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那裡,農村人在正月初一早晨"發紙"嗎?

圖說農村事




西門觀點:這是我們北方農村的習俗,‘’發紙‘’應該叫‘‘發紙馬‘’,通常在除夕或正月初一吃餃子前進行。

發紙全稱叫‘’發紙馬‘’,就是在春節除夕夜的燒紙,祭拜天地三界諸神的祭祀活動。

祭拜方式為:在院中擺上供桌,桌子上擺上酒菜等祭品,焚香,然後用芝麻秸、或豆秸或棉花秸在院中生火,燒紙馬磕頭。其祭拜目的就是送諸神騎馬上天。



祭拜時間,要根據除夕和正月初一這兩天什麼日子而定。如果除夕是好日,就在前半夜發紙馬,如果正月初一是好日,就在後半夜子時發。所以,有一種說法叫‘’發子馬‘’。

發紙馬的時刻一到,將供桌整理好,擺上素餃,不能上葷餃,諸神是不吃葷的,然後,淨手,續香,由外往裡燒紙馬,門神、陽溝、天地、土地爺、財神爺等各路神仙。

祭拜完畢,就等天亮春節放鞭炮迎新年了。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你仔細的調研一下,就是一個村子裡的做法也不一樣的,一個家族也有所不同的。有一點相同的就是時間,一般都是除夕晚上11--1點,亥時尾,子時頭。我家族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是這樣的:

除夕這天,打漿湖貼對聯等忙活一個上午,小孩子們忙著把父母給買的鞭炮拿出來,做的新衣服,新鞋帽拿出來,擺在炕上,全家人樂呵呵的欣賞。下午黃昏後,到祖墳地放掛鞭炮,告知先人請祖宗回家過年。

晚上吃餃子,掛上族譜,擺上了三盤子菜,三盤子點心或者水果,兩碗米飯插上兩雙筷子,擺上一個酒杯,還有香爐,蠟燭蠟臺等等。一切就緒,一般家庭三十晚上到初一是不睡覺的。也就是人們常說守年夜守歲。

晚上亥時,也就是晚間9--11點,這個時辰是先人排坐的時間,把小孩子們都攆到炕上去,點著煤油燈,靜靜的坐在炕上,吃著瓜子和花生等零食,大眼瞅小眼的你看我,我看你的笑呵呵坐在炕上靜靜的侯著年夜。

老人有個講究,小孩子未發育成熟前有鬼眼,會看到供桌子上先人走動的形象,所以不讓靠近供桌。

大人放下桌子,拿出紙戳子(注:是用鐵或者桃木做的與銅錢幣一樣大小的模子)拿出準備好的黃紙,用棒槌敲打紙戳子,在黃紙上打上整齊的銅錢印,這叫著印冥幣,接著每一沓子打好的黃紙,用右手五個手指順時針劃開,這叫劃紙,意思就是清點發行冥幣了。

發紙一般是三道:第一道,是亥時9——11點期間,這道燒紙是請先人就坐吃飯。

發紙時,大人自己點上兩隻蠟燭,敬上一炷香後,小孩子就可以下來了,來到供桌前,開始對著族譜上的每一位先人磕三個頭,大人逐個叫著先人的名字:“某某人,過年了孩子給你磕頭了,依次排下去……”磕完頭後。拜謝祖宗結束後。

第二道紙,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子,就是子時到來。11點後,大人叫小孩子們到院子裡放一掛鞭炮,叫開門炮,家裡焚燒紙錢,意思是,祖宗保佑在新的一年裡,人畜旺盛,五穀豐登,六六大順,財源廣進。

放完鞭炮後回到家裡,這個時候,第一炷香快結束了,燈臺上的蠟燭燃燒到了三分之一,大人們把小孩子們叫到供桌前,教他們看看:三支香燃燒的頭兒齊不齊,三支香分別代表天、地、人,看香頭推斷期盼新的一年裡,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變化。看燃燒的的蠟燭芯的形狀,推斷新的一年中,種什麼作物,五穀是否豐收。

第二柱香是父母教小孩子敬香,上香後對著祖宗許個願,開始焚刀紙錢。這個儀式結束後,全家人上炕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老小相互問候:“過年好!”吃完飯後,老人們不再下炕,等待家族的後人前來拜年問好,這時候做成的飯菜撤換成一盤油炸紅的發紫的花生米,象徵著日子紅紅火火,一大盆子五顏六色的涼拌菜,象徵真新的一年日子過了五顏六色有滋有味。酒和酒杯擺好,來拜年的後生一小坐喝杯酒。

