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享殿前墓道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至聖林門樓,俗稱二林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石象生群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隆冬孔林深處

孔子從尼山出發,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周遊列國、顛沛流離中度過。孔子身前沒能成為風雲一時的政治人物,也沒有機會真正實踐自己的理想。但生前身後兩重天,在孔子去世多年以後,他卻超邁絕倫,成為至聖先師,他的思想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融入了中國人立身處世的血液之中,長期影響著我們的文化性格和民族性格。至聖林是聖人孔子的長眠之所,也是千百年來,無數帝王先賢們的朝聖之地。

關於生與死,《列子·天瑞篇》記載了一段孔子的著名對話:“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子貢曰:“然則賜息無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壙,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遊於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為狂蕩之人矣。又有人鍾賢世,矜巧能,脩名譽,誇張於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為智謀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與一不與一,唯聖人知所與,知所去。”讀完這個故事,“行人”“歸人”的生與死的比喻,讓我內心感慨萬千。人總是要安息的,死亡問題,從人類誕生之日就產生了,與人類一樣古老。生死問題是哲學最重要的問題,是人生終極價值的追問。如何對待死亡涉及你怎樣對待生命。一個人的生死觀是其人格特徵的最高體現。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曲阜北門上仰聖門門額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大林門至聖林門額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橋門額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後碑元代篆書“宣聖墓”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五十三代衍聖公墓碑,已移入碑刻博物館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林深處橡樹林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死”言論不算多,但觀點十分鮮明。我整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條:

1、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篇》)意思是,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2、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篇》)意思是,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3、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篇》)意思是,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4、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篇》)意思是,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5、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進篇》)意思是,季路問怎樣去事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6、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篇》)意思是,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篇》)意思是,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8、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篇》)意思是,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孔子深刻關注人的死亡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只有知道了生的價值才能知道死的意義。孔子一向主張要積極努力地生,人只要能把生的道理了解透徹,那麼面對死亡也就能無所畏懼,心安理得了。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死生有命。孔子強調要“知命”,因為只有知道了“命”是怎樣一回事,即認識到人的能力的界限,才能不計較現實生活中的成敗、得失。“知命”是為了“安命”,最終就有了“樂天知命”的達觀。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在行仁的過程中,人們將不知老之所至,死亡已經遠離我們的視野。孔子還說“殺身成仁”,生命可以超越死亡達到了不朽,生時積極有所作為,面對死亡威脅時,重視氣節勝過生命,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孔子說孝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的喪禮是建立在仁禮統一的基礎上的,喪禮並不在於形式本身,而在於喪禮社會意義,他的慎終追遠,重視祭祀,影響著中國人對“孝”的認識和實踐。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曲阜的“三孔”,我最傾心的就是孔林了。四次到孔林,有兩次是全園徒步穿越,一次是半程徒步,一次是電瓶車繞園而行。孔林,本稱至聖林,位於山東曲阜城北1.5公里處,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後,其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孔林是世界上延時最久的家族墓地,墓葬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孔林佔地3000多畝,林牆周長5591米,墳冢10萬餘座,墓碑4003座,古建築116間,歷代石像、石儀85對。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曲阜古城北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北門城樓及甕城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北門外城牆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曲阜城北門到孔林前的"至聖林"坊之大道,道兩旁均為柏樹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文津橋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文津橋至萬古長春坊之間的神道(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文津橋至萬古長春坊之間的神道(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及東西碑亭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精美雕刻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是六柱五門高規格牌坊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側立面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側立面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北向面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北向面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萬古長春坊細部

曲阜故城北門,仰望古城,斑駁的城牆,巍峨聳立的城樓,氣勢恢宏而滿目滄桑。城門洞上方鐫刻有“仰聖門”三字,字體遒勁有力,據說是明代胡纘宗所題。由城門而入,回望城樓,又有一匾額“延恩門”。一個城門,怎麼會有兩個名字?到底哪一個才是它真正的名字呢?明代嘉靖修築的曲阜城牆有五門,正南為仰聖門,東南為崇信門,東為秉禮門,西為宗魯門,北為延恩門,每個城門上都建有城樓。至於仰聖門石額何時從南門遷移到了北門,真正的原因為何卻沒有記載,或許早就淹沒在了歷史的深處,成了一個謎。為了表達對聖人的敬意,第一次去孔林我和兒子是出仰聖門步行前往孔林。孔林的神道有三段組成,最南的一段就是曲阜城北門到孔林前的"至聖林"坊之大道,有1266米長,道兩旁均為柏樹。道中段有橋名曰“文津橋”,平地突起。過橋北行,有一座精緻的石質牌坊,坊額上刻“萬古長春”四字,是中國著名的牌坊之一。

