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兄弟情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故事了,尤其是老年间的故事。

在我们村,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他性格开朗,为人善良,我最欣赏的是他顺其自然的心态,可能是经历的事情比较多,他把任何事情都瞧得透透的。越老越怀旧,越老就越健谈,我们都很喜欢他,村里人都很敬重他。我最喜欢和他聊天,他也不怎么讨厌我,他讲的故事中带有极为浓厚的个人感情,对土匪和日本鬼子的痛恨、对新中国的热爱在言语之中就能感觉到,语言平铺直叙而又铿锵有力。我非常欣赏他,更确切的是我非常尊敬他崇拜他,他总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我,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直到今天,老人已经去世了,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给我讲过很多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老人留有雪白的山羊胡子,一手拿一根拐杖,一手拿一个小马扎,虽然身体有点佝偻,但是说话底气十足,丝毫不像上了年纪的人。他每次吃完饭就坐在家门口晒太阳,不喜欢去人群中凑热闹,就这么静静的坐着,坐到太阳落山。由于我们两家相距很近,这就为我靠近他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我一到他家,他就打开了话匣子,讲他小时候的经历,讲人生哲理,虽然我有时候听不懂,但我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一日,还是和往常一样,他讲我听。聊到高兴地地方,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我说;“爷爷,当我遇到坏人时应该怎么办啊?”他想听听我的看法,我想都没想说道“跑呗,还能怎样?”他语气温和带有一丝小小的愤怒,说道:“合理但不完全对,坏人就像一条狼狗,你越逃跑它追的越快,对待这种情况,你应该智取才对。”我想了想是有几分道理,接下来他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生死兄弟情”。

在我们村,有一对兄弟,大哥叫铁柱,弟弟叫铜柱。从一生下来,两兄弟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种地割草喂养生灵。由于生活艰苦,两兄弟没有饿死算不幸中的万幸了。那个时候,社会很乱,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肚子发愁,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人不惜走上打家劫舍的道路。一天傍晚,两兄弟在回家的路上就遇到了劫匪,劫匪手里拿着菜刀,一副不要命的样子。当时,两兄弟害怕极了,显得手足无措。劫匪只是要财不要命,只想弄点吃的填饱肚子。两兄弟手无寸铁,而又面黄肌瘦,硬拼是一种不明智的举动。多亏了铁柱身上还有一块地瓜,一扔给劫匪,劫匪就狼吐虎咽起来,一看就是几天没吃饭的样子。兄弟俩见状撒腿就跑,拼命的向村里跑。跑到家里满头大汗,兄弟俩惊魂未定,刚才差一点丢了性命,是一块地瓜救了他们的命。

晚上吃完饭,兄弟俩就躺在被窝里。当时是睡在牛棚里,盖一条棉被,一是父母和几个姐姐住在一个屋里,没有兄弟俩的地方,只好睡在牛棚里,二是防止贼人来偷牛。兄弟俩想起傍晚发生的事情心有余悸,怎么也睡不着。两个人思考对策,想一想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想来想去,只能有习武这一条路了。所谓习武,就是训练自己的体能,让别人看起来你很厉害。今后的日子里,兄弟俩呆在一块,相互督促相互鼓励。为了训练反应力,兄弟俩相互对打,看看谁能躲过对方的拳头;为了训练速度,他们每次都赛跑,看看谁能第一个到达田地里,输的一方没有地瓜吃;举起石头锻炼力量,随身携带镰刀用作防身。日复一日,兄弟俩越来越健壮,再也没有遇到过劫匪。

过了几年安稳日子,没想到抗日战争爆发,社会更加混乱,生活更加困难。那时候土匪更加猖獗,时不时的骚扰老百姓,饿死的病死的被杀的不计其数。眼看条件越来越差,兄弟俩想办法,瞒着父母姐姐偷偷商量对策。兄弟俩想到参加八路军,不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更是为了投身沙场报效祖国。兄弟俩都喜欢听杨家将的故事,都有一颗济世报国的心。

当弟弟也要参军的时候却被哥哥拒绝了。哥哥说,父母已经老了,一个家里不能没有男人,况且咱们家不能断了香火。而弟弟却认为,上战场亲兄弟有个照应,要有一个去当兵为什么不能是弟弟去呢?兄弟俩僵持不下,越说越激动,到最后竟然抱头痛哭起来了。他们都知道,无论谁去恐怕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兄弟俩最后比武决定去留,结果显而易见,弟弟惨败。哥哥哭了,弟弟也哭了,哭的撕心裂肺。哥哥用镰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表明自己的决心。八路军在我们村经过的时候,哥哥义无反顾的加入到队伍当中。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而哥哥却没有回家,他们一家都为他骄傲。当村里人谈论的时候,弟弟不是伤心落泪,而是自豪。生活越来越好,弟弟也学习了中医学,为人们治病。村里人有什么事都找他商量,他也非常善良乐意帮助别人。兄弟俩一个参军救人,一个治病救人,都是好样的。爷爷讲到这里的时候喉咙有点哽咽,眼中含着泪花,随及转移了话题,接着讲另外的故事。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时,心中不以为意,到了初中学习了历史,才明白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里面有家、有国、有兄弟情。到后来才知道,爷爷就是铜柱,而铁柱就是他的亲哥哥。我终于明白爷爷为什么总喜欢讲故事,总喜欢讲他过去的事情。可悲的是,由于自己的无知和愚蠢,我把爷爷的所有故事当做笑话来听,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今天,我还想听一次爷爷讲的故事,但是讲故事的人早已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