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由“民”从“军”的大不列颠“城堡”们

1949年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两岸对峙的局面,原本同气连枝的手足袍泽就此隔海相望。有多型海军的姊妹舰艇也被迫经历骨肉分离,在各自的阵营中重新披挂后隔着海峡彼此虎视眈眈的扼腕相煎,其中原同属“城堡”级驱潜巡航舰的人民海军护卫舰“广州”号、台湾地区海军两栖指挥舰“率真”号和巡逻炮舰“德安”号最具有代表性。

三姊妹的前身为著名的“城堡”级驱潜巡航舰,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更加著名的“花”级驱潜巡航舰的基础上加以放大强化而成的一型护航舰艇,船型继承了“花”级的民用捕鲸船型船体,并且针对“花”级速度慢、装备差、恶劣海域机动能力差的缺陷进行了改良。虽然沿用了“花”级的艏楼船型,但延长了艏楼的长度(艏楼占舰体的长度由“花”级的二分之一多一点增加到三分之二左右),将舰首柱内倾角度加大,增加舰首船壳板外飘角度,舭龙骨长度也相应增加,有效的改善了恶劣海况的抗浪性能。得益于舰体空间的加大,“城堡”级的武备也比“花”级增强不少,配备了比“花”级性能更好的雷达、声呐以及攻潜利器“乌贼弹”(“花”级苦于空间有限只能装威力较小的“刺猬弹”),在保留了舰首的1座102毫米BL.MK IX舰炮作为对海火力外另配备有6-10座20毫米“厄利肯”机关炮(其中有两座为双联装)作为对空和速射火力,除了“乌贼弹”外还有一座发射深弹的“Y炮”(备弹15枚)和1到2条舰尾深弹滑轨。16.5节的最大航速和以10节巡航速度能航行9500海里的最大航程(这个指标是“花”级的两倍有余)足够胜任大西洋的护航任务,是一款性能并不先进但却廉价实用的优秀反潜护航舰艇。

第一艘“城堡”级“弗林特堡”号(HMS FLINT CASTLE K343)服役的时候已经是1944年,大西洋上潜艇和反潜舰艇之间的厮杀的高潮阶段早已过去,曾经肆虐大西洋的德国海狼U型潜艇已经被盟军的反潜力量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另外众多的专用反潜舰艇诸如“江河”级、“黑天鹅”级的陆续服役,捕鲸船出身的“城堡”级在反潜舰队中的地位显然就不如“花”级服役那会重要,相比“花”级那多达267艘的庞大建造数量,只有92艘被下达了订单,最终只有42艘建成服役。随着战争结束,这批原本民船出身、舰龄普遍不足两年的新舰还具有不错的民用价值,所以从海军退役后大多出售给民营航运公司作为商船使用。

走进中国的“城堡”们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惨重的损失,除了舰船几乎丧失殆尽的海军外,轮船招商局、民生公司等民营轮船公司也损失了其名下的绝大部分商船,亟待补充新船的中国海军和中国民营轮船公司们也很自然的把目光聚焦到这些船龄新,航速快且数量大的退役军舰上。最终,凭借着美国的贷款,有四艘曾经在皇家加拿大海军中服役过的“城堡”级军舰以每艘24万美元的价格落户中国。

由于接收的“城堡”级各舰船龄短,动力充沛,配有雷达及导航设备,且船体虽宽于同体量的军舰却窄于同体量的商船,所以能在保持足够适航性的前提下获得远比普通客轮高的航速,适合改成快速客轮,因此这四条“城堡”都被改造成沿海快速客轮。

“蒂尔森堡”号(HMCS Tillsonburg K496),取名自加拿大安大略省蒂尔森堡市。原英国皇家海军“彭布洛克堡”号(HMS Pembroke Castle),1944年7月17日完工于弗格森船厂,1946年2月15日退役,9月5日售与轮船招商局,改名为“大经”(Ta Ting)。投入天津-上海航线作为快速客轮后改名为“秋瑾”(Chiu Chin)。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蒂尔森堡号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秋瑾轮

“奥兰治维尔”号(HMCS Orangeville K491),取名自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达弗林县治所在镇。原英国皇家海军“海丁汉姆堡”号(HMS Hedingham Castle),1944年5月10日完工于亨利-罗伯船厂,1946年9月5日退役并售与轮船招商局,改名为“大统”(Ta Tung)。投入津沪航线运营后改名为“锡麟”(Hsi Ling)。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奥兰治维尔号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锡麟轮

