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狀元到底有多厲害?跟今天的拳擊冠軍相比如何?

河河西


這個問題要對比回答。單從個人的實戰技術水平來講,拳擊冠軍肯定更具優勢;但從真實環境中的實際對抗來說,古代武狀元可能生存的機率更大。請看如下分析:

一,時代是發展的,拳擊運動在當代的環境中不論在其訓練強度、方法的科學性、還是實戰交流 的頻繁性上,都多於古代。古代機乎不可能有那麼多賽事去進行對抗,而現在世界上大大小的比賽、活動等非常多。因此,就從單人規則性的對抗前提下,拳擊優勢更大。

二、古代的武狀元的選取方式並不以個人對抗來選取。武科考分內、外場,內場考的是《策論》兵法、戰略戰術考試,外場是騎馬、射箭、舞刀、開弓、力量等內容,並沒有實戰對抗內容,考試的目的是為了選拔能帶兵打仗的將領,而不是隻會單兵對抗的格鬥者。所以,古代武狀元厲害在能在戰爭頻繁的年代保家衛國,能夠在複雜的戰爭環境中比現在的拳擊冠軍有更大的生存可能性。

二,古代社會的武術交流很少,即便有少有的幾場比賽中呢,規則也很寬,輸贏的方式很簡單,就是一方站著,一 方倒下,不像現在有優勢獲勝、點數取勝等。所以古代的武藝是殺人技。因此在真實的作戰環境中,古代武狀元更有優勢。

曾經有朋友問過一個問題,一個優秀特種兵和拳王泰森打誰更厲害。我的回答是,在野外的沒有任何限制的生死競爭中,特種兵贏的機率要大;但在擂臺上,特種兵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其原因與此同。

(習武25年,專業為您解答在習武過程中的各種疑難困惑,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武術格鬥大觀


武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的產物,和搏擊類比賽的拳擊冠軍是完全兩個概念。不過在古代“武狀元”頭銜應該是比“拳王金腰帶”值錢的。

中國的科舉是從隋朝開始的,但是並不是有了科舉,就有武狀元的,“武狀元”是武則天發明的。

長安2年(702年)武則天在發明“殿試”之後,首次允許學習武藝的人參加由兵部主持的科舉考試,名曰“武舉”。這樣一來,就將武將的人才儲備庫從兵閥頭子們的小圈子中,擴大到了民間的習武之人之中了。而且設了武舉之後,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但是考明經與進士不行的人,就有了奮鬥目標了,就好比今天的藝考生,成績差分數低,還是有出路的,專業可以加分錄取。

那“武舉”的考生們的有哪些科目呢?“武舉”的考試科目繁多,分專業與文化加面試。

“專業”包括騎馬、射箭(長垛、馬射、步射、平射)、舞刀、開弓、翹關(負重行走)等項。這些都是基礎題,想要拿高分,必須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項目加分,如筒箭、機弩等。

“文化”筆試部分,考的是《策論》兵法、戰略戰術考試。這些硬槓子和文舉差不多,除了考的內容不同。

“面試”就是看身材、看召對。取軀幹雄偉、應對詳明、有統兵才幹及可為將者,說白了你是看你塊頭大不大,能不能鎮住場子。如果身材差強人意,鎮不住場子,也還是有救贖的方法的,那就是以文職官吏進武選,那要求就相對可以降低一點,要求“身高6尺以上、年齡40以下、強勇可以統人者”即可。

武舉說白了就是考試,就像高考一樣,面對的是無數同類選手,過的是獨木橋。而拳擊就是比賽,是需要經過一場場同級別的實戰,不停地晉級,最終贏得榮譽。

拳擊比賽就沒有這麼複雜,拳擊比賽靠的是平時的訓練,不需要考什麼考文化成績的,即便有考試內容,也只是考比賽規則吧。其他就得靠拳頭、靠技巧來贏取“拳王金腰帶”和豐厚的獎金了。

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叫“員半千”,原本是唐初的文舉,後來考中“武狀元”後,被武則天留在了朝廷裡做顧問了;最有名的“武狀元”就是郭子儀,最終做到宰相,匡扶了大唐江山;最小的“武狀元”是北宋“童子科”出身的朱虎臣,只有9歲,就是因為會推演“八陣圖”加分錄取的,還被封為承信郎。

這裡面有一個算一個,如果拳臺對擂,應該沒有一個是泰森的對手,甚至連“輕量級”的鄒市明可能都打不過。但是若是指揮打仗或者推演兵法,怕泰森的腦子沒那麼好用。



炒米視角


有了科舉制度以後,唐朝時武則天因此開創了選拔武將的“武舉”制度,武狀元也因此應運而生。

但是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古代,讀書人的地位極為崇高,所以“武舉”制度是遠遠比不上科舉制度的,相對應的“武狀元”也遠不如“文狀元”。

“武舉”因為地位不是非常高,歷朝歷代時興時廢,因此各朝代“武舉”制度考試內容各不相同,但是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即謀略、武藝。

清朝時期“武舉”就極為盛行,很受重視。

想要知道武狀元的戰鬥力嗎?

