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走西口”與“闖關東”、“下南洋”同為中華民族飽含血淚的悲壯之舉。遷陡、求生、拓荒、經營、互市、多邊聯動……牽涉大半個中國西部和十幾個亞歐國家。影響之大、範圍之廣。精神恆久,後裔猶存,遺蹟遍佈。

著名學者鄭少如女士,創辦“大漠文化藝術中心”,出版《西口文化》、《西口文化研究》等雜誌書籍,開“西口文化學說”先河。跨越蒙晉陝冀甘寧數省自治區三百多單位個人,建立文化網絡,聯通互動。她先後組織了多次“重走西口路”活動,每次都有新收穫。

如今又策劃啟動了《漫漫西口路》長卷,由畫家魏福根主筆,韓文帶隊我隨行記錄,重走西口路。以圖畫再現“走西口”實景實情。可稱《西口文化》姨妹篇。“雙璧合美”、填補“西口文化”研究空白。研討會結束,當離開西口文化研究會鄭少如理事會那滿陳書籍資料的辦公室時,我想起了美國著名自然文學家與梭羅齊名的利奧波德在《沙鄉年紀》中的一段話:“只有那些認識到全部歷史是由多次從一個單獨起點開始,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返回這個起點,以便開始另一次具有更持久性價值探索旅程所組成的人,才是真正的學者。”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走西口”的勞苦大眾對西北荒野的拓耕和晉商的經營互市,促進西北部發展,攜同文化多元碰撞。他們的發起人和先輩應對各種挑戰,混合著力不從心、疲憊、奇遇、驚險、激動興奮。把基本的標識迎風舉高。將事業搞得熱鬧紅火,四通八達,以致大大改變了地區物質文化和人的精神意識。在民間傳說、古蹟遺物中,保留了大量根脈性的故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脈絡相承。可惜我們有時為“現代文明”的紙醉金迷惑亂,掩蓋了根基,忽視了“草根”價值,失掉初心。從而喪失底氣。

在文明與經濟繁榮中,文化的基礎已幾經遷移,但無論怎樣其文化卻依然保留著部分本原的根基。我們能重新接觸那些古代文明的東西中存在的文化價值就行了。它存在於我們民族經驗中激發歷史意識的內涵意韻,向我們提醒著曾經的獨特文化和文明起源及發展的意義。這雖有“地方主義”之嫌,但最終將成為民族之瑰寶。它揭示了我們現實文化的浮躁與虛假。

喚醒文化遺產新生命,活化文物古蹟內涵底蘊,為著提升人的素養和地方品質。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拯救文化價值的關鍵在於傳承和進取。我們研究“西口文化”重走西口路,創作繪畫長卷,正是尋根探寶,追蹤問祖。雖然已讀了大量西口文化資料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文章,但真正走起來,感覺就大不一樣了;山丘峽谷、荒野沙地、河川灘塗、平原舊地、古城古道、驛站遺址、長城隘口、險關要塞、古渡村落、驛棧老居等等,自然與人文交織,不但讀活了文學資料,而且慢慢形成你自己的感情見識,體驗到“走西口”的特別境遇,收穫出人意外的成果,收到新的啟發。任何一段歷史都是綿延不斷,比生命更長久,我們可以在時間和遺留的碎片中搜尋思考,沿著其運行軌跡發現其即將消逝的東西。在專著史料之外,仍然有大量適合於各種不同程度業餘愛好者進行嘗試的問題,為專業成果潤色添彩。

行走採訪中,總是包含許多艱苦跋涉和不懈努力。但我們將保持尋覓追蹤的勇氣,寓工作於休閒旅行之中,廣採博收,一絲不苟,極力去探索那些不為人知或容易忽視的事物。挖掘提振那些被埋沒的珍珠美玉,讓它們重放光彩,在畫面和文字的透視掃描中理解蘊含其中的骨質精髓!照亮人心,啟發社會。

我並不想裝出一副通曉西口文化,或者創新變數的樣子,也不是對《長卷》作刻板完整的詮釋。所以要寫下這些文字,是想對採訪過程做些實錄,發表點個人的感想。走出去,真正意義上是走進去。時間的流逝,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成熟起來,擺脫一切急躁或者須臾變化。有一點很清楚:即西口文化的源淵和價值,越是以各種形式深入挖掘研究,就越有現實參考與借鑑的意義!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祁縣篇】

我們隨同政協活動的車隊,一路向前,在祁縣平展的田野上行進。從田地裡的莊稼秸稈和草木長勢可以看出這是一塊土肥水足之地。古時曾為“川陝通衡”。連接著三晉東南西北,然後越過山川溝谷、平原荒野、連接不同的地方。縣城在縣境西北部。這裡是晉中通往晉東南的一段孔道,如今變成水泥公路。南面是古縣王維墓地,據說為衣冠冢。可以想見這晉商茶道過去的繁華景象。一路走,一路編織著我們長卷的圖景。

明代中葉形成的祁縣商幫,財力雄厚,人員眾多。到清代更盛。由於地理位置 關係,祁縣便成為“萬里茶路”中心。開創了從福建崇安、湖南安化等產茶基地北上的通道。途經江西、湖北等八省份,貫通中、蒙、俄國際商路。

