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事件回顧: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事件場景還原

1987年9月13日,巴倫支海上空,挪威空軍的P-3B型反潛巡邏機,在蘇聯沿岸執行偵察任務時,遭遇一架蘇聯的新式戰機,這架蘇軍戰機第3次逼近P-3B時,從P-3B的右翼下方高速掠過,用垂直尾翼在P-3B的右側的一號發動機上,像手術刀一般劃開了一個大口子,P-3B差點墜毀,而蘇聯戰機則因垂尾損壞很快返航。這就是冷戰時期著名的"巴倫支海上空手術刀"事件,那架神秘的蘇聯戰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蘇-27,而這次衝突,被作為最著名的蘇軍空中撞擊戰例載入史冊。

事件詳細經過

1987年9月13日,333聯隊的揚·塞爾維森中尉機長與其他9名機組人員,駕駛602號P-3B飛向蘇聯海岸(事後挪威國防部聲稱:602號P-3B當時是在巴倫支海面做常規偵察飛行,為了更準確地觀察一支在巴倫支海公海區域航行的蘇聯艦隊,在蘇聯領海附近進行迴聲探測,"一時疏忽",越過了國際海域)。

蘇聯西北部警戒雷達發現後,派第10防空軍第941聯隊第2中隊的飛行員瓦西里・辛巴爾大尉駕駛36號Su-27進行攔截監視,並阻止其放置迴音探測浮標。這位上尉生性頑劣,在這之前早就"劣跡斑斑"了。有一次為了驅逐一艘挪威間諜船,辛巴爾和他的戰友一邊超低空飛行,一邊把飛機內的廢油全部灑在船上--所有挪威船員都洗了個"航空煤油淋浴"(零下好幾十度,想想都頭皮發麻……)。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36號戰機飛行員冷峻的目光

10時39分,這架挪威飛機與一架前來攔截的蘇聯“蘇-27戰鬥機”在空中遭遇,這架戰鬥機的前機身與垂尾漆著大大的紅色"36",非常醒目。它從外海方向以橫滾動作從這架挪威飛機的左後方逼了上來。這是一架最新式的蘇聯戰鬥機,西方是首次在如此近的距離觀察這種飛機。在接近過程中,該機打開機背減速板減速,近距離監視著挪威偵察機,氣勢逼人。從機窗望去,它就像一隻展翅的金雕,機背打開的減速板就像乍起的頸羽,兇猛而怒氣衝衝。而機身短粗的黑色P-3B則像一隻醜陋、笨拙的鴨子。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P-3B

這架蘇聯戰鬥機越靠越近,擠壓著挪威偵察機。最近時兩機相距僅有2米,幾乎是翼尖碰翼尖,以致從機窗望去,只能看到它的局部。它掛載的空空導彈近在咫尺,銳利的機翼前緣在陽光下發出寒光。蘇聯飛行員一臉冷峻地注視著他們。挪威的機組人員感到氣氛壓抑,後面發生的事情證明,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

當時兩機的飛行高度為4500米,隨後蘇聯戰鬥機飛離這架挪威偵察機,這架裝有兩臺大推力發動機的蘇聯戰鬥機故意在近距離掠過時產生的強大噴射氣流,使挪威偵察機幾乎操作失控,不過機組人員趁機拍下了一組這種蘇聯最新戰鬥機的照片。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蘇27 側衛戰鬥機

幾分鐘後,這架戰鬥機又兜了回來,再次以極近的距離壓向挪威偵察機,機身上的鉚釘、焊縫清晰可見,蘇聯飛行員的表情冷峻而剛毅。塞爾維森機長減速並示意蘇聯飛行員,自己的飛機要離開,蘇聯戰鬥機再次消失。

但這架挪威飛機並沒真走,它又轉了回來。

10時56分,當它距蘇聯海岸線48海里處時,那架蘇-27第三次出現了。這次它徑直飛到挪威偵察機的右翼下面,蘇聯飛行員;準備動手了!只見他把飛機貼了上來,在這架即將倒黴的P-3B下面調整好了位置,然後猛然加速:只見蘇聯戰鬥機機尾發動機的噴口頓時騰起兩條排空的噴焰,強大而耀眼,飛機就像一頭鋼甲怪獸,狂吼著筆直地躥向前方,摧枯拉朽、銳不可擋。他的駕駛技術非常精湛,他巧妙地使自己的座艙罩避開對方高速旋轉、呼呼作響的螺旋槳,其左垂尾就象把直立的裁紙刀準確利落地在挪威偵察機的右外側發動機下面劃了過去,隨著金屬劃過金屬的嘯叫、高速旋轉的螺旋槳被打斷的噼裡啪啦聲,只見P-3B的發動機短艙頓時被切開了一道口子,其中一片螺旋槳槳葉被打斷了310釐米,斷槳如同飛刀一般插入了挪威偵察機的機身,它的右發動機很快停了車,一股煙霧伴著紛揚的金屬碎片向機尾飄散而去。

