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代名相魏徵,為什麼下場那麼慘?

國聞雜談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題主所問的“一代名相魏徵,為什麼下場那麼慘”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周星馳在《唐伯虎點秋香》電影中的臺詞:

唐伯虎欲進華府,假裝賣身葬父,此時來了另一位賣身葬全家的也想進華府,於是兩人在華府門口比慘。石榴姐問唐伯虎:“你有什麼比他更慘的,快說出來啊?”

唐伯虎說:“我……這……你看我這幾天沒有剪指甲,裡面全是黑泥,難道這還不夠慘嗎?”

魏徵的慘從何來?

魏徵在歸順李世民之前都不怎麼被重視,瓦崗的李密不採納他的建議,太子李建成也不聽他的勸告,完全是一種懷才不遇的狀態。

懷才就像懷孕,時間長了總會被人發現。但要把才華展現出來,就必須要有一個知遇之人,李世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後,質問魏徵當初為什麼要向李建成提出把自己調到外地的建議,魏徵還昂首挺胸地說:“太子要聽了我的話,今日也不至於如此!”

李世民看魏徵可以啊,絲毫沒有害怕的意思,而且確實也是一位有能力的人,於是就把給他安排了詹事主簿的工作。

魏徵跟了李世民可謂是如魚得水,他以帝師的身份時刻提醒著李世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所提的建議基本上都被李世民採納,而且給他的封賞也不少。甚至民間傳說,魏徵不但被人間的皇帝重用,還被玉皇太帝聘為“監斬官”。(以下為民間故事)


傳說貞觀年間,長安乾旱無雨,龍王變成凡人來到民間視察,在路邊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想戲弄一番。他問算命先生什麼時候會下雨?下多少?算命先生都給算出來了,龍王開心了,因為下雨是龍王說了算,於是就要打賭,想砸算命先生的招牌。

戲弄完算命先生後,龍王開心的回家了,他前腳剛踏進龍宮,玉帝的傳旨童子就到了,要求龍王降雨,降雨日期和雨量與算命先生說的完全一樣!龍王傻了,這下玩大了,為了保住面子,龍王把雨量改了,因此而抗了玉帝的旨意。

玉帝非常生氣,決定要把龍王的頭砍下來!龍王聽到要斬自己的消息非常害怕,他跑到李世民面前喊救命。李世民納悶了:“玉帝的事我管不了啊?你找我有什麼用?”

龍王說:“玉帝安排的監斬官是魏徵,只要你在斬我的那個時辰拖住魏徵,我就能活命。”

李世民答應了,到了要斬龍王的時候,他就找魏徵下棋,這樣魏徵就脫不了身。誰知魏徵趴在棋盤上睡了,在夢中把龍王給斬了!


魏徵就是這樣一位大臣,深受唐王李世民的重視,而且病死後還追贈其諡號,送葬的時候李世民召來文武百官一起相送,還親手刻了碑文。魏徵的一生真的不慘!

結束語

魏徵死後,因為侯君集和杜正倫謀反事件而牽涉到他,李世民下旨砸了魏徵的墓碑,還解除了魏徵長子魏叔玉與新城公主的婚約。不過事後李世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有點過激,又重新給魏徵立了新的墓碑。

魏徵的下場一點都不慘,反而是有個很好的善終。


水煮汗青


功高不振主,他範記了


汪會宇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魏徵(580——643)因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一生諫諍多達數十萬言,諫議五十次,奏疏十一件,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是其他大臣難以倫比的。


魏徵效力唐太宗17年,因病去世後,唐太宗非常傷心,為此廢朝五天,追贈他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並下詔厚葬,這恐怕是皇帝對大臣的最高禮遇了,然而魏徵對家人的遺言是喪事從儉,其妻裴氏只用小車送魏徵的靈柩出城,這更加上讓唐太宗敬佩,唐太宗召文武大臣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以示表彰。

