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之都”壽光

渤海萊州灣南畔的壽光市,其開發甚早,史傳漢字鼻祖倉頡在此始創了象形文字。(這一說法缺乏依據,關於倉頡,沒有確鑿的歷史記載。倉頡是個介於神話和傳說之間的人物)世界第一部農學專著《齊民要術》在這裡字句成章。

“蔬菜之都”壽光

西漢初置壽光時,縣治在今縣城東北洛城鎮牟城村。東漢時,壽光縣屬青州樂安國。三國魏時,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郡。 西晉,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國。南北朝時,無壽光縣名,在今縣境內有隸屬青州北海郡的劇縣、隸屬青州齊郡的益都縣、隸屬青州樂安郡的博昌縣以及南朝宋僑立的隸屬冀州河間郡的南皮縣、樂城縣。隋代,公元586年,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復置壽光縣,隸屬青州北海郡。公元596年,於壽光縣南置閭邱縣。到大業初年,撤閭邱縣,併入壽光。此後,壽光縣境域基本趨向固定。1993年壽光縣撤縣設市。

“蔬菜之都”壽光

壽光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有著北方最大的蔬菜市場,交易批發基地,地位極其重要,對北方的蔬菜價格有很大的影響。壽光還是中國蔬菜大棚的發源地,蔬菜大棚技術改變了中國許多地方的農業模式和生產格局,極大的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因此,壽光多年前就獲得了中國菜都的稱號。

壽光的名優特產豐富,槓子頭火燒、羊口老鹹菜、馬蓮韭菜、壽光大蔥、田馬“王婆”香瓜、壽光小棗、壽光大雞等,都是享譽全國,其中,虎頭雞更是當地最為有名的美食。

“蔬菜之都”壽光

虎頭雞

松雞(虎頭雞),或諧音"糊塗雞",傳統民間魯菜菜式,具體做法也相差較大。廣泛流行於山東及其周邊地區,京津,蘇北,東北遼寧等地受魯菜影響地區都有改良菜式。

松雞製作最早起源於明代大碼頭地區(屬壽光管轄),但王高虎頭雞傳承於清代,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據王高《王氏家譜》所載為清代康熙年間所創制,最早可見的文字資料為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王椿總修的《續壽光縣誌》"世居於城北十五里土丘之側......往來膠萊客商通衢便利.....以販肉糜 膳(善)糜為業"其中的肉糜推斷即為今天的王高虎頭雞。

“蔬菜之都”壽光

清末民國時期,同盛、福有、洪烈等菜館製作的虎頭雞頗負盛名,當時煙臺駐守將軍朱泮藻,專門制定虎頭雞為必備菜品款待宴請當地知縣名流,一時成為佳話。

民國校點本《壽光縣誌》記載,當地廚師王景順所製作的松雞聞名全縣,北洋軍閥時期天津舉辦四方食藝大賽,壽光人王景順以王高虎頭雞菜式一舉奪魁,獲當時政府的嘉獎,時《大公報》記者對王景順其人進行了專訪,《北洋畫報》亦對其所制王高虎頭雞進行了照片刊登,可謂名噪一時。

“蔬菜之都”壽光

傳統虎頭雞製作流程:

以壽光地區所產慈倫雞(即俗稱"壽光大雞")為原料,以冬儲老薑、茴香、八角等辛料,加山藥或土豆煲燉,但切不可用辣椒和花椒等川料入煲。

先將隔年母雞殺死(幼雞太嫩不耐火,且不易入味和濾油),去毛開腹,去髒洗淨,剁成棗大的塊狀,放入細白麵中揣打均勻,倒入適量的蛋汁調和,然後置沸油鍋中烹炸,待松雞呈琥珀色後用漏勺出鍋晾好。

“蔬菜之都”壽光

炸制雞塊要訣在於使雞肉保持在七分熟左右,太熟則肉制老,口感差,失去鮮嫩口感,燉制時容易化油,不入味。太生則掛糊不佳,燉制時糊皮易脫落,肉質水澀,同樣不如味,看虎頭雞炸制是否合格,要看其熟度,還要看其掛糊得均勻否。

將水煮沸,倒入炸過的松雞,隨之加入大蔥,姜,花椒,八角,醋等調料,以慢火長時間燜燉,直至入口後,肉爛骨出為宜。口味可依個人喜好而添加底料。

“蔬菜之都”壽光

壽光酒香悠悠越千年,其釀酒歷史源遠流長,壽光的侯鎮是山東四大釀酒古鎮(蘭陵、景芝、侯鎮、索鎮)之一,有“壽光第一大莊”之稱,酒文化底蘊深厚。

相傳夏代,少康在侯鎮附近滅寒浞稱主,史稱“少康中興”。少康對百姓“勸農桑、布其德,始有餘糧,開作酒醪”。周時,姜尚在此建都,扼鹽鐵而治天下,使齊地之民彈琴、擊築,無不善飲。自西漢始,司鹽都尉署設於侯鎮,鹽署開始釀酒,歷三國、經西晉、過五代,直至宋元明清,代代相傳。壽光沒有丟棄傳統的釀酒工藝,而且繼承發揚,釀酒技術越來越精湛,保存下來近二十家酒坊。

“蔬菜之都”壽光

壽光,無論你怎樣看待這座城市,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是為我們的生活做出了重大貢獻的。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