我們極力搜索古道蹤跡,過丘陵,進山區,巒峰重疊、溝壑交錯,表層灰土石頭結構覆蓋喬灌木和雜草。到來遠鎮,因修路走偏道,山溝是北關水庫。車停在山邊空地,田所長、楊主席,範老(前任晉商所所長)等引領我們沿山道行走,過水壩在溝邊站定,範老介紹,我靠近他,邊聽邊記。這是祁縣最南的北關村。順他手指的方向,可見對面太行山餘脈太嶽山,溝谷口是“茶馬古道”的“金鎖關”,與武鄉縣交界,是山西通往中原的要道,也是秦隴等 地北上的必經之路。與前面提到的那一條構成祁縣境內晉商主要 茶道。一直往北到雁門關、殺虎口等地,進而至內蒙古乃至外蒙俄羅斯。另外還有子洪口,東有板山,西有白寺嶺。範老說,趙匡胤南下就從這裡通過。應把“茶馬古道”改為“茶駝古道”更確切。1925年閻錫山修“白晉路”,搞鄉村建設,5年後通車。不想被日本侵略軍利用,不久又被八路軍攻擊阻斷,順山口往北,隱約有古道盤旋山間,北面杳無蹤影。道路穿越古今,將很多不相關的斷片連結起來,創造了歷史的溝通。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從南山口過來,到劉家堖,攀土路和石磴梯級向上,人家依山坡而建,多為土房或石砌窯洞,僅幾戶有人住,其餘破爛坍塌,牆倒門破,院內雜草叢生,隨處可見落地的紅棗。房屋間生長楊、榆、槐、酸棗樹,紫苑、一枝黃花在蒿草毛莠和茅草中開放,點綴著紫藍金黃的顏色,使這古村落於破敗中顯示靈氣。清朝年間,以徐慶義為代表的村民靠養駱駝上繳官府和賣給晉商換錢物為生。徐家在懸崖上建了三間青磚起脊大房,稱“三眼窯”,現只存後牆和部分院子。住戶最多時上百,整天駝鈴叮咚,日夜絡繹不絕行走於古道之上。由此想起範老改古道名稱是正確的。行走提升著我們的視力和思想,不僅穿越空間,而且改造著我們的感覺存在和認知的方式。

午餐在來遠鎮,寬闊的大廳以農家生態裝飾。共擺四桌。範老、田所長、文聯楊主席陪坐。政協李主席也來參加下午的研討會,與我們挨坐。席間認識了同桌的程耀興和劉秘書長,前者是山西斯科達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後者是石雕《三國演義》作者,前幾年我與韓文去喬家大院時見過,幾百塊石刻擺放廣場,很是氣派,陰刻線條流暢,畫面清晰生動,再現了三國故事主要情景。

“來遠草堂”正牆上掛紅綢底白字條幅:“祁縣晉商文化研究所全域旅遊核心區建設研討會”。長條桌兩邊就坐30多位參會人員,有政協委員、古村落領導、研究所成員、中學教師等。範老主旨發言,論及晉商曆史,茶駝古道、晉商文化研究與“走西口”,王維、溫庭筠、羅貫中與祁縣文化。現正籌辦一次以王維為主的大型詩文活動,提升縣域品質。我們深表謝意,傳達了鄭少如理事長的問候與此行目的以及《西口文化》狀況。田建所長、文聯楊主席、程董事長談到史料、文物展覽、博物館、晉商遺留的日記、備忘錄、薄記、家譜、家訓、家教等文物,見證“走西口”史實。我們的工作,就是挖掘深化,古為今用。有很多可供我們參考學習借鑑。其要點有:

晉商文化的優秀傳統,誠信經營,貨真價實,責權分開,突破界限,連通互慧,股份紅利,多邊共贏等。帶動地區國家以及世界商貿經濟發展。

多渠道興辦教育,提振文化,培養人才,以德帥才,德才兼備,廣開才路、唯才是舉。先做人再做事。

博採信息,建立會館傳媒,加強聯絡。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加強古村落文物古蹟保護。研究,發掘文化底蘊,整合資源、統籌利用。注意早期線索信息保密。以防盜竊詐騙。

整理家譜、族譜、村史、鄉鎮志史,地名考證,生態歷史。

汲取優良傳統,開辦美在家鄉,在路上寫生藝術基地,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美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中國情懷,世界眼光”。

利用晉商舊址,博物館古村鎮等資源,統籌打造“全域旅遊”,美美與共、各美其美,揚長避短,形成互利多贏鏈條,避免爭地盤,擠兌打架,排它互損行為。以實體支持文化事業。

走出去,請進來,構架大格局,吸納廣泛資助。

政協李主席總結講話,為省委“全域旅遊示範區”服務。充分利用祁縣自然與人文資源,打造品牌。楊主席向與會人員贈送《丹鳳閣》雜誌,是文聯辦的文學刊物。以古城過去一處建築命名。

古城,號稱明清時期活化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兩代屬太原府,民國初年屬冀寧道。解放後屬榆次專區,後改晉中地區,1999年改晉中市。因“昭餘祁澤藪”而得名。我們到門樓下才看清額鐫字樣。程耀興邊走邊介紹情況,說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古城:即一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街—國家歷史文化名街,一院—渠家大院,全國少見的五進式穿堂院,一莊—長裕川茶莊,是萬里茶道的出發點,一館—全國唯一的萬里茶道博物館。現都包括於渠家大院文化旅遊區。他領我們由東街遊覽,一派明清風韻。古街巷、寺廟、店鋪、民宅渾然一體。明清兩代形成的晉商老街,最盛時期有300多家字號。臨街店鋪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各式門樓、牌樓精美絕倫。茶莊、票號、錢莊、鬥行、當鋪等舊址和鉅商大賈千餘處豪宅,古樸雄渾,飛簷挑角,梁坊交錯。建築物上皆有浮雕、圖形、象徵吉祥興盛。宅院的額匾、楹聯等皆出於歷代名家之手。高雅厚重,令人陶醉。晉商老街為世界東方文化中國瑰寶。2011年被評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文物專家、長城協會主席羅哲文說:“北京有故宮,西安有兵馬俑、祁縣有民宅千處”。建設部專家鄭孝燮稱其“集宋元明清之法式,匯江南河北之大成”。