生前魏徵以忠侍君,死後唐太宗以禮待臣,這本是君臣關係的一段佳話,然而不久發生了一起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侯君集因協助太子謀反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侯君集和杜正倫正是魏徵推薦的,魏徵還說他們有宰相之才,唐太宗懷疑魏徵和他們是一夥的,不死的話,也有可能參與謀殺,所以,一怒之下,命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以發洩心中的憤怒,並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魏徵的下場並不慘,這一切都發生在他入土以後的事了,唐太宗只是推倒墓碑,也沒將他挫骨揚灰,只是取消兒女婚約,也沒對其家族有所傷害,當然這一切都是因為事情查清後,太子的謀反與魏徵無任何關聯,二年後,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損失慘重,又想到了魏徵,他想,如果魏徵在,一定會犯顏直諫,阻止這次遠征,於是又重新為魏徵立了墓碑。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在魏徵跟隨李世民之前,其實他的經歷也算比較坎坷的,魏徵的家世較好,他的家族屬於書香門第,但是從小他的父母就過世了,後來魏徵只能去當道士,在隋朝末年,元寶藏開始起義,他知道魏徵是一個有學識的人,就將魏徵帶在身邊給自己出主意,元寶藏當時和李密之間的很多信件都是由魏徵親自寫的。後來李密收了元寶藏,隨後魏徵就成為了李密的人,他負責做參軍,在李密降唐後魏徵跟隨李淵。

從之前的這些經歷看來,雖然不能說是順利,但是每一次魏徵都跟對了人,這也許就是魏徵聰明才智的體現,他後來還被李建成任用過,在玄武門之變後,魏徵遇到了對他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人,他就是李世民,也是魏徵後期一直跟隨李世民治理江山。魏徵這個人不僅有智慧,而且也非常耿直,所以李世民將魏徵留在身邊是有很多用意的,一方面魏徵可以給他出主意,一方面魏徵敢於直言納諫,避免李世民犯錯誤,所以李世民將魏徵稱之為明鏡,還認為有魏徵在身邊對於江山治理十分有益。

魏徵雖知道皇權的至高無上,但是卻一直沒有改變自己耿直的本性,他對朝廷對李世民的忠心耿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會在必要的時刻提醒李世民。例如有一次李世民在宮中賞燈,看到所使用的茶具杯盞都是陳舊的,所以李世民一氣之下將負責此事的總管革職處分,魏徵得知後,馬上就勸誡李世民,宮中不可以過於奢侈,他還將隋煬帝的事例加以佐證,後來李世民聽了魏徵的話,重新任命了那位總管,此事就此了結。

李世民當時還讓魏徵監督朝廷上的關隴集團以及山東貴族,魏徵領命後居然舉薦了兩個人,希望李世民重用,而這兩個人都和這兩個集團有關,其中杜正倫就是山東貴族出身,侯君集是隸屬於關隴集團的人物,魏徵認為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希望李世民可以重用他們,李世民雖然聽從了魏徵的話,可是後來這兩個人居然和太子李承乾走到了一起,並參與了謀反。當時魏徵已經離世,李世民思前想後認為魏徵和太子謀反有關,畢竟他所舉薦的兩個人都參與了謀反事件,李世民盛怒之下將魏徵的墓碑推到,這個墓碑上的文字據說還是李世民親手刻下的,沒想到魏徵作為一代忠臣居然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


歷史課課代表


魏徵的下場都算慘的話,那長孫無忌、李善長、李斯等算什麼?豈不是慘不忍睹了。

魏徵的結局已算是人臣中比較好的啦,雖說不上頂尖的,但也算是上等的了。想想看,能在去世的2年後,依然讓李世民說出“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這樣的話,魏徵的結局能差嗎?



