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围魏救赵,孙膑活捉庞涓后为什么又放了?

故纸寻今


原因就是,桂陵一战后,魏国并未伤筋动骨,转过年来魏韩联军就大举南下,在襄陵(今河南今河南睢县)大败齐、宋、卫、楚四国诸侯联军,一举将颓势扭转,齐国好不容易争到的霸权瞬间付之东流。

事已至此,齐魏楚四大巨头只好坐下来谈判,这一场中原大战打的实在太久,波及面实在太广,大家也实在没心思继续耗下去了,早点完事儿早点好。

战胜国魏国提出,齐国交还魏将庞涓,楚国交出侵夺魏国的土地,各国退兵,这件事儿就算完,不然咱还继续打下去。

其他的好说,关键是庞涓,这样一来,孙膑可就没办法报仇了,齐威王有些犹豫,不知该如何选择。

于公,庞涓是一流名将,交给魏国岂不是放虎归山?于私,孙膑是威王的老师,又是齐国的大恩人,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帮他报仇,却要如此放弃,威王也实在心有不甘。

这时,孙膑站出来表示:现在魏国仍然很强大,我们齐国还不能和它彻底翻脸,不如见好就收交还庞涓算了。至于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这次能打败庞涓,下次就还能打败他,我不着急。

大公无私,这才是一个国之良将应有的气度和风范!


齐威王闻此,心中着实欣慰,当下大大嘉勉的孙膑一方,遣使同意了魏国的条件,但是有一条,魏国必须将邯郸还给赵国,这样大家就两清了。

以一个庞涓换一个大国都城,怎么算都是魏国吃亏,但是魏惠王却答应了。

对此魏惠王的解释是:与其不得人心的占了别人的国都,每天还得应对赵军在邯郸北面的顽强袭扰,不如换个名将回来,这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说了,魏国占领邯郸三年,早把地皮刮了个干干净净,只留一个空城,还给赵国也没啥,只要赵国肯继续做我们的小弟就行。(盖魏惠王之行径,尚颇有春秋霸主之遗风,即过分追求霸主形象,而忽视土地人口的得失。此亦为魏国根本上时代逐渐衰亡之一大原因。)

当然,真正让魏惠王松手的,其实是来自西边秦国的打击和威胁。秦国当时,正趁着中原混战、惠王无暇西顾的契机,对魏国的西河之地日侵月夺,甚至在公元前352年底派商鞅拿下了魏国旧都安邑,魏惠王着急上火,这才决定暂与东方诸侯和好,以将邯郸、襄陵的兵撤回来,交给庞涓去夺回西边地盘。


千古名将英雄梦


孙膑与庞涓是师兄弟,也是不同戴天的仇人。当初庞涓因妒忌孙膑的才华,把他骗到魏国,挖了膝盖骨,孙膑便成了废人一个。然而,身残志坚的孙膑最终逃出魏国,并指挥齐国大军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生擒庞涓。但是,庞涓不但没有死,后来还被释放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孙膑不想复仇吗?

当然不是了,庞涓能活命的原因,据笔者的研究,大约有以下几点:

第一,庞涓是齐军手中的一张人质牌

桂陵之战,在历史上有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叫法,叫“围魏救赵”。齐国出动大军进攻魏国,目的是要拯救赵国。庞涓就是进攻赵国的魏军总司令,孙膑采用“攻敌必救”的手段,迫使庞涓回师决战。对孙膑来说,擒住庞涓,当然是复仇的好机会;但对齐军来说,出兵的目的不是为孙膑复仇,而是要解赵国之围。因此,留庞涓当作人质,显然比杀之更价值。

第二,齐军交还庞涓,可能与襄陵之败有直接关系

齐军为什么要把庞涓交还给魏国呢?这个原因,史书并没有提到。但是我们分析史料,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与齐军在襄陵之战中战败有关。

桂陵之战后,齐军总司令田忌纠集宋、卫等喽啰国军队,包围距离大梁城约七十公里外的襄陵。由于襄陵距离魏国首都很近,魏惠王对这一战高度重视,动用外交手段,以大哥的身份指示韩国出兵参战。