轉瞬,蘇聯戰鬥機一個利落的右滾飛,就再次消失了。在它離去的那一瞬,挪威機組人員看到蘇聯戰鬥機掛載的6枚導彈閃著寒光,令人不寒而慄。它還會不會翻過頭來個致命一擊?機組人員的心裡誰也沒底,恐懼籠罩著大家。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受傷的蘇-27垂尾

辛巴爾上尉駕機返回機場,剛才他的飛機機尾也被對方螺旋槳打傷。

這場驚心動魄的空中較量共三個回合,歷時17分鐘。

戰機資料

蘇-27戰鬥機(俄文:Сухой Су-27,英文:Sukhoi Su-27,北約代號:Flanker,譯文:側衛)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屬於第三代戰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蘇27 側衛

蘇-27戰鬥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懸臂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正常式佈局,楔型進氣道位於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氣動性能,進氣道底部及側壁有柵型輔助門,以防起落時吸入異物。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採用鈦合金,傳統三梁式機翼,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無機械備份,靜不穩定設計。

蘇-27戰鬥機於1969年開始研製,1977年5月20日首飛,1979年對機體設計作了重大改進,1985年進入部隊服役。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蘇-27的基本設計與MiG-29相似,只是尺寸要大得多。為了能最大減輕重量,它的結構採用了約30%大量的鈦,比例比任何當時的飛機都高。沒有采用複合材料。後掠翼的前沿延伸(Leading edge extension)融入機身,基本上形成三角形。翼尖裁剪以裝置導彈或電子反制設備(ECM)。蘇-27因為有傳統的水平尾翼,因此並非真的三角翼飛機。此外引擎外側還有一對垂直尾翼以及一對向下伸展的尾鰭以增加側向穩定性。

該機機長21.935米,翼展14.7米,機高5.932米,最大起飛重量29000千克,裝有兩臺推力為12500千克的渦扇發動機,總推力為250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為速度2.35M,作戰半徑為1500千米。

該機主要是針對美國的F-16和F-15設計的用以取代雅克-28P、蘇-15和圖-28P/128截擊機,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完成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動作顯示出了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操縱性能,以及發動機良好的加速性能,飛行性能要高於一般第三代戰鬥機,但其機載電子設備和座艙顯示設備相對來講要落後許多,且不具隱身性能。該機有多種改型,包括蘇-27P單座陸基型、蘇-27UB串列雙座教練型、蘇-27K艦載戰鬥/攻擊型、蘇-27KU並列雙座戰鬥轟炸型、P-42(由蘇-27專門改裝的飛機,創造了31項官方世界紀錄)等。至1992年,獨聯體國家已裝備了300多架蘇-27飛機,生產的飛機主要用於出口。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F15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F16

武器

蘇-27的固定武器選用和米格-29一樣的30毫米AO-17 雙管機炮,導彈也採用同樣的K-27 、K-73 和K-60M ,兩機的不同處在於掛載導彈的數量上。由於最初是把蘇-27作為截擊機來設計的,因此,它雖然有8 噸的載彈量,但只能掛載無制導炸彈和火箭彈。掛裝的導彈也根據空軍的要求進行了改變。到最後,蘇-27可以使用K-13M1 、K-14 、K-60和K-73 四種近距離空空導彈,以及K-27ET 和K-27ER 型中程空空導彈.原來準備使用的AO-17 機炮通過了地面測試,但隨後被放棄,而採用了重新設計的30毫米TBK-687單管機炮。1977年完成了TBK-687的全尺寸模型,1983 年正式命名為Gsh-301裝備蘇-27 和米格-29 ,而AO-17 機炮在1982 年成為了米-24P 和蘇-25 的標準武器,AO-17 和Gsh-301 的炮彈可以通用。

中國的蘇27

中國在1998年簽訂轉移生產線協議前購得76架蘇-27,此後與瀋陽生產本土版本殲-11(2004年約有100架下線)。截止2006年,中國再次購買了100架蘇-30MKK/MK2。中國還在J11的基礎上測繪、開發出了裝備新型航電和雷達並使用國產太行發動機(WS-10A)作為動力的的J11B。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殲11

“空中手術刀”事件中的明星:蘇27“側衛”戰鬥機

殲11 B

殲-11B作為我國航空工業在吃透蘇-27技術基礎之上獨立研發的國產重型戰機,其最為核心的研發目標就在於換裝國產“太行”發動機。在這方面,首先可以得益於國產“太行”發動機研發期間改裝的蘇-27空中試飛平臺所積累的經驗。之後,再通過對殲-11B內部結構的優化設計以及飛控系統的相應改進,才比較成功的實現了動力裝置從國外到國產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