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按職稱漲工資合理麼?

為了中國農民更美好


這麼看:

一是工資結構裡邊,職稱佔據了重要的一部分。只要職稱上去,聘任上了,立馬要比原來多出一些收入……沒有上去的同事,心裡是什麼滋味……再說,教師的教學又是一個慢功夫,很難體現出老師之間有多大差異……自然就會出現憤憤不平的情緒……合理還是不合理?還是那些工作量,還是那樣的教學成績,突然增加了收入,拉開了距離……就感覺不合理!不合理只是感覺而已……

二是實際上,職稱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不是晉升上聘任了,突然顯示出來的。平時的有心人,加一機會好,自然就要超越一些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實際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新教師,初級,中級,高級,正高,特級,教育專家,教育家……一步步,登樓梯……最終要到達頂峰!不排除,晉升之中,有這樣那樣不合理,甚至腐敗行為……但是,這個晉升體系,賦分標準還是乾貨,硬通貨!

三是近一段時間,職稱因為名額所限,出現了一些問題……上級也採取了對應措施,增加名額,增加教齡佔工資比,農村30年教齡自然晉升,減少論文賦分佔比……但是,職稱在工資佔比還是優勢,第一年差不多,隨時間推移,差距會越來越大……其他財政撥款事業單位,也是如此……

四是老師們,對職稱抱怨也好,牢騷也罷,最終還得坐下來,力爭晉級……到不如提前瞄準高級賦分標準,咬牙堅持,不屈不撓,直擊目標,只做有用功,讓自己的賦分增加再增加……增加自己的晉升砝碼!增強自己的競爭厚度……

總之,所謂按照職稱漲工資,實質就是職稱在工資中佔比高……雖然教齡佔比也在增加,但是,抓職稱才是硬道理!老師們不要偏離了方向!

追求有趣,趣答教育疑難困惑,隨時交流,祝你好運。


追求有趣


不合理,因為有太多不公平的因素。如果像國外,私有制,給私有老闆打工,那也無所謂,人家的學校,愛給誰錢給誰。但在中國,公有制的學校,國家的學校,憑什麼領導拿著公器送私人情?大家都是平等的,憑什麼你因為會拉關係就高高在上?所以,取消職稱,特別是不能將職稱與太多利益掛鉤非常重要。否則,許多人就沒有夢想,許多人就心存怨恨,許多人就不會用心工作。這樣,職稱的初衷就喪失了,不如沒有。有人說沒職稱,人們還能努力工作?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沒有職稱,可以有工齡和績效,工齡每人都有,保證了人們工作的可預期性,會使老師安心從教。績效可以保證效率。績效要有多項分值,如教學、科研、班主任、學生同事評價等。但績效工資不宜過高,以工資的50%為宜。


手機用戶54394512150


關於類似的文章,看過的不計其數,每當提起這樣的問題,底面的評論就像開了鍋。取消職稱的呼聲很高!可見以促進教師工作積極性的職稱評定“氣數已盡″!它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而且起了反作用!


什麼是工資?工資是付出勞動的合法報酬,它與人的工作量和工作業績直接掛鉤。可“現實”狠狠抽了一巴掌“理想"的臉。如果做一下問卷測試,除了己晉級的教師外其他人會100%反對!何也?

矛盾之一,名額所限,尤其高級

晉了高級相差千元,這讓中老年教師眼看著高不可攀的高級,只能乾嚥唾沫,就像吃多了鹽“殺″得心疼,這己不再是什麼激勵了,而是傷害。悔年輕時取得的證書己失效,悔自己沒能做領導,悔自己不會八面靈龍。


矛盾之二,高級教師己離開高級崗位

高級工資與高級崗位相對應,不然何來的職稱工資差距。可現實是,衝鋒在火線最前沿的卻是非高級教師,當然,一級教師相對好些,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有人說:“他們年齡大了,該退居二線了,你老了也會這樣。″這話似乎有些道理,哈,退二線可以啊,請交回你的職稱工資,國家教齡補貼己經體現了。

矛盾之三,評選條件公式化

翻開各地評選辦法,雖略有區別,但大同小異,那些扎眼的教學能手、優質課、公開課、實驗課題、優師、優教工作者、論文論著等等評選硬件讓人眼花暸亂,僅硬的不行,還得拼講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請問老教師還能硬得起來嗎?一些“能力稍差”的青年教師還能硬得起來嗎?


