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故事:古詩中的清明節

詩歌中的故事:古詩中的清明節

清明節作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在古人的心目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歷來的文人墨客更是不免抒懷感慨一番,尤其是關於清明節的詩歌,讀來或細膩含蓄,或暢達直白。

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還有個寒食節,這天民間不許點火,人們只能吃頭天做好的東西。中唐時期,有個叫韓翃的詩人看到隔壁一位官宦人家照樣燈火通明,絲毫不顧民間習俗,於是憤然在這家的外牆上題寫了一首《寒食》。詩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官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詩借古諷今,以譏誚這位官員享受特權,大有隻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之風。據說此詩當時傳誦極廣,以至於德宗皇帝看罷這首詩,特批韓翃入朝覲見,並很賞識他的才華。

而另一位大詩人宋之問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反倒為了一首詩丟了性命。宋之問因阿附權貴,被貶往嶺南,途中恰逢寒食節,不禁觸景生情,提筆寫了一首《途中寒食》。詩曰:“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不料此詩被押解的隸卒發現,立即抄錄下來送往京城,玄宗皇帝一看,認為宋之問仍不思悔改,龍顏大怒。可嘆宋之問沒有等來皇帝的赦書,卻是三尺白綾,勒令他自盡。

宋初有個年輕人叫王禹偁,自幼家貧,只得寄居在朋友家,刻苦攻讀。到了清明那日,朋友一家祭祖去了,獨留下王禹偁一人。王禹偁感慨萬千,想著自己孑然一身飄零在外,寫了一首《清明》。詩曰:“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詩中既抒發了寄人籬下的無奈,又表明了自己奮發向上的決心,寫得直白如話。

唐朝有小李杜之稱的杜牧,一生秉性剛直,仕途卻很不得志。一年清明,杜牧貶到地方上做州官,路途上春雨綿綿,一下觸動了他的心思。由於愁緒萬端,無法排遣,想借酒澆愁,因而尋找酒家,恰巧偶然遇到一個牧童,給他指明瞭酒家的去處。看著這個天真無邪的牧童,杜牧頓時豁然開朗,欣然寫下了一首《清明》。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更耐人尋味的是,此詩流傳之後,很多酒家都把招牌改作“杏花村”,可見此詩的雋永優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