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状元到底有多厉害?跟今天的拳击冠军相比如何?

河河西


这个问题要对比回答。单从个人的实战技术水平来讲,拳击冠军肯定更具优势;但从真实环境中的实际对抗来说,古代武状元可能生存的机率更大。请看如下分析:

一,时代是发展的,拳击运动在当代的环境中不论在其训练强度、方法的科学性、还是实战交流 的频繁性上,都多于古代。古代机乎不可能有那么多赛事去进行对抗,而现在世界上大大小的比赛、活动等非常多。因此,就从单人规则性的对抗前提下,拳击优势更大。

二、古代的武状元的选取方式并不以个人对抗来选取。武科考分内、外场,内场考的是《策论》兵法、战略战术考试,外场是骑马、射箭、舞刀、开弓、力量等内容,并没有实战对抗内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能带兵打仗的将领,而不是只会单兵对抗的格斗者。所以,古代武状元厉害在能在战争频繁的年代保家卫国,能够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比现在的拳击冠军有更大的生存可能性。

二,古代社会的武术交流很少,即便有少有的几场比赛中呢,规则也很宽,输赢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一方站着,一 方倒下,不像现在有优势获胜、点数取胜等。所以古代的武艺是杀人技。因此在真实的作战环境中,古代武状元更有优势。

曾经有朋友问过一个问题,一个优秀特种兵和拳王泰森打谁更厉害。我的回答是,在野外的没有任何限制的生死竞争中,特种兵赢的机率要大;但在擂台上,特种兵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其原因与此同。

(习武25年,专业为您解答在习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困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武术格斗大观


武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和搏击类比赛的拳击冠军是完全两个概念。不过在古代“武状元”头衔应该是比“拳王金腰带”值钱的。

中国的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但是并不是有了科举,就有武状元的,“武状元”是武则天发明的。

长安2年(702年)武则天在发明“殿试”之后,首次允许学习武艺的人参加由兵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名曰“武举”。这样一来,就将武将的人才储备库从兵阀头子们的小圈子中,扩大到了民间的习武之人之中了。而且设了武举之后,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但是考明经与进士不行的人,就有了奋斗目标了,就好比今天的艺考生,成绩差分数低,还是有出路的,专业可以加分录取。

那“武举”的考生们的有哪些科目呢?“武举”的考试科目繁多,分专业与文化加面试。

“专业”包括骑马、射箭(长垛、马射、步射、平射)、舞刀、开弓、翘关(负重行走)等项。这些都是基础题,想要拿高分,必须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项目加分,如筒箭、机弩等。

“文化”笔试部分,考的是《策论》兵法、战略战术考试。这些硬杠子和文举差不多,除了考的内容不同。

“面试”就是看身材、看召对。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统兵才干及可为将者,说白了你是看你块头大不大,能不能镇住场子。如果身材差强人意,镇不住场子,也还是有救赎的方法的,那就是以文职官吏进武选,那要求就相对可以降低一点,要求“身高6尺以上、年龄40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即可。

武举说白了就是考试,就像高考一样,面对的是无数同类选手,过的是独木桥。而拳击就是比赛,是需要经过一场场同级别的实战,不停地晋级,最终赢得荣誉。

拳击比赛就没有这么复杂,拳击比赛靠的是平时的训练,不需要考什么考文化成绩的,即便有考试内容,也只是考比赛规则吧。其他就得靠拳头、靠技巧来赢取“拳王金腰带”和丰厚的奖金了。

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叫“员半千”,原本是唐初的文举,后来考中“武状元”后,被武则天留在了朝廷里做顾问了;最有名的“武状元”就是郭子仪,最终做到宰相,匡扶了大唐江山;最小的“武状元”是北宋“童子科”出身的朱虎臣,只有9岁,就是因为会推演“八阵图”加分录取的,还被封为承信郎。

这里面有一个算一个,如果拳台对擂,应该没有一个是泰森的对手,甚至连“轻量级”的邹市明可能都打不过。但是若是指挥打仗或者推演兵法,怕泰森的脑子没那么好用。



炒米视角


有了科举制度以后,唐朝时武则天因此开创了选拔武将的“武举”制度,武状元也因此应运而生。

但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极为崇高,所以“武举”制度是远远比不上科举制度的,相对应的“武状元”也远不如“文状元”。

“武举”因为地位不是非常高,历朝历代时兴时废,因此各朝代“武举”制度考试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谋略、武艺。

清朝时期“武举”就极为盛行,很受重视。

想要知道武状元的战斗力吗?