渠家大院有40個院落,944間房屋,號稱“渠半城”。五進式穿堂院全國罕見,壘築成鏤空女牆,如生於牆上之磚雕,內容豐富,精工纖巧。牌樓為大院特色建築,一間兩柱懸山頂式,簷下有11踩木製斗拱,上雕精美圖案,整體氣勢不凡,富麗堂皇。東大街49號是渠本翹祖宅,為民宅典範,稱“九如堂”。大院石雕欄杆、木雕荷葉匾、木雕門樓、石雕門墩隨處可見,樣樣別緻,處處不同。

位於古城內東大街段家巷的渠家長裕川茶莊,建於清乾隆中期,為晉商中開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茶莊之一,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茶莊遺址。面積2384平米,有四大院兩偏院,院牆高如城堡,氣勢恢宏。現為萬里茶道博物館。分昭餘史話、祁縣名人、渠氏家譜、渠家商史,地方戲曲、度量衡等部分。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西南大院融入西方拱劵式構造,石雕大門,門上大型青山浮雕,構思精巧,內容繁多:歷史典故、名人題詩、梅蘭竹菊、琴棋書畫、十二生肖、松柏花卉等,生動 逼真,稱中國北方民宅石雕之最。

渠家是最早遠涉武夷山經營茶業的。渠家始祖渠濟早在洪武年間就帶著兒子往返於南北茶路。渠家12世渠文浩24歲時就前往武夷山販運茶葉。他的孫子渠同海早在乾隆年間就在內蒙古包頭購買土地,開設了“長源厚”商鋪,專門經營茶葉生意,兼營糧食、菜園、食油等。後來在包頭開設“存義公”、“長盛川”票號和“長裕川”茶莊。

何家大院,李家大院正修繕。

繞道南門,見“祁奚遺風”牌樓。即紀念提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祁黃羊。公元556年,晉平公將祁地封賜於大夫姫奚作食邑,奚以地為姓,改姓為祁。祁縣也因此為地名。

祁縣共有古院落1000多處,明清風格建築二萬多間,集實用與藝術為一體,和諧統一。期間多有泡桐、柿樹、古槐老榆、棗樹石榴、頗感滄桑,但又充滿活力。被列入《中國民居精華》系列片。

古城西南有文廟,為儒教中心。東西鄰南大街和煤市街 ,北依財神廟街。小東街路口是私立竟新小學,曾二次受到民國政府嘉獎。

祁縣古城整體結構嚴謹,佈局設計合理,建築工藝精湛,文化內涵深重。“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圪道,百餘處大院,萬餘間房舍。”城東南方缺一角,形似烏紗帽上凹直角,南北兩座城門相當於宰相紗帽上兩個花翅子,再加上古城中間高四周低,成拱形,整個城池如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稱。雖城牆不存,但古建築基本保護完好。

到喬家大院,程耀興特意請了為政府官員們導遊的小夥子帶我們參觀。我前幾年來時都是節假日,隨人潮湧動而過根本無暇細看。這一次,我們寬鬆地從第一院開始,逐步往裡。各院展室歷歷在目,加上導遊的細緻講解。脈絡清晰,頭緒分明。喬貴發當初背井離鄉,從東觀鎮喬家堡出發,由“川陝通衡”賈令鎮上官道,過太原出忻州,翻越代縣黃花梁,從朔州到右玉殺虎口出口外,加入祁縣太谷人經營的“大盛魁”駝隊拉駱駝,又到薩拉齊老官營“合成當鋪”當小夥計。有了點積蓄後,就做磨豆腐、生豆芽買賣,然後又與清徐一個姓秦的到包頭西腦包開草料店,與旅蒙商交易。後來又囤積壟斷黃豆生意發家。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這就是喬貴發的西口之路,從窮苦到富商,回鄉修蓋起喬家大院。由於喬家與包頭的特殊關係,東河區專門建築“喬家金街”和“貴發山莊”。有一種說法“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我們從喬家和老包頭歷史可知,其實是“先有包頭城,後有復盛公”,只有在相當人口客商聚集過往的地方,生意才能興隆通四海,財源方可茂盛達三江。不然,喬家生意也不會那樣紅火有利。

喬貴發到喬致鏞乃至喬家,是“走西口”的典型代表,經歷了窮苦奔波到自主經營到發跡鼎盛過程,同時具有貧民百姓走西口與晉商經營的雙重性質。

祁縣人“走西口”屬於旅蒙商幫,主要路線是偏右線、雁門線、大同線、河保線、神府線、花馬線。以包頭、歸化河套張家口為依託,不斷向外拓展。主要經營茶葉、絲綢、顏料、藥材、鐵器、瓷器、手工業品,換取銀元、馬匹、牛羊駱駝和皮毛。比較典型的是城內張傑、祁城村史大學與太谷武家堡王相卿,三人合夥,隨康熙西征軍隊進入外蒙古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做生意。然後在殺虎口開了“吉盛堂”商號,康熙末年改為“大盛魁”,活動 於內外蒙俄羅斯,成為北方最大的商行。

大部分“走西口”發家的人,要回故土修建房舍宅院。我們所見的古城、喬家大院就是範例。還有部分人留在包頭、歸化、河套等地定居,為這些地方的興旺發達做出貢獻。也有的背井離鄉後,拋棄妻子兒女,窮困潦倒,或客死他鄉。新中國成立後,有人調查,清末民初,祁縣60%的人家有經商史,估計達15000人左右。