孩子們盼望一年的新衣服,新的鞋帽都拿出來,個個的穿上打扮好。點上紙燈(老輩都是用紙做的燈籠,裡面點個小蠟燭)大的帶著小的由近到遠開始了家族之間穿梭似的拜年。

初一早晨拜完年後,回到家裡,開始第三道發紙,這發紙就不再上香了,上碗初一的餃子,我家叫做送神餃子。在門外放一掛鞭炮,意思先人吃完餃子上路。家人吃了初一的餃子,出門看跑馬戲,就是農村家裡的大牲畜,牛馬驢騾不約而同的趕到麥地裡或者空曠的田野上,讓他們撒歡的跑一陣子。

我成家以來,每年都是按照父母教我子時叩拜祖宗,告訴我的兒女先人名字,簡介做什麼的,延續至今,我的兒子和女兒說:“過年了,我爸爸永遠忘不掉的老三樣(上香、磕頭、許願)每年重複一次。”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風俗。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家風習慣,年味不會隨著生活水平的高低而淡化,相反年味是體現一個家庭成員分佈在外面,回來藉機小息歡聚在一起,回憶一年來的得失,加深家族的感情,祈求祖先保佑後代,告誡後輩不要忘記祖先,扶老攜幼,相互幫助和諧相處。說白了就是一個家族的家風傳承的強化熟點。


烏蘇裡168


你好!

你們那裡,農村人在正月初一早晨“發紙”嗎?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發紙”,其實“發紙”就是燒紙錢的意思,在農村辦喜事白事,逢年過節都有燒紙錢的習俗,特別是白事,燒的的最多!


我們是屬於南方地區,農村人在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春節,也是人們最重視的日子,這一天基本要去“行好運”,意思是穿上新衣服全家一家人要外出行走,討好彩頭,拜年,串門之類的!而且這一天基本以放鞭炮為主,不會再去“發紙”,初一本來就是大家歡聚一堂,迎新年的日子,如果這一天還去“發紙”祭拜先人,難免讓人有些憂傷!所以我們這裡“發紙”都是在年前!

昨天是臘月二十三,灶王爺昇天向玉帝回報人間善惡,糧食餘剩的情況,人們為了“賄賂”灶王爺,都會用些瓜子,糖果,祭拜灶王爺,想讓他在玉帝面前替自己美言幾句,所以民間就有“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的習俗,祭灶王爺就需要燒紙錢,邊燒,邊把自己對玉帝說的話,讓灶王爺帶給玉帝!到了大年三十,就是灶王爺重返人間的日子,在晚上的六點種,也會燒紙,放鞭炮,迎接灶王爺歸位,保佑人們,幸福安康,年年有餘!而且年前都會去先人墳上燒紙,祭拜,年後,大年初一就沒有“發紙”的習俗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分享,可以關注下我,謝謝!


水果不甜不要錢



大掌櫃237


只是記述傳說,切莫相信迷信!

過年的習俗真的是太多了。

過了臘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這期間人們不僅要忙年,更重要的還要想著去祭祖、敬神、拜年。各種宜忌、風俗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其中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春節文化秉承著傳統、教育著人們、充實豐富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有一些源遠流長的春節習俗真的也可以"申遺"了,可不能再讓韓國、日本等國家剽竊搶先了!(開個玩笑)

今天聊一聊我們小時候春節中的一個活動一一一"發紙敬神"。

"發紙"即燒紙錢。大年三十的晚上到正月初一的早晨,歲尾年頭辭舊迎新,“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農村人說的,過了這一夜又長了一歲。所以這一夜是春節中的最最重要的一夜,為了過好這一夜,中央電視臺也為全國人民、全世界華人奉獻了精神大餐一一一"春晚"!

吃過"年夜飯",看著"大春晚",一家人其樂融融。同時也在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準備著、忙活著,一家人正在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這餃子是白菜粉條豆腐素餡的,其中先包的一部分,餃子邊是不打皺褶、不捏"鼻子"的,這部分餃子是用來敬神發紙用的。接著包的餃子是初一早晨一家人吃的,新年第一頓飯吃的是素餡餃子,寓意著新的一年素素淨淨、一帆風順、平安順利。

看完春晚,包完餃子,只待新年的鐘聲了。

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孩子們開始燃放鞭炮,大人們煮水餃的煮水餃,擺供桌的擺桌,一家人各忙其事。

供桌放在院中央,桌上擺放著菸酒涼水和果品,三碗熱氣騰騰的水餃上桌後,點燃了桌前的燒紙,菸酒供品和餃子逐一祭奠後,還要到正屋、廚房、配房、毛廁進行燒紙,這一切就叫做"發紙",敬的是天地間各路神仙,祈求的是神仙保佑人丁興旺、財源滾滾、健康平安、五穀豐登。

