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投降时仍拥有700万大军,为何轻易投降了呢?

廖栩


电影“帝国陷落”里有一段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情节:苏军已经打到柏林,一位德国将军视察阵地,看见有很多德国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向苏军冲锋,就问手下,这些是什么人。手下告诉他是希姆莱还是戈培尔组织的国民敢死队。将军说让他们下来,这是屠杀。

德国、美国这类的国家极其重视士兵的训练。士兵必须有充足的训练,掌握了足够的技能才能参加战斗。不谈人道,只谈功利,这样做也肯定是最划算的。这些国家早就算计清楚,把不经训练的平民直接推上战场,是赔本的买卖,是没意义的事情。

抗日战争中,绝大多数的时候,日本的士兵面对中国士兵,都是占据很大的优势,原因就是他们在开战之前有着充足的军事训练,而我们的战士是应急从田里抓过来的顶数的,这打起来,肯定是咱们吃亏。

把士兵训练完善了,再上战场,打胜仗。仗打赢了,训练的成本会连本带利的赚回来。平时不备战,在训练上省钱,等打起来,拉农夫上战场,打败仗,然后赔钱,割地甚至亡国。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宋朝一直到民国常干的赔本买卖。到现在网上还有不少人在那喊歼20太贵,不可能装备太多......

依旧是唠嗑,咱们稍微再扯远点。

德国、美国的士兵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是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的,所以这个士兵本身也是贵重的财产。一个训练充足的士兵如果死了,政府也就赔了。这就导致从高层就不希望士兵死。然后做出很大的妥协,譬如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士兵可以投降,什么情况下你可以撤退。尤其是那些有过战斗经验的老兵,那更是宝贝,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这个宝贝先保证别打碎了,至于在谁手里,可以缓,可以等,有机会我再抢回来就完事了。所谓的美军怕死,归根结底是高层怕士兵死。然后建立了这样的文化:你先保住命再说,只要不叛国,最终能回来,你还是我的小宝贝儿。所以,在西方国家,当了俘虏回来,依旧是英雄。

甲午年,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丁汝昌......大量的海军将领自杀殉国。从气节上,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的。但是,站在利益的角度,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算,这些人都是当时顶尖的军事人才,受过正规的海军教育,绝大多数人都是海外留学回来的,说着流利的英语......国家在他们身上投入了多少资金?如果他们活下来,未来重建海军,报仇雪恨是不是更容易?所以说这个账应该怎样算,即便是现在人也很难说清。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也曾经狂妄一时,大声的叫嚣:美国的海军在哪里?但后来发生了马里亚纳猎杀火鸡式的战争。日本飞机被美国飞机当火鸡猎杀,没有还手之力。发生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的老兵,有经验的老飞行员基本上全战死了,到马里亚纳海战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菜鸡。

它不怕死,那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动不动就来个同归于尽。然后飞机的设计也不重视防护,一打就着火。日本损失了飞机还是小事,最后没飞行员才是最要命的。而它后来的关东军也是不堪一击,原因都是一个:老兵打没了。

中国以前千年的教训是:训练不足的战士上战场,是赔本的买卖。日本的教训是:不重视保护士兵的生命,赔的更大。

像德国这种靠普鲁士军事力量起家的,又是讲哲学讲数据,他战争帐算的非常精:打仗全得依靠训练到位,有打仗经验的士兵。当初德国之所以敢发动战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时他的士兵是训练的最充分的,战斗素质和精气神远高于英法这些国家。

训练不足,甚至没有训练的平民上战场,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打不了仗,只是让人无所谓的屠杀。而希特勒那一撮人也懂这个道理,但他们说这些平民死就死吧,反正日耳曼人的精英也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死干净了。道理都懂,只不过他们是不介意这些人去当炮灰。

问题里提的700万大军,现在大家也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吧?他们不是训练充分的士兵,只是临时拉来凑数的杂牌。这700万人要是够士兵的标准,像国防军,党卫军一样精良,希特勒能打到阿拉斯加,对不对?

按照咱们中国传统思维,这些人进了军营,穿上军装,有了编制,发了把枪,这就算兵了,把这些人凑一起就算军队了。但按照德国的思维,这些人还得再训练2年,掌握了熟练的军事技能,才能算兵。而这些人聚集到一起,能服从指挥,互相配合,彼此支援,讲技术讲策略,这才能叫军队。所以德国这700万人咱们叫大军,在德国人眼里他们依然还是农夫、厨子、修鞋匠......打不了仗。

这些人在德国的将军、统帅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再说,打仗是贵族的事,你们这些平民跟着瞎搅合啥?所以,希特勒也看不到希望,自杀了。而他一死,那些将军们也就放弃了没有意义的抵抗。


锐视觉何老师


只知道德国人还有700万大军,那么知道德国人的对手有多少吗?当时苏军已经扩充到1100万,美军的数量比这个数量还多,英国的数量也不见得少。不计算其他盟国的兵力问题,仅英美苏三国就已经对德国构成压倒性的优势,继续打下去,德国还有什么意义?

