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为什么傍着湖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

于无声处34


京杭运河傍湖开挖,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湖水资源,运河必须要有一定的正常水位,才能行舟,这水哪里来,只有靠沿河湖泊提供。

二丶历史上的居住都是逐水而居,沿湖都有村庄和市镇,而运河经过时,要不然去挖毁良田,否则只有`沿湖边穿越。

三丶沿湖穿越,因一侧旷野,风力较强,利用风帆行舟是当时最好的运输条件,否则全都要人工划桨摇橹,背纤拉船。

四、沿湖可以减少拆迁、压毁农田等建设成本。

五、可以结合开河修筑堤坝,提高湖泊的防洪标准,一举两得。

六、适宜航运的湖泊也可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运河之杨


看了前面很多条友回答,没有搞清问题实质,为什么京杭大运河傍着湖走,不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其实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要保证运河航道的稳定,确保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二是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水做为航道,水文特征不是很好,难以被利用。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开凿的运河,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之一,这条运河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目的、动机不同,运河利用价值与方向也有差别,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服务于军事目的。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北京),是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南、北方的统治。(下图为早期运河)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是因为北方的战乱,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南方,迫切需要南方的物资支援北方。明朝起都城北迁到北京,一直到清王朝,屯兵消耗的粮食和战略物质,需要南方提供,而南方(今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地区历史上称之为“钱袋子”“米粮仓”。由此看来,运河的开凿不是一个朝代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历史上每个朝代都这么重视,主要是古代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征服改造自然能力比较差的原因。

我们今天的交通运输,急需的物资有飞机,有高铁,高效简单,但大宗货物的运输还是依赖于水运,水运阻力比较小,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物河道、湖泊。而我国天然河道长江,黄河、珠江都是东西向,迫切需要一条南北向交通大动脉来解决货物运输,历朝历代都要面临着南北运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开凿一条大运河来解燃眉之急。

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在一起,几大水系中只有黄河和淮河最难驯服,历史上黄河在下游泛滥成灾远近闻名,河道变迁让多少人流离失所。淮河夹在长江与黄河之间,下游没有自己的河道,左右摇摆,历史上一会儿与黄河乌合一气,一会儿与长江并轨。在下游淤积泥沙,今天我们见到南四湖、洪泽湖、高邮湖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河迹湖。

其次从海河、淮河水系来看,成扇状水系,这样的河流水文特征是:降水量稍大些,支流的河水短时间汇集主河道内,特别容易出现洪水灾害。历史上曾出现过海河水漫天津,淮河水泛滥时,南四湖、洪泽湖成了泄洪对象。

无论哪一条河流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河迹湖,太平盛景可以利用发展养殖业,洪水来时做为泄洪区,况且古代没有我们今天的对黄河、海河、淮河的治理能力,那个年代,水患无常,几乎每年都有洪水灾害,这些湖泊对河水的调节作用他们非常清楚,所以运河不可能利用湖泊做为航道。

至于为什么傍着湖边走,一方面是湖水边地下水埋藏比较浅,施工的工程量小,另一方面湖水补给运河水。你看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多聪明,多有智慧。

当然运河单独开挖,也适合拉纤,这也是解决比较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把淮河、海河、长江、黄河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这些湖泊做为航道很安全了,但这些水运价值不大了,可是您想过古代治理河流是多么无奈吗?


地理纵横


京杭大运河的确是傍着湖边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像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南四湖旁边,都能看到清晰的大运河河道,很明显当初修建运河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将这些湖面用作航道,

南四湖微山湖边,沿着湖岸边开凿的大运河

为什么运河不走湖面直接过,还专门费钱费力绕开湖泊挖运河呢?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湖面太大,行船时不好参照;而且运河就是要走繁华地带,将这里的物资转运四方,而走湖中,就失去这一功能了;还有的说当初修建时利用天然河道,当时天然河道就是这样子的。

其实这些分析都不准确,湖面大,设立航标就可以了,如果湖泊可以行船,直接在岸边就能形成繁华集镇,而不是在运河边上,而且当初的天然河道,很明显不会那么可丁可卯地傍着湖走。

大运河之所以傍着湖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湖泊水太浅,没法做航道。太湖大部分地区的水深不足2米,洪泽湖、高邮湖、南四湖一般水深也不足3米,而且水位变化大,枯水期更浅,来来回回变航道,一不小心就会搁浅岸边,动弹不得,这就太麻烦了。而运河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运河河道常年有人维护,浅了就疏浚、补水,反正就在岸边作业,维护也方便,而要是在湖中做航道,在古代没有大型器械的条件下,维护起来就太难了。

第二,运河中的船,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靠河水的自然流动,或靠风帆来驱动,毕竟大运河河水流速很低,而且逆水行舟的时候还很多。而靠风帆就更不靠谱了,总不能春夏东南风盛行的时候只向北走,冬天刮西北风的时候只向南下吧?其实在没有发动机的古代,运河中的小船,靠人划着走还凑合,而真正转运大宗物资的大船,更多的都是靠纤夫一点点拉着前行的,如果运河航道在湖里面,怎么拉?所以运河必须不能太宽阔,而且运河两岸必须有坚实的陆地供纤夫行走。其实在大运河两岸,很多地段都用青石铺着专门的纤道,以方便纤夫拉纤。所以运河即使经过湖泊,也不能走湖中间,而只能走湖边,要么再挖一条河,要么在湖边筑堤将河与湖分开,形成一条运河。

大运河上的纤夫

大运河苏州段留存下来的纤道文保碑


作家桑妮


这个问题很简单。

大运河傍着湖边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做航道,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湖面水深深浅不一,而且水下情况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湖面水草丛生,例如芦苇水杂草等,严重影响船舶,对远程航运船舶来说,无法确保航船通行。