“萬古長春”坊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是曲阜現存最大、最精緻的石牌坊。此坊六柱五門,飛簷起脊,三層橫樑,房頂呈瓦壠狀。明間兩石柱前後各浮雕兩條盤龍,再外兩石柱只有上部各雕一條龍,最兩邊的柱上部各雕一隻立鳳凰。明間額枋南面雕雙龍戲珠,北面雕雙獅戲球,次間均雕雙鳳朝陽,梢間前後雕雙龍戲珠。明間枋前後均雕二龍戲珠,兩次間雕雙鳳朝陽,梢間雕一條行龍,花板兩面雕祥雲、瑞草等圖案。坊額刻於明間花板上,正書“萬古長春”四個大字,筆勢沉厚,字體端莊。石柱前後用石抱鼓,鼓上浮雕石獅子,兩側面上分別浮雕龍、鹿、牡丹等圖案。此坊矗立於神道上,更顯得雄偉精美。在“萬古長春”坊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碑亭。東亭內立《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碑》西亭內立《闕里重修孔子林廟碑》。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林大林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的神道(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的神道(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二林門門樓

過了“萬古長春”坊,再前行就是至聖林門,也叫大林門,始建於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大門牌坊為明代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添建,清雍正年間改稱“至聖林”。清康熙年間重修。坊木質結構,四柱三間三樓綠瓦頂,坊明間花板上雕“至聖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禎七年(1634年)雕鐫的石獅一對。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又是一段神道,長360米,兩側整齊排列著蒼檜翠柏,兩旁圍以紅牆。神道盡頭為孔林二門,門額石刻篆書“至聖林”三字,系清雍正十年(1732年)敕修。二林門是門樓式樣的。也有石獅子一對。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橋坊(南向)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橋坊(北向)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橋(中拱橋)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橋(東平橋)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橋(西平橋)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河(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河(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河(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洙水河(冬)

進了二林門就算是真正進入孔林了。左轉前面就是洙水橋,過橋就是整個孔林的核心孔子墓地。孔林中有一條東西橫貫的小河,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洙水河。洙水是周代為排洪護城而興修的人工小河。但它流經孔子墓前,傳與聖脈攸關,故稱譽它是“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聖水,並將其與泗水並稱“洙泗”,作為孔子思想發祥地的代稱。洙水河上建有三座橋,左右皆為平橋,中間一橋為單孔石拱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洙水橋。洙水橋的南側、孔子墓軸線的最南端,有一座精緻的石坊,這就是“洙水橋”坊。此坊四柱三間,石質,四柱均為沖天八楞式,柱頂各有圓雕石獸,獨角披麟,仰天蹲座。明間額坊雕刻“洙水橋”三個正書大字,二次間均淺刻二龍戲珠,造型簡樸莊重。此坊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山東巡撫陳鳳梧建立。正面刻有“大清雍正十年重修”字,是把原年款除掉後刻上的,有明顯的痕跡。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入口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享殿前的神道(自南向北)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享殿前的神道(自北向南)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享殿前的神道稽兩側的神獸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享殿及殿前的翁仲(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享殿及殿前的翁仲(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移至孔伋墓前的宋代翁仲

洙水橋坊到孔子墓前享殿是孔林中的第三段長200米的神道,不僅有兩排古樸蒼勁的柏樹,還有孔林現存最早的一套石儀,是孔林當墓門至享殿甬道的四對巨型石雕,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這組石儀,為宋代雕立,兩兩相揖分立於甬道兩旁,在蒼蒼的快柏之下,更顯得肅穆威嚴。華表,與孔林內另一種帶雲板的不同,直插雲端,是入“天門”的標誌。文豹,形象如豹,垂長尾生雙翼,傳其性情溫順,笑容可掬。甪端,也是想像中的一種神獸,頭生一角,肋生雙翅,臥伏於地,引項長嘯。傳說甪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孔子周遊列國時,有它拉車,既是很好的謀士,又是很好的翻譯。孔林享殿甬道上原是一對宋宣和見間雕刻的翁仲,清雍正帝重修孔林時,嫌其體小不夠壯觀,與甬道的望柱、文豹、甪端等其他石雕也不協調,現巍立於此的是雍正時重雕的,比宋時的高大許多。原來的宋刻翁仲被移到了孔伋墓前,雕刻精緻,十分傳神。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子貢手植楷亭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子貢手植楷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駐蹕亭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前甬道,左側是三座駐蹕亭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至聖先師墓(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至聖先師墓(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南為其孫孔伋墓,墓葬佈局名為攜子抱孫。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子墓西為子貢廬墓處。

