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饿死的猫


秦始皇横扫天下,一统六合。在统一天下后,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实行郡县制。这些举措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而秦的这些政策,和当时身为秦相的李斯是脱不开关系的。

李斯是荀况的学生,韩非子的同学,他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才华都很高。李斯身为秦相,其为人自然是非常聪明的。而当时秦始皇的两个儿子,嫡长子扶苏虽然与父亲的政见不合,但他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非常得民心。再将上大将军蒙括对扶苏十分忠诚,尽力辅佐,如果扶苏继位,将来会成为贤明有为之君。如果这样,秦朝真有可能“传之万世”了,不至于二世就挂了。

可是,聪明如李斯,为何没有选择扶苏,而是去辅佐残暴不仁的胡亥呢?

秦始皇死前,让赵高拟诏传扶苏奔丧,当时李斯也在场。可是始皇死后,赵高就扣压了诏书,与李斯共同伪造圣旨逼死扶苏,然后立胡亥为帝。虽然说赵高对李斯进行了威胁,但身为一国之相,如果李斯坚决不从,赵高也是没什么好办法的。赵高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扶苏贤能,继位后必对自己不利,而胡亥昏庸无能,容易把控。赵高所为自然是出于私心,李斯也同样如此。

李斯出身法家,崇尚的是法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他建议的。扶苏则信奉儒家思想,为人仁慈,所以在这件事上和秦始皇产生了矛盾,才被发配到蒙恬那里去。再加上当年李斯陷害同窗好友韩非,可以说,在扶苏心里对李斯是没有好感的,李斯也害怕扶苏继位后会对自己不利。

最重要的一点,和扶苏关系最好的是大将军蒙恬。赵高用这点来游说李斯,说如果扶苏继位,那么蒙恬必然成为秦相。李斯此时身为秦相,而扶苏继位他将成为直接的利益损失者,也正是如此,李斯才会与赵高达成一致。最终扶胡亥登基。不过,由于赵高的猜忌,李斯最终仍然不得善终,也算是咎由自取(JL)。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秦始皇死的时候,李斯七十多岁了。

这么一个年龄的人,应该回家抱孙子去了,严格来说是去抱重孙子。所以若是扶苏上台的话,肯定是不会让李斯继续当宰相的。

扶苏一项名声比较好,而且他很爱结交年轻有为的人。像蒙恬、蒙毅这种青年才俊,才是扶苏结交的对象。

李斯这种人,说实话给扶苏都是有代沟的。

他们两个搭班的话,根本尿不了一个壶里去,这一点李斯也是知道的。

还有扶苏本来对李斯,就有意见。

因为秦始皇在当皇帝的时候,犯了很多错,作为宰相的李斯,竟然选择听而不见,视而不闻。比如说,秦始皇大兴土木,追求长生......。

这样令扶苏失望的李斯,肯定不会被扶苏选择为宰相的。

扶苏当了皇帝,蒙恬是宰相的首选,而且赵高在劝说李斯和他同流合污,篡改遗诏的时候,就已经问过李斯这个问题了。

李斯的回答是,无论是功劳,才华,还是个人与扶苏的关系,他都不如蒙恬和扶苏的好。扶苏根本不可能选择李斯当宰相。

虽然李斯一开始,不想和赵高媾和。

但是,架不住赵高的威逼利诱。最后,赵高拿出胡亥来吓唬李斯。

说李斯若是不同意媾和的话,胡亥有可能灭了李斯的族。

李斯不得已,只好答应和他们一起篡改秦始皇的遗诏了。

之后,李斯就以秦始皇的名义,拟定了一道诏书,让扶苏自杀了。

扶苏见了这封诏书,想都没有想,就拔刀抹脖子了。

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确定扶苏真的死后,才敢返回都城继位当皇帝的。

他们没想到扶苏竟然这么轻易的相信了他们。

胡亥登基当皇帝后,实现了他当初的诺言,还是让李斯继续当宰相。

但是,李斯并不是笑道最后的人,可以说这三个人,在杀扶苏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为自己挖坟墓了。

他们杀了扶苏,也就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先后死去了。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先是赵高诬告李斯的儿子,李由勾结陈胜吴广。李斯受牵连被抓进监狱,然后被赵高屈打成招后,就直接灭了族。

李斯死后,赵高架空了胡亥的皇权,导演了指鹿为马事件后,就把胡亥给杀了。紧接着就是赵高被秦王子婴杀掉。

你看这三个人,一个比一个下场惨吧。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


汉史趣闻


扶苏如果继位,基本宣告李斯政治生命的彻底结束

这是一道选择题——是天下百姓更为重要,还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更为重要?