二:开挖与清淤养护问题。利用湖面做为航道,开挖与清淤工程几乎无法展开,在古代有限的设备技术条件下,无法开挖河道,清除淤泥阻塞。

三:方便停泊、装载卸货、船员生活等问题。古运河以官方漕运和民间商贾船舶为主,河道航行,随时可停泊,便于装卸货物,搭载乘客,生活方便。

四:安全问题。一方面是行船安全,如果利用湖面行船,由于湖面宽阔,沟汊纵横,芦苇丛生,便于土匪强盗出没,无法确保行船安全。

五:导航问题。船舶航行,导航非常重要,湖面航行,航行难以固定,容易迷失方向。古代微山湖,经常洪水泛滥,湖面情况多变,地质条件复杂,长途运输船舶,一般不敢轻易进入湖区。


有桃氏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1797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不过让人奇怪的是,京杭大运河并没有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而是傍着湖走的,这是为什么呢?

京杭大运河作为重要的物资交换纽带,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6个省市 18个市区,沿用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还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湖里水多水少都不利于行船

京杭大运河不直接利用湖面当航道,首先是因为我国河流夏秋容易涨水,不时还泛滥成灾。到了冬春季节,河流容易干涸,河床变浅,非常不利于船只航行。而且大湖里风浪也大,开凿专门的运河能避开风浪,保证平稳行驶。

湖面不利于水位调节

其次由于地势差异,很多地方需要通过开关闸门来调解水位。大运河宽面窄方便调节,但是湖面那么大,即便修起来船闸,水位调节也不明显。

而且古代的船没有发动机,有些路段全靠河岸上纤夫拉着走,如果在湖面航行,大货船恐怕行走都是问题。

挖京杭大运河时,现在很多湖泊还没有形成,比如洪泽湖。不过为了减少工程量,在合适的地段,古人也是会利用天然的湖泊、河流做航道的,比如京杭大运河就与微山湖是相通的。

大运河不仅方便了南北方货运,还促进了沿岸城市经济繁荣,可以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了。真是不得不赞扬老祖宗的智慧!


爱问爱答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不直接走湖面,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要明确京杭大运河的目的,京杭大运河是为了将南方的粮食等物资稳定的运到北方的政治中心,不论是隋朝还是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为什么修建京杭大运河呢?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多,以及经济农业中心的南移,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而北方政治中心附近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为了稳定就要求,京杭大运河能常年持续的供应物资。

比如元朝时期就曾经改漕运为海运,还计划在胶东半岛开通胶莱运河,这样成本大大的降低,但是由于海运存在风险比较大供应不稳定,最后还是以漕运为主,胶莱运河也没有了消息。

直接在湖里航行看似降低了开凿京杭大运河到成本以及维护成本,但是,由于黄河水患等原因,江淮地区湖泊河流等水文情况非常复杂,这样就不能保证稳定的航道,风险很大。而独立成河,实际上便于维护,便于航行,便于物资转运及管理。

其次,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湖泊开阔古代多水匪,直接在湖泊里航行危险性格外大,毕竟江湖“水深”。

当然,现在看京杭大运河是沿着湖泊,但这些湖泊在京杭大运河修建时候还不一定存在。实际上京杭大运河也不是一次性修建完成的,历朝历代都花大力气维护修缮,毕竟这是关乎王朝统治的大事!




沧海桑田史海沉钩


引用下黄仁宇在《明代的漕运》一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算是一家之言。

起初,这条水道穿越了几个胡泊。浩瀚湖水上的强风,对船只来说是个威胁。从陈瑄于1451年开始沿着湖泊东岸开凿沟渠时起,漕河就逐渐与这些湖泊分离开来,随后在1489年、1582年、1585年和1600年,又开凿了一些沟渠。这样,漕河河道加深了,整个漕河可以认为不受湖泊波浪的威胁了。

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解释算是比较合情合理,大运河如果只从大地图上看,好像是一条畅通无阻的水道,其实京杭大运河跨度那么大,经过诸多不同的地形,如何让船只经过高低不同的水系就是要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水量的问题,水都没有,船只如何通航呢,水源充分,通行能力也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避免湖面的强风与波涛,避免暗礁、急流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湖泊的问题有点类似海运。不过与运河、内地湖泊相比,海运相对更危险,不过这个更多是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和历史惯性。对海洋的惧怕和对海盗的担忧,在明代士大夫心中十分根深蒂固,以至于认为从海路向北京运输要危险很多。


一山之隔


1、船顺流的话,直接扬帆就可以了。

2、船逆流的话,在古代没有电力和发动机驱动,只有靠沿岸纤夫来提供动力行进。


3、湖泊太大,对湖泊水文结构不明朗,影响航运安全。古代没有导航指引,容易迷路。


华夏历史馆


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么


运河里的船不是正常航行的船,有些路段需要人拉着走的,过湖的话,湖边是很浅的,就game over了,

在一个是南北走向的问题,从低地往高地走的时候,需要船闸的,把船抬到一定高度,在继续航行

如果过湖的话,船闸不好修


tclhf


题主细心。如果再进一步,即会有“为何湖泊都位于大运河西侧,而东侧无湖呢”这样的问题。

原来,在开凿运河隋朝时代,那几个湖泊尚未形成(太湖除外)。后来,挖掘运河,堆积的泥沙形成东西两道河堤。西侧河堤挡住了洪水入海,逐渐在低洼处形成了湖泊,因此湖泊只在西侧形成;而东侧洪水可自然入海,因此东侧无湖。

所以,时移事易,今人不能根据现在的条件去考虑古人的问题。

那么我的问题来了,为何朱元璋把明祖陵修在洪泽湖水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