清朝“武举”考试,对于弓马、骑射非常的重视,这是满清看家本领。但是说实话,大家真的看不出来厉害在什么地方?

所以,唯一能够让我们看见“武状元”厉害的只有“测膂力”。

拉硬弓、舞大刀、拿石礩子不需要什么技巧,完全是测试臂力,天生神力的当然占便宜了。

“武举”考试的“舞大刀”,大致形状跟青龙偃月刀差不多,当然没有那么华丽,只是简单铸造出来测试力量的。但是重量分为120斤、100斤、80斤。

这么重的大刀,真的有人能够舞动自如吗?

真的有,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名叫张三甲。

张三甲家境贫寒,但是自幼习练武艺,可以说武艺高强,在最后一关光绪亲自主持的殿试时,张三甲使用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展现了非凡的神力、武艺,使光绪龙颜大悦,钦点状元及第。

虽然不知道武状元张三甲的极限力量是多少,但是应该能与现代的所谓拳击冠军不相上下,甚至有希望能够与泰森一决高下。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这两者训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拳击手重点是敏捷性,脚步灵活性,进行深蹲训练,因为深蹲力量才是最大的重拳力量来源。

徒手打击能力和盾牌一样的腹部肌肉,这些都是拳击手的训练重点。而武状元训练则是完全不同的。武状元考试是,舞重型大刀,骑射,步射和举大石。侧重的是无论骑马,还是徒步,都可以拉硬弓,射杀静止和跑动当中的对手。

可以挥舞兵器,进行长时间的格挡劈杀。拥有极大的力量,披挂盔甲,拿起武器,在战场上长时间的战斗。因为一场战役,可能要持续几天,甚至是几个月。

武状元的徒手格斗能力并不是重点,也从来不考徒手格斗能力。毕竟在刀枪如林,万人大会战的战场上,大家都全副武装,身披铁甲,火枪大炮,长矛强弓,徒手格斗能力完全没有一点用处。

武状元要的是,能否一刀劈开披甲的敌人,同时不断挥舞大刀或者长矛前进,打开突破口。而不是能不能在拳台上,不断的躲闪当中,一拳打中对手的脑袋。

也许在相同重量级别下,无防护,徒手格斗,武状元打不过职业拳击冠军,但是如果进行冷兵器交战,骑马射箭,那么武状元将是绝对优势。


深度军事


古代武状元考试项目举重、骑射、步射、马枪 没有比武分输赢的格斗项目

武举从702年由武则天开始推行,此后宋明清都有进行。

中国古代的武举,是考核、选拔,并非比武格斗,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那种比武是看不到的。

武举在不同朝代有些差异

唐朝时武举考试内容是举重、骑射、步射、马枪,此外对身材还有要求:

“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病殃殃、文邹邹的人,是不能参加武举考试的。

到了宋朝,就增加了文考——要考兵法策略。文考不通过,就落榜。

到了明朝,原本宋朝先武考后文考的次序,就变成先文考后武考。文考不过,武考就别想参加了,回家读书吧!

清朝时,改回了宋朝时先武考后文考的次序。

武考合格标准(清朝标准)

马射:三个靶,靶间距175尺,骑马射箭,来回一次,射6箭,3箭中靶为合格;

步射:马射合格才可以进入步射,用3力弓射箭,靶高5尺5寸、宽2尺,距离射手150尺,射6箭中2箭合格;

技勇;步射后进入技勇比赛:1、拉弓,有8、10、12力三种等级;2、舞刀,刀重有80、100、120石重三种级别;3、举石,石头有200、250、300斤重三种级别。

三项内容合格标准:拉弓弓必须满,舞刀必然舞出刀花(慢悠悠的不算),举石必须离地一尺,否则就是不合格。

文考:默写武经一段,字迹工整、没有错漏即合格。

简单说,完全是比试射箭技术和力气大小,二人格斗是不存在的。最后的文考能让很多通过武考的人都落榜。

宋朝时武举绝伦(优秀)的标准是:步射能拉2石弓,骑射能射9斗弓。

历史上武举出身的名将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

北宋的徐徽言,科举进士出身,弃文习武,被宋徽宗授予武状元;

