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历史: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他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埃斯勒本,2岁那年举家迁往曼斯费尔德。父亲汉斯·路德当矿工,靠租用领主的三座小熔炉起家。马丁·路德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宗教教育。1501年春,他进入当时德意志最著名的爱尔福特大学,在1502年秋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505年,又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受到反对罗马教皇的世俗思想的影响。

话说历史: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后不久,22岁的马丁·路德不顾亲友的反对,进入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希望通过苦修让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行。1512年,他获得维登堡大学的神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的一名教授512~1513年间,他逐步确立了自己“因信称义”的宗教学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善功业教会的权威。这一学说一反天主教的救赎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和僧侣阶层对社会的统治权。

德意志当时深受罗马教皇的盘剥,每年都要向教皇上缴30万古尔登(当时的一种货单位)的教税,1517年万圣节前夕,教皇又派人到德意志大量兜售“ 赎罪券 宣称只要交钱上帝就会免除其罪行,马丁·路德对教皇的做法常不满,于是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堡卡斯尔教堂的大门上。

话说历史: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在《论纲》中,他痛斥教皇史售“ 券”的做法,提出“信仰那鲜即可得”的原则,反对用金钱 的方法。《论纲》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人民对教权至高无上的细和反对,点燃了德国宗教改革的火焰,使路德一时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代言人,1519年,罗马教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这场大辩论,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源中的一次重大转机,1520年,为了更加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马丁·路德写了一系列文章和小册子,发表了被称为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园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这年6月2日,教皇颁布勒令希望马丁·路德能在60天内撤回《九十五条论纲》中的41条,否则就开除他的教籍,路德不为所动,公开把教皇的勒令付之一炬。

1521年,路德参加了由德皇召集的沃姆斯帝国会议。

之前,友人曾劝路德不要前往,担心他会惹来杀身之祸,但路德使沃尔姆斯的魔鬼有如房顶上的瓦片那样多,我还是要坦然前往,“在100多名萨克森贵族的伴随下,在沿路凯旋式的迎送行列中,路德到达了沃尔姆斯。他义正词严地为自己申辩,得到沃尔姆斯全市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他在会上郑重宣称:“我坚持己见,决不反悔!”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德皇无计可施,只好放了路德,但代表教皇开除了路德的教籍。

话说历史: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为了避免遭到教会的迫害,路德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的德文翻译工作。

1525年,42岁的路德与一位叛逃的修女波拉结婚,以实际行动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发起了挑战。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面世了,在书中,路德恢复了早期基督教民主、平等的精神,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他还把自己“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主张加入其中,成为基督新教的主要教义。此外,他翻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分裂的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话说历史: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1546年2月,路德因病去世,被葬于维登堡大教堂墓地,享年63岁。他死后 他所创立的基督新教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