雖然在魏徵死後的那一年,因他舉薦的侯君集、杜正倫兩人涉嫌謀反,導致李世民對他有所懷疑,懷疑魏徵是侯君集一黨的,從而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並推倒了他為魏徵所立的紀念碑。

先不說,李世民做的也就僅限於此,對於魏徵死後所追贈的司空、相州都督,“文貞”的諡號,及入凌煙閣等這些封賞都沒取消。且在第二年,李世民就重新為他立了紀念碑,還讓人以少牢之禮祭祀他。



要知道“少牢”可是隻有諸侯、卿大夫才能享用的祭祀規格,僅次於帝王用於祭祀社稷的“太牢”,從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對魏徵後來並無記恨之心,而是實實在在的厚待。

所以從種種跡象可以看出,魏徵的下場並不慘,相反李世民對他也是厚待的,對他的後世子孫也是不錯的,他的兒子魏叔玉後來就坐上了光祿少卿這樣的高官。



其實當年李世民之所以會取消婚約,之所以會推倒魏徵的墓碑,完全就是一時之氣巴了。他不敢相信自己最為信賴的魏徵,會與侯君集等人反他,會跟那些亂黨是一夥的,所以他很憤怒,也很氣惱,於是一起之下就做出瞭如上所說的那等作為。

而後李世民在證實魏徵與此時無關後,不久他就立刻醒悟,為魏徵查新立碑,因示恩寵。



如李世民自己所說:“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就是李世民如此欣賞的魏徵,他的結局就註定不會悲慘,而魏徵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註定他將名垂青史。

正如李世民給予魏徵的諡號“文貞”,“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愛君忘身近“貞”,二者並優,廢一莫可,故曰文貞。”,如此忠心的魏徵,又擁有如此功勞的魏徵,輔佐李世民治理出了“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魏徵又豈能得不到好下場呢?



再者李世民可是千古仁君,“善待功臣,虛心納諫”這是李世民最大的優點,縱觀李世民的一生,他從未無理由,或以“莫須有”的理由去殺害跟隨自己的功臣,對於那些因直諫從冒犯他的臣子,他也一概不予追究。所以就是這樣的李世民,他又怎麼不善待那樣忠心的魏徵呢?


澳古說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和一代名相魏徵這兩人絕對是君明臣直的典範,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離不開魏徵的功勞,兩人君臣關係也是傳為了千古佳話,只是魏徵死後李世民卻把他的墓碑推倒,這卻是為什麼?


被李世民喻為明得失之鏡的魏徵是從政敵那得來的

魏徵在隋末唐初先後跟了好幾個老闆,他出生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他的老闆叫元寶藏,元寶藏看隋末天下大亂,就起兵響應瓦崗寨李密,李密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寬是隋朝上柱國,李密因楊玄感謀反受到牽連,被抓後使計逃脫,就此加入瓦崗起義軍,還成了瓦崗軍的老大,元寶藏叫魏徵寫信給李密,李密收到信後看魏徵非常有才,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寨的十條計策,可惜自負的李密不聽,沒有采納。

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只好西逃長安,投奔李淵,魏徵也跟著歸降李唐,隨後自薦去勸李密手下徐世勣(就是李勣)降唐,沒想到和徐世勣一起去李淵堂弟李神通那裡時,竇建德率軍攻打李神通,李神通戰敗,三個人都被竇建德抓了,竇建德看中魏徵才能,讓他當了起居舍人,後來李世民擊敗竇建德,魏徵再次入唐,成了太子李建成的人。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後,又將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5個兒子全部殺死進行滅門,李世民又下令大規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屬,作為李建成主要謀士的太子洗馬魏徵被帶到了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見到魏徵後,就問道:“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魏徵一點都不虛,強硬回擊道:“太子就是性格太過仁慈,不聽從我的建議,才會有今日之禍。”

這要換別人魏徵的腦袋估計就搬家了,可李世民聽魏徵說完卻是哈哈大笑,命人釋放了魏徵,後來下令任命魏徵為詹事主簿,此後又改為諫議大夫!而魏徵在李世民手下更是如魚得水,留下一代名相的美名,在《西遊記》中還被玉帝派去監斬涇河龍王,才有了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


魏徵生前受到李世民的重用,死後為什麼被李世民推倒墓碑?