很可惜,李斯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他决定跟胡亥、赵高同流合污的那一刻,政治格局就已经形成了!

秦二世—赵高—李斯的三巨头执政,就在嬴政死的那一刻开始生根发芽,他深知嬴政的选择,而且他也明白,自己贵为丞相,如若想要颠覆赵高、胡亥并非难事,只是他没有这个理由!

否则,他完全有能力扭转乾坤,一举击溃胡亥和赵高。以丞相之名控制始皇帝亲卫,将胡亥及赵高严密监视,随后快马加鞭告知扶苏。或者,假意顺从赵高秘密通知扶苏引兵夺位,时机成熟之时,凭借自己丞相之威望,号召天下人拥立扶苏而非胡亥

这样看来,胜算是很大的!毕竟扶苏手里有蒙恬,而蒙恬手里有千军万马!


政客李斯,终究没有下定决心流芳千古

法家执行者李斯,是不会和有一定儒术熏陶的扶苏成为盟友的,而且蒙恬这一类的开国功臣又不会成为自己人。所以,他选择了看似“可靠”实则危险的盟友。他相信自己一生投机,此次也不会赔本的,可惜这一次不仅赔本,连命都陪上了!

李斯临死前对儿子的那句话很经典

我还想和你牵着家里的小黄狗,到蔡东门去打兔子,但是能够实现吗?

随后即被腰斩并弃市的李斯,不知在他弥留之际是否后悔莫及,或者说,心思缜密的李斯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胡亥并不弱,只是对于权力的欲望并不高,但不代表他可以放任任何一家独大,所以他需要作出制衡,以保证权力不倾斜向某个人

胡亥注定会选择与赵高的同盟,因为内外之分,他断然不会扶持李斯。但极度膨胀的赵高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李斯也在这场博弈中,对于赵高的政治水平过分的相信

因为李斯的儿子驻守东方重镇(河南一线),而大将章邯也是他的人,这二人是李斯的免死金牌,可李斯就是聪明过头,他认为赵高是断然不敢将其一锅端的,毕竟投鼠忌器,如若李斯一死,无论是儿子或是亲信,都不能允许这种状况出现,国内大乱的情况下,东方门户将彻底洞开,结果不言而喻

是天意还是发展的必然——陈胜们的失败让赵高铤而走险

此时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如火如荼,让秦朝开始有了危机感。而项梁同志也一度也风光无限,大有重展六国雄风的势头。这样来说,李斯应该会比较安全,毕竟外患尚未解决就自相残杀的结果,赵高是知道的

或许是天意不可违,李斯注定要接受宿命的安排。项梁、陈胜的相继被灭,让赵高误以为已经高振无忧,无需再担忧东方边关。或者说他已经等不及了,权力的欲望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无论是何种原因,赵高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种最危险的方式,对李斯开刀!伴随着权力的失衡和大乱的局势,支持不住的赵高又以谋害秦二世的方法,来试图挽救危局。随后,子婴设计诛杀赵高,结束了三巨头统治的时代

只是为时已晚,秦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面临灭亡。其实在李斯被清算的那一刻,秦朝就已经走上灭亡之路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的风光半世

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李斯,早年是为郡县小吏,学成入秦后,拜入吕不韦门下。随后辅佐秦王嬴政灭六国,成就帝业

主张焚书坑儒,加强中央集权;参与制定律法、统一度量衡、以及小篆的敲定,李斯都尽心竭力,并作出卓越贡献。李斯的政治主张,为中国及世界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基础

作为帝国宰相,李斯的前半生堪称是风光无限。而品尝了权力滋味后的李斯,更是不愿意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这也就是说,他为何会在扶苏和胡亥的选择题中,做出了“愚蠢”的选择!