“鲍曼维尔”号(HMCS Bowmanville K493),取名自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的工业城市和湖港。原英国皇家海军“纳尼堡”号(HMS Pembroke Castle),1944年10月8日完工于皮克斯吉尔船厂,1946年2月15日退役,9月5日售与轮船招商局,改名为“大纯”(Ta Shun)。投入津沪航线后改名为“元培”(Yuan Pei)。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鲍曼维尔号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元培轮

“亨伯斯通”号(HMCS Humberstone K497),取名自加拿大安大略省亨伯斯通湿地。原英国皇家海军“诺汉姆堡”号(HMS Norham Castle),1944年4月12日下水于英格里斯-波特豪斯船厂,1945年11月17日退役,1947年售与私营福民轮船公司,改名为“大纶”(Ta Wei)。受招商局三船的影响,该船也改为快速客轮投入津沪航线,改名“万里”(Chang Cheng)。不过该船于1948年在成山头海域触礁沉没,所以不属本文写作范畴。

1946年4月下旬,招商局所属的三艘“城堡”级经过改头换面投入津沪航线的运营,每旬(十日)对开三班,由于最高航速能达到16节,从上海到天津之间700海里的航程普通客船要用时85-90个小时,而这几艘“城堡”级却只需要50个小时即可,所以即便这几条船的船票价格较他船船票价格高出不少,但仍是生意兴隆、一票难求。

为了适应快速客轮身份的需要,“城堡”们自然要接受一番“军转民”的大整容方可完成“华丽转身”,拆除所有军械只是第一步,原“城堡”级艏楼上的甲板室,半开放式舰桥,格子主桅等设施全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分三层的阶梯状甲板室结构,一层甲板室长度最长,约占舰体三分之一,将烟囱也一并“包”了进去,推测为头等舱所在;二层甲板室位于一层甲板室前部,长度减半,开有多扇住舱舱门和相应的舷窗,推测整个甲板室为船员住舱;二层甲板室顶部前半部设有封闭式驾驶室,两侧伸出延伸到两舷的“航海飞桥”结构,方便航行过程中的通观,驾驶室顶部设有露天平台,上有探照灯和罗经,为全船观察之最高点,视野颇佳,只是在外观上呈现出重心较高,头重脚轻的不稳感觉。

作为一条能载客三百多人的客船(头等舱A、B两级设客位152人,三、四等普通舱设客位196人),50小时的航程里出恭是个不小的问题,因此在艏楼末端两舷盖起了两条厕所,外舷用船壳板封闭,也开有相应的采光舷窗,这使得船体在外观看上去有艏楼被再度延长,几乎延长到舰尾的感觉,其实延伸出的那一块是厕所的位置。

本着充分利用,不浪费一寸空间的航运经营理念,船体前部被改造成了货仓,能载货200吨,为了方便将货物从货仓中提出,在前甲板原102毫米主炮位的位置安装了一根带着两根吊杆的桅杆,在舰体后部艏楼甲板室末端的位置亦安装了一根高度相当的单棒式桅杆以方便安装海上航行至关重要的无线电天线设备。

身份转换为客轮后,三条“城堡”皆都脱下了灰色的“军装”,换上了和平时期商船客船常用的维多利亚式黑白黄涂装,船体施以黑色,在艏楼下部沿着船尾的船壳上沿刷上了一道白漆,船体两舷中上部的船壳上刷有白色楷体的中文船名,船首两舷亦刷有小号的中文船名并在下方位置再刷威妥玛拼音的英文船名。上层建筑施以白色,烟囱、桅杆和风筒施以黄色,烟囱顶部被漆成黑色,这种涂装颇有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华贵之气,为“军转民”的“城堡”们增色不少。