要說歷代明君不是沒有,不過能象李世民那樣虛心納諫的真沒幾個,畢竟忠言逆耳,人都喜歡聽順耳的話,歷代忠臣也很多,只是敢於犯顏直諫的忠臣下場沒幾個好的,象比干那樣犯顏直諫遇到紂王這種昏君,最後就落了個挖心的結局。

魏徵這個人可以說是個純臣,不管跟誰都會盡心輔佐,在成為李密手下時獻上壯大瓦崗的計策,在成為太子李建成的手下後,看到秦王李世民實力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李建成,多次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要麼殺死李世民,要麼把李世民調離長安,優柔寡斷的李建成不聽,最後被李世民先下手為強,丟了性命還被滅了門。


李世民雖然有殺兄逼父的汙點,卻有著很明確的目標,就是要成為一代明君,為了這個目標非常的自律,只不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魏徵這個有才能還剛正的人就會跑出來對李世民進諫,說陛下你這樣做不對,陛下你那樣不對,李世民這種虛懷若谷的人都被魏徵頂撞的發火,退朝後直嚷嚷要殺了這個老匹夫。

李世民的賢內助長孫皇后在聽說後換上朝服,象李世民表示祝賀,說道:“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怎能不祝賀呢?”李世民聽了後轉怒為喜,之後更加重視魏徵,正因為有了長孫皇后的幫忙,魏徵的正義直諫才這般順利,李世民在被頂撞後從暴怒中能迅速恢復冷靜,接納諫言,創建了“貞觀之治”的大業。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唐太宗李世民為此傷心不已,為此廢朝五天,還把魏徵放到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併為魏徵的墓親自刻書碑文。

然而沒多久魏徵的墓碑卻被李世民下令推倒,並手詔取消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這其中是跟兩個人和一件事有關。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生,在八歲時就被立為太子,深得李世民寵愛,然而李承乾太過叛逆,長大成人後居然要謀反逼宮,事敗後被唐太宗李世民幽禁,李世民對此痛心不已,其中有兩個人捲入太子謀反案中,一個是杜正倫,一個是侯君集,這兩人都得到過魏徵的推薦,暴怒的李世民就懷疑魏徵和侯君集是一夥的。


還有一件事就是魏徵曾經拿自己前後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這時候對魏徵有想法的李世民認為魏徵就是個沽名釣譽的人,“以圖在史書上標榜自己”,李世民盛怒之下就作出了上面的決定。

說魏徵下場很慘倒有點誇張,只是生前和身後遇到的事情反差確實挺大,不過李世民在推倒魏徵墓碑後,冷靜下來也有幾分後悔,只是事情已經做了,要找個臺階才好彌補自己的過錯,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在親征高句麗後,給自己找了個臺階,說要是魏徵在,不會讓我如此魯莽行事,然後為魏徵重立了墓碑!


歷史紅塵


魏徵一代賢臣!命運也順利,那裡那麼慘?


清新的花


魏徵的下場慘嗎?不慘。

魏徵死了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是“登苑西樓,望喪而哭”,在樓上看著魏徵出殯,然後眼淚嘩啦啦地流。

流完了眼淚,還說了句: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歷史上很多皇帝自詡禮賢下士,自詡有容人之量,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像李世民這樣做到這一步?幾乎可以說沒有。

魏徵能把李世民罵得臉紅脖子粗,能把李世民罵得說不出話來,能把李世民罵得幾次三番要把魏徵拖下去砍了,可是魏徵每次罵完了之後,卻總能全身而退,卻總能安然無恙地回家吃飯睡覺。

李世民這樣的胸襟在歷史上也是鳳毛麟角的,恐怕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拍著胸脯意氣風發地說一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他能夠容得下天下人,容得下夷狄,又有什麼理由容不下一個魏徵?

對於魏徵這樣的諍臣、諫臣來說,一般確實很難有好下場,畢竟他罵的是皇帝,得罪的皇帝,皇帝一生氣,小命難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是魏徵並非如此,他是諍臣、諫臣不假,可他卻很懂人心,或者說他很瞭解李世民的為人,所以他也從一開始便以“直臣”的形象出現在李世民的眼前。

魏徵雖“直”,但勝在懂人心,也知道如何“直”。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去見魏徵,責問他為什麼要煽動李建成、離間李家兄弟感情,魏徵怎麼說?他說,李建成如果當初聽我的勸早點下手的話,哪會釀成今日之禍?

