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何不称帝?他真的如《孝庄秘史》中那般痴情吗?

一冰之恋一


满清入关,奠定200多年基业。多尔衮的功劳,无出其右。但是多尔衮的一生,是厮杀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他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的叔嫂爱情,被各种各样的秘史、小说、影视剧各种花边。最终沦落为一个被褫夺尊号,掘墓鞭尸;一个被停灵37年,最终孤零零地安葬在昭西陵。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挥师入关。此后不断地给自己晋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甚至追封自己那个殉葬的母亲为太皇太后。种种迹象表明,多尔衮是多么希望自己被名正言顺的称呼为皇帝啊。

但是多尔衮这是摄政王,虽然在议政王大臣制度之下,他实际掌控着大清帝国的权柄。然而他在身前始终没有篡位。因为清初的权力斗争,比我们想象的要凶险的多的多。

天命5年(1620年)努尔哈赤废除大贝勒代善的时候,8岁的多尔衮就已经掌管了15个牛录(4500人)参与到了国政。这个岁数和康熙继位时的岁数是一样的,只比顺治大两岁。

但是当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的母妃阿巴亥竟然被皇太极逼着给努尔哈赤殉葬。15岁的多尔衮知道此刻,自己如果做人不够狠,就再也没有人能帮到自己。

所以征察哈尔、攻打明朝京师、袭锦州,战功卓著。所以当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多尔衮凭军功被晋封为和硕睿亲王,受封理镇,时年24岁。之后更是收朝鲜、打松锦,最终统辖6部。可以说多尔衮走向权利的核心层,靠的是实力,没有一步是侥幸的。

但是在八旗制度之下,皇太极一死。权力实际上就分散在各个旗主手里。最终虽然多尔衮掌握着两白旗,但是面对其他六旗的反对,多尔衮自立的条件也不成熟。最终各方妥协,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像索尼、鳌拜这些人都是“佩剑向前”,要是不立皇太极一脉的,他们就要跟多尔衮拼命。

虽然立了顺治,但是不影响多尔衮成为大清的实际掌权人,干掉了豪格的这帮人,济尔哈郎也没有脾气,什么事情都交给多尔衮决断。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被拜为大将军,统兵南下路关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争夺天下,一不小心就坐大了。

到了顺治3年(1646年)开始,居功至伟的多尔衮无论从仪仗还是用度与天子无异。我们可以参考一下雍正王朝里面的年羹尧,比年羹尧要夸张多了。

但是虽然功勋卓著,也更具备了篡位称帝的能力,多尔衮仍然没有篡位称帝。所以,小说、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就是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用度与皇帝无异,还娶了皇帝他娘,自己就是太上皇了,还有什么称帝的必要呢?

这个逻辑似乎很合理,但是要说多尔衮是为了美人而放弃皇位是不可信的。

首先,布木布泰不是最美的那个女人。布木布泰与海兰珠和哲哲相比,算是最丑的,但命也是最好的,因为她生了福临。

其次,多尔衮也绝非是痴情之人。因为多尔衮有10个老婆,他不但要求朝鲜进贡美人,甚至还接收了他的侄子兼政敌豪格的两个福晋。

从以上情况看来,他跟布木布泰有一腿这种事情是有可能的。毕竟草原文明(渔猎文明也一样)女人是财物,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既然皇太极不在了,多尔衮替皇太极照顾一下布木布泰还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多尔衮对皇太极有没有什么恨呢?但是这个放到中原文明,那是有违人伦的。更何况福临是大清的皇帝,布木布泰是大清的皇太后。福临是受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所以福临的痛苦和对多尔衮的恨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多尔衮自然不是因为”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何他不篡位称帝?


首先,清初的格局非常的微妙,当时的情况尚不稳定。满清入关,坐的是大明的天下,除了要笼络满人,还要笼络汉人。满人不过十几万数而已,多尔衮篡位称帝,牵一发动全身,很有可能就会导致满清的内部分裂,满清一分裂,如何镇得住这兵荒马乱的天下?到那一刻死无葬身之地也未为可知。

其次,多尔衮一生杀戮太多,子嗣单薄,只有一个女儿。10个老婆竟然没有留下一个儿子。自己抢了皇位,以后又要与由谁继承呢?多尔衮是经历过清初的那种血腥残杀的,儿子多了要争,但是没有国本,国将不稳。

再次 ,事实上根据多尔衮的行为逻辑,没有人能够保证以后他如果有了孩子会不会篡位自立。毕竟他死得太突然,死时39岁。还有很多想实现的事情未能如愿。


炒米视角


如果说多尔衮为了孝庄的美色而放弃皇位,那也太小看这个一代枭雄了。多尔衮不是不想称帝,是命也、时也、运也。


皇太极暴死后,大清就陷入群龙无首之中。豪格、多尔衮这俩人是野心勃勃,对皇位蠢蠢欲动。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继承皇位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此人性格暴虐,手段残忍,为各旗旗主所不容,没有旗主们的拥戴,豪格基本上就靠边站了。