德国投降前夕的话,其盟友已经全部消失了。仅靠自己700万军队去与自己几倍于的对手进行交付,实际依然没有任何胜算可言,更不要说德国还拿什么去拼,所谓的700万只是一个大概数值,实际却远远没有那么多,实际状态更绝对没法与战争早期相比,都是残兵败将,老弱伤残级别。重武器已经基本损失殆尽,也没有什么弹药了,谈不上什么物资储备的了,因为军工生产已经被崩溃掉了,也就是说继续打下去,德国没有新的装备补充,燃料补充也几乎没有了。

德国人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进行一场战争,打下去只是增加自己的伤亡,增加自己的损失,而不是给对手制造什么麻烦,所以早一点投降对于德国反而是最好的。


浴火


二战进行到最后阶段时,德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屏障,部署在其他地区的德军有的已经被打散,有的已经失联。等苏军逼近柏林的时候,德国能用的军队已经很少。所谓的700万守军,主要是受过简单训练的民兵和平民,在狂热的希特勒看来,他们可以去拼命。

但德国大部分将领比较理性,在他们看来,送这些毫无经验的平民去战场,等于透支德国的未来。这些民兵不可能改变战争的大势,如果他们全部死光了,谁来建立未来的德国?

在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极端,最后时刻依然拒绝投降,还让很多孩子做好送命的准备。如果不是美国的2枚原子弹,让日本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终宣布投降,恐怕日本已是无人区了。

当时的德军,真正的主力精锐已经在诺曼底登陆、苏军反攻的过程中全部打光。仅剩的一点精锐坦克师和外围防御部队,大多只是二线军团,不是希特勒的王牌军。欧洲的地形总体上以平原为主,德国的最大地理坐标就是波德平原。从地利角度出发,德军攻强守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天险和要塞,发动战争就是一条不归路。而英国和苏联则不同,都有地利优势,可攻可守。

当时苏联的坦克部队堪称钢铁洪流,德国的黑豹坦克虽然强悍,但问世太迟,阻止不了盟军和苏军的坦克和人海。德国本身就是一个经历了不少风雨的国家,能够看清局势,只要不被灭国灭族,投降只是暂时的,总有恢复强国地位的时候。

在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军事理念中,行军作战就是职业军人的事,而且每一个军人的生命都不能浪费。能够用武器来顶替而不牺牲人的时候,坚决不用人去冒险。军人和装备也不能过多,否则会成为国家的负担。但也不能太少,会影响国防安全。

现在世界各国普遍走的是高精尖路线,减少人数,提升质量。德国和美国军队多年来一直按这个思路发展,即使在和平年代的训练中,也要避免无谓的伤亡。总体来看,提高军事质量,保住有生力量,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兵说


德国在二战后期已经没有多少有作战经验的堪战之师700万人中一大半都是民兵武装,而这些民兵也不是自发组成的部队,而是被德国强制征召的居多,只有少部分是自愿,因此抵抗意志较差,作战组织度不足。

二战后期,德国已经开始动用未成年人组成童军(上图),德军士气低落。


而德国所剩无几的正规军,又大都是从东西两条战线上不断溃退回来的,都是一些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大都是逃跑经验和战败教训的常败之师,士气非常低落,而且看不见胜利的曙光,整日里都是坐等补给才会走出战壕,没有别的事情那是连开一枪都嫌麻烦的,因此苏军得以迅速的攻克了柏林,并且直接一口气冲到了国会大厦。

二战之初不断取胜的德军是图中这种精干坚毅且具备军事素养的精锐部队。


现代战争对于士兵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而且对部队的指挥和编制体制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部队能够按照统一的作战企图和作战方案开展行动,就在二战时期,所有的战役方案都需要耗时费力的拟定后提交大本营才能获得批准,必须要考虑到各种情况,并且制定突发预案,可是民兵和溃散的部队并不具备以上条件,连简单的进攻小组的编组都难以进行。

二战中对单兵班组战术的要求就已经很高了,单兵必须具备很强的军事素养,图为二战德军的伞兵和步兵,他们都互相配合。


这样的军队,面对着复仇情绪极重的苏军,如虎狼之师铺天盖地的杀来,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苏军的攻势主要由重炮首先发起,长时间炮击后才会在空中攻击机的志愿下以重装甲部队发动摧枯拉朽一般的攻势,面对如此进攻,德军在整个二战后期甚至都难以发动一次反攻,德军的后方都已经不稳定了,盟军对德国主要城市和工业产区进行了集中轰炸,德国抵抗意志已经非常薄弱了。