魏徵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呢?是李建成這小子傻,聽不進別人的勸,所以才會被你李世民給殺了。

還有一層言外之意便是,李世民呀李世民,你聽不聽得進去勸呢?魏徵的意思當然是,我希望你不要像李建成一樣聽不進勸。

聽得進誰的勸呢?那當然是魏徵的勸。

魏徵這麼一說,不僅讓李世民覺得他是個敢說真話的直臣,還聽出了他的投靠之意,所以改變了殺他的想法,反倒有心重用他。

魏徵之“直”,也“直”在他會借力打力。

他原本是李建成陣營的人,現在李建成死了,李世民不但沒殺他,反倒還要重用他,那李世民陣營裡的“老人”當然會不開心,你寸功未立,憑什麼能夠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所以很不服氣,想要整魏徵。

他們怎麼整魏徵呢?跑去找李世民打小報告,說魏徵結黨營私,可能要圖謀不軌!

李世民聽完了之後也有點將信將疑,畢竟剛剛收了魏徵,信任度還沒那麼高,所以他便讓溫彥博去調查魏徵結黨營私之事。

溫彥博奉了皇命去調查魏徵,當然也不敢怠慢,這兒查查,那兒看看,可是查來查去查到最後查出了什麼呢?“案驗無狀”,沒有結黨營私這回事!但溫彥博在向李世民彙報工作的時候刷了個小聰明,他說:皇上呀,魏徵身為人臣,卻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注意避嫌,從而招來非議,雖說他沒結黨營私,可也應當受到責罰。

李世民一聽,覺得溫彥博說得挺有道理,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要真沒錯的話,這麻煩還能自己找上門?所以讓溫彥博去責罵魏徵。

溫彥博責罵完了魏徵之後的第二天,魏徵來了,劈頭蓋臉一頓“罵”,不帶一個髒字,你一個皇帝不心存公道,老想著揭露我的言行舉止幹嘛?這樣下去會亡國的,你怕不怕?

李世民被罵得臉色煞白,還得向魏徵道歉:我知道錯了。

李世民認錯了之後,魏徵又借力打力地順勢說下去,皇上呀,我希望你能讓我當個良臣,別讓我當忠臣。

李世民一聽又不高興了,你不想當忠臣,難道有異心?所以就問為什麼,忠臣、良臣有什麼分別?

魏徵便說了,忠臣死得慘,良臣才有好下場!你看比干是忠臣吧?死得多慘,國家最後也沒了,空有一個忠臣之名!再看皋陶那樣的良臣,不僅自己得了美名,也為國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多好呀!

李世民聽完,嘿,還真是這樣,於是大手一揮,賞了魏徵五百匹絹。

實際上,魏徵還真沒說出,亂世出奸臣,也出忠臣,但是忠臣的結局往往會慘不忍睹。

明君需要的是良臣,只有昏君才需要忠臣為他擺正方向。

李世民當然是想當明君!

看到了吧?魏徵這老小子雖然是個出了名的“直臣”,可是說起話來那真是一套又一套,總有一套能夠套住李世民。

魏徵很“直”,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他卻懂得如何“直”,每次都能抓到李世民的需求、痛點和底線,所以才能無往不利。

也是因為這樣,魏徵才能在“直”這條路上一走到底,才能為李世民所容。

魏徵也確確實實糾正了李世民的不少錯誤和一些臭毛病,魏徵這個良臣、直臣有力地強化了李世民的明君形象,對於這一點,李世民心知肚明,所以他內心是真正地感激魏徵的,所以才會在魏徵死了之後忍不住哭了一把。

魏徵的結局並不慘,只是因為魏徵將自己和李世民之間的“君臣對話”寫成了書拿去給當時的史官褚遂良,想讓褚遂良將事情記錄到史書之中,讓李世民覺得魏徵是在揭他李世民的短,是在沽名釣譽,所以才一怒之下讓人砸了魏徵的墓碑而已。