除了以上共同的改造内容外,招商局所属的三条“城堡”级还有各自独一无二的外观特点:“秋瑾”轮只有两根桅杆、而“元培”轮和“锡麟”轮在驾驶室后部还竖着一根装有航海雷达的小型单棒桅,构成三根桅杆的布局;“锡麟”轮在船首加了一道和栏杆等高的防浪舷墙并刷上白漆,成为辨认该船的重要“身份标志”;元培轮一层甲板室向船首延伸了一块,形成一个新的舱室(这个舱室在日后“元培”轮改造成“广州”号的时候成为天然的B炮位基座)。因此,面对现存的“锡麟”、“秋瑾”、“元培”轮的照片,只要掌握了以上各船的独有特征,普通人也能不通过侧舷的中文船名而能容易的分辨出这三艘外形颇为相似的轮船。

“元培”新生,叱咤“广州”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北、华北和中原皆被解放大军席卷,津沪航线已无法运营,解放军陈兵长江北岸,国民党政权危如累卵,为了将紧俏物资抢运出大陆,包括“锡麟”、“秋瑾”、“元培”三船在内的轮船招商局沿海客货轮船队都被国民党海军征用,利用其速度快的优势加紧将黄金、美钞、珍宝、文物等贵重物件以及要员和家属从上海抢运台湾。在此期间,“元培”轮遭遇台风受损,虽万幸没有沉没,但却损坏严重,不堪航行,时值解放军百万雄师已攻破长江防线,一路摧枯拉朽的攻往上海,时局已不允许“元培”轮再进行修理,遂将该船弃置在金利源第三码头。随着上海败局已定,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已开始同解放军代表接洽商讨率部投诚事宜(笔者的外公梁佐华在刘昌义率部投诚过程中起到了联络和牵线的作用),船队再留在上海已无安全保障,1949年5月27日,“锡麟”、“秋瑾”二轮带着招商局的沿海客货轮船队启航离开上海直航台湾,就此和祖国大陆永别。

损坏严重的“元培”轮在金利源第三码头被新生的人民政权接收,此时该船的处境已相当不妙,舱底积水已达一人多深(约摸2米左右),已处于半沉状态。但对于急需舰船保卫海疆的新中国而言,原本就当过军舰、满载排水量1500吨左右的“元培”轮是不可多得的庞然大物。因此,经上海市航业界职工联合会组织人员抢救脱险,“元培”轮被重新浮起,送入江南造船厂维修,新生的“元培”轮成为同样新生的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的一员,舰种被重新划为“护卫舰”,“元培”轮就此重新披挂成为军舰而成为“元培”舰。

1950年春,“元培”舰被修复,华东军区海军遂着手对其进行重新武装,按照一般的说法,“元培”号是直接用购自苏联的枪炮进行重新武装,但根据人民海军早期军舰爱好者何德发老先生提供的1950年时期的“广州”号服役照片进行比对,笔者意外的发现1950年的“元培”号上装的并不是苏式舰炮,而是日式舰炮。联想到同时期修复的“八一”号即日后著名的“南昌”号护卫舰上亦是日式舰炮的事实,笔者得出结论,此时苏式舰炮应该还未到货,为了不至于让军舰“赤膊上阵”,只能用库存的日式舰炮先行武装,以期尽快形成战斗力,担负起保卫海疆的重任——亦可见当时新中国海防的迫切需要。

重新成为军舰的“元培”号外貌又一次发生改变,商船时期的涂装被蓝灰色取代,又在其基础上刷上了迷彩,前后两根高大桅杆被拆除,驾驶室后部带着导航雷达的单棒式小桅杆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并在一层甲板室末端的位置新竖起一根单棒式后桅,三层式上层建筑连同伸出至两舷的飞桥结构也予以全盘保留,只是在驾驶室顶部的露天指挥台上和烟囱后部的一层甲板室顶部各新增了一座日式测距仪,用以给安装在舰首原102毫米主炮位置和艏楼延伸舱室顶部的两座日式中口径主炮提供射击指示和参数;副炮由数门小口径单管机关炮担当,当时人民海军手中缴获的小口径机关炮有美式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美式20毫米“厄利肯”机关炮,日式96式25毫米机关炮为最多,另有为数不多的德造“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和意造“布莱达”20毫米机关炮。通过对一张这一时期解放军人员“元培”舰前主炮前拍摄的照片判读比对后,笔者确定机关炮的身份为:日制96式25毫米单管高射机关炮。数量推测至少为5门,其中1门位于主炮后的B炮位平台上,2门分别位于驾驶室两侧凸出的航海舰桥上,构成一个“品”字形炮群,原有的四对吊挂小艇的吊艇架后部的两对被撤下,有2门25毫米炮推测安装在吊艇架撤除后空出来的艏楼甲板末端两侧的船舷边。