祁縣是晉劇和祁太秧歌,戴氏形意拳重要發祥地,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對包頭及內蒙古地區影響很大。成為我們多元文化中的 不可或缺的元素。這種感覺,當我們到了田建所長的晉商文化研究所時,特別強烈。那些充滿屋子的圖書,資料文物,讓人大飽眼福。我們觀賞翻閱,竟然有時顧不得回應主人熱情的招待。我們雖然沒有見到鄭少如理事長介紹的原志史辦主任武殿奇先生,卻在這裡見到了他的著作文章。他在電話裡謝絕了我們代表鄭理事長去醫院看他的意思,表示以後為我們提供有用的資料。“那可是個正直爽快的人啊”,田所長邊說邊贈給我們兩大袋資料書刊,讓人欣喜若狂。加上幾天的辛苦熱情接待,為我們介紹其它縣市的朋友,真令人沒齒難忘。

應程耀興董事長的熱情邀請,到他的家鄉永安村。他為村裡重建門樓,整修村道,維修戲臺。在保護原有風貌前提下,升級完善。在主路兩側牆壁上,繪製了家族勤儉節約,孝順修齊,建功立業,勞動興村的圖畫,宏楊正氣,倡導鄉賢。一路上,老鄉紛紛招呼問好,他一一作揖答謝,遞煙問好。人們都稱他“大善人”、“新鄉賢”。他的三進院落,前面載有無花果、石榴樹等,後面是會客室、書房、字畫室、臥室、廚房、簡樸古雅,寬敞大氣,在濃厚文化氛圍中覺得雅緻舒適。程耀興有多種喜好興趣。特別是儒商理念和晉商精神在他的言談吐語行為中不時閃現,那些優良傳統對他發揮著深刻的約束和激勵作用,讓他時刻不忘行善積德、仁義待人、博施濟眾。

由祁縣去往太谷行走於晉中盆地,我想起餘秋雨的《抱愧山西》。我也是年近古稀才頭一次踏上這“財富的中心”。祁縣三日,印象深刻,猶如隨晉商穿越時空。更引起我們重走西口路的興致。

進太谷,直奔“晉商博物館”。王繼斌館長已等候多時。剛坐定寒暄幾句,他便開始說太谷。

太谷商業始於明代,商號遍及全國各地商埠,當時隸屬太原府,票號領全國金融之首。老城林立數百家商號,七十二家行當皆備。有“金太谷”、“小北京”“中國傳統金融中心”、“中國華爾街”、“旱碼頭”多項稱號。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他邊說邊倒水沏茶。一看就知道是個急性子熱心腸人。床邊放著兩個版本的《太谷縣志》,我順手拿起一本,是民國版,翻開就看到“自有明迄於清中葉,商賈之跡,幾遍行省,東北至熱奉蒙俄,西達秦隴,南抵吳越川楚,儼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我們特別提及太谷與“走西口”的關係,王館長說,主要是從曹家與旅蒙、俄商品交易開始,富商北上包頭歸化、張家口、西部河套阿拉善等地。南面平、蒲、絳、解,北面的忻、代、寧、保,以至朔方、歸綏,各處行商販客,無不來太谷批發採辦貨物。很有名的“標期結算”,在包頭也有幾家,商號以賒銷交易貨物,票號或錢莊按標期進行結算,互相都講信譽。 “山西省總商會”就設在金融中心太谷,促進全省以至中國商業資本和貨幣資本更大發展。直到辛亥革命時才遷往省會太原。

茶過三巡,王繼斌便領我們觀賞他的博物館,原先是清道光皇帝御賜給喬氏御醫的府邸。不大的古式二進院落,裡外堆放的滿盈無空;石雕古碑,磚雕木器,晉商遺物、農耕器物、字畫文物、太谷古舊器件等等,繁多雜陳,目不暇接。這裡曾拍攝過《白鹿原》、《雙槍李向陽》、《巧請康熙》、《孝子》等影視片。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玻璃展櫃中的“龜齡集”和“定坤丹”,“廣譽遠”國藥生產,馳名海內外。民國4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一等優質獎。是明代嘉靖年間方土邵元節和陶仲文廣搜秘方研集取捨,“廣盛號”採用升煉宮樹技術而成的名藥。嘉靖皇帝服後,身強體健、連生九子。龍顏大悅。以後又研製安宮牛黃丸、龜齡集酒。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吃完午飯,我們便匆匆趕往上觀巷孔祥熙宅院。步行在狹窄的古街巷道內,僅容一車過往的路上須貼牆而行。有的路面仍是舊磚青石凹槽坎坷,車痕斷續。約半小時才見到那塊刻有“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的石碑。這 處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後不斷修擴建的原孟家大宅,民國19年孔祥熙才從其破落後代手中購買。四年後蔣介石曾造訪居住。據看園老人講,現只存舊宅的五分之一。行走其中,雖覺陰暗不甚敞亮,但充滿儒雅氣氛。佈局奇巧、設計精良,規模型制於普通中透出厚重古樸。正院呈現家族文化,書房院凸顯教書育人,廚房院陳列炊飲習俗,戲臺院彰示劇曲風貌,墨莊院展覽書法藝術,西偏院陳設武術器械。另外東西花園建有亭臺閣榭,假山奇石,曲徑步道,拱橋月門,喬灌木花草雜植,有江南園林與北方庭院合璧之美。每處院落自成四合小院,以中軸線統攝,用帶明廊與抱廈過廳相隔。斗拱飛簷、雕樑畫棟,木結構多以“上五彩”雕繪,堆金瀝粉,具有“廊簷慢回,”簷牙高啄,各抱形勢、“勾心鬥角”之狀。院與院之間又以垂花門、寶瓶門、八角門和月洞門相通,牆壁上有不同形狀的窗戶,既採光又裝飾。

