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權力場》中說魏徵六姓家奴,見風使舵,是這樣嗎?

阮景東


如果按跳過幾次槽就是幾姓家奴的標準來講,那麼現代人三姓家奴以上的比例也應是相當大的。

魏徵最初在武陽郡丞元寶帳下為官,後在瓦崗翟讓手下,在李密殺死翟讓之後又跟著李密混,李密失敗之後,跑到李淵手下,之後,魏徵被竇建德俘虜,在竇建德手下做舍人,在李世民擊敗竇建德之後,魏徵到了李建成手下,在李建成死後,魏徵最後到了李世民手下,官居執政大臣,後世為千古直臣。可以看出在這期間魏徵確實跳了六次槽。作為一個文人臣子,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儘自己的力量輔佐自己的主子,但奈何主子不給力,魏徵能有什麼辦法,畢竟那時是一個亂世,一個人要保全自己,誰又能說他做錯了呢?

而與之形成反面教材的呂布則不同,呂布起先跟隨丁原,為了赤兔馬,千錠金子以及一個將軍的頭銜,殺死丁原,投奔董卓,後為了貂蟬幫著王允殺董卓,呂布為利為色弒主,所以後人稱呂布為三姓家奴。由此可見,魏徵與呂布的“跳槽”有著本質的不同。

所以並不是跳過幾次槽就是幾姓家奴,而更重要的是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跳槽的動機來定。


柒月楓很涼


您說的這本書我沒看過,剛剛百度搜了一下,看了下簡介,感覺應該不錯。起碼簡介中說的明朝是比較客觀的,我想我會先讀一下吧。

另外您說的魏徵,我第一反應就是貞觀年間的宰相。明朝也有個叫魏徵的名人嗎?恕我孤陋寡聞了,確實不知道。

歷史中反覆易主的人不少,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遺臭萬年。單從換東家這方面不好評價,還是要綜合考慮吧,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字。過度的忠誠,可能就是愚忠了,可能就是狹隘的忠誠了。對一人忠誠,導致生靈塗炭的人,不會被後世稱頌;每當有利益衝突便翻臉無情的人,被稱為喂不熟的狼,也會被後世所不恥。


途牛山小旋風


抱歉,這本書沒看過。不過歷史上有這種人,例如三姓家奴呂布,反覆無常,背主忘恩;近代有倒戈將軍,朝秦暮楚,今日義結金蘭,明曰橫刀相向。根性不定的人,就是你身邊的定時炸彈,不定點清除,明日必遭其害!

曹公不有言乎,養壞人如養鷹,飢之則附,飽之則揚。官場職場的領導可要注意了,莫上陰人的當,不養白眼狼。


連理枝江


這就跟管仲是一樣的道理。知道自己有治國,平天下之才,怎麼會甘心隨便死去呢。好好留著自己,等待時機,再找個好主人,把自己賣了不是更好。中國歷史這樣的人物多的很。每個朝代都有這樣的人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