经过对日式舰炮炮罩的比对,笔者确认了主炮型号为日制大正十年式45倍径单管120毫米高平两用炮。适合装备于不足千吨的小型水雷舰艇上,被广泛使用在日本海军小型水雷战舰艇以及二线作战舰艇上充作主炮,日本投降后民国海军接收了一批该型舰炮用以装备自己的舰艇,为数不多的扛过八年抗战的“永绥”号长江炮舰上原先配备的两门日式大正3年式45倍径120毫米平射舰炮就被换成了两门大正十年式炮,该舰参加了林遵领导的第二舰队起义,但不多久就沉于国民党空军的报复性轰炸。虽被打捞出水但因损伤过重被判定失去了修复价值,然主副炮应该被卸下保养至可用状态备用,“元培”舰上的这两门大正十年式炮应该就是原属于“永绥”的主炮(该型炮尚存一门至今,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元培”舰正是以这样的状态加入人民海军,站起了保卫海疆的第一班岗。

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长江草鞋峡江面,华东军区海军举行成立一周年庆典暨军舰命名授旗仪式。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林遵宣读命名命令,司令员张爱萍授命名状、军旗、舰艏旗。“元培”舰被命名“广州”号,编入华东军区海军主力第六舰队。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广州号1950

重炮加身,战火洗礼

日式舰炮由于老旧、又无炮弹供应保障,所以只能是权宜之计。随着订购的苏制舰炮陆续到货,作为华东军区海军主力舰的“广州”号的再次改造已势在必行。1951年2月-3月期间,“广州”号驶入江南造船厂,进行了她一生中的第三次改造。

两门苏制B13型130毫米舰炮将日制120毫米炮替换了下来,两门美制MK-22型76毫米高射炮(来自租借法案援苏物资库存)被加装在后桅杆和电讯室之间的甲板两舷,两门苏制70-K型37毫米高射炮被并列安装在舰尾。两门72K型25毫米高射炮呈中线分别安装在B炮位和主桅后部的甲板室顶部,单棒式主桅杆被替换成三脚桅杆,并在桅杆半高的位置加装了一个带有探照灯的瞭望平台,同时日式测距仪和探照灯也都被苏制产品取代。

由于全面换装了苏械,人民海军官兵对此完全陌生,所以在1951年至1953年底的两年时间里,“广州”号一直处在训练状态,直到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东北边境战争阴云缓解,装备米格15比斯喷气战斗机的海军航空兵第二师进驻宁波机场,使得东部沿海有了空中保障,早已摩拳擦掌的“广州”舰终于等来了实战的检验。

作为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的主力舰艇,“广州”号先是参加了1954年4月28日爆发的第一次菜花岐海战,率“瑞金”、“兴国”炮舰(原美国陆军381型小型沿海货轮),“开封”号护卫舰(原“花”级驱潜巡航舰“苜蓿”号)与国民党海军“信阳”号驱逐舰,“太康”号“太和”号护航驱逐舰及一艘永字号扫雷舰激战,总共发射了88发130毫米炮弹,命中“信阳”号一弹;其后又5月16日爆发的第二次菜花岐海战,协同第六舰队旗舰“南昌”号、护卫舰“开封”号、“长沙”号(原日制第二号型海防舰)夹攻国民党海军“太和”号,同“南昌”号一起共向敌舰发射了146发130毫米炮弹,也取得一发命中。两次海战让国民党海军领教了130毫米重炮的威力,使之再也不敢像之前那样肆无忌惮的横行大陆沿海,却也暴露出人民海军麾下那些重新修复的老旧舰艇航速普遍不足,无法有效追击、扩大战果的弊端窘境。

这也是“广州”号参加的两次实战,应该说表现并不算出色,命中率欠佳,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官兵当时训练未精的因素外,“广州”号本身的捕鲸船体型并不算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并不适合130毫米舰炮的火力发挥,曾有在舰上服役过的水兵回忆道:“一开火震耳欲聋不说,震动的哪哪都颤”。射击环境恶劣,平台不稳,命中率不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广州号1953

似乎觉得两门130毫米舰炮的火力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广州”号很快又回到江南造船厂进行第四次火力改造:

这次改造的力度颇大,船体和上层建筑也进行了不小的改动:客轮时期艏楼末端延伸出的厕所被全部拆除,恢复了“城堡”级军舰原来的舰体外观,从艉楼末端延伸出来的甲板室也被“砍”掉了一多半,从而空出了尾甲板的主炮位,三门苏制B-13型50倍径130毫米舰炮分别被安装在舰首的A炮位、尾甲板的Y炮位和艉楼延伸甲板室顶部的X炮位,构成了前一后二的主炮布局;三座双联装B-11型37毫米机关炮分别安装在艉楼末端两侧和舰首的B炮位;原本“包”着烟囱的艏楼甲板上的一层甲板室被分割,烟囱的下半身重新“露”了出来,紧挨着烟囱的前半段一层甲板室末端两侧新建了两个半圆形平台,各新装一座70K型37毫米单管高射炮;两挺苏制“达什科43”型12.7毫米机枪被安装在登舰梯附近的两舷艏楼甲板上;驾驶室两侧伸出的航海舰桥被大大截短,仅仅和二层甲板室外沿齐平;“元培”舰时期的两座单棒式桅杆也全被拆除,换上了一座高大的三脚式主桅和一座较低的三脚式副桅,主桅上有两层瞭望平台,顶层的瞭望平台上安装有苏制航海雷达以及两根鞭状无线电发射天线,后部的副桅顶部亦有两根相同的天线,围绕着副桅根部新设了一座独立的舱室,推测为无线电收发室。三门130毫米重炮,8门37毫米机关炮,2挺12.7毫米重机枪的“超豪华”火力配置,使得改造完毕的“广州”号一跃成为华东军区海军火力最为凶猛的军舰。虽然此时“广州”号已将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的旗舰位置让位给了“南昌”号,但并不影响该舰在舰队中绝对主力的地位。自然,这种火力的提升不是没有代价的,由于武备重量猛增而主机没有任何的改动,所以最高航速从16节降到了14节。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广州号1961

随着“广州”舰的船体日趋老化,过重的上层建筑和武备导致“广州”号的重心不稳的问题日趋凸显。1963年,挺过三年困难时期、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后,海军就将“广州”号送回船厂进行第五次改造,以解决上述问题。

X炮位的130毫米主炮被卸下,原来的位置由一座61式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苏制B11机关炮的国产化版本)取代,武备重量过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另外在尾部甲板上增加了四座БМБ-2深水炸弹发射炮以增加本舰的攻潜能力,原直角三角形三脚式主桅被一座新的、较轻的等腰三角形的三脚式主桅取代,航海雷达也随之更换,鞭状无线电天线亦被“弧度-K”无线电测向仪取代,后桅的高度也被截短。改造后的“广州”号的原有重心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广州”号继续在海军中服役,承担保卫海疆的重责。1968年,“广州”号将舷号由“212”改为“53-602”以纪念毛主席1953年6月2日视察该舰的日期,成了海军中不多的几艘拥有荣誉舷号的军舰。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广州号1968

隔海峡相望的姊妹

被裹挟去台湾的“锡麟”和“秋瑾”轮也于1950年6月29日被当时缺乏军舰的国民党当局强征入伍,在基隆船厂加装武器改造为巡逻炮舰交付国民党海军服役,“锡麟”轮改名为“德安”,舷号81;“秋瑾”轮改名为“高安”,舷号80,可以说是和海峡对岸的“元培”舰同年再度披挂。改造的内容和“元培”舰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根高大主桅杆被拆除(“高安”号保留了“秋瑾”轮的后桅杆,并在驾驶室后部新竖一根和“锡麟”轮一样的单棒式主桅;而“德安”号则在一层甲板室末端和“元培”舰类似的地方安装了一根三脚式后桅),驾驶室两边的航海飞桥被拆除,但客船的船体结构连同加盖的厕所都被完全保留(“德安”舰甚至连“锡麟”轮时期的舰首防浪舷墙都予以保留,成了区别“德安”和“高安”二舰的重要外观特征),这使得二舰上的住舱条件较别的军舰高出不少,军官个个都有单间,而士兵也能住上2-4人、内有书桌、衣柜和双层钢丝床的小间,巧合的是:二舰的主炮也和“元培”舰一样选择了日制大正十年式45倍径单管120毫米高平两用炮,足可见两岸中国人打断骨头连着筋。