展廳分“孔祥熙生平”,“蔣介石客居”,“歷史貨幣”,“晉商運營遺物”及孔宅負責人個人收藏品展等。在這裡,我見到了從夏商到民國年間的貨幣實物和“紅色貨幣”。材質有貝殼、金、銀、銅、青銅、鐵、鉛、錫、紙、絲布等。形制有刀、方孔錢、元寶、銀元、銅錢等。文物部分有石、陶、瓷、玉、金屬、骨、木等古玩器件。

孔宅又被定為“貨幣金融博物館”,山西財經大學的“晉商與金融學研究中心”,專業教學與科研基地。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前往古城的路上,王繼斌給我們講了一些太谷人走西口、下南洋上東口的故事。最感人的就是光緒年間,祁縣渠、喬兩家發行的紙幣因謠言而擠兌,造成恐慌。兩家來北洸曹家求援,曹家不但沒乘人之危扼制渠喬,而是宣佈所有曹家商號都可用渠喬兩家紙幣兌換現金。市場聞風平息,解了渠喬之危。之後,三家關係更近,穩立鼎足之勢。另有上莊王家,白燕張家,東里喬家,合為“太谷四富。”武家堡村的王相卿與祁縣的張傑史大學合夥,由小本生意創出“大盛魁”商號,遍佈中外,人所共知。還有太谷第一家票號“志誠信”,販人參發財的武貴亮,鄉村富紳王希蘭等等。大都發生在我們用腳步丈量的這些古道之上、古城之間。

如今城牆、門已被損壞,但明末清初形成的四街八井七十二巷大布局還保留著,而東西南北四條街卻是北周遺蹟,其上店鋪林立,古風猶存,雖不及祁縣古城整齊寬大,但厚重儒雅韻致別有一番令人注目感嘆之處。過去一些著名商號仍然屹立在每條大街上,如“乾元勝”、“德生厚”、“義盛興”、“實業很行”、“協和昌”、“全盛義”、“復和成”、“合和永”、“三合書社”、“通興昌”、“大德祥”、“廣義厚”、“裕華銀行”、“廣譽遠”、“永盛恆”、“協和公銀行”等等,很多保存完好。其中數十家是我在《西口文化》中見到的, 物是人非,似曾相識又歸來。特別令人矚目的字號牌匾,縷鐫雕飾,製作別緻,為當時大書法家孟周衍、趙鐵山、常旭春等提寫,油漆貼金,豐瑞美觀。許多店鋪還挑起招牌、幌子,吸引眼球,充滿廣告意味。這些出臺式、重樓式、柵欄式建築鋪店,以打鑿石料細磨青磚砌築、堅固結實、外表部分漆大綠、靛青、墨黑等色彩,樸實典雅、莊重大方。顯示 晉商內裡誠實、信譽為重,不肆鋪排喧華的作風。

我觸景感嘆,以太谷為中心的晉商經濟金融根基骨格之幹,深紮根於中華腹地的晉中沃土,將枝葉伸展四方,開花結果。彷彿健壯肌體之神經,脈絡延伸,讓我們塞外祖先受惠的現代人仍感到其精神脈動,大有接續傳承的責任。連餘秋雨也說:“山西的商業發達,豪富人家的消費,大大提高了所在地的就業幅度和整體生活水平。而那些大商人都在千里萬里間的金融流通過程中獲利的,並不構成對當地人民的剝削。”使晉、陝、冀、蒙等貧困地區“走西口”的人“無業變有業、無產變有產”。書寫了第一次西部開發史詩,民族融合篇章,經濟發展卷帙。

再看數百處民居,以小巷串通,直橫交錯,錯落交輝,大有西歐中世紀城堡氣韻;細看深察,佈局、結構、雕刻、彩繪既有北國厚朴高敞又兼南方纖巧文雅,於樸實中顯華貴,居平民而似貴胄。我們推開虛掩古舊斑剝厚木大門,或由無門磚劵拱洞進院,有二進的,有三進的,偶然也有四進的,擁拱主樓,開闊主院,“裡五外三”或“裡五外五”、“裡七外五”隔過廳,房屋頂部捲棚、硬山、歇山、懸山等各式混雜,五花八門,還有弓背頂夾雜其間,參差錯落;而院門各式各樣,磚石混砌的、磚木結構的,牆體浮雕突出的,重花式、門廊式等,對門內牆多做浮雕磚照壁,進門見福喜,有的大門以“漢紋錦”飾,圖形多樣,變化不拘,動植物栩栩如生,整體美觀亮麗。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街道商行中心是鼓樓,建於明洪武年間,後多次維修,清乾隆年間重建,為太谷古城一處顯赫景觀。我們只能在現場修繕的圍板外觀望,看不到臺基,只見三條街交匯點上的上半個城門洞。環視樓上匾額,四面“觀象”、“儀鳳”、“眺汾”、“拱辰”須仰視才見。依次下視,主體木結構、重簷樓閣式,二層上小下大,上有明廊木欄杆繞圍,歇山頂霞彩色琉璃瓦,七架樑五彩重翹品字斗拱,頂上琉璃堆花、木構門窗、隔扇,斗拱角上翹;下層琉璃瓦重簷頂,五彩重翹品子斗拱。要不是修建,可登樓一覽古城風貌。據說建樓時臺基不成,魯班化作老翁以覆筐示之,工匠覺悟,照形而築隨成。