享殿之後,有一座灰瓦攢尖頂的方亭,稱“楷亭”。亭內石碑上刻著一棵古老的楷樹,即摹自其南側的“子貢手植楷”。相傳子貢奔喪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於其師墓旁,後成大樹。清康熙間遭雷火,僅存樹樁,後人立碑建亭以示紀念。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欞碑亭,為駐蹕亭,北面綠瓦所復的碑亭是為紀念宋真宗趙恆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間及南面黃瓦所復的二碑亭為 紀念清帝玄燁及弘曆祭祀孔子所建。此三亭即皇帝祭祀駐車之處。亭內尚有當時的石碑。三亭的西邊就能看到有宋代翁仲的孔伋墓了。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墓葬佈局名為攜子抱孫。墓前石碑2通。前碑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大明正統八年立。後碑篆書“宣聖墓”三字,是元代(1244年)所立。孔子墓西的3間西屋為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後,眾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3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石虎(夏)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明墓群石儀石虎(冬)

孔林最集中的墓群大致可分為西部的明墓群和東部的清墓群。跟東部的清代墓群相比,明墓群的密度高,很多帶石儀的衍聖公墓地相鄰,蔚為大觀。在枯黃的橡樹的映襯下,那些石儀更有滄桑的韻味。明清時,禮制規定一、二品官員墓前可立石人、石虎、石羊、石馬、石望柱各一對。故從孔子59代孫、衍盛公起,墓前大多雕立有全套石儀,共八組。59代孔彥縉朝紳,明永樂八年(1410)襲衍聖公,孔公鑑之子,59代是孔林中第一個帶石儀的墓地。60代孔承慶永祚,孔彥縉之子,早卒,明景泰六年(1455)追贈衍聖公;61代孔宏泰以和,明成化六年(1470)襲衍聖公,孔承慶次子;61代孔宏緒以敬,明景泰六年(1455)襲衍聖公,孔承慶長子;62代孔聞韶知德,明弘治十六年(1503)襲衍聖公,孔宏緒之子;63代孔貞幹用濟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襲衍聖公,孔聞韶之子;64代孔尚賢象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襲衍聖公,孔貞幹之子;65代孔衍植懋甲,明天啟元年(1621)襲衍聖公,孔尚坦之子、孔貞寧(孔貞幹之弟)之孫、孔聞韶的曾孫。65代孔衍植和其父孔尚坦的墓地連在一起,有石儀兩組。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於氏坊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鸞音褒德”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儒宗在唸牌坊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清墓群石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清墓群石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清墓群石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清墓群石儀翁仲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清墓群石儀翁仲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清墓群石儀石馬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林綠蔭深處的殘碑

清墓群,有石儀八組,外加新修的一組。在清代墓地與明代墓地交界處有一座氣派的墓地,屬於孔毓珣,墓前有石供案、石鼎、石瓶各一,石儀1組,石門坊1座。在神道南端兩旁建雙御碑樓,石刻清世宗表彰孔毓珣聖旨,碑額雕滾龍。碑亭已倒塌,石碑於1986年修復。他不是衍聖公,但在有清一代裡是官位最高和官聲最好的一位。清代衍聖公中,墓地最氣派的是72代孔憲培養元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襲衍聖公,孔昭煥之子。其墓道最長,也最寬,墓前有孔林唯一的牌坊,於氏坊。於氏為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元配夫人,清朝乾隆時大臣于敏中之女,傳為乾隆之女。死後朝廷循例派官員御祭,並特敕在墓前建坊,祭文刻在坊心正面,背面書“鸞音褒德”四字。是很少見的沒有改建過的木製牌坊。邊上是73代孔慶鎔陶甫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襲衍聖公,孔憲增(孔憲培之弟)之子,邊上應該還有74代的墓地,但匆忙間沒有發現。由於氏坊往東沿林中大道分佈都是清代衍聖公的墓地。67代孔毓圻鍾在,清康熙六年(1667)襲衍聖公,孔興燮之子,墓前還有孔林中唯一的御碑亭;他的墓和其父親和兒子聯在一起的,66代孔興燮墓居中,孔興燮起呂 清順治五年(1648)襲衍聖公,孔衍植之子;68代孔傳鐸振路 清雍正元年(1723)襲衍聖公,孔毓圻之子。這墓葬形式有點類似孔家前三代的做法。不遠處是69代孔繼濩體和,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追贈衍聖公,孔傳鐸之子。在道路轉彎處便是76代孔令貽清光緒三年(1877)襲衍聖公,民國1914年封衍聖公,孔祥珂之子,他是最後一個埋在孔林的衍聖公,墓前的石儀是1995年現代的作品。再前行就是70代孔廣棨京立 清雍正九年(1731)襲衍聖公,孔繼濩之子。他墓前的石儀正好排列在道路兩側,還有一座儒宗在唸的牌坊橫跨道路。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尚任墓