他为了自己的权力,放弃了对国家、对嬴政的忠诚。扪心有愧的李斯,试图挽救危局,去改变由胡亥即位后的政治变化,可惜他遇到了赵高这样的对手,不讲道理、水平一般的赵高,硬是把帝国宰相李斯给解决了,用一种最决绝的方式,去敲响了秦帝国的丧钟!风光了大半辈子的李斯,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

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李斯选择了走钢丝。因为他深知,师从淳于越主张儒术的扶苏上台后,自己将不再是帝国的权力核心

为了自己的性命无忧,李斯计划堪称周详,因为他深知,如若不想一起完蛋,那最好不要对自己动手(军事重镇在其子手中,重要将领也是自己的嫡系)

看似走过钢丝桥,成功着陆的李斯,却是大错特错。他面对的赵高,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惜一切的亡命之徒,哪怕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说损一千二又何妨?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机关算尽的李斯,虽然最后的下场是悲惨落幕,但我觉得他应该不会后悔!

因为,失去了政治生命的政客就像瘾君子失去了海洛因——生不如死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李斯有一个理论,叫做“仓中鼠”,意思就是人这一生,要像仓中老鼠那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李斯想要的生活便是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他是一个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人。

所以,李斯能够离开故乡,而去敌对的秦国效力,显然并不是因为忠诚或者爱之类的理由。

第一点:李斯追求的是名利

李斯是一个聪明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是不会选择扶苏的。

1、比起李斯而言,扶苏显然和蒙恬蒙毅的关系更好。选择扶苏,他所得到的能够和蒙毅同为丞相就到头了。

但是,胡亥这支潜力股,一旦计划成功,这就是从龙之功,不仅他受益,连自己的家族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2、李斯主张法家学说,而扶苏更喜欢儒家学说,显然李斯的理念对于提倡百姓休养生息观点的扶苏来说并不适合。

3、胡亥公子自身沉迷享乐、缺乏主见等等特色,跟扶苏公子比起来,很明显前者更适合野心家相处。

第二点:赵高的语言艺术

赵高在这件事情上,绝对的全场MVP,他说服李斯的话很精彩,总结起来是这么几个意思:

1、你比不上蒙恬;(镇住李斯,由他求李斯变成他帮助李斯)

2、扶苏上位后你的家族要衰落;(进一步造成李斯的恐慌,然后给出自己是为了你好的感觉)

3、抛出诱惑,始皇的指令只有赵高和李斯可知,即便在上面改写内容,别人也无从得知。(这一招很妙,进可攻,退可守。李斯便有了条件诏书、目标权势)

每日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有温度,历史有诗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间。

期待您的关注。


脑洞趣味历史


李斯是聪明人,但聪明人如果有过度的贪欲,一着不慎惹祸上身,那聪明劲反而是祸害。李斯早年间立志要当肥硕仓鼠的愿望一直扎根在他心里,当他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贪欲决定了他的方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突然在沙丘去世,事后消息的发布和继承人的选择成了秦始皇近侍赵高手里博取将来富贵的筹码,而赵高首先要突破的就是丞相李斯这一关。

赵高非常清楚李斯的诉求,了解这位丞相对权力的控制欲和对财富的奢望。晓以利害,让他知道虽然身居高位实则处在紧要关头,成功则永享尊贵,否则祸及子孙。赵高将利益化作牵引李斯鼻子的绳索,牢牢地套住了丞相李斯,不怕他不就范。


按照赵高的说法,如果如秦始皇所愿让扶苏继位,那么和扶苏久居边关的蒙恬将军一定会回朝廷执掌中枢。对于赵高来讲,曾经因自己犯过罪被蒙恬叛过死刑,当时是始皇帝网开一面才赦免了他,蒙恬假使再回中央,赵高不寒而栗。

对于李斯来说,蒙恬和蒙毅兄弟的资格比他老,手里关键还握有重兵,同朝为臣时李斯就忌惮其几分,要是真的像赵高所言,自己到时交出权柄退出政权中心的可能性的确相当大。


相信在赵高蛊惑李斯的那一刻,李斯有过思想斗争,他本来没有丝毫打算介入皇家继承问题,还是想做个规矩臣子。不过赵高的“高论”,把他心底的贪欲和胆怯一股脑地都激发了出来,以后是继续作仓鼠还是作厕鼠,是放弃自己奋斗来的地位,还是甘心退居任人宰割,显然李斯的心理天平完全倒向了赵高。

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等回到咸阳下假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帝。赵高有了胡亥这个靠山,他的野心还不只如此,李斯却希望事情到此为止,默默地继续做秦朝的忠臣,却不明白他已经成为赵高攫取最高权力的绊脚石。


等他上了断头台,意识到自己和儿子再也不能东门牵犬猎兔时为时已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我是李斯,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李斯是个聪明人,但是我帮秦始皇干了不少得罪人的事情,就焚书坑儒一件事已经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推行县制,废除分封的时候,我又得罪了几乎全部的皇族和权贵。但为了秦国的基业,我死而无怨。

现在,我的靠山已经死在辒辌车里了,我该怎么办?我该何去何从呢?

