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Ta丶黄天瑶


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形成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来说有:



一是自己性格有关。人的性格有性急的,有性慢的,也有不慢不急的有阳刚的也有阴柔的。性格的不同,所带来的就是做事风格的不同,这种性格就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审美取向。不过性格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会发生相反的变化。比如董其昌和赵孟頫、文征明的书法风格以及颜真卿、王铎以及魏碑的那种雄强风格的书法就是两种风格的极致,而王羲之的书法基本上是众美兼具。


二是文化修养有关。文化修养丰富,其审美观也越高雅,越有文化味,文化的修为,同样会带来审美观念的不同,然后绝对审美取向。

三是书法的风格的审美取向,也会影响甚至左右一个人的审美取向的形成。如我选欧、颜、柳、赵四家中的任一家书法,临摹学习至精熟,书法家的性格融入作品中形成的审美取向,就会影响我们,有意无意的去模仿这风格并由此带来性格的变化,性格的变化又影响着书法风格的成形。


更多情况下,书法的风格是在自己临摹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固然,风格的形成与上述三条有关,这种审美取向会左右书法风格的形成,但关键还是我们在书法的临摹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也与临摹学习的水平与深度有关。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学好书法。首先就是在选定一家以后就基本上决定了一个时期亦或阶段的审美风格的取向,技法成熟后,自己的个性中审美毫无就会和师法对象书法作品中的审美性格融为一体,由此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书法风格的形成即有作者本人的因素,也有师法对象影响的因素。不过一个人一生中书法风格大多数都在不断变化的。如颜真卿早中晚年的书法风格就变化非常明显。书法风格的变化除了与上述有关也与年龄阅历书法技法、理论娴熟度有关,所以往往是人书具老,方得炉火纯青之境,书法的风格也达到成熟的境地。


翰墨书道


这问题很难回答,就谈下我个人的陋见了——

学了书法后,由于每个人的习性、和对书法的理解不同,于是,每个人也有明显的特征。

所谓的习性,在我看来是中性词,它受个人的性格、审美、握笔姿势等因素影响;

习性,有丑的一面,有美的一面。能被大众,尤其是书法爱好者接受,并喜欢的习性,那也是书法风格的一部分;

宋徽宗能创造出铁划银钩的“瘦金体”,又何尝不是他的习性,和个人理解所致?

但是,瘦金体的风格太强,可以欣赏、玩味,却难以实用,尤其是作为硬笔。这也是瘦金体难以流行的一个原因吧。

更多的是每个人对书法的理解不同,所形成的个人风格。比如——

看到庞中华的字:宽松、隶意,这是他的风格。这是庞中华临的魏碑较多缘故。

田英章的字:老辣遒劲、扛肩较大。田英章练的欧楷,欧楷扛肩力度都很大,这也影响到他的硬笔风格。


荆霄鹏的字:自然、流畅,适合日常书写。这正是他对硬笔行书的理解:气韵流畅、结体自然。

所以,每个人的习性不同、书法审美不同、书法功底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行书一点通


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每一个书法家的终极追求。历史上有成就,有影响的书法家,无一例外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什么是风格?通俗的理解,就是个人不同于古今的,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书界常说的“区别率”,“差异化”,“陌生感”。

书法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确实是个大课题,自知学识浅薄,不敢妄言,以免贻笑大方。就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几点认识,算是作答。

1.风格从历史变迁中形成。

“笔墨当随时代”,不是一句时尚的口号,而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帖学系统来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当一种书法风格形成并成熟,就由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了,后世只有另辟蹊径,寻找新的不同于前人的表现形式,就形成了代有不同的书法风格,出现了代表这一时代书风的代表人物。

2.书法风格从不同的书学思想和书学理念中形成。

比如王献之认为章草和他爹王羲之的书风不够宏逸,劝说‘’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变体‘’。而有这一书学思想的王献之身体力行,《初月楼论书》说王献之‘’改右军简劲为纵逸‘’,‘’尽变右军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洒,不主故常‘’,创立了豪放浪漫的外拓书风。

比如宋人苏轼提出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米芾提出的‘’书须有体势乃佳‘’的书学思想,并开创了有宋一代书法新风;

比如清中晚期,民国初的抑帖扬碑的书学思想,开创了碑帖结合的一代书风。

3.风格从法源的不同选择中形成。

几千年的书法遗存,书法的不同风格丰富多彩,并不是人尽皆知的几个代表人物能够囊括无余。远处不说,近现代的碑帖结合大家邓石如,赵之谦,何绍基,于右任,都是碑帖双向掘进取法,才成一代大家;郭沫若取法徐渭,卓然名家,林散之取法国画用墨法,人称当代草圣。取法方向不同,书法风格自然不同。