抗倭的戚继光,明朝嘉靖年间武进士。

高丽的韩自纯。

清朝时,从1646年顺治3年到1899年光绪24年,合计有109名武状元。

综述

历史上的武举,其实就是挑选赛,而非竞技赛。主要比试的是射箭技术和气力。至于什么格斗技术,是没有列入考核项目的。

从商周到明清,基本上评价一个武将武力值的考核标准是射箭,马上左右互射是最高标准。东汉、三国时,有部分名将就是以左右互射闻名。

武则天推广武举,是要从胡人和寒族中挑选人才,对抗士族,因此不要文考。宋朝以文制武,因此要靠兵法。明朝只有军户才能参加武考,因此要先文考后武考。大清以骑射起家,因此必须先进行骑射。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这个不能做简单的对比。就好像关公战秦琼一样,你说他俩谁厉害?但你非要抬杠,好嘞,那我就和你絮叨絮叨。如果按时代进步来说,我认为在各方面武状元干不过拳击冠军。你说不会吧?为啥嘞?看我一步步的和你说。首先不管在营养上与体力上,古代与现代人差距太大。牛奶与牛肉可劲造,与啃点玉米面就野菜在身体素质方面差距太大了。所以我们说穷读书富习武嘛。再者在专业训练上更加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学的指导加上专业的训练是古代的条件比不了的。当然了,武状元考的是弓、马、骑、射、力量、策论,综合性稍多一些。但你非要比射箭,那我没话说,哈哈!在古代,条件比较恶劣,行军打仗更加艰苦,所以没有一个好身体是不行的,尤其是将军。骑马跑几百里地,还没到地方呢,领头的先累病了,那怎么行?所以武状元是力气大,个大,膀大腰圆是首选。还有就是冷兵器时代,打仗就像现在的黑社会干架一样,当领导的总得拿刀去冲几回,要不也没啥威信。那么弓马骑射就应该像点样,要不混不下去。所以说武状元考试的一些东西,与应试教育一样,看的挺花哨,其实用处不大,只是一些在基本的素质上更突出一些罢了,与现代拳击冠军的专业训练与竞争不能比。所以你看历史上留名的将军没一个是武状元之类的就明白了。所以,不论怎样,现代的任何东西都要比古代先进!胡咧咧一堆,呵呵,也希望这种状元与冠军,关公战秦琼的问题越来越少啦。


灭霸的1响指


拿现代的体育专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跟拳击手比较一下就差不多了吧!

历史资料显示,“武状元”也要考文化的,而且是在各项技能都合格的前提下。所谓的文化考试包括武术知识理论、兵法等,技能考核也包括了马上马下功夫,力量,拳术,兵器等综合素质,所谓“武状元”当然要求在“武”这一方面比较全面,历史上也有某一技能特别突出的破列的“武状元”。

拳击手是搏击专业中的专业,专攻徒手搏斗,实战能力顶呱呱,正常情况下,“武状元”应该不是专业拳击运动员的对手。所以,从“打”来说,拳击手更厉害一些,但从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来说,“武状元”或许更胜一筹。


大成皇恢弘


古代的武状元和现在的拳击冠军放一块比的话。侧重点不一样,古代武状元考试科目有,力量,弓马,武艺,兵法等等。要求是综合素质好。能够参军杀敌卫国。

拳击运动員只是一个体育竟技項目的选手。主要是在遵守拳击比赛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拳击技术和体能训练。目的是在拳击比赛中战胜对手取得好成绩。对选手没有其它的特殊要求。

所以说,从个人综合素质水平上说,武状元的要求比较高马上步下搏击,排兵佈阵杀敌都要接触到。单从徒手搏击方面来说可能要逊色于拳击选手,因为这是拳击选手全部的精力于一点,更容易提高水平。

从另一个方面说,主要看他们个人在本专业领域所达到的技术和功夫水平怎么样。这是区分他们谁更强的根本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别瞎白呼了,武状元时代是冷兵器时代,没有商演,也没有商业比赛,分出胜负的一般方法就是生死!有时间去沈阳故宫去看看当年住在里面的男人,只有拿起来才能娶妻的石锁有多重,在看看当年皇太极用的弓箭有多沉,完了你在想想武状元和现在搏击有没有可比性,别一点文化历史都不知道就知道用一个破嘴和愚蠢的脑袋想有没有齐天大圣的事!


淡定2449421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