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中国为什么再没出现过地方割据?

历史宣讲会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王朝的头等大事和一把悬剑,处理的好的话太平无事,国家可以安定发展;处理的不好就会引起战争,威胁到统治者了,所以历代莫不重视地方割据问题。



自秦以来,地方割据的情况开始出现,赵佗以南海郡守为基础割据岭南,建立起南越国;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封国势力不断坐大,以致酿成了七国之乱,往后的西晋、隋莫不如此。唐朝时设立了节度使,开始时只有军事方面的权力,还定期进行调换,节度使无法坐大,然而随着增加了财政方面的权力后,节度使开始膨胀了,拥有了财政收入,不必靠朝廷拨款,因此对于朝廷的依赖进一步减小,最要命是朝廷还给他们管理地方的行政权,这样一来,节度使统辖之地俨然汉晋之封国了。不仅如此,唐王朝不仅没有进一步对节度使权力变大有任何危机感,既然还进一步扩大节度使统辖范围,出现几镇节度使的情况,原本这有利于节度使镇守边疆,这没什么,但是他们任期太长了,原本几年就轮换调任的也不做了,这样下来,节度使就慢慢成了世袭,朝廷还睁只眼闭只眼,从而酿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对方作战依然强大,但是对于朝廷就不忠心,老是对抗朝廷,另一方面也想扩大地盘,需要朝廷的赐予以便名正言顺。


五代十国的局面出现,归功于藩镇割据,因此,北宋建立后,开始收拾藩镇割据了,宋太祖首先将朝廷的大将的兵权收回,采取温和的方式,就是历史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然后开始了对付地方的节度使了,前面说到,既然藩镇割据的情况是由于集权造成的,那么就采取分权的措施将权力收回中央,削弱节度使权力。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付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削实权。就是将其权力削弱分化,地方节度使不再是武将担任,改任文官,还设置了通判对其进行监督,行政权被收回。

二、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其财政收入留下一部分维持地方行政需要外,其余全部运送京师,节度使没有了钱,就不能招兵买马为所欲为了,养兵没了钱做兵响,兵源就对切断,财政大权也被收回。

三、收精兵,设禁军。将地方的精兵强将收回中央,卫戍京师,地方的军事能力大为削弱,只留下老弱病残,节度使兵权也被收回。

通过这几个措施,地方割据的情况再也无法抗衡中央了,然而由于矫枉过正,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对外作战的军事能力远比唐朝逊色。因此,自宋代以后,再也没有武将造就地方割据出现,当然比如元末的农民起义建立的几个政权,这个历朝历代或多或少有的造反,清朝的三藩之乱更是特殊,除了这两个,你会发现地方割据的情况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地方割据的造成,往往是地方权力扩大,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于一身,这就容易形成割据,抗衡中央,将这几个权力分化,进一步监督,地方就再也没有能力与中央搞对抗了。


巧惠羚


宋朝是个十分独特的朝代,在将疆域上他是中原王朝中最小的一个,甚至连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人物都没能出现。但是宋朝的治理水平确是当时全世界最高,GDP也是当时世界最高的,把整个欧洲算进来都比不上宋朝。在军事上,宋朝在面对辽国这一巨无霸时,基本保持了胜败有凭,在黄河岸边打出了百年和平。在文化上更是璀璨炫目。

但是宋朝之前的时代也是中华大地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有诗云: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就一个字“乱”。朝代更迭的最大原因,通常是得胜回朝的大将军,以及大权臣直接夺了庸弱皇帝的江山。五代以来的几个朝代多次出现这种局面。在之前的,隋朝、南北朝、魏晋时期,权臣窃国这种事情也是多到不可计数。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这种情况几乎是完全绝迹。再也没有哪个权臣能够在政权内部完成朝代更替。分析起来,有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强干弱枝。中央统属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宋太祖和赵普系统设计了如何充分的削减地方的权力,来保障中央的权威。例如在地方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政权,军权全部收归中央。你们不是爱闹吗?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是吧?我把钱和枪杆子都收回来了,你们还怎么闹腾?而在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制度也成为主流,地方上不断扩充更多行政机构,让机构之间相互重叠,借以制衡。宋代之后,只要国家平稳维持,不可能出现所谓的一方诸侯,更没有什么藩镇割据,节度使这种称谓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宋朝的皇帝们用了更聪明的一种办法,既然宰相也要权力,那就一群宰相吧: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及三司使,都部分行使宰相职能。你人那么多就会有斗争,有斗争自然有制衡,互相攻击还想威胁皇帝的位子,不可能。  到了明清两代则更为夸张,朱元璋精力旺盛,非常勤奋,干脆废除宰相的位置,中央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世皇帝没有老朱的精力,就设计了大秘书班子机构——内阁。到了清朝,承袭明朝制度之外更是在宫里设置了军机处,所谓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只是“跪受笔录”的办事人员,明清两代的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皇权如此至高无上,而臣下的权利则是相互之间互相制衡,层层叠叠,如何再有大权集与一身的现象存在?


