候還不一定存在。實際上京杭大運河也不是一次性修建完成的,歷朝歷代都花大力氣維護修繕,畢竟這是關乎王朝統治的大事!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引用下黃仁宇在《明代的漕運》一書中對這個問題的解釋,算是一家之言。

起初,這條水道穿越了幾個胡泊。浩瀚湖水上的強風,對船隻來說是個威脅。從陳瑄於1451年開始沿著湖泊東岸開鑿溝渠時起,漕河就逐漸與這些湖泊分離開來,隨後在1489年、1582年、1585年和1600年,又開鑿了一些溝渠。這樣,漕河河道加深了,整個漕河可以認為不受湖泊波浪的威脅了。

黃仁宇先生的這個解釋算是比較合情合理,大運河如果只從大地圖上看,好像是一條暢通無阻的水道,其實京杭大運河跨度那麼大,經過諸多不同的地形,如何讓船隻經過高低不同的水系就是要面臨的很現實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水量的問題,水都沒有,船隻如何通航呢,水源充分,通行能力也強。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安全問題,避免湖面的強風與波濤,避免暗礁、急流等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湖泊的問題有點類似海運。不過與運河、內地湖泊相比,海運相對更危險,不過這個更多是久而久之形成的習慣和歷史慣性。對海洋的懼怕和對海盜的擔憂,在明代士大夫心中十分根深蒂固,以至於認為從海路向北京運輸要危險很多。


一山之隔


1、船順流的話,直接揚帆就可以了。

2、船逆流的話,在古代沒有電力和發動機驅動,只有靠沿岸縴夫來提供動力行進。


3、湖泊太大,對湖泊水文結構不明朗,影響航運安全。古代沒有導航指引,容易迷路。


華夏曆史館


知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麼


運河裡的船不是正常航行的船,有些路段需要人拉著走的,過湖的話,湖邊是很淺的,就game over了,

在一個是南北走向的問題,從低地往高地走的時候,需要船閘的,把船抬到一定高度,在繼續航行

如果過湖的話,船閘不好修


tclhf


題主細心。如果再進一步,即會有“為何湖泊都位於大運河西側,而東側無湖呢”這樣的問題。

原來,在開鑿運河隋朝時代,那幾個湖泊尚未形成(太湖除外)。後來,挖掘運河,堆積的泥沙形成東西兩道河堤。西側河堤擋住了洪水入海,逐漸在低窪處形成了湖泊,因此湖泊只在西側形成;而東側洪水可自然入海,因此東側無湖。

所以,時移事易,今人不能根據現在的條件去考慮古人的問題。

那麼我的問題來了,為何朱元璋把明祖陵修在洪澤湖水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