公元前352年,韩国兵团卷入战争,对齐、宋、卫联军实施夹击。齐国远征军尽管取得桂陵之役的胜利,但自身的损失也不小,面对新锐的韩国兵团,无法抵挡,在襄陵被韩国军队击退。此役的结果,在《竹书纪年》中有简单记录:“(魏惠)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国的攻势被遏制住了。

第三,齐国与魏国议和,庞涓躲过一劫

韩国的参战,使得这场国际大战更加复杂,也使齐国远征军陷入被动之中。

齐威王考虑到远征军在魏国境内作战时间已久,战斗力下降,决定与魏国和谈。在齐魏战争的同时,楚国大夫景舍率领一支军队,出兵占领魏国的睢水流域部分地区,尽管只是小打小闹,也足以令魏惠王心烦意乱。

无论是齐国还是魏国,都有议和的打算,因而谈判就进展得很顺利。尽管史书没有明写,但我估计魏国大将庞涓应该是在这个时候被齐人释放,这或许是魏惠王同意结束战争的条件之一。尽管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表现糟糕,魏惠王并没有对他失去信心,很快他又复出,在军界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君山话史


题主产生这样的疑问,应该是看了《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齐名,但是早已失传,幸运的是1972年在银雀山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就有《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和传世本大同小异,比较有价值的是一篇多出的《吴问》,而《孙膑兵法》完全就是首次见于天日。所以其中记载的史料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其中就有一篇《禽庞涓》。

《禽庞涓》有这么一句:“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但是,我们熟悉的《史记·孙膑庞涓列传》中,孙膑是通过减灶的计策,诱使庞涓轻敌深入,而在马陵之战被杀的。那么,是不是庞涓在桂陵之战被俘虏放回去了,然后在马陵之战又被杀了呢?

其实,有一种可能,庞涓就是死于桂陵之战。“禽”未必就是生擒,而往往代表死获。《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也说孙膑“取庞涓而禽太子申”,而太子申死于马陵之战无疑,故“取”“禽”应该都表示死获;那么庞涓是桂陵主将、太子申是马陵主将,也说得通;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桂陵与马陵其实是同一场战争,不过后来讹传为两次了。


林屋公子


根据上世纪70年出土的《孙膑兵法》,庞涓曾经于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中被俘,那为什么十年后庞涓又指挥了马陵之战呢?

只有一种可能,庞涓被捉之后,又被释放了。

许多人想不通,孙膑和庞涓是死对头,既然捉了庞涓还不弄死他啊,怎么还会放虎归山?

仔细考量当时的天下形势,其实不难理解。当时的魏国是天下霸主,庞涓作为主将虽然被齐国人俘虏了,但是魏武卒损失却并不大,这只横行天下的精锐部队仍然占据着赵国首都邯郸。

十六年,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而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十八年。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资治通鉴!)

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国的军事行动,也就是围魏救赵其实从战略达成上是失败的。齐军佯攻魏都大梁,魏惠王一再催促庞涓回师,但是名将毕竟是名将,他意识到齐军的策略之后,并没有放弃对赵国邯郸城的占领,但王命不可违,怎么办?于是只好亲自分兵轻装回援,结果遭到伏击被俘。从之前庞涓攻赵兵力一共8万来看,庞涓此战损失不会超过一半。

实际上齐军除了俘虏庞涓之外,并没有取的多少战果,齐军无力攻击大梁,襄陵也围困很久不能下,也没能驱逐在赵国的魏军。而这时的局势是对联军大大有利的,除了齐军之外,秦国也趁机兵分两路攻打魏国占据了榆关以南,楚国也北上夺取了一些地方。