副炮则完全美式化,一座美制MK22型50倍径76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安装于艏楼延伸甲板室末端顶部加装的圆形炮位里;一层甲板室前端加盖一座延伸平台形成“B炮位”,安装一座美制40毫米“博福斯”单管机关炮(有资料说是一座双联装同型炮,但笔者比对两舰的历史照片后确认是单管机关炮);烟囱前部的一层甲板室顶部加装一对外端和船舷齐平的耳台,各安装一门美制20毫米“厄利肯”单管机关炮。另外,“德安”舰在尾部76毫米炮前部新建了一个新的甲板室,但具体用途待考。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高安号1950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德安号1950

由于日式主炮不能保障弹药供应,且副炮的配置显得十分单薄,无法面对人民海军极具威胁的高速鱼雷艇,“高安”和“德安”二舰亟待强化火力。两门美国驱逐舰上广泛使用的MK30型38倍径127毫米舰炮取代了“德安”舰的大正十年式舰炮。虽然在射程上远不如过对岸姊妹“广州”号上的苏制130毫米炮,但在射速上却能大大超过之。当然了,该炮的后坐力也不是这捕鲸船出身的船体能够承受之的,“德安”舰参加的几次和人民海军的海上作战行动中每每开炮都会将全舰的灯泡震碎大部分,经常导致全舰一片漆黑的窘境。而“高安”舰上的日式舰炮却保留到了其改成两栖指挥舰的那一刻。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率真号1955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德安号1968

二舰强化副炮火力的改造程度也不相同:

“德安”号的“B炮位”原本沿中线布置的40毫米炮位变为并列炮位,在后部尾炮前的甲板室顶部也增加了一处并列炮位以及相应的射击指挥仪的阵位,这使得40毫米机关炮的数量由一门变为四门,一层甲板室顶部又增加了一对耳台并加装了两门20毫米机关炮,后桅两侧的船舷也安装了两块挡板,形成了一对简易炮位,亦安装了两门20毫米机关炮。总共有40毫米机关炮四门、20毫米机关炮六门。

“高安”号没有改动“B炮位”的布置,依旧保留着那门沿中线布置的40毫米机关炮,在尾部甲板上安装了一对呈“8”字形的圆形炮位,安装有另两座40毫米机关炮,新增的20毫米机关炮位置和“高安”舰相同。总共有40毫米机关炮三门,20毫米机关炮六门。1955年3月1日,为了“纪念”于1954年8月12日在国防部参谋总长任上突然离世的前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将舰名改为桂永清的字“率真”,编号也改为“11”。用途也从巡逻炮舰转变为两栖指挥舰,为了适应新的职能,“率真”舰又进行了一次改造。

由于已经不需要承担一线作战的责任,舰首的那门老掉牙的大正十年式舰炮总算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二门MK22型76毫米50倍径高平两用炮,后桅杆前的甲板上竖起了多根高高的鞭状指挥天线以适合其指挥舰的功能,这也是该舰一生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变脸。

同途殊归三姊妹——两岸海军“城堡”级舰“变脸”记

率真1968

“城堡”们的结局

岁月不饶人,“城堡”们的生命也渐渐的走向终点,在“广州”号得到“53-602”的荣誉舷号的1968年,海峡对岸的姊妹“高安”号和“德安”号在当年4月15日一同退役,不久就在拆船厂双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在人民海军中服役的“广州”号得益于精心的维护,生命力比海峡对岸的两姊妹旺盛得多,虽然也是日益老化,面对新服役的01型“成都”级护卫舰显得老态龙钟(曾发生过01型护卫舰比“广州”等老舰晚一个上午启航而能早好几个小时抵达演习区域指定锚泊地的情况),却顽强的服役到1974年才光荣的退出人民海军序列。

根据笔者统计:“蒂尔森堡”成为“秋瑾”再成为“高安”最后成为“率真”的过程总共“变脸”四次;“奥兰治维尔”成为“锡麟”再成为“德安”的过程总共“变脸”三次;“鲍曼维尔”成为“元培”再成为“广州”的过程总共“变脸”五次。频繁的变脸也是这三姊妹多舛命运的缩影,笔者努力用自己的特长从外形上还原了这些军舰的“变脸照”,亦是笔者的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