稀奇历史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叫做唐宋变革论,这个论点能很好的解释为何宋代以后很少地方割据。

当然这个观点内容很宏大,不展开说。

简单的说,没有割据,有这么几点原因。

其一,豪强势力消亡了。

地方出现割据,不论是春秋战国列国纷争,还是秦末汉初诸侯分治,以及汉末三国对峙,五胡乱华,南北朝,隋末唐初农割据,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割据等等,背后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有豪强势力作乱。他们具备召纳人众,进行封闭式生产,以及编练武装力量的能力。所以当社会出现动乱时,豪强势力便能趁机起事。但经过唐朝的持续打压,豪强势力逐渐消亡。又经宋朝大力推广科举,旧式豪强垄断文化的现象基本绝迹,豪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这对巩固国家政权是一个很好的因素。

其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更加深入了。

秦汉时期,国家的州郡县非常大。例如山东省的青州,在秦汉时是一个横跨几乎全省的大州,一个大州(郡)的官员很少,他们控制县都很吃力。所以国家很多权力都下放了,郡县以下的官吏都是地方上自己任命。这很容易形成地方封闭性的割据。所以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某地的刺史、太守,说造反就造反了。宋朝以后,国家对县级单位的控制大大增加了。大的州郡基本都被分割了,像古青州,到了宋朝以后就沦落为地市级的单位了,官员越来越多,官员的任命权也都交由中央,地方很难上下其手。当然官员增多有他自身的弊端,但这对国家增强控制力无疑是件好事。

其三,生产力发展的越来越均衡了。

古代某地割据,都是占据所谓的形胜之地、膏腴之地,比如四川为什么能经常被割据者占领,就是因为四川既有山川之险,也有相对优良的生产条件。这使得四川能对周边比如汉中、陇西、荆湘、云贵形成一定的地理隔绝,割据势力易于生存。

但这都是古代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宋朝以后,农业生产、水陆交通以及地域文化交流都大大增强,四川对其他地域单元并没有太明显的生产优势。大家彼此钱粮都差不多,兵员都差不多,你在四川割据,朝廷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兵力,只需要在邻近省份征调兵力,就可以将你消灭。明初明玉珍就在四川割据,下场大家也看到了,朱元璋并没有费什么劲,就把四川打下来了,重庆一破,明氏就完蛋。

包括后来的吴三桂叛乱,也没有形成多大的气候,其实就是各省之间的力量构成越来越均衡了,让野心家们无从下手。


有历史


这个题目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自大汉王朝汉武大帝以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各大小诸侯国被推恩令弱化缩小,失去了七国之乱时的危难局面,从而国家统一天下太平。而不知死活的晋武帝司马炎,有以三国魏氏灭国为畔,自以为是曹氏缺少诸侯王,而被司马氏篡改大位,才又开历史倒车,大封夭下司马氏,导致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教训惨烈,而大唐天子李世民,通晓天下大义,废除分封制,应用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制,有利的维护了天下安定繁荣,但其后世子孙李隆基不学无术老眼昏花,仅相信安禄山的鬼话,将三镇节度使大权集于一生,始其穷凶极恶,大逆不道,不知廉耻的为祸作乱,自立为皇,真天下之大不售,信而大唐有郭子仪,李光弼之多位贤良大将,力挽狂澜于大义,为唐王朝争回了一点颜面,,,怎奈有出了众多穷兵黩武为法不尊的乱臣贼子,割据天下,祸国殃民,才造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有又奸恶小人石敬塘,无民族精神,天下大义,将燕云十六州送于外贼,使中原王朝尽四百年,耻于外夷之下,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才有了柔代的混乱不堪,夏宋辽金,分庭抗礼,割据一方,天下大乱,宋王朝陏弱小,但其国体制度完备,崇文抑武,强立尊从中央集权,才又了今天的形体典章,自大明王朝建立以后,太祖朱元璋,接受历史教训,只对有德有孝的番王作了分封,实制为大国家小番王,从而周而复始,有利的推动了历史发展,但进入民国,军中割据仍是中国的民族祸端,才又了日本鬼子敢侵华打仗,,,自从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才从根本上撤底废除了军阀割据的潜在形式,进行八大军区首长互换,从制度上体现了时代的伟大正义。


94310417小云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时期不是割据了吗?还有民国就是属于割据。


上帝之右手


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如元朝末年的韩林儿、方国珍、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还有朱元璋的吴政权,算不算地方割据?明末清初的大顺、大西、三藩等,算不算地方割据?清末的东南互保,民国时期的军阀和地方实力派的混战,算不算地方割据?


康齐得齐


上面写的那么多,全部是废话。

宋朝没有藩镇割据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精兵全部在中央汴梁,老弱病残的兵分配地方,而且全国兵力也基本上都在中央。

二是宋朝科举制度完善和扩招,科举当官者是唐朝的十倍,整个朝代重文轻武。


申红尧


自己如果不懂提问题时可用‘请教’二字,否则別瞎蒙。民国各大军阀就是各划地盘.各自为政,常称为军阀割据!


昆仑139100429


头回听说呢,愿闻其详


飞上天的小舵手


看看每个省的山川地图,就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