矛盾之四,條件很豐滿,結果很傷感

大山我也做過評委,也被人評過。晉級操作過程還算公平,也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多貓膩。可評選的結果卻非常的離奇,晉級的幾乎都是學校領導。一到晉級他們的硬件莫名其妙的冒出來。是不是上帝給我們開的玩笑,哈。

這麼多矛盾怎麼辦?

兩字一一取消!

那取消以後怎麼樣來激勵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呢?多餘的工資怎麼辦?

好辦,兩字一一分了!

平均分嗎?不行!

一少部分拿出來增加教齡補貼,為的是鼓勵教師終身從教。一大部分用於教學實績獎勵,考試成績突出者要獎,工作量大的要獎,教學能手要獎,優師要獎。。。。。。為的是鼓勵青年才俊。

如此一弄,天下太平!你該幹嘛的幹嘛去。


大山校長


我認為是不合理的,職稱制度本身就有它的問題。


一項制度的優劣,要通過實踐來檢驗,而不是看它的初衷。事實證明,有太多所謂“初衷很好”的設計,在現實層面製造了巨大的災難(當然我說的不是職稱制度,因為它還沒有達到製造災難的程度)。既然如此,我們用什麼來證明它的“初衷是好的”呢?



也許,職稱制度的初衷是激勵良性競爭,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同時也構成了對於優秀教師的一種獎勵。但我們看到,由於職稱評價體系的種種不合理因素的存在,職稱制度也許並未達到上述目標。


首先,職稱制度過分重科研而輕教學,儘管有些學校的職稱評審條件中有對於教學的具體要求,甚至有些高校推出了“教學為主”型的高級職稱,但對於教學水平的評定,最終還是演變成了對於量化標準的考評。例如,教學成果獎、優秀教材等等。學生對於教師的評價是不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重視的,因為它無法量化,也許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我在東部某省的一所高校任職,學校每年都會參加省級教學成果獎的申報,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到這樣一個消息:13個入圍省級教學成果獎的項目,其負責人都是大學的校級領導。我覺得這無異於一個笑話。


我也看到,有很多不善科研但鑽研教學的優秀教師,因為沒有課題和論文,五十多歲了還是講師職稱,但他們講課水平很高,也很關心學生,願意奉獻自己的資源為學生積累各項資質。


我還看到,有很多教授職稱的博導、碩導,常年侵佔學生的研究成果,有的甚至將學生變成自己的家臣,把各種工作、生活瑣事交給學生處理,而自己坐享其成。他們的學術水平究竟如何,恐怕不能光看網上的那些介紹。



目前,職稱導致的工資差異實在太大,我所在學校的校內津貼制度經過改革之後,正高級職稱的津貼比副高級多三萬元,對於薪水本來就不高的大學教師來說,這個數字不算少了。


為了爭奪學校內部的話語權,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收入,職稱評審演變為一場大戰。有很多老師勤勤懇懇積累成果,因無法質疑的條件而順利晉升,也有一些老師通過各種手段,找關係跑課題發文章,也混上了教授。


記得有位老師給新教師開講座的時候公開強調,要想搞學術,必須在:朝廷中有人,江湖上有兄弟,手底下有團隊。


這話近乎黑話了,這是搞研究嗎?更像是做生意吧。


職稱導致的工資差異,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表明:教授的講課水平一定比講師高,那麼,他們憑什麼享受更高的工資呢?


鷹眼小組


不合理,我幹了一輩子的教育,給社會送出上千人的社會棟樑,各行業都有我的學生。我對得住我的良心。我有一套教學方法,也有受國家教育學會中語會認可的教學成果,還有省級教科研結題的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可我不在乎職稱,而在乎教學工作是否對得起人民、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幾文工資。人一旦入行了就在乎是否有所作為,有所貢獻。不必要什麼外在來裝飾自已,現在職稱氾濫,小學教師評了個副高,一個個屁顛屁顛的在學生家長面前、老百姓中號稱教授、副教授顯擺。我認為是該取消職稱的時候了。按業績、承擔教學任多少與教齡長短來鼓勵教師晉級多好,多實惠,多靠譜,多合民心,多順民意。堅決支持取消教師職稱評定,充分發揮廣大教師潛力與作用,讓國家教育事業更上新臺階。


愣菲撒脩




教師按職稱漲工資我認為是合理的。國家設置教師的專業技術職稱等級,其目的不就是為了激勵教師不斷進取,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嗎?