二战后期的苏军攻势,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士气高昂。


因此,在二战后期,德军虽有数百万大军,但是却毫无胜算,为了保留德国战后重建的力量,在希特勒已经自杀的情况下,德国没有抵抗必要,于是选择了投降。

德军精锐的初期部队去哪里了?答案是除了战死的,基本都被苏军俘虏了。


海事先锋


德军即便不投降,那700万人吃的食物恐怕也很难解决吧。曾经看过一部苏联二战题材电影叫《解放》,当时德军在苏德战场不仅仅缺少衣物,还缺少食物。尤其是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很多德国人由于饥饿只能选择投降,投降的德军达到了80余万人之多。

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军面临两面作战。所以,德军节节败退。而苏联红军更猛,相继解放了被德国占领的东欧国家。到145年4月16日时,苏联军队已经兵临德国柏林城下。希特勒见败局已定,不得不举枪自杀。他的尸体被抬到后花园被浇上汽油化为灰烬,掩埋在一个炮弹坑当中。德国的元首,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曾经的希特勒这么疯狂,既然有700万大军,他为什么不抵抗,因为当时已经没有资本抵抗了。

因为希特勒知道,德军物资短缺,包括食物和燃料,当然还有武器弹药。即便是打下去,最终的结果也是徒劳无功,最终只能放弃抵抗。其实,大家也猜得到,一支700万的军队,光一天的食物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时盟军和苏联逐渐解放了被德国占领的土地,以战养战的愿望已经破灭。加上盟军与苏联的空中轰炸,德国本土也已经满目疮痍。本土工业遭到严重的破坏,战争机器已经无法启动了。我们知道,德国是一个工业国家,又遭到苏联和盟军的飞机轰炸,最主要的食物涟源已经无法供应,抵抗下去只有饿死。所以,德国唯一的出路就是放下武器投降,几乎别无选择。

虽然说希特勒的军队号称“钢铁洪流”,但是没有吃得,也是不堪一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拥有充足的粮草,一旦后勤被切断,可以说不攻自破。在坚强的勇士,面对饥饿也会毫无斗志。所以,德军700万军队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食物,其次就是武器弹药不足,所以综合这两个因素,德国已经无法满足,只能轻易的投降。


谋士说


二战时,苏军攻打柏林时,德国国内设防的兵力,包括部署在库尔兰岛上的集团军群、捷克和奥地利境内的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驻扎在意大利北部、巴尔干半岛、挪威等地的德军等,兵力加起来即便没有700万,500-600百万的兵力还是有的。

但见大势已去的希特勒却选择了自杀,精神支柱的轰然倒下,对德国军方高层的打击非常厉害,许多将帅级军官似丢了魂一般,战场都打成了一锅乱炖。

作为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海军元帅邓尼茨认为德国战败已成定局,继续抵抗将毫无意义,就选择了谈判投降,保留了数百万日尔曼民族的男性,倘若这部分人都彻底战殁了,那么德国真正优秀的青壮年全都战损,国家利益的损失就惨重了。

最终时刻,邓尼茨包括其他德国高阶军官都表现得很理性,保留了数百万德国青壮年的血脉,没有负隅顽抗到底。

在军迷的常识中,德军有700万军队,只要指挥得当,即便最终战败,也能给予对手以沉重的打击,700万武装部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况且,德军的装备并不差,战斗力特别是部署在国外的军队战斗力都非常强大。

但此时的德国,在丧失了罗马尼亚等地的油田,遭遇美英空军的战略大轰炸以后,坦克、战机极度缺乏燃油,都彻底趴窝成了一堆堆废铜烂铁,极难将战争持续维持下去。

最关键是希特勒,全民的精神偶像都自杀了,德国军人包括民众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了,既然领袖都选择了自杀,那么再多的士兵也没有什么用。

军心早已涣散,军无斗志,士兵开小差、逃逸层出不穷,长官也无力阻只,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貌似纸面上有700万的军人,实际上似一团散沙,很难拧成一股绳,抗争到底了。

此外,军方高级将帅都在打小算盘,企图早点投降投诚,为日后开脱战争罪做准备,早就没有了继续抵抗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德国投降是必然的。


国平军史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二战后期德国基本上已经无力在打下去了。德国投降的原因有很多。希特勒的死亡是一个原因。德国的国力也不允许德国再打下去了。德国的有志之士也很多,他们已经清楚的知道德国的战败是不可避免的。德国需要保留战后崛起的火种。当时的德国败局已定,再打下去的话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既然胜利无望,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投降呢?