4.风格从书法家的不断摸索,探究,集证,判断,修误,经历曲折和终于明晰方向后并加以完善其表现形式中形成。

5.风格从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和不同个性中形成。

书法史上有一种现象,凡是朝庭官员的书风,都趋于俊朗流美,规矩方整;凡是方外人士和社会地位不高者,大多豪放野逸,无拘无束。比如有名的颠张醉素。

井底之见,欢迎批评指正加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答主书法作品

答主书法作品

答主书法作品


快乐书法营


关于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看法,仅各位书友供参考之。

有人写了一辈子的字,最终也没能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就当下书坛上比较活跃的人来说,真正形成自己书法风格的也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他们不注重书法风格的训练,加之没有文化支撑,个人修养不到家,有的是学书法的动机不纯,等等。就是以上原因导致某些人学习书法多年才不能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的。

上图为舒同先生的书法作品。

其实,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并不难,就看学书者用心不用心。现在,我给各位网友一个建议和立场,请大家试一试吧。

上图为启功先生书法作品。

学书法须临帖,这是大家公认的。那么,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作(当然,有的人临帖只是在汉字享受快乐,陶冶情操)。怎么去创作?这要有一个过程。下面就谈谈这个过程。初学书法者,先慎重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碑帖,最好选古人的名碑名帖,书体自己,喜欢就好。选帖,就是选学习书法的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就是下功夫临摹这个碑帖,并反复的摹临;对临;摹临;对临。当把帖上的字临摹到七分形似和神韵时,逐渐融入自己的三分个性,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了。当然,临帖达到七分像是很难很难的,巧妙的融入自己的个性也很难很难的,但这毕竟是个形成自己书法风格的正路啊!不按这个路子走,怎么才能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呢?学书法,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更是难之又难的事啊!如果容易的话,学书之人不都成书法家了。如果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学书法,肯定能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舒同,启功,欧阳中石,张海,张继,卢中南和“二田”等书家,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有的学书之人,不想深入临帖就想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深入临帖是必须的,但这还不够,在深入临帖的同时,还要读帖和不断领悟所临碑帖的书法精神,还要加强字外功的训练,还要注重自己书德的修炼,先学做人,再学写字,浮躁之心应弃之!名利之心应弃之!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形成自己书法风格的基础,否则,自己的书法风格是极难形成的,即便是勉强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了,那你的书法风格也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上图为欧阳中石先生书法作品。

上图为张海先生书法作品。

上图为卢中南先生书法作品。


(上图为张继先生书法作品)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各位朋友参考。如果大家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书法的风格是一个人的多方修为形成的,如从政从商从军从文……每种职业的磨练都会在人身上形成气质,从而通过书写这一行为流露出来。典型如颜真卿:官至鲁郡开国公,忠君爱国,书法风格严整刚健而圆润丰满。赵孟頫因身世故,一生谨慎,其书法风格笔画清秀结体端正。王羲之书道奇才,书法风格笔势流动,变化多姿。梁武帝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来形容王右軍笔法风格。书法之风格,不必在书写上去強求,它除了与生具来的天性外,还得求助于后天的多方修为。








林庆逢358


喝了口酒,趁晕乎劲上来答个题。风格这东西玄之又玄,由基因自带、社会环境、家庭氛围、个人习性、文化修养等组成,最关键处入门时学的谁的字。下面细分展开诉说。

  1. 基因自带,有的人一手漂亮的江湖体。我甚至见过一个学历很差女人,写得一手好字,隐隐带有王羲之的一些笔画。问她跟谁学的,她说上学时就写成这样,没人教过。感觉怎么好看怎么写。让人无语的不是字好,还自带章法。像我这种笨人,练了好久,一写整篇就担心对不齐重心。

    这是我昨晚写的,接个电话继续写时,王羲之变孔明了。不过读着还挺溜。
  2. 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如果在出生在官宦家庭,比如王羲之他过着衣食无忧、一掷千金的奢华生活,那么一旦爱上书法,必然会比较优秀。充足物质、悠闲生活、美女书法老师、及其他各种因素决定了他成为一个伟大书法家。前提是他爱好书法。而且自信到不接受超越,并且做到了,除了他儿子有点不服。