在一九八四年開始評職稱前的時間裡,由於幹好幹壞都一樣,出現了很多出工不出力的現象。有的借身體不好不幹班主任,有的提出來只教一個班,還有的經常請假不上班,但照樣分文不少的領工資,結果,教學的很多工作都推給了年輕老師或推給那些老老實實、埋頭苦幹的老師,出現了嚴重的不合理現象。

那個時候,做班主任的分文補貼沒有,但因為年輕 ,領導總是以此為理由安排你幹,這樣的安排,年輕老師也是很無奈,只得忍辱負重地去幹,試想哪一個願意這樣做呢?本人就是這樣,從畢業後工作的第一年開始,就開始幹班主任,連續幹了二十六年,其中有近十年是沒有班主任補貼的。

再看現在,評職稱已明確規定,班主任可以根據年限加分,可以優先照顧,這些年來,班主任的補貼不斷增加,在我們這裡,已經達到每月四五百元了,雖然累些,但也算是一種補償吧。其它老師也可以根據工作量來拿績效工資。較好的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原則。

所以,我個人認為,同其它行業一樣,職級的設置只能不斷完善鞏固 ,決不能像有些人幻象的那樣,在某一天突然停止評職稱了。

其實,無論是政府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或國企部門,評職稱的目的都是為了激勵工作者的積極性 。其中的職稱級別都是相通的。既然定了職務和職稱 也就決定了必須按照這個來定工資,漲工資了。為了早日評上職稱,其實大家都是蠻拼的。

當然,毋庸置疑,職稱的評定還存在很多問題,有的老師出了那麼多力,結果還不如那個能力不強,教學水平不高的評上得早。有的老教師勤勤懇懇地幹了一輩子,也沒能評上高級,只能含恨而退。於是也就出現了按職稱漲工資不合理的看法。這是可以理解的。至於能否增加職稱比例,能否按照工作年限評職稱,我們的想法是一致的。

個人觀點,希望批評。


晨曦145610442


職稱是一個在某些行業某些方面作出較大貢獻的一種稱號,榮譽。可現在職稱因為和收入掛鉤,評定職稱成了一些人以權謀私,腐敗的工具。在某市有一老教師再過兩年就退休了,本人德高望眾,而且他本人教學水平也挺高,曾獲上級部門嘉獎,但不善交際,按道理應該能評上付高職稱,可由於當時的女校長獨斷專行,在該老師多次找女校長交渉無果的情況下,一時想不開拔刀砍傷女校長,造成女校長終身殘疾,砍人老師跳樓自殺的悲劇。因此,我認為在職稱評審上要進行細化量化考核,不論年齡大小,達到一定分數就可以評定職稱,而不是由少數領導說了算,沒有規矩的尺子難以劃出方圓。再者就是上調工資應該看是不是一線教師,給一線教師上漲工資幅度要大,比照企業的崗位工資,多勞多得,而不是看職稱看學歷,實行崗位工資。讓多勞多得者舒心,讓少勞少得者服氣!


趙文才79


教師按職稱漲工資合理麼?

說實話,職稱問題,一直是教師中的一個梗:

年輕教師不服氣——不是說按勞分配、同工同酬嗎?年老的教師也不舒服——我的累計貢獻呢?沒評上職稱的老師不服氣——不就是幾篇論文嗎?回寫論文的教書有幾個教的很好?評上了職稱的老師也不舒服——辛辛苦苦教書,勤勤懇懇爬格子,認認真真搞研究,多那麼一點錢,就被人各種吐槽?

那麼,教師不按職稱漲工資,按什麼漲工資?

三水三心作為教育從業人員,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可以就這個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種,按工作量!不是“多勞多得”嗎?

不錯,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不管男女老少,上一節課給多少錢!

那麼,請問,一節語文課和一節音樂課是否一樣?從大的課程觀的角度來看,每一門課程都是國家“全面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輕重之分,更不能有主科副科之說。可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中考高考學科,除了上課,還有改作業、還有輔導——要知道,這些工作,在某階段,其工作量要遠遠大於上課的——請問,如何衡量?

再說,作為一所學校,除了上課,需不需要後勤保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如何核算工作量?我很清楚,後勤,忙的時候,忙的黑白顛倒,閒的時候,閒得蛋痛!一遇到學校維修之類的,一個假期,都別想著休息!

除了後勤,還有許多的行政雜務——這些工作如何計算?我曾經在學校做過除了總務主任以外的所有工作,太清楚這其中的繁雜了!不置身其中,永遠只能看到自己的辛苦,看不到別人的艱難!