多尔衮是战功卓著,有勇有谋,堪当大任。怎奈他只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非皇太极的血脉,很难得到群臣认可。如果他强行登基,绝对会遭到八旗旗主们的强力反击,以多尔衮控制的两白旗人马,根本无法抗衡其他六旗,说不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最后各方都做了妥协,拥立六岁的福临为帝,有郑亲王齐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当然,孝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是她用亲情与柔情把多尔衮拉倒自己的一边。



入关后,多尔衮除掉豪格,架空了郑亲王齐尔哈朗,自己也有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成了大清真正的主人,离皇帝之位仅仅一步之遥。机会就在眼前,多尔衮为啥不称帝呢?有人说是他痴情于孝庄,从历史上留下种种痕迹来看,多尔衮与孝庄应该有月下之情,床上之欢。但要因此说多尔衮痴情孝庄,就小看了他。多尔衮有妻妾10多人,其中比孝庄年轻漂亮、聪慧的女子绝非一二。他和孝庄之间卿卿我我,是各有所需,各有所求罢了。

多尔衮现在不称帝,还是机会不到,没有十足的把握。鳌拜、索尼等一干手握重兵的大臣,表面上对多尔衮恭敬有加,实则是听命于孝庄与顺治。多尔衮要进行废立之事,没有鳌拜、索尼等人的支持 ,只会闹的兵戎相见,干戈又起。满族入关不过十几万人,如果内部闹分裂,轻则会被赶出关外,重者就有灭族之灾。多尔衮是个政治家,他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

如果多尔衮没有在后来外出狩猎,患病而死。只要机会一到,他定会取代顺治登基称帝。可惜,老天只给了他39念的阳寿,还没等他爬上皇帝的宝座,就一命呜呼了。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多尔衮不是不想篡位称帝,是考虑多方面因素,权衡利弊,不敢!

《孝庄秘史》最先是一部小说,是文学作品,史料不足。在多尔衮掌权时代,他有能力篡位称帝,他两个亲兄弟也分统大军。但豪格(顺治帝哥哥)也是握有兵权的将领。

多尔衮几次想废掉顺治帝,自己做皇帝,但孝庄太后设法笼络他,最后以身相许嫁给他!

是孝庄太后以下嫁多尔衮为代价,换取顺治帝继续做皇帝的。

清史稿不会记载这些王室丑闻。但张苍水的诗和很多野史版本都有记载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喜事。

最能证明的是,在河北敦化市清东陵,孝庄太后陵墓是独立葬在清东陵园区外面的,孤伶伶一座陵墓!康熙帝很尊重爱护这位祖母,为啥不把她葬入清东陵园区里面呢?就是因为她下嫁多尔衮了,是多尔衮老婆!已经不是王室正枝。所以不能葬入清东陵园区内。

孝庄太后陵墓就是她下嫁多尔衮铁的事实,最有力的证据!

连皇太极的皇后都下嫁给自己了,多尔衮面子足够了,心里欲望就压制着,没有废掉顺治帝。

还有一条,也是最重要一条:满人入关以后,内部没出现过造反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共识。因为他们都知道:以他们十几万人马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力量是不够的!所以他们的治国方针是:抬满拉蒙打压汉。他们要紧紧拉拢蒙古族做帮手,一起镇住中国,压制汉人。

试想,满人要拉拢蒙古人合作才能稳住阵脚,统治中国,他们自己内部就绝对不能内讧分裂!所以清朝定都北京268年历史里,没有满人造反的例子!他们都要顾全大局:自己内部决不能乱!

多尔衮之所以没有废掉顺治帝,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他不是不想,是担心满人内部会分裂!还有,那时清朝并没完全统一中国,南方还有抗清复明的武装,吴三桂坐镇云南也是心猿意马不太老实的!如果多尔衮真的废掉顺治帝,自己称帝,造成满人内部出现较大分裂,满洲八旗的将领各自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投降过来的汉族将领又反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个汉族藩王趁机独立称王,这个局面就会极难控制,弄不好就会天下大乱!这是老谋深算的多尔衮权衡再三之后,不敢称帝。

顺治帝夺回皇权后,为啥要掘开多尔衮的墓,毁尸发泄?是他极度痛恨多尔衮!因为多尔衮压迫他太厉害了!连他母亲都被逼得下嫁多尔衮!这是夺母蒙羞之大恨也!