    老王这个茂字我脱贴就写不像,别提了。如果我爸是李刚的话,可能还有机会写得哼好点。别说拼爹是过时的,有钱写字都任性,任性里透露出辨识度:潇洒、飘逸。
  3. 个人习性、文化修养。有的人学过美术,对黄金分割、透视、色彩平衡感等,很多艺术的细节都深入了骨髓。还有的人工作需要手写字好看,习惯被逼出来了。这些人文化人哪怕是后来才学书法的,他们都会优势巨大。当然开始比基因好的人会有点差距,但书法家往往出自这些人。他们的字往往有出处,又有自己辨识度,是天赋加努力的风格。
    比如田英章家学不错,字形来自欧楷,又按自己审美观创了独特的字体。不要小看他拉得一手好二胡,那就是艺术天分。绝对对书法有很大影响。现在很多人对田楷存在争议,但不要忘了他的田楷有年头了,不是现在程序员们都能创造出“小米兰亭”。田楷是有一定贡献的。
  4. 当然我们学书法最好系统一点,想学谁的行书,就学谁的楷书,最好不要串。别学着欧楷想着王羲之,保持垂直度,切记!!!
  • 我就是个失败的典范,东一榔头、西一锤,成了“杂家”。只能当字渣跪了。

真小人笔录


笔者认为-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我想你的问答应该是个人书风的形成)

一是-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个人的审美性格相关,在这个方面对个人来说还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例如,你非常喜欢米䒥的书法作品,并持之以恒的学习米蒂的笔法,你的书法就要受到米芾的影响,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

二是-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你的个性有很大的联系,在同样学习一个字帖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写出来的书风肯定是不一样的,男女之间写出来的书法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书法风格这与个人的经历是紧紧相连的,你的人生经历揭示着你的书法风格的走向,比如说例1.颜真卿因亲人被害死,而作出了名扬天下的《祭侄文稿》;

例2.“书圣”王羲之就因为家族发生变故,因此成就了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例3.一代文豪苏轼,其官场与事业上屡受打击,在闷闷不乐时写出了书法大作《黄州寒食帖》,以示解忧发泄自己的怨气。

笔者总的相信-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应该顺其自然和书风的延续。

谢谢大家!

插画-来自笔者的一组书法作品。





祥禪


书法风格所指书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书家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多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深究其原由,如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是建立在实用汉字的基础上的。它的艺术表现,顺应其特定的形状、格式,并充分发挥书家的艺术匠心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书家个性气质及审美趣尚对书法的作用。这是先天的基本性格与后天学识、修养共同用于艺术风格的形成,所谓“风格即是人本身”。 书法史上诸多大家便是如此,如苏东坡、米芾、颜真卿、柳公权、徐渭、董其昌、二王、赵孟頫等等

再者,形式表现技巧及工具材料。在形式技巧上,书家在学书过程中所取法的碑帖、老师的直接教导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书家所选用的工具、材料则直接作用于作品风格,如用狼毫笔作书,易表现出刚健、挺拔,而用羊毫笔书写,则线条柔韧、柔中寓钢。

书法作品,既反映了作者的个性风格,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反映着这一时代书法风格的共性特征。










伍寅书画


书法家们的风格各异,王羲之书法风格: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运流水。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结构方正,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又如赵孟頫书法风格: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此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那么书法家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和创作者的心理特征,环境因素,能力水平,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已经习惯等都有关系。

另外情绪对创作者也至关重要。情绪与艺术创作关系甚为紧密,书法创作所具有的抒情功能是艺术创作主体的心灵写照。陈绎曾的《翰林要诀》中指出:“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所以,在书法的创作中,一旦个人情绪的融入,即可通过对线条的质感,力度,气韵,节奏等创作因素的控制而实现抒情,使其作品形神血肉兼具,出神入化。


墨缘怡情


书法风格的形成笔者认为不外乎三点!

一、既然说书法风格笔者理解应该是传统路子扎实的一路,不应是当下丑书或网红体一路,究其原因没法过多评论。既然是说前者那么在作者一路临池的过程中自然有帖或碑的味道,其风格已有一二。这些会伴随书家一生!作品风格总是能透露出这些!

二、有了扎实的的基础后便是创新精神,书家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可墨守。这就和作者气度 眼界挂钩了!所以善书者定是喜欢艺术文化,没有这些滋养做基础肯定是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么就是乱画一类!

三、书家性格和生活习性!如米芾 怀素 张旭等这些历史大书家个性鲜明。这一方面不做过多阐述一两句话不易说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