再說了,一些職稱高的老師,聽年輕教師的課,指導年輕教師上課,這難道不是工作??

第二種,按質量,不是“優勞多得”嗎?

誠然,說起來挺起來都是道理,可真正懂教育的人,就知道,教育評價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難題:

過程的複雜性——教育是一個非常繁複的過程,現在有人提倡過程管理,一天到晚查教案、查作業批改情況,效果真的好起來了?

效果的滯後性——教育效果,都是後顯的,你現在的教育,及時顯現的只能是成績和日常表現,而愛的種子、善良的種子,不是要等待謾罵的生根發芽,才能開花結果嗎?

揠苗助長,家喻戶曉的名言啊!!!

教育,是慢的藝術,至理名言啊!!!

教育對象的能動性與多樣性——學生是人,是人就具有主觀能動性,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兒童都有一顆敏感的心”,而“達到心靈深處的教育”,難道不需要兒童把心靈敞開?

再說了,每個孩子的先天稟賦一樣?家庭環境一樣?生活的背景一樣?要知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統稱啊!

那你說,質量是什麼?不就只有考試成績是唯一可以量化的因素嗎?這不就是一邊對應試教育大加鞭撻,一邊強烈呼喚呀用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工作優劣的唯一因素,你說,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第三種,按工作年限,越老越多得!

如果有人完全贊同這樣的方式,我只能呵呵了!這樣的方式,不就是變相的鼓勵人們“混日子”嗎?慢慢混吧,會輪到我的!!!

我在學校,還聽到有年輕教師向我抱怨,我們現在又要買房,又要結婚,還要贍養老人,撫養孩子,可老教師們什麼都不需要了,拿那麼多錢幹什麼?

好嘛,越年輕越多得,可好??

綜合以上,個人以為,在現階段,用職稱,或許是一個比較好一些的方式——既考慮了累積的貢獻,又考慮了對教師持續發展的動力刺激,還考慮到了教育的特殊性。

但職稱有沒有問題呢?

我以為,評職稱過程中,一是過分強調級幾個硬性的要求,如論文、外語;二是評聘過程中,不公開不公平的因素還客觀存在;三是職稱的比例問題,讓許多人產生了“天花板效應”。

在此,我想提醒沒有評上職稱的老師:人人都會老的,多聽聽哪首歌吧《當你老了》,你會有所感動的!

我還想提醒評上了職稱的老師:多拿了一點錢,還是要拿的有底氣才合適,不要成為別人的笑柄!

我也想提醒所有的教育界同仁們,何必盯著那一點點蠅頭小利,多多的關注《教師法》,才是大事——頭等的大事!


三水三心


現在,教師漲工資一是職稱二是教齡,合理。是因為不能投機。若是隻憑職稱,投機人更多,因為教齡無法作弊,職稱可以憑後門評上。若把教齡,當成漲工資依據,那些靠天吃飯,教學不努力的人也會取巧。把教學成績的好壞當做獎金唯一發放依據,數值等同於老師一年的崗位工資或者薪級工資,必將有力激發老師的教學熱情。受獎勵的教師接近三分之一。這樣,老師不努力將影響自己的收入,那些教學能力不行,即使走後門也佔不了多少便宜,靠天的人見錢也會眼饞,還需要催嗎?為了有利於學校工作的開展,其它和獎金掛鉤的比例可以讓他佔的少之又少,要和教學的收益拉開距離。這樣還會有人不遠上課嗎?即使討懶也會付出代價的。


博士6275


教師按稱稱漲工資合稱麼?他們工作量還沒有普通教師多,不是按勞分配嗎?

先來給你更正一下這個提問,應該是“教師按職稱漲工資合理麼?”

關於教師的工資體系問題,一方面是按照職稱,這體現個人的專業水平、教齡與貢獻,另一方面也會按照績效來考慮,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工作量。

就目前的事業單位來說,總的工資現狀仍然處於一種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趨勢,並不是市場經濟的工資體系,這個要實施起來是很難的。所以很多時候,幹多幹少就是一樣的,沒有考慮多少績效的差別,主要的差別仍然在於職稱。

主要在於,一是績效考核的尺度不好把握,比如教師的工作量怎麼來確定,是僅僅看數量,還是看質量,而數量、質量的標準又如何確定,特別是一些行政管理人員又怎麼確定。二是如果沒有一套嚴格的制度程序,誰來保證實施?誰來負責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