死,很简单。逃亡,也容易。但我所主持的秦国变法该走向何方呢?我李斯好不容易背井离乡来到秦国,我一生的心血几乎都在秦国这片土地之上。

我不能走。不能!

可是公子扶苏已经好几次找我谈话了,虽然我那么诚恳地解释这一切,但是他还是不理解我,我和他的想法发生巨大的分歧。我很感谢始皇帝站在我的这一面,但我不认同始皇帝因为我的缘故将扶苏发配边疆,但这些都是家事,我无从过问。

扶苏一定很恨我!

我还不想死,我并不是贪图功名利禄之人,但我的一生不能在此时结束,我还有更多的才学要展示,我还要验证我所实行的那些政策的效果,我还有远大的抱负,我要做尹伊这样的贤丞。

可是,如今了解我的人走了。他的儿子扶苏,即使是不杀了我,也决不会再重用我了。

赵高找到了我,谈了他的计划。他是胡亥的老师,又是皇帝的中书令。

他告诉我想立胡亥。

这个时候,胡亥也跑来求我。

我想扶苏也好,胡亥也罢。大秦,还是大秦。只要我李斯不死,我就要改变它。

那就让胡亥做帝王吧,帝王之争本来就是皇帝的家事,我的志向并不在此。赵高说,一切都由他来办,我只要到时候宣告天下就行。

赵高只是一个侍奉秦始皇的一个爵位低微的宦官,现在主子死了,陪葬的奴才里很可能有他,他这么做,应该也是迫不得已吧。

所以,最后我还是同意了立胡亥为皇帝。



牛在看你


如果不是因为赵高,李斯可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扶苏。但是在赵高的策反下,他改变了主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病得非常严重,就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让他赶紧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诏书已经写好,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驾崩了。由于秦始皇死的时候又没有立太子,于是赵高打起了主意。他先扣留诏书找到胡亥商议,想把皇位传给胡亥,他与胡亥商量以后,胡亥认为没有丞相李斯的同意事情很难成功。于是,赵高找到了李斯。将扣留诏书,立胡亥的事情告诉了李斯。

赵高见到李斯,想拉拢他,告诉了李斯实情说:“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事该怎么办?”李斯听了赵高的华,开始是推辞的,不愿意这么做,于是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不是做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赵高是有备而来,且了解李斯这个人,说道:“您自己估计一下,和蒙恬相比,谁有本事?谁的功劳更高?谁更谋略深远而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其实李斯也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蒙恬,回答说:“在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但您为什么这样苛求于我呢?”接下来赵高的这一番话极具杀伤力,真的说到了李斯的心坎里,可以说正中其下怀:“我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还未曾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又可以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告终。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些都是您所知道的。长子扶苏刚毅而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您最终也是不能怀揣通侯之印退职还乡。”赵高停顿一会儿接着说:“胡亥慈悲仁爱,轻视钱财,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可以立为继承人,您考虑一下再决定。”

其实,赵高的意思很明确了。如果李斯支持立胡亥为秦二世,李斯的爵位可以保持不变,他可以继续做他的丞相,且还能将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如果,扶苏即位,那么李斯的地位将不保。且扶苏一旦做了秦二世,就会把李斯换掉,而任用蒙恬做丞相。听赵高这么一说,李斯就改变了注意。如果,立胡亥自己可以官复原职,支持扶苏自己地位不保。身在朝廷无非是想荣华富贵,既然拥立胡亥做皇帝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于是李斯改变了注意,与赵高谋划篡改遗诏,立胡亥为秦二世。其实,李斯是个文人,而赵高是个弄权之人。李斯的确聪明,但是在赵高面前,他就是一个小白。李斯失败就失败在他太聪明,考虑得太多了,所以有句古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谋士说


因为李斯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贪图权位。

李斯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但是扶苏却一直主张怀柔,所以造成李斯与扶苏关系一直比较紧张。