但是不久魏惠王调集军队在一年后击溃了齐卫宋三国联军,使得齐国不得不求楚国出面调停求和,并且在一年后才与赵国签订合约,赵国再次成为魏国小弟,魏武卒这才撤出邯郸。

庞涓也是作为齐国议和的筹码被放回了魏国,庞涓一回到魏国立马率领军队在西线反击秦军,收复了所有失地。魏国仍然是天下制霸。

所以从国力上来说,齐国根本不能也不敢杀了庞涓,在各国联军牵制下,齐军仍然干不过魏军,一旦杀了庞涓惹恼了魏惠王,魏军展开血型报复,不是齐国能够承受的。

编者:大狗杂谈



应该说,孙膑第一次和庞涓交手,为何捉住庞涓又放了,是一个谜;甚至孙膑是否曾捉住庞涓,也不好说。

不妨从头理一下。

公元前353年,齐威王以田忌为元帅、孙膑为军师,率军直入魏境,此所谓“围魏救赵”。

前方,魏人庞涓好不容易攻下邯郸,未及休整,忽然传来消息:齐军正在攻打大梁的路上。此时魏国精兵锐卒俱在邯郸,庞涓不敢疏忽,立即回师救援。在桂陵与齐军相遇。结果,齐军 大破魏军。

《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等书,对于桂陵之战的过程记载颇不相同,甚至《史记》本身在不同篇目中的记载也有很多矛盾之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未提及庞涓在桂陵之战的结局。

倒是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简《孙膑兵法》给了一个说法——《禽庞涓》一篇记载说,庞涓被活捉了。

不仅如此,此篇还为桂陵之战提供了另一种更详细的说法:庞涓将兵八万围攻邯郸,田忌也带了八万精兵前往救援。孙膑建议田忌去攻打魏国的平陵,而平陵城小县大,人众甲兵盛,不仅不易攻取,而且运粮困难——之所以采取如此策略,孙膑的目的是迷惑庞涓,让庞涓觉得齐军统帅十分愚蠢。然后,孙膑又专门挑选了两名“不识事”的将领去攻打平陵,并顺理成章地失败了。紧接着,孙膑又让田忌派轻车散卒赶到魏都大梁,故作随意散漫,摆出要进攻的样子,以激怒庞涓。庞涓不知是计,丢弃辎重,日夜兼程赶回救援。结果魏军在桂陵大败,庞涓也被生擒。

但是,如果《禽庞涓》的说法属实的话,一个大问题出现了——12年后,齐魏双方再次开战,庞涓又出现在了战场上,而且身份依然是魏军统帅。这就是中国古代著名战例——马陵之战。

正是因为上述矛盾,有人认为庞涓就死于桂陵之战,其后的马陵之战根本不存在;或者是司马迁从桂陵之战中误分出来的,实际上两次战争本是一回事。但这个说法基本属于猜测,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关于马陵之战,《竹书纪年》、《战国策》、《史记》等书均见记载,而且《竹书纪年》系魏国编年史,对于魏国历史的记载最为可信,因此不容置疑。

若庞涓被捉,齐国是否有可能将其放回?这一点,诸书都没有提及。但根据《水经﹒淮水注》所引《竹书纪年》的记载,桂陵之战的第二年,齐、宋、卫三国联军围攻魏国的襄陵,被魏国击败;齐国见局势不利,就以楚将景舍为使,向魏求和,魏惠王魏罃答应了。有人据此推断,庞涓就是在此时被释放。

战国前期的史料纷乱,真实的情况不知如何。


兰阇读书


孙膑活捉庞涓的时候,魏国已经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齐国留着庞涓,可以用庞涓作为赵国撤军的筹码。齐国,自然会留庞涓一命,当然不杀庞涓,还有其他原因。

魏国在援救赵国之前,齐国兵分两路进攻魏国,一路由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领的齐、宋、卫三国联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事,率领齐军救援赵国。

当时庞涓得到消息,齐国进攻魏国大梁,庞涓率领一部分魏军救援,半路中了孙膑的埋伏,所以被俘虏。魏国主将被俘虏,主力军并没有被齐国打败,魏国依旧占领着赵国邯郸。

围攻魏国襄陵的军队,在得知齐军胜利的消息,于次年进攻魏国南部重要城市襄陵,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从背后袭击齐、宋、卫三国联军,三国联军被击败。这一次,齐国挑战魏国霸权受挫,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自此休战。

再过了一年,魏国与赵国会盟,两国在漳河边结盟,魏国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庞涓也被释放回国。释放庞涓,应该处于政治原因,毕竟齐国被击败了,还主动议和。在当时,魏国还是霸主国力强盛,齐国还是不敢轻易得罪魏国。所以,庞涓被释放还是有原因的。