這時,派駐在主家的大監察專員一一一灶王爺還在天庭向大帝彙報主家一年中的表現呢。他是臘月二十三昇天的,那一天主家為他舉行了"辭灶"儀式,往灶王爺嘴裡放了多好糖,為的是"上天言好事"別說主家孬。這不"發紙"時又為他送了錢,為的是正月初五回來"下凡降吉祥"。

鞭炮聲還在一波接著一波,"發紙敬神"儀式結束了,全家人跪在供桌前磕頭謝神,只待一早接財神了,只待新的一年開始了。

"發紙敬神"一般在後半夜舉行,午夜直清晨期間都可以,一般靠近午夜時分。

"發紙敬神"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雖有迷信色彩,關鍵是表達了人們的良好願望。

說是敬的各路神仙,實則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父輩們的"發紙敬神"的事。

這一習俗正在被人們遺忘,因為我們是"無神論者",從來沒有"救世主",堅信幸福美好的生活要靠國家的好政策,要用我們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

你說是嗎?


圖說農村事



新農人在鄉村


你們那裡,農村人在正月初一早晨"發紙"嗎?

馬上過大年了,關於農村過年的那些禮俗,又被炒得沸沸揚揚。而大年三十晚上或者初一凌晨的“發紙”,有什麼講究呢?最好什麼時間“發紙”呢?

其實,年三十晚上的發紙,是家祭拜宗譜及諸神的行為。民間多數寫為“發紙”,是因為這個過程中主要活動是焚燒紙錢(農村傳統的燒紙)。在我們農村,家家戶戶都會有一把木製的紙鑿子,就是圓木棍上雕刻上銅錢紋,用錘子敲打紙鑿子,在燒紙上印上銅錢紋。這個過程叫打紙,如果沒有打紙的這個過程,燒紙就不會變錢冥鈔。打紙有個講究,最後用木錘子敲打,如果沒有木錘子,找塊厚重的木棍也可以,鐵器打出的紙是不好用的。打完紙以後,還要理紙,就是用手指把燒紙儘量弄散一些,以便燃燒時省勁。

其實,從民俗的角度講,“發紙”,應該寫作“發子”,因為子時新舊交替,爆竹聲中一歲除,發子,即發在子時,寓意新的一年財源廣進,吉祥如意。所以,正確的發子,是在子時燃燒紙錢,放鞭炮,拜祖宗及諸神,以祈求祖宗和諸神的保佑。子時,就是晚上11點至凌晨1點這個時間段,每個時辰兩個小時,這個子時就處在新舊交替的時段,一個時段,連著兩天,而大年三十的子時,也就是連著兩年了。

還有一個說法,大年三十晚上發紙,要在五更時分。什麼是五更時分呢?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一更也是兩個小時,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所以,這個五更天為凌晨的三至五點。過去對大年三十晚上有個說法是,“一夜跨雙歲,五更分二年”,其實這個五更是指這一晚上的五更,不是單指五更天。但是,農村人傳統上把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飯發紙時,稱為大年五更。主要是因為冬夜漫長,如果子時發紙,離天亮還早,這時候吃完年夜飯,出去拜年太早了。所以,我小時候在農村,家裡的發紙一般是在凌晨三四點鐘,這時候發紙吃年夜飯,吃完後約早晨五點左右,開始出去拜年了。只從有了春節文藝晚會,看晚會是大家守歲的主要內容,這時候發紙,基本又迴歸到子時了,就是伴著新年的鐘聲,家家戶戶開始發子了。吃完年夜飯,大家會略事休息,打個盹兒,再出門拜年去。

看完晏子的解說,大家知道,農村過大年的發紙是什麼用意,應該在什麼時間段發紙了吧?最好是在子時喲!


齊東晏子


是啊,我端著之前洗衣服的那種大鐵盆,我媽上紙,我跟著順便磕頭,以前奶奶在的時候請的神太多了,奶奶沒的時候忘了跟著送走看。後來,老爸說了句,別送了,在家供著吧,是個念想!也就留下來了!一早上下來得二十個左右吧!


最浪魯班


明知故問呀!十二點擺供十個大饅頭,三碗菜豬頭三牲,香爐高香三炷。年輕人燃放鞭炮老人燒紙錢帶領大家磕頭。農村老一套,每年如此從沒間斷過。


蘭花不豔有奇香


我們這年三十晚間十一點多到十二點發紙吃餃子,初一早晨冒黑上墳祭祖,燒紙、燃放鞭炮,給故去的先人磕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