因为李斯和扶苏关系紧张,也造成扶苏和他老婆(李斯的女儿)关系紧张,扶苏自结婚就没碰过李斯的女儿,后来还是李斯的女儿和李斯断绝关系,两人关系才有所缓和。

赵高就是拿这一点说服的李斯,他说如果扶苏当上皇帝,李斯的丞相之位必然不保,这也就是前面为什么说李斯是个伪君子,他为了自己的权位,所以选择与赵高合作。

这也是他为什么扶持胡亥的原因。

以上回答参考电视剧《秦始皇》,如与史实不符,勿喷。


瓦窑堡的碳


我觉得这和李斯聪不聪明关系不大,而主要是权力的欲望和野心的膨胀。

李斯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他来自楚国上蔡,一直当地粮仓当个管库员。这是个没什么出头机会的小官,闲暇时打打猎,放放犬,喝喝酒,一般人估计也就凑活过一辈子得了。可这李斯哪是甘于平庸之人,于是他拜师到大师荀子门下,荀子见他聪明能干,敢作敢为,不忍心让他在那个巴掌大的小城打一辈子猎,就给他在楚国都城谋了个差事。李斯却有他自己的算盘:

“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就是说这东方六国已经容不下我李斯了,我要去秦国舒展我的志向。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这说明李斯也不是什么立场坚定,忠君爱国之人,而是一个真正的野心家。

后来就是李斯在秦国大展抱负的时候了,佐秦皇,扫六合,平八荒,掌律令,焚诗书,销锋镝。昔日上蔡的那个管库员成了天下事务的管理员,何其辉煌!这种人怎么会把这倾覆天下的权力交出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游中驾崩,中车令赵高,一个阴险小人,一个狡诈的宦官,却在这一刻改变了历史。这赵高,和当年的李斯有些相似之处,都是野心膨胀,敢赌敢为之人。他心理蕴藏一个巨大的谋划,他先用花言巧语诱骗了头脑简单的胡亥,即他的学生,秦始皇的小儿子。劝他秘不发丧,除掉始皇长子扶苏,将来扶他做皇帝,这可是皇位的诱惑啊,谁能忍得住呢?胡亥自然应允下来。胡亥搞定了,只剩下丞相李斯了。

赵高先把李斯叫过来,把谋划告诉了他。李斯大惊,怒斥道:“谁允许你做这种不臣之事的?”

赵高不慌不忙地说:“您想一下,论功劳,论威望,论谋略,论才能,论与扶苏公子的关系,您哪一样比得上蒙恬?”

不得不说,这赵高着实厉害,一下子就抓住了李斯身上柔软的痛处,李斯沉吟了一下,说:“我都不如。”

赵高乘势追击,说道:“所以,扶苏继位,眼里只会有蒙恬,丞相就只能告老还乡了。”又说:“胡亥为人仁慈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希望丞相慎重考虑一下。”

这下李斯彻底妥协了,上了这条下不去的贼船。所以说,权欲这东西,有时候害人啊。李斯为了保住这既有的权力,便决意背叛始皇,配合赵高与胡亥。

除了这些,我觉得还有李斯与扶苏的政见不合有关。李斯是法家学派人士,主张严酷的法律,辅佐秦始皇时便杀人无数。而扶苏相对仁厚,偏重于儒家学说,之前秦始皇坑杀儒生术士时扶苏曾经劝谏,也因此被秦始皇派到了边境。而如果扶苏即位,很可能不会继续推行李斯的政策,对李斯的权力也会造成重大影响。相对英明的扶苏也不如胡亥好掌控,这些原因,共同促进了李斯的决断。

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补充。


薄暮叹息


李斯这辈子犯的唯一一次傻,就是: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继位、逼死英明的扶苏!至于精明的李斯为何会犯傻到这程度,背后的根本原因在赵高身上!而李斯,之所以会在这一关键时刻栽在赵高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高那“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卓绝口才。


李斯在口才上是个人才,但这要建立在他没遇到赵高之前,因为赵高在口才上,那是人才中的人才。这赵高的口才到底有多好呢,简单说来就是:堪比四处游说举六国相印的张仪。古代有个著名的口才能人叫触龙,他的壮举之一被记录在《触龙说太后》中,今天,我们仿之,姑且把赵高说服李斯的故事叫《赵高说李斯》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此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