不過,後來李世民也後悔了,又趕緊讓人去重新給魏徵立了碑,然後好好祭祀了一番。


寧糊塗


貞觀十七年,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一代名相魏徵病逝,唐太宗李世民為此十分難過,罷朝五日,更是為他親書碑文,率朝廷眾臣前往送葬,從此處看來,魏徵的一生得到善終,怎麼都稱不上是下場悲慘。

魏徵死後,曾被李世民推翻了墓碑,還取消了魏徵的長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新城公主)的婚約。正是如此,網上才有人造謠李世民挖了魏徵的墳墓,魏徵下場悲慘的說法。

而李世民推翻魏徵的墓碑,究其原因有兩點:

其一

嘗密舉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

魏徵曾經秘密的向太宗李世民舉薦過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稱他們有宰相的才能。而魏徵死後,杜正倫和侯君集都因為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而被罷黜及誅殺。

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一個兒子,嫡長子的他十分受李世民的寵愛。

李世民對於李承乾是按照接班人的態度培養的,不僅讓李承乾學著為君之道,更是前前後後派遣了十多位老師去教導太子。而魏徵秘密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李世民也讓他們前去輔佐太子。據《舊唐書》魏徵轉中記載,貞觀十六年,魏徵就曾拜太子太師,雖然那時的太子已經開始不學無術,但李世民還是讓自己最寵信的大臣魏徵前去教導輔助他。


然而長孫皇后去世後,不幸身患腿疾的太子李承乾卻越長越殘,完全偏離了李世民為其安排下的人生軌道,對此李世民十分失望。這時李承乾的胞弟李泰就開始愈發受到李世民的寵愛,而且聰敏絕倫的李泰也早就存有奪嫡之心。

李泰經常在李世民面前不露聲色的講太子李承乾的壞話,這讓李承乾危機感十足。

居心叵測的侯君集就給李承乾出了一個餿主意:太宗玄武門之變奪位,您也可以借鑑這個事情,於是李承乾就侯君集帶著軍隊前去逼宮謀反了。謀反很快被鎮壓,太子李承乾因為李世民的不忍只是被廢,貶為庶人充軍,而直接參與政變的侯君集被誅殺。

而杜正倫雖然是因為在太子面前把李世民交代讓其不能說的話說了出來而遭到罷黜,可據《舊唐書》的記載:“後承乾構逆,事與侯君集相連,稱遣君集將金帶遺正倫。”李承乾派侯君集給杜正倫送過金帶,可見杜正倫也捲入了李承乾和侯君集的謀反。而秘密舉薦杜正倫和侯君集,同時又是太子老師的魏徵自然就受到了李世民的懷疑。


其二

徵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子,愈不悅。

這是李世民生氣的主要原因。

魏徵把自己諫言時,和太宗爭論的一些記錄給了史官褚遂良,而且這一過程是瞞著李世民的。

事後才知道的李世民是惱羞成怒的,李世民十分注重君臣之間的坦誠相待,可是魏徵卻私下裡給史官一下兩人相爭的記錄,這讓喜歡美化自己的李世民覺得不能忍。

於是李世民推翻了自己給魏徵寫的碑,二是悔了自己女兒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

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李世民雖然推翻了自己寫的碑,但是並沒有下令不準魏家人給魏徵豎碑。雖然悔了自己女兒和魏徵兒子的婚,但是還是讓魏叔玉繼承了魏徵“鄭國公”的爵位,而且魏徵兒子的官位都很高。

命馳驛祀徵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

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回朝後,消氣了的李世民又下令把當初推翻的那塊碑重新豎了起來。


疑今察古幾復


說到魏徵,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諫臣,他犯顏直諫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徵一生中跳槽六次,換了六個老闆,而且死後被抄家。