谋士说


新三国里面曾经有一段就是关于赤壁之战败之后,周瑜与诸葛亮互相使曹操脱离包围圈,因为两个人都清楚,如果杀了曹操那么。杀曹操的那一张,将会成为北方集团不死不休的敌人,这对于以后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利益的。以此我们也可以套入孙膑放了庞娟这一件事上。

大家都清楚,孙膑与庞涓是有仇的。孙膑早些年去投靠庞涓的时候,庞娟因为忌妒奇才华使用了小计谋的孙膑脸上刺字。并且砍断了双腿。这样的大仇孙膑怎么可能会不报复呢,但是虽然在桂陵之战里面,齐国是击败了卫国但是魏国实力尚存。庞涓在回去以后魏国仍然是天下共知的霸主。如果此时!孙膑出于自己的私仇,把庞娟给杀了。那么齐国与魏国之间就会形成不死不休的局面。下一回,魏国将会直接攻击齐国展开报复行动。这一点对于稳中求胜的齐国来说是绝对不明智的。而且是放了庞涓也是庞涓承担了!对于齐国的一份情谊。这样魏国下一回将目标定向齐国的时候,庞涓也会因此说上几句好话。这对于其国下一次作战也增加了一个筹码。

而且孙膑与庞涓是从们是兄弟。庞娟,虽然在桂陵之战中战败,但是他仍然是魏国的大将军,下一回魏国的领兵作战,肯定又是庞涓统筹规划,孙膑又极其了解庞涓如果说下一回魏国统兵的不是庞涓那么,孙膑可能又要在战术指挥下,缺失几分自信,这样,齐国下一次作战的时候,他的胜利就要减掉几分。所以放掉庞娟也是为了下一次齐国作战时。为自己己方的胜利增加一些筹码。

可以说,接下来的马陵之战,也是因为孙膑太了解庞涓了,才会将魏国的尽数伏击殆尽。


漩涡鸣人yy


兵家贵谋,贵利不贵情

首先,孙膑庞涓同出鬼谷子门下。两人实力都很强。但是从历史上看,庞涓有将才。领兵打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时我们也知道,庞涓恃才傲物,将相不和,与魏王不和。反观孙膑,他是帅才。能屈能伸,心中有大义,为了胜利,自己都可以失去。

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败。这一战虽然胜利了,但是却并没有对魏国的元气造成很大的动摇。孙膑对庞涓了解,自然对其战术运转了如指掌。

为了更大的胜利,孙膑放了庞涓,暂时摒弃了自己的膑刑之恨。

马陵道之战,庞涓带着魏国精锐部队。孙膑知道时机已到,设计全歼庞涓及其所有大军。国仇家恨一并清洗。

这才是大谋,战场如棋局。退一步,不代表我认怂,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看点儿历史


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臆想。

围魏救赵发生在齐威王起用田忌发动的桂陵之战,打败魏军解赵国之围,并无记载庞涓被俘。

射死庞涓是魏伐韩齐救韩的马陵之战,齐威王刚死,其子齐宣王即位第二年,故伎重施,复用避祸的田忌伐魏,实行孙膑减灶之计迷惑庞涓,使其尾随急追中伏乱箭射死。

古人对信义的尊重,对背叛的痛恨,是可以杀身以报的激烈态度坚持的信念的。庞涓对孙膑嫉妒发展到身心摧残和恨不除之而后快的恶毒,使孙膑在认清同门师兄弟的无情面目后,为寻机脱身来日有报于庞涓的复仇计划,不惜装疯栖身于污秽之所、食豕狗之食的忍辱负重,终于在齐使协助下委身于齐国贵戚田忌门下伺机报魏庞涓之仇。若是第一次即俘获仇人,以田忌对孙膑的信任,必定言听计从,孙膑可没有后世腐儒所宣扬的以德报怨的自虐想法,以牙还牙是流在古人血管中野性的本能,孙膑身虽残疾,可却是兵家的嫡传,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是他们永远奉若神灵的必胜信念,机会只有一次,他可不会图虚名而受实祸放过仇人使其有机会东山再起,扳回一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