清朝“武舉”考試,對於弓馬、騎射非常的重視,這是滿清看家本領。但是說實話,大家真的看不出來厲害在什麼地方?

所以,唯一能夠讓我們看見“武狀元”厲害的只有“測膂力”。

拉硬弓、舞大刀、拿石礩子不需要什麼技巧,完全是測試臂力,天生神力的當然佔便宜了。

“武舉”考試的“舞大刀”,大致形狀跟青龍偃月刀差不多,當然沒有那麼華麗,只是簡單鑄造出來測試力量的。但是重量分為120斤、100斤、80斤。

這麼重的大刀,真的有人能夠舞動自如嗎?

真的有,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名叫張三甲。

張三甲家境貧寒,但是自幼習練武藝,可以說武藝高強,在最後一關光緒親自主持的殿試時,張三甲使用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展現了非凡的神力、武藝,使光緒龍顏大悅,欽點狀元及第。

雖然不知道武狀元張三甲的極限力量是多少,但是應該能與現代的所謂拳擊冠軍不相上下,甚至有希望能夠與泰森一決高下。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這兩者訓練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拳擊手重點是敏捷性,腳步靈活性,進行深蹲訓練,因為深蹲力量才是最大的重拳力量來源。

徒手打擊能力和盾牌一樣的腹部肌肉,這些都是拳擊手的訓練重點。而武狀元訓練則是完全不同的。武狀元考試是,舞重型大刀,騎射,步射和舉大石。側重的是無論騎馬,還是徒步,都可以拉硬弓,射殺靜止和跑動當中的對手。

可以揮舞兵器,進行長時間的格擋劈殺。擁有極大的力量,披掛盔甲,拿起武器,在戰場上長時間的戰鬥。因為一場戰役,可能要持續幾天,甚至是幾個月。

武狀元的徒手格鬥能力並不是重點,也從來不考徒手格鬥能力。畢竟在刀槍如林,萬人大會戰的戰場上,大家都全副武裝,身披鐵甲,火槍大炮,長矛強弓,徒手格鬥能力完全沒有一點用處。

武狀元要的是,能否一刀劈開披甲的敵人,同時不斷揮舞大刀或者長矛前進,打開突破口。而不是能不能在拳臺上,不斷的躲閃當中,一拳打中對手的腦袋。

也許在相同重量級別下,無防護,徒手格鬥,武狀元打不過職業拳擊冠軍,但是如果進行冷兵器交戰,騎馬射箭,那麼武狀元將是絕對優勢。


深度軍事


古代武狀元考試項目舉重、騎射、步射、馬槍 沒有比武分輸贏的格鬥項目

武舉從702年由武則天開始推行,此後宋明清都有進行。

中國古代的武舉,是考核、選拔,並非比武格鬥,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的那種比武是看不到的。

武舉在不同朝代有些差異

唐朝時武舉考試內容是舉重、騎射、步射、馬槍,此外對身材還有要求:

“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

病殃殃、文鄒鄒的人,是不能參加武舉考試的。

到了宋朝,就增加了文考——要考兵法策略。文考不通過,就落榜。

到了明朝,原本宋朝先武考後文考的次序,就變成先文考後武考。文考不過,武考就別想參加了,回家讀書吧!

清朝時,改回了宋朝時先武考後文考的次序。

武考合格標準(清朝標準)

馬射:三個靶,靶間距175尺,騎馬射箭,來回一次,射6箭,3箭中靶為合格;

步射:馬射合格才可以進入步射,用3力弓射箭,靶高5尺5寸、寬2尺,距離射手150尺,射6箭中2箭合格;

技勇;步射後進入技勇比賽:1、拉弓,有8、10、12力三種等級;2、舞刀,刀重有80、100、120石重三種級別;3、舉石,石頭有200、250、300斤重三種級別。

三項內容合格標準:拉弓弓必須滿,舞刀必然舞出刀花(慢悠悠的不算),舉石必須離地一尺,否則就是不合格。

文考:默寫武經一段,字跡工整、沒有錯漏即合格。

簡單說,完全是比試射箭技術和力氣大小,二人格鬥是不存在的。最後的文考能讓很多通過武考的人都落榜。

宋朝時武舉絕倫(優秀)的標準是:步射能拉2石弓,騎射能射9鬥弓。

歷史上武舉出身的名將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異等;

北宋的徐徽言,科舉進士出身,棄文習武,被宋徽宗授予武狀元;