多尔衮不称帝是正确选择。否则,满人内部会出现较大的分裂!孝庄太后也肯定跟多尔衮晓以利害!所以才迫使多尔衮放弃做皇帝的欲望。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科学20年。











大城公


向敬之

多尔衮不是不称帝,而是机遇屡屡不得。

从他死后,其心腹苏克萨哈、詹岱伙同侍女举报,他生前私藏了八补团龙补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御用之物,明显有篡位自立之举。此外,他还在永平秘密修建了夏宫,私自调动两白旗武装,意在自立为帝。

然而,他在行围中,突然病逝,致使称帝计划失败。

在统兵入关进入紫禁城时,前明降臣陈名夏力劝自立,他以家法已定而制止。但是,他在摄政期间,将辅政王济尔哈朗排挤出权力中枢,代行皇权,独揽大权,妄拟至尊,逼封皇叔父摄政王,晋封皇父摄政王,没有皇帝之名,却行皇帝之实。

他之所以不敢贸然称帝,主要是权力过渡,他统兵入关,逐鹿中原,以十余万众的清军武装迎战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以及抗击清军的前明势力,他需要团结对其并不全力支持、甚至强势抵制的八旗势力。像两黄旗、两蓝旗对他基本上是反对的态度,代善总领的两红旗对他也是严防死守;而其弟多铎作为镶白旗旗主,打着小算盘,妄图篡立。他只有自领的正白旗,算是绝对支持。这些,足以让谋划称帝的多尔衮,投鼠忌器。

至于电视剧《孝庄秘史》将多尔衮塑造出痴情模样,那是在渲染多尔衮与孝庄大玉儿的情感纠葛。而在历史上,多尔衮是一个沉迷声色、纵欲荒淫的主。

一、顺治清算多尔衮的罪行时,有一条直指他淫乐后宫。这不定是和孝庄私会,而是多尔衮胁迫宫女陪床。

二、多尔衮在顺治六年元妃去世不久,大张旗鼓地迎娶政敌侄儿豪格的侧福晋(也是元妃的嫡妹)进府,并有可能生育了一子。应该说,多尔衮于顺治五年逼死豪格后,就与侄媳妇睡到了一起。

三、多尔衮迎娶侄媳的同时,派人至李朝选美。他在外行围,听说李朝公主已入境,当即迎上去,是夜洞房,没过几月,他返京后,又严斥李朝官员,没有送来漂亮女人。

荒淫纵欲,严重地掏空了多尔衮的身体,导致其英年早逝。


以礼观书


首先多尔衮与孝庄的关系扑朔迷离,大多存于野史,正史中并未有记载,所以关于这段关系有待斟酌。那么多尔衮为何不称帝呢?

其实多尔衮有两次机会可以登基称帝,一次是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也是有一争之力的,可是他的势力在当时较弱,虽然他是努尔哈赤最疼爱的儿子,但是努尔哈赤没有留下明确的诏书,那么年纪尚小的他在众多贝勒里就是势力较弱的。如果当时他奋力一搏,还是有机会的,只是他当时隐忍了下来,韬光养晦。

第二次是皇太极暴毙的时候,同样是没有确立继承人,这时候多尔衮在军中的威望和势力已经成熟了,但他仍然放弃了称帝的机会,这时候他更多的是从当时的时局出发。当时距离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已经是临门一脚了,从小跟着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他,同样有这样的胸怀和宏愿。如果他强行登基,机会很大,可到了那个时候清军内部必然大乱,即使后面多尔衮打赢了登基了,也失去了入关的最佳机会和状态。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多尔衮与孝庄之间真有猫腻,那么他会不会放弃皇位呢?我个人觉得还是不会的。多尔衮从小跟着努尔哈赤打仗,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因此他心中的情怀并不是儿女情长为最重要的,建功立业,获得权力才是他这样环境下长大男子所追求的。只是一个女人,若是他先行建功立业后登上大宝,到时候再续娶了孝庄也未尝不可。(注:满人当时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收继婚制。)

综合上面的几种原因,让多尔衮这样一个有雄心的男人,纯粹为了孝庄而放弃皇位是不可能的。

阿浅努力码字,喜欢的你点赞转发支持下;不喜欢也留下你的宝贵意见,阿浅虚心接受哦!

浮生若浅


无意义。多尔衮时代是议政王大臣时代,皇帝的话语权并不是绝对,而且他本身实力也不足以压制其他议政王大臣;他没有儿子,而且38岁就死了。


贝贝127554956


多尔衮是摄政王 又有豪格等另一派势力牵制 不可能坐稳帝位 只有新出炉一个皇帝 两派势力才能均衡有点 摄政王的位置也让他权倾朝野 更有助于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