实际上德军在苏联斯大林格勒的会战失败就已经是败局已定了。如果那时德国投降的话是最合适的时机。但是希特勒在后期就好像是一个输红眼的赌徒一样,总感觉还会有翻盘的机会。你愿意接受失败的命运。当时整个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在不在德国之手,斯大林格勒的会战也标志着德国由盛转衰。当时很多德国军人也表示该和盟国谈判了,但希特勒认为德国还有一战之力。所以希特勒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兵以及从各地调集军队回德国驻防,决定在和盟国拼一次。这个时候的德国其实在军事将领方面都已经开始疲倦不愿意在打下去了。而希特勒的一意孤行也是德国不得不战的原因。


希特勒死后,德国的精神意志倒塌,德国的抵抗意志瞬间奔溃。另一方面,希特勒死后选择的邓尼茨继任德国元首。希特勒的意思是希望邓尼茨可以率领德国继续抵抗下去。但是邓尼茨错误的估计的希特勒的遗愿,在希特勒去世之后邓尼茨展开了和盟国的谈判,并且迅速签订投降命令。

而此人的德国高层已经清楚的知道败局已定,其他的做法也都是无用功之举。所以也没有反对邓尼茨的决定。因为后期德国军队已经开始征招未成年人参军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显然不适合德国。而且德国在物资后勤方面严重的供应不足,装甲部队以及飞机损耗根本没有能力再进行补充,新招的士兵甚至连武器弹药都保证不了。这还如何进行作战?而且彼时柏林已经被苏联占领,更是削弱了德国抵抗下去的资本。所以德国的投降是必然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希特勒自杀是最关键的要素,德国军人发过誓,誓死效忠他,他要是不自杀 德国军人哪怕是战斗到最后一人也是不会轻易投降的,别说是还剩几百万就是剩几万也不会轻易投降,元首活着是他们唯一战斗下去的力量,结果希特勒一死主心骨没了还打个什么仗?给谁打?没人领导他们,群龙无首,失去了核心,就是一散沙,也失去继续顽抗下去的信心,军官互相指责,相互猜疑,各自逃命,这就加快了柏林沦陷,德军快速战败甚至是不战而降的这么一个结果。


经典战时传奇


个人认为德国之所以投降是因为以下几点“

其一:人民以及军队厌倦战争了。短时间的战争并且胜利会使得国民欣喜,同时也会增强领导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但是长久的持续的侵略战争会不断消耗国家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会使得国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长时间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也会使得军队士兵精神紧张,几近崩溃。这些都能使得人民和军队在心中潜意识的开始厌倦战争,更希望战争尽快结束。

其二:没有补给,笔者不知道是否真的有700多万大军了,但是肯定的是补给没有了,二战后期,德军重要战略城市先后被攻占,没有了这些重要城市的支持,军队哪来的武器弹药,哪来的火炮、坦克(德国战场不像中国,那可真是坦克嗷嗷多的战场,没有火炮怎么反坦克)?缺少这些必要的设备德军根本无力阻挠盟军以及苏军的进攻步伐。

其三:将军们的远见卓识。很多人可能说,学习我党啊,打游击,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笔者不认为这种方式可行,当年我党和国民党打游击是由于国家是国民党的,他不可能大规模杀害平民,如果德军敢打游击,盟军敢不敢笔者不清楚,苏军肯定会实行三光政策的,即,不留平民,全部屠杀(斯大林能干出来,而且苏军素质也不怎么样),那么德国最后可能真的就种族灭亡了。所以放下武器,投降盟军是最好的选择。(被苏军俘虏几乎等于死亡,苏军真的是太烂了太没素质的部队了)。

其四:兵员不允许。当时投降时,德军仍有很多军队,但是那是对外宣称,实际来说几乎每只部队都严重缺编,并且军队也不是当年闪电战四处征战的军队了,多为老人以及小孩充斥部队。可以想象,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具体如何了。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非喜勿喷。还有苏军真的很烂。


polityW


虽然二战德国战败时还约有700万军队,但是支持战争继续下去的可不只是看人数,还有其他各个方面原因。

第一、这700万只是一个大致的数字,有很多水分,事实上根本没有那么多,而且作战能力强的老兵基本上在前期已经全部阵亡损失殆尽了,后面补充的都是菜鸟作战能力不强。

第二、二战德国作战主要就是靠先进的作战装备,二战后期盟军对德国实施了大规模的轰炸,使得德军的重要的兵工厂以及民用设施遭到破坏,没办法在继续生产武器装备,使得这700万德军连个像样的武器都没有。

第三、德国领土面积小,资源匮乏,二战后期德军占领的国家都被盟军解放,使得德国已经没有了资源的供给,储备的资源也不够消耗,不足以支持战争,这种情况下只有投降一条路。

总之,在盟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德国除了投降以外,别无其他的选择,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