抗倭的戚繼光,明朝嘉靖年間武進士。

高麗的韓自純。

清朝時,從1646年順治3年到1899年光緒24年,合計有109名武狀元。

綜述

歷史上的武舉,其實就是挑選賽,而非競技賽。主要比試的是射箭技術和氣力。至於什麼格鬥技術,是沒有列入考核項目的。

從商周到明清,基本上評價一個武將武力值的考核標準是射箭,馬上左右互射是最高標準。東漢、三國時,有部分名將就是以左右互射聞名。

武則天推廣武舉,是要從胡人和寒族中挑選人才,對抗士族,因此不要文考。宋朝以文制武,因此要靠兵法。明朝只有軍戶才能參加武考,因此要先文考後武考。大清以騎射起家,因此必須先進行騎射。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個不能做簡單的對比。就好像關公戰秦瓊一樣,你說他倆誰厲害?但你非要抬槓,好嘞,那我就和你絮叨絮叨。如果按時代進步來說,我認為在各方面武狀元幹不過拳擊冠軍。你說不會吧?為啥嘞?看我一步步的和你說。首先不管在營養上與體力上,古代與現代人差距太大。牛奶與牛肉可勁造,與啃點玉米麵就野菜在身體素質方面差距太大了。所以我們說窮讀書富習武嘛。再者在專業訓練上更加不可同日而語。現代科學的指導加上專業的訓練是古代的條件比不了的。當然了,武狀元考的是弓、馬、騎、射、力量、策論,綜合性稍多一些。但你非要比射箭,那我沒話說,哈哈!在古代,條件比較惡劣,行軍打仗更加艱苦,所以沒有一個好身體是不行的,尤其是將軍。騎馬跑幾百裡地,還沒到地方呢,領頭的先累病了,那怎麼行?所以武狀元是力氣大,個大,膀大腰圓是首選。還有就是冷兵器時代,打仗就像現在的黑社會幹架一樣,當領導的總得拿刀去衝幾回,要不也沒啥威信。那麼弓馬騎射就應該像點樣,要不混不下去。所以說武狀元考試的一些東西,與應試教育一樣,看的挺花哨,其實用處不大,只是一些在基本的素質上更突出一些罷了,與現代拳擊冠軍的專業訓練與競爭不能比。所以你看歷史上留名的將軍沒一個是武狀元之類的就明白了。所以,不論怎樣,現代的任何東西都要比古代先進!胡咧咧一堆,呵呵,也希望這種狀元與冠軍,關公戰秦瓊的問題越來越少啦。


滅霸的1響指


拿現代的體育專科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跟拳擊手比較一下就差不多了吧!

歷史資料顯示,“武狀元”也要考文化的,而且是在各項技能都合格的前提下。所謂的文化考試包括武術知識理論、兵法等,技能考核也包括了馬上馬下功夫,力量,拳術,兵器等綜合素質,所謂“武狀元”當然要求在“武”這一方面比較全面,歷史上也有某一技能特別突出的破列的“武狀元”。

拳擊手是搏擊專業中的專業,專攻徒手搏鬥,實戰能力頂呱呱,正常情況下,“武狀元”應該不是專業拳擊運動員的對手。所以,從“打”來說,拳擊手更厲害一些,但從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來說,“武狀元”或許更勝一籌。


大成皇恢弘


古代的武狀元和現在的拳擊冠軍放一塊比的話。側重點不一樣,古代武狀元考試科目有,力量,弓馬,武藝,兵法等等。要求是綜合素質好。能夠參軍殺敵衛國。

拳擊運動員只是一個體育竟技項目的選手。主要是在遵守拳擊比賽規則的前提下進行拳擊技術和體能訓練。目的是在拳擊比賽中戰勝對手取得好成績。對選手沒有其它的特殊要求。

所以說,從個人綜合素質水平上說,武狀元的要求比較高馬上步下搏擊,排兵佈陣殺敵都要接觸到。單從徒手搏擊方面來說可能要遜色於拳擊選手,因為這是拳擊選手全部的精力於一點,更容易提高水平。

從另一個方面說,主要看他們個人在本專業領域所達到的技術和功夫水平怎麼樣。這是區分他們誰更強的根本依據。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


別瞎白呼了,武狀元時代是冷兵器時代,沒有商演,也沒有商業比賽,分出勝負的一般方法就是生死!有時間去瀋陽故宮去看看當年住在裡面的男人,只有拿起來才能娶妻的石鎖有多重,在看看當年皇太極用的弓箭有多沉,完了你在想想武狀元和現在搏擊有沒有可比性,別一點文化歷史都不知道就知道用一個破嘴和愚蠢的腦袋想有沒有齊天大聖的事!


淡定2449421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