魏徵生於公元580年,祖籍鉅鹿郡下(現晉州市),唐朝著名的賢相,魏徵輔佐李世民創立“貞觀之治”的大業,有“一代名相”的美譽。

魏徵的六個老闆

魏徵祖上是書香門第,因父母早亡,便出家為道士,隋末,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造反,於是把博學多才的魏徵請來為自己出謀劃策,元寶藏寫給李密的信都是魏徵寫的,元寶藏投降李密後,魏徵於是跟了李密,授任為元師府文學參軍,李密降唐後,魏徵又跟著唐高宗李淵混,不久浚縣被夏王竇建德佔領了,魏徵被俘,於是便跟著竇建德干,竇建德兵敗後,再次回到唐朝,成為李建成太子的洗馬,玄武門之變後最終跟著自己的最後一個老闆李世民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一直勸大哥把他調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就問魏徵,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說:如果太子聽我的,就不會有如此下場,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赦免了他。

唐太宗對諫臣魏徵很寬容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任魏徵為尚書左丞,魏徵任職期間,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都全部接納,唐太宗其實很寬容,做了很多讓步。

一次唐太宗的老部下濮州刺史龐相壽貪汙,龐相壽被免職,於是便託人找唐太宗訴苦,說他跟著太宗南征北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於是李世民戀舊將龐相壽官復原職,魏徵知道了極力反對,說這樣怎麼去教育別的官吏?結果李世民把下的令又收回來,搞得滿朝皆知,都知道是魏徵讓他改的。

有次唐太宗到洛陽去,住在顯仁宮,一看宮裡的茶具都是舊的,而且也沒有山珍海味,結果把總管給罷官了,魏徵說這可不行,奢糜風氣可不好,隋煬帝當年勞民傷財的開鑿大運河,結果隋朝二世就滅亡了,唐太宗又把總管給叫回來。

還有次高句麗送來兩個美女,魏徵說不能接受,太宗覺得也對,高句麗送過來兩隻烏鴉,李世民天天想回去看烏鴉,若是美女,那更不想上朝了,於是唐太宗把美女退給人家。

魏徵有次去找唐太宗商量事,唐太宗把玩了一個多小時的鳥放在手裡,魏徵說不可玩物喪志。結果一次魏徵又來找太宗,唐太宗嚇得,把小鳥藏到袖子裡,結果鳥被捂死了。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學無術,魏王李泰越來越受寵,朝廷內外有些流言蜚語,李世民很煩這些議論,對他們說:當今忠誠正直的大臣,沒有人能與魏徵比。於是便派魏徵去輔佐太子,但魏徵以有病為由推辭了,唐太宗卻說有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故,李世民非常傷心,為此停止朝會五天。

忠誠為何沒有好下場,魏徵死後悽慘

唐太宗和魏徵相處融洽,太宗為魏徵送葬時,在宮廷最高處遠遠望著魏徵離去,內心非常傷感,那麼魏徵到底做了什麼讓太宗抄他家呢?

第一、 魏徵作為一名賢臣,清廉、勤勞、能幹這些都做到了,卻沒有做到不跟皇帝爭後世之名,魏徵把自己前後寫給太宗的那些諫辭給史官褚遂良,這件事被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這不是想自己留千古佳話嗎?太宗想魏徵所有的後世之名都是皇帝我賞賜的,還跟我爭千古佳話。

第二、 唐太宗知道魏徵非山東武人,也不是山東貴族,所以就派他監視山東貴族和關隴集團,以此來操控諸政治集團,結果魏徵越權了,犯了大忌。魏徵推薦杜正倫為宰相,而杜正倫出自山東望族,後來魏徵還舉薦侯君集出任武將,侯君集屬於關隴集團。

所以魏徵有聯合東西文武兩大勢力的嫌疑,魏徵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太宗不能容忍,如果這件事暴露在魏徵生前,魏徵也沒有好下場。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與杜正倫參與李承乾企圖謀反一案,唐太宗非常生氣,把侯君集處死,杜正倫流放驩州(今越南)。

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懷疑魏徵和他們是一夥的,本來答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魏徵長子的,後來出爾反爾取消婚約了,人都說君無戲言,想想太宗有多氣吧。後來還跑去把魏徵的碑給推翻了,太宗想親撲其碑,讓你死不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