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罗贯中》读后感


赵永兴 | 小说《罗贯中》读后感


董义全老师,曾经是祁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协会、三晋文化研究会、世界汉诗协会会员。先后挖掘整理著述了《祁县图集》、《祁县名人》、《故乡情韵集》、《可爱的家乡——祁县》、《美丽的家乡——祁县》、《田园儿歌》、《晓义文化图》、《广盛公》、《祁县戴氏心意拳》、《罗贯中》、《王维》等图集和文艺作品。

说起来惭愧,这样一个在祁县文化界德高望重享有声誉的老前辈,我竟然失之交臂未曾谋面,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并引起我的瞩目,是许多年前在《祁县文史资料》上,他写得一篇回忆自己小时候第一次上泰山庙的文章。也许是我对他写得文章感兴趣吧!从此我记住了他的名字,知道他是我县文化界有影响的名人,是郜山脚下古县镇郜北村人。此后,陆续从其他书籍上发现了他的一些书画作品。厉害!是个既能写文章还能绘画的大名人!这是董义全老师留给我最初的印象。


赵永兴 | 小说《罗贯中》读后感


真正让我在心中升腾起了一种崇拜感,是年已八旬的他,以一种“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锲而不舍只争朝夕的精神一连出了两部小说,一部是《王维》,另一部是《罗贯中》。也正是在我读完小说《罗贯中》之后,一个儒雅恭谦、才气横溢、博古通今的董义全老师清晰得出现在我的眼前。

罗贯中,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鼻祖,是著名的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除了妇孺皆知的小说《三国演义》之外,还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等。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巨匠,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3,居然不知道他的祖籍是哪里?多年来众说纷纭,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让人信服的证据,对于他的祖籍的探究与考证,简直成了一团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县文学爱好者温曲村人杨立仁等,用众多实物实证,解开了罗贯中祖籍之谜。罗贯中,这个文学巨匠居然是祁县昌源河畔河湾村人!

对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坛乃至在国外都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巨匠传奇人生的挖掘整理,对扩大祁县知名度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一件幸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董义全老师以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默默无闻地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砥砺前行。


赵永兴 | 小说《罗贯中》读后感


小说《罗贯中》构思精巧、文笔流畅、知识丰富,作者把罗贯中一生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和遗留下来的相关传说故事,有机融入祁县这片历史文化厚重的沃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拍手称绝!可谓是一部包罗万象不可多得的了解祁县厚重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对认识祁县、推介祁县、走进祁县将起到非常好的引领作用;对弘扬祁县名城名街名村名人,进一步提升县域文化品位将形成联动效应;对推动祁县文化旅游大格局的形成起到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有事,我未能亲自去参加董老师的小说座谈会,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吧!

董老师是一个酷爱家乡的人,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熟知脚下这片土地上蕴藏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传说故事。

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带着读者既了解了一代文学宗师罗贯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也领略了祁县的名山大川;如昌源河四季美景、麓台山、四县垴、洞顶山、紫金山、郜山、子洪口南湾舍利塔、白寺岭、九沟、梁村洪福寺、东峪沟顶山庙等等。

二、小说让读者了解了祁县古代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王氏和温氏家族的源流极其璀璨夺目的历史名人,如王氏家族的王允、王凌、王圭、王维、王通、王绩、王皇后、王溥;温氏家族的温彦宏、温彦将、温彦博、温庭筠等等。

三、小说还带着读者畅游了河湾村的罗氏宗祠、贯中故居;古县镇祁奚庙、王维墓;上庄、王贤、塔寺、这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古村落。

四、小说也带着读者聆听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眉大侠》徐良的传奇故事。

在小说中,董老师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烂熟于心的历史文化古建知识,还原了许多淹没在岁月风尘中的文化遗迹。象白寺岭上的白云书院和白云观;洞顶山幽仙寺;塔寺村的古塔;祁县古八景等等。

小说还让读者在赏心悦目的读书过程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填补了许多知识上的空白点。

如文昌爷坐像旁边的两个童子“天聋”“地哑”极其来历;城赵村与历史名人赵襄子的故事;温庭筠《过分水岭》一诗;《水浒》的书名是出自《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还有现在孩子们几乎不认识的布掸子等等。


赵永兴 | 小说《罗贯中》读后感


董老师是一个通晓历史、博古通今、文化底蕴厚重的人。小说中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杂剧、歌赋、对联、楹联、民谣、信手拈来!对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末明初的历史,对《三国演义》《水浒》了如指掌,准确无误!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他写不出这样有底蕴有分量有震撼力的文章来!

董老师的小说充满浓浓的乡俗乡愁乡情,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象小米红薯焖粥;象正月十五闹元宵;象雪花润泽的酒枣儿;象小说开篇的吹“咪咪”;象吃野葡萄、酸溜溜;象八月十五吃毛豆荚;象吃上枣儿喝了水,屁股后面跟了鬼;象喝了和气拌汤闹洞房;象秧歌《换碗》里“上下八洞许子沟,任村胡累北岗头,里湾外湾神堂头”这些村落串起来的哩语,让读者感到特别的亲切,暖人心,接地气。

再让我撷取几段文字看看董老师的文笔和语言特色吧!

“庭院里石榴和桃柳也长出了花蕾,屋檐下燕子正忙着飞来飞去做着自己的窝儿,暖暖的阳光照耀下,院里屋内,春意盎然,显得生机勃勃。”

“道路上的雪和河床里结了冰的地方雪花儿已消的不多了,河两岸和田野里的残雪,在阳光下十分耀眼,树林里松柏树更显得苍翠,落了叶子的树杈上最显眼的是那一个又一个黑黑的喜鹊窝,林中失去了如歌的鸟鸣,只有喜鹊的喳喳声。”

……

“爷爷,观里有神仙吗?”“观里的道长会腾云驾雾吗?”“观里有没有老虎?”……把一个年幼的罗贯中写得天真活泼可爱,活灵活现,符合儿童的语言和心里特点。


赵永兴 | 小说《罗贯中》读后感


再看看小说中这些家乡人嘴边上的方言俗语,犹如一簇簇开在山野的无名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泥土的芳香,既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可读性,又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

“酸枣好吃树难栽,小曲好唱口难开”、“奴儿片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六月连阴吃饱饭”、“麦熟一晌,杏黄一时”、“桃饱杏伤人”、“有雨山遮帽,无雨云拦腰”、“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个帮”、“东虹日出西虹雨,朝霞晚霞都没雨”、“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枣儿核桃,没饥没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人跟种,地跟垄”、“秋后的蚂蚱,霜打的庄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八月十五九月九,想吃好的在后头”、“腊七腊八冻死王八”等等等等。

看董老师的小说《罗贯中》,让每一个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徜徉,尽情地吮吸中浓郁的人文气息!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正如董老师在文中所说得,“你要写他们,先把你当成他们,更要象他们。”董老师把罗贯中的性格特点描写得太恰到好处了,可谓是小说的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罗贯中的性格:“他就是一个书痴、书迷,他全不在乎。任人指点,任人评论,任人贬责,任人讥讽,皆一笑了之,不予理会。久而久之,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形成了习惯。”我觉得这既是罗贯中的性格,同时也是董老师的性格。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了许久,觉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的这一句作结最合适不过。


赵永兴 | 小说《罗贯中》读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