說實話,孔林裡的歷代衍聖公,來之前我一個都不知道。孔林裡墓,除了孔家前三代的,最熟悉的就是孔尚任,第一次徒步孔林其中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想看看這個孔家最具才華詩人的墓地,衍聖公墓是意外的收穫。孔尚任墓跟衍聖公們比顯得簡樸和寒酸得多,墓前石碑圓首,雕二龍戲珠,碑文寫“奉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立石,墓前只有簡單的石供案。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林橡樹成林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林橡樹成林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橡樹林裡的明代石儀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橡樹林裡的清代石儀

對孔林印象最深刻就是2016年隆冬那次行走。站在孔子墓前,我明顯感覺到了這季節的色彩。孔子墓四周都是松柏,即使冬天依舊鬱郁蒼蒼。但孔子墓牆外面只見滿樹金黃,一大片一大片望去都是。等出了孔子墓園,站在西平橋望兩側那更是蔚為大觀,樹是滿樹枯黃,地面也鋪滿了厚厚的枯黃落葉。據傳,孔子死後,其弟子各從自己的家鄉移來奇樹名木,栽於墓地周圍,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據說,沒有人能將園中的樹木認全。孔林中的松柏居多,橡樹也不少,間以楷樹、皂角等,楷樹又叫黃連木,高大英俊,是珍貴樹種,深秋時樹葉開始變黃,敞開的樹冠遮住一片天空,陽光再從葉片間散下來,光線閃爍,別有一番景色。楷樹多用來象徵和懷念為人師表的人,所以和模木連在一起,就有了楷模之說。在孔子墓南200米處,就有一棵由子貢親手栽種的楷樹,清朝期間遭到雷擊,現僅存殘幹。而這個季節的黃連木的早已掉光了葉子,它們或虯曲或筆直的枝幹,也指向空中。

在這隆冬孔林中,滿目都是蒼涼、肅穆。只有橡木,即使在這萬物肅殺的冬天,還是滿樹的枯黃葉子,據當地人說,一直要到過了春節,這些枯葉才會掉光。孔林中的橡樹有的高達二三十米,樹冠下的天空被撐得很高,看上去開闊遼遠。陽光從上面照下來,金光閃爍。在明墓群四周,是大片大片參天的橡樹林,高大深遠。陽光從南面照過來,一大片像樹葉子連著另一片,清風過來時,枯黃的葉子就跟著晃動起來,使你的眼裡金光亂動。沿林中道路西行,不斷見到高大的橡樹林出現,一陣風過後,金黃的像樹葉子飄飄而下,密時更為壯觀,恍惚間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感覺。有時候風小,靜靜望去,一兩片像樹葉落下來,葉片乘著風,也承受著風,橫向輕輕搖擺,像是一片脫落的羽毛,慢慢地落進地上的樹葉中,不動了。橡樹根處,多有巨大的樹瘤,疙裡疙瘩,摸上去硬朗如石,光滑無比。據說是橡樹為了防止蟲蟻爬行蛀咬,在進化中生出的一種本領。我在一棵橡樹前默立許久,從樹瘤盤錯的根部,順著黑色的樹幹向上,枝幹多了起來,粗壯的橫幹伸出很遠,上面長出更細一點的枝條來。再往上,橫生的枝幹越來越多,整個樹冠平著展開去,就形成了一棵大樹獨有的空間。它們和這裡的其他樹一起,站在這裡,從來沒有移動過,和那些有名無名的墳墓一起,經歷著這裡的春夏秋冬。每個人都是一棵樹,而孔子無疑是一棵最大的樹。

孔子安息地:至聖孔林

孔林外神道上夏日納涼的祖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