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明明给的是爱,带来的却是伤害?

为什么父母明明给的是爱,带来的却是伤害?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父母皆祸害”,这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控诉父母在自己身上所做的恶似乎罄竹难书,父母假如看到了这些表达,不知道会不会吐血,他们会说,我明明是爱孩子的啊,怎么在孩子眼里,我却变成了魔鬼?

武志红老师在《为什么家会伤人》这本书中给出了许多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行为或者问题的背后,都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下流行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的问题,有些道理。但更准确地说,孩子出现的问题其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或许你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是你无法满足的,这样的错位,让彼此都感受不到爱,而是相互的伤害。

为什么父母明明给的是爱,带来的却是伤害?

1

小何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因为经常离家出走,谎话连篇而被爸爸妈妈带到了咨询室。走进咨询室,小何的爸爸就开始数落儿子的不是,说他行为习惯不好,经常说谎,而且还很懦弱,动不动就哭。在家里稍微不顺心就离家出走,东躲西藏,让父母都着急上火。

小何的爸爸说因为儿子的问题,他把经营多年的的公司都给关了,全身心地在家里陪儿子,他对儿子是非常关心的。因为小何是自己的唯一的儿子,又是家中的长子,他希望儿子能够学业有成,长大后有出息,因此对儿子有着很高的期待,平常对儿子也就比较严格。

小何说爸爸对自己很严厉,如果达不到爸爸的要求,就会对自己发脾气。处于青春期的小何其实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爸爸从来都不听他的,认为他非常不听话。每当与爸爸发生激烈的冲突时,小何就选择了离家出走。

小何的举动让爸爸几乎崩溃,爸爸妈妈每次找不到他时,一方面非常着急,另一方面又非常愤怒,儿子这么不争气,还这么不听话,爸爸就难免对小何说一些非常难听的话,比如,有本事你永远不回来,你怎么还不去死呀?类似这样的话,让小何非常地伤心。

这样一个家庭,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深深的爱,另一方面又看到孩子对于父母控制的反抗,家庭成为了两个男人之间没有硝烟的战场。父亲想用自己以为对孩子最好的方式来控制孩子,孩子则是你越想抓住我,我就越想逃离。

当小何在控诉父亲那些“恶毒”的语言时,他泪流满面,让人看得心疼。爸爸似乎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他也曾经想过要改改自己的脾气,忍住不发火,可是小何后来居然变本加利,离家出走变成了一种常态,爸爸压抑下去的火气一下就又窜了上来,让这个家庭难有宁日。

为什么父母明明给的是爱,带来的却是伤害?

2

小何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为分离做准备。而父母在潜意识中对于孩子的离开是非常焦虑的,他需要去做点什么,让孩子不要离开。所以父母需要对孩子严加管教,让孩子一直处于一种无能的状态中,这样孩子就没有能力离开。

另一方面,父母经常会以“都是为了你好”为名去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小何的父亲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他排行老二,从出生顺序来看,老二经常是处于一个被忽视的位置,他需要通过表现好、很乖等讨好的方式去获得父母的关注,而他的学习成绩当时却并太好,这成为了他内心的缺憾。当然,现在他已经无法完成过去的愿望,他对于自己其实是有些失望的。终于有了儿子,儿子可以替代他完成他未完成的愿望,所以,儿子的荣耀就是父亲的荣耀。

可是很不幸,儿子并不能按照父亲的愿望去行动,儿子有自己的人生。他说,他并不想让自己的学习特别的突出,只要保持个中等成绩就好了。我们看到父亲和儿子在目标上的差异。其实,我们无法用自己的期待去绑架孩子的人生,因为每个人都渴望为自己而活。

为什么父母明明给的是爱,带来的却是伤害?

3

作为假如父亲可以退后一步,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孩子,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主,并且相信孩子可以管理好自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得到缓和。

假如父亲尊重孩子的选择,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给他尝试的机会,即使在父亲看来并不正确,也给儿子试错的机会,这本身就丰富了孩子的人生体验。没有人不会犯错,重要的是在错误中成长。

假如父亲总是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真正欣赏孩子身上的与众不同,孩子或许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被父亲贴上“行为不良”的标签而自暴自弃。

假如孩子遇到挫折时,父亲能够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讽刺和打击,甚至批评与指则,孩子则会变得更加勇敢,有勇气去探索外部世界,并且对世界始终保持好奇,也就有能力去挑战更大的困难。

为什么父母明明给的是爱,带来的却是伤害?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现问题,是家庭中的每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假如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孩子的问题可能就自然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