而这时,胡亥的老师,即宦官赵高却动起了歪脑子,他极力想让胡亥称帝,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始皇帝死时,扶苏正在西北鞭长莫及,如此一来只要说服李斯,赵高就完全可以把胡亥扶上皇位。

但这李斯平素与赵高关系也并不密切,并且又是极富谋略之人,要说服李斯,谈何容易啊!但是没关系,赵高是谁,雄辩之才可退百万雄兵之人啊!赵高的口才究竟有多好呢,接下来,我们回到当时来剖析一下:

这赵高去说服李斯,可以堪称天下“说服案”的范本啊!赵高的最终目的是劝说李斯篡改遗诏,但见到李斯后,赵高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采取了迂回引导法,他开腔说: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于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皇帝死时,要扶苏回来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所以,谁继位,全由你我说了算。这话说得高艺术啊,全程是探听的口吻,而且也没有透露具体,这样说的原因是:万一李斯不配合,自己还有退路。

果然,李斯不配合,冷冷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这话一出来,估计普通人心得凉半截,意思很明确:这事我不想说!

但赵高听到李斯的不满后,却有条不紊地继续陈述,显然,赵高此番是抱着“吃定你”的打算而来的。赵高看似无意地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蒙恬,这蒙恬和太子扶苏关系很好,也是谋臣之一,深得扶苏的信任。

在这种时候提蒙恬,一来等缓和气氛,二来也能引起李斯的注意:为什么突然提这个人,他想表达什么?于是,李斯耐着性子听下去了。

接下来,赵高从蒙恬的才干、功劳、谋略、人心等等入手,狠狠把蒙恬大人夸了一顿。这李斯默默听着,在赵高卓绝口才的描述下,李斯恍然间还生出了自卑感。赵高一看李斯表情有变,立马知道,可以抛出杀手锏了,于是他说蒙恬和扶苏的交情很好。其实,赵高这番话只有这最后一句是事实,其他的非常有待深究。但此时的李斯,已然动摇,甚至自觉:自己全然不如蒙恬。

就在这个当口,赵高抛出了关键性的一句:扶苏继位会立蒙恬为丞相。这是什么意思,赵高等于告诉李斯:扶苏继位,对你李斯大大不利啊,因为他要立蒙恬为相,没你什么事啊!李斯听到这,脸色一沉,陷入了沉思。其实说到底,赵高完全就是在靠口才“忽悠”,谁说扶苏会立蒙恬为相啦?没人说,但赵高却成功用这招,让李斯错觉“蒙恬肯定就是未来的丞相”。

但李斯毕竟也是聪明人,转念一想,反正不当丞相也没事,还是坚守本心为好。于是,李斯对赵高说:你回去吧,说我是奉先帝的命令行事,听从圣上之安排,我自己有什么可以考虑可以决定的呢?这里可以看出,李斯可以算得上忠臣,即使明知道扶苏继位自己利益可能受影响,但也依旧不改初衷。

但赵高怎么会肯这样就回去,他继续卯足了劲发挥他的雄辩之才!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这话是顺着李斯的话进行反驳的,目的是说服李斯接受:效忠圣上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圣上的意思办,而应以天下苍生为要。

紧接着,见李斯似有所动,赵高马上抛出论证,证明天下的圣人都是善变的,他还把圣人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固有这个正理搬了出来,恰到好处的驳了李斯的忠臣论。这话连起来说就是告诉李斯:篡改遗诏并非背叛秦始皇。

李斯马上反驳说:篡改遗诏的貌似都没好下场!赵高大喜,这说明李斯此时已经心动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说服李斯:篡改遗诏也不会没有好下场。

赵高说道:“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这话就相当有水准了,赵高的意思非常明确:篡改遗诏有没有不好下场不一定,但不篡改遗诏,却绝对会“祸及子孙”!然后,赵高论证了篡改遗诏能得到的种种好处。

听完后,李斯长叹“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自此,李斯就已被赵高完全说服!活生生,赵高就把“黑”说成了“白”。这样的口才,即使不是李斯,换成刘斯,周斯,结果也大约是一样的!

所以,李斯最终舍弃扶苏拥立胡亥,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因为赵高口才过人啊!大约,李斯最终死于赵高阴谋之下,也与赵高出众的口才脱不了干系!看来,口才这东西,有时候比世间任何刀剑、谋略,都要重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