我們隨王館長到南大街縣文物旅遊局,侯局長知情後即向我們介紹了太谷的文保和古城修復情況,“停止拆除,保護原貌,維修改善,部分重建,”聽後使人快慰。文旅局就在無邊寺內,出來當然要轉轉。特別那一進城就看見而心嚮往之高入雲天的白塔。去體會侯局長說的“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的含意。

白塔表面磚雕斗拱模式,是依宋代樣板,細看碑文,確為北宋元佑5年續修重建。塔高42.6米,塔閣式空心制磚木結構,七層均有出簷及平臺,頂上寶瓶塔剎、各層門向不同,每層翼角上均有琉璃脊獸,下掛風鐸,風吹晃動,鳴響清悠。白塔被列為“中國八大白塔”之列,是唐式過渡到宋式的實證。傳說曾有白鶴數次飛臨塔頂,停駐長鳴、預示開科取土。白鶴幾時重飛回,白雲悠悠怎取士。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路經“國學館”,一處古建小院,有閱覽室,自修室,演講廳等,我將圖書室幾架書瀏覽一遍,雖無重要發現,但感嘆其為一縣歷史底蘊,可知金融經濟之根基。

我們又到南寺街保存尚好的“山西省總商會”,想發現一點太谷走西口情況,天黑閉門,無人而返。

次日大早王繼斌給韓文打電話,要帶我們到鳳凰山,龍泉寺、酎泉寺等風景區,考慮到時間及工作關係而作罷,決定去曹家大院看看。

早點品嚐已聽說的太谷餅。雖然包頭有售,但既來特產之地,豈有不吃之理。入口知味,香、酥、軟、綿兼有,問其料質,或曰白麵、白糖、胡麻油、芝麻、蛋清等加輔料而已,共為糊狀入爐烤制,其工藝肯定有講究,不得而知。出門又購得壺瓶棗一包,分而食之,皮薄肉甜膩,不虧為全國“十大名棗”之一。

回味不盡,啟車前行,出城向西南,道路和田野魔力般誘惑著我,吸引我的目光穿過擋風玻璃向前,向兩旁翻越。心靈之眼也隨之躍動。先人們怎樣貧富交錯地行進在這些路上,其矛盾的心理又是怎樣經受悲歡離合?同樣的道路,走著不同的人,不說地理差異就是相同目標,也各懷心腸。即使富庶之地,那些少數富商大賈求取更多財富的同時,大多數忍飢挨凍的貧民卻為生存而奔走逃離。時間彷彿折回過去,將人們講述記錄的片斷聯成一體。刻骨銘心的經歷,組成“走西口”洪流般的傾訴。從而喚醒夢魘和如深埋地下般的沉潛。經過漫漫行走,才可明白這樣的覺悟和復原須經歷許多磨鍊與體驗。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遙望太嶽山主脈,分汾漳二水,其支流象浴河入汾河;相望太行、幽渺迷朦。不覺已到北洸鄉。晉商首富曹家大院就在北洸村。曹氏原籍太原南部晉源鎮花塔村。先祖曹晉卿以耕地和販賣砂鍋為生,走南串北,常來太谷一帶活動。洪武年間攜兒帶女遷來此地務農。到曹氏第14帶孫曹三喜於明朝末年隨人出走,離鄉北上,經陽曲、忻州、過雁門關、殺虎口,沿路打工北上到朝陽一帶打工做豆腐,以誠實取信於當地娶妻成家。小兩口辛勤勞作,辦起“三泰號”小店,由小到大,又辦了“三隆湧”雜貨店、“三隆皮局”、“三慶成”燒鍋、三隆號”錢鋪等。清兵入關後,三喜回太谷設立總商號,在太原、榆次、北京、天津等地設分號。曹三喜終身保持儉樸生活。”

在曹三喜爺孫三代的奮力操持下,曹家商號漸多,資本積累漸厚,至乾隆道光時,曹氏商號已遍及內蒙古和關內各地。內有統管網絡,外有跨國商號。嘉慶初年,曹三喜孫子曹兆運將產業分股經營,設總機構“曹七合”,各子股份勤勉經營,商號幾乎遍全國,業務涉及所有錢業、生活必需品。這一時期,太谷商人不僅涉及內蒙古東北一帶,也向江南發展。先後出現十幾家鉅商大賈,在太谷大興土木、擴大地盤,使太谷成為全國金融中心。

道光年間,曹氏擴大張家口老商號“錦泰享”,分別在烏蘭巴托、庫倫、恰克圖、莫斯科出莊設號。其茶路由福建武夷山進江西船山縣裝船順江而下,經鄱陽湖、九江口進長江,到武昌轉漢水至樊城,之後由駝隊載運,經河南入山西晉城,再過潞安北上到太谷休整。包裝加工後北上忻縣、大同、天鎮到張家口。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三多堂”原系太谷縣北洸村曹氏家族第五代門的堂名。由廚房院、書房院、過廳、大樓等組成。全院兩道大門,分別通往北面和東西並排的三個穿堂大院。三處大院合成“壽”字形,還有“福”字與“多子”兩院。大樓”高四層。東院重新彩繪後在大廳樑柱上繪《紅樓夢》故事,書房院繪《聊齋志異》故事。我駐立凝望。名著描繪與此時情景幻化疊變。“三多堂”形態宏大,厚重,古樸而不失典雅,滄桑雄宏中又透出奇特之美。觀覽“三多堂”可以瞭解主人的精神追求與生活理念:五福捧壽鉚釘門喻示長壽,凌空飛起的屋宇顯示飛昇騰達的高貴,丹鳳朝陽表現朝氣與生命力,多種磚雕、斗拱、窗欞、陶瓦流露詩情畫意。

曹家注重“以商育人、詩書傳家”,自辦書房學塾,培養出以曹培德為代表的商學兼優人才。同時還推動了晉劇傳播發展,是晉劇新腔的發源地和推廣站。

“三多堂”也是一座珍寶博物館,不但有陶、金屬、傢俱、文房字畫和寶石美玉,還有稀世奇寶金火車頭鍾、元代花瓶、金代虎枕、白玉菜、和尚鍾和烏雞鍾,周代英雄壺、漢璽盤、元代鼎、郎窯瓶、翡翠玉牛、金沾鑽石花、乾隆用過的如意、九扇景泰藍屏風、《清明上河圖》、百壽大屏風、歲寒三友鏡。趙鐵山書法真跡等,幾乎囊括所有珍寶。

當我們站在這歷史深處的商都,品味著“三多堂”的富麗,觸摸著曹家久遠的文化韻味時,彷彿聽到曹家買進的三晉第一輛小汽車的奔馳聲響和最先使用的手搖電話鈴聲,看見曹家第一安裝的電燈光照和德國萊斯牌相機拍下的照片,想起電視劇《亮劍》中的很多場景。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之後,我們來到城東郊二里外的侯城鄉楊家莊西村孔祥熙創辦的“銘賢學堂”舊址,如今是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唯一的全國重點大學。設十七個教學院,42個本科專業。院內建築是過去富商孟家後花園,向外擴大數倍。遍植古柏、毛白楊、紫葉李、金銀木、丁香、懸鈴木、胡桃,林草掩映,竹影婆娑,清幽寂靜,真治學美境也。

迎朝陽向東北,在溶金般的光芒中去晉中。祁縣和太谷平遙在第一次行訪和第二次返回之間已經發生了很多且重要的改變,而這種感覺和我們更加熟悉,進一步理解的那種經歷切切相關,即被我們接觸過的人和事所改變,被那些誕生晉商文化,產生和開創中國金融商貿的地域風景所改變,被他們走西口與西口文化的源緣所改變。

這段路程,就是李晨光先生探察晉商茶路的重要段落。是連接福建武夷崇安與內外蒙古、新疆、俄羅斯、西亞歐的關節,是“草原茶道”的主幹。韓文通過電話聯繫,李老欣然答應我們直接去他家拜訪。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拜訪專家】

進榆次城,直奔“書林世家”。李老已在單元門口迎侯。他中等個頭略胖,頭髮花白,寬臉高額紅光煥發,發聲洪亮,語音標準。進屋剛落座,比他年輕很多的夫人便沏茶端杯。李老說:“這是我探訪茶路時從武夷帶回的名茶”。茶香話語在客廳迴盪。

我趕忙拿出筆和記事本,飛快筆錄。退休前李晨光是林業部門的高級工程師。“我是被常家拉進晉商茶路的”,他笑著說。因為從小就和常家後 人交厚,推不開。也想對晉商茶道茶文化做一些探討研究,茶葉究竟怎樣從福建起運,路經何地,中途情況,去往何方等等。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探訪晉商茶路】

退休後頭一年,他便開始了“茶葉之路”行程。李老談興高昂,往事歷歷在目,如讀書般敘述回憶。從太原到武夷山往返40多天。到張家口20多天。江邊掉八水中,誤乘“黑車”被人敲詐,歷險多艱、遍嘗苦頭。頭一次只帶了“ 傻瓜”照相機,受到很大限制。但可以探尋路徑,查閱資料,採訪有關人士。回來後寫了《茶葉之路》、《儒商常家》,《皇商范家》等書稿。六年之後,又一次踏上當年晉商 販運茶葉的道路,第二次換成數碼相機,準備了有關南方縣市材料地圖等,複印了朋友送他的《平、祁、太經濟社會史料與研究》一書中“祁縣至安化水陸路程圖”。

他的主要關注點是茶路、茶山、茶場、茶農、製茶作坊和人物,直達起始處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地處閩北,素以“風景奇秀”著稱,是我國著名茶鄉。置身其中,渾身清爽,精神信增。看不完的青山綠水,賞不盡的風光流韻。但他不能忘情山水,放蕩江湖,只把目光投向《崇安縣新志》,看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袁枚等人讚美的詩文故事。清乾隆初年,“天下儒商第一家”的榆次常家就手持“雙龍紅貼”來此採辦茶葉。還有渠家、喬家、曹家、“大盛魁”等晉商先後來到,租買茶山茶場,建制茶葉加工作坊。李晨光說,晉商開闢古茶道的起點,就在崇安縣的下梅村。那裡店鋪密集,茶商如雲。他們在附近的星村、赤石鎮等地收購加工茶葉、運往崇安,再經山路運到江西鉛山河口鎮,而後從湖口、九江到達湖北武漢。再由漢水西進北上,經天門、到襄樊,溯唐白河北到河南賖店。至此,結束1500多公里水路。

運到賖店的茶葉,要換用騾馬或大車䭾運,走豫西再向北,經方城、魯山、寶豐、汝州、登豐、偃師到黃河岸孟津渡口。有一部分茶幫轉洛陽,經西安、蘭州,再向西北到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大隊渡過黃河後,從沁陽走山道進太行山峽谷,北上澤州,長治,經上黨山區,過子洪口進入晉中家鄉。在祁縣、太谷、平遙、榆次、歇口氣整休幾日,再把包裝好的茶葉裝上騾馬大車,北上徐溝、太原、陽曲、忻州、原平、直上代縣雁門關,然後,一部分“走西口”經岱嶽(山陰)、左雲、右玉到殺虎口,過關到包頭或歸化;另一部分則由應縣、大同到“東口”張家口。

李晨光為搞清茶路中的難題和核對史實,曾三下武漢又去湖南,與華中師大付海晏博士和湖南農大蔡正安教授探討。他頭一次探訪走了南方水道和中原山區,第二次重複前路又走了北面太原到二連浩特的路程。這其中,他還從江西上饒、湖口到武漢,兩湖,領略考察了“四方之孔道,九州之腹心”的“四大名鎮”之首漢口,到漢正街觀看了全國最大的山陝會館,僅榆次常家就有12個商號為此捐資。找到了湖南學政與一品大學士英和為常家寫的《壽序》、《哀文》碑和匾額,證實了常家與朝庭官方的交往。還親臨蒲圻、臨湘兩縣交界的羊樓洞、羊樓司,用數碼相機拍攝了晉商在此傳授種茶製茶的現場。他深入茶路主幹支線,走訪村村寨寨,看到晉商在其中種茶,開加工廠等遺蹟,聽取晉商開發茶源的故事。他專程到寫出《茶經》被稱為“茶聖”的陸羽的故鄉天門,又北上到晉商運茶碼頭及山陝第二大會館,也是三國時諸葛孔明故地。

我們只是聽和記,竟忘了時間已午後一點多,多虧李夫人提醒,才恍然覺知,急忙邀請老兩口到樓下就近飯店用午餐。李老喜歡喝“竹葉青”,一是名稱有茶之韻,二是度數小味甘醇可口。上兩瓶四人分飲,邊吃邊談,酒助興致,不覺瓶空。李老微醺高興,一定要帶領我們去常家大院。

他毫無倦意,在車上繼續話題。人們常說“無商不奸”,這絕不能用在晉商身上。正是晉商,通過茶葉販運交易,開通了“萬里茶路”,促進了中外的商業貿易和西部開發,激勵了產茶區的種植加工生產,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大大促進了多邊經濟貿易。問及“恰克圖”,他說:“恰”指茶葉,“克圖”是蒙古語地方,合起來就是茶葉交易之地。晉商經營是以“義”制利,誠信為本,再加上智慧謀略和超人意志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鍛造出“廣贏開拓匯通天下”的“晉商精神”。如今提的“草原絲路,實際上就是晉商開拓的“茶葉之路”的擴充和延伸,單講貿易不夠,必須強調那種精神,繼承發揚光大!歷史上,有的朝代“抑商重農”,有片面性,只有“揚商”方可“促農”。當然,必須是堅持“晉商精神”,“多邊貿易”。“我會見了鄧九剛先生,看了他的《大盛魁》,形象細節幫助了我的書寫。”

“好像又回到祁縣了”,聽到祁師傅這話,李老方才打住話頭觀看路況,笑著說:“只顧交談,超行十多公里。”於是轉頭返回,沿108國道至東清路(榆次東陽—清徐)中段榆、太、清三縣交匯處,看到了常家莊園。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常家莊園】

明弘治年間,由太谷惠安遷到榆次車輞的常氏家族,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以“財取天下”之雄才大略,敢為天下之先的豪邁氣概,馳騁萬里、堅強奮鬥,開創了慢慢茶路,成為山西商號中經營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者。從常萬達開始,子孫相承,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至晚清150餘年,以“學而優則賈”為家訓,教育子孫,苦讀育才,儒商兼融、源流家學,煉就中國“儒商第一家”。常家建造的生活精神家園,不經意中作成中國民居建築史上的大手筆,宏偉鋪設60萬平方米。構思巧妙,意境空靈,文化厚重,雕飾精美,規模宏大,氣勢壯觀。

停車後,李老興致勃勃帶頭,充當我們的導遊。首先進“敦艮吉門”,南北堡牆上就是“宋代二亭雙絕貼。”南側是《豐樂亭記》,北側是《醉翁亭記》,均為宋代 歐陽修撰文,蘇軾書寫,文與字都是我極喜歡的。手跡每字30公分見方,“肉豐而骨勁,熊濃而意淡,筆力雄健,英氣逸韻,巧藏於拙,特為秀偉”,豐膄跌宕的神姿和天真爛漫的意趣,在宋代就被尊稱為“二亭雙絕”。如此世所無雙的絕貼,令我大開眼界,一進門便底氣十足,興致盎然”。

正要記錄,發現筆記本與筆落在車上,返回取上順后街到了北常祠堂“常氏宗祠”。李老恐我找不到,就與韓文他們徑直趕來會齊。但見街門高大寬綽、氣宇軒昂,出廈帶耳房主樓。外院渾厚質樸的雕柱頭圍欄。襯托起祠堂的偉嚴雄姿。分踞的石獅、高聳的旗杆、威武的石雕和氣勢不凡的七間高臺歇山式大門樓,渾然一體。上臺階進祠堂大門,李老停步讓我們回頭看,原來與前面所見大不同,成了一座面對庭院的大戲臺。上面懸掛著山西巡撫曾國荃贈給“世和堂”的“義關風雅”匾額。院內栽植松槐,象徵“萬代常青”。進二門是正院,前沿隔扇擋門,從側門進入,可見放在耳房前的軟轎、龍槓和器物。進三門走獻廳,是常家祭祀祖宗擺放供品處。大廳兩面是遊廊,懸掛各種匾額。向北就是祠堂的主要區域常氏宗祠正廳和配廳,正廳報本堂供著常家歷代先祖的牌位,正中是手持羊鞭、肩抗羊鏟的常仲林雕像。據李老講,每年春節常氏全族來此團拜,緬懷創業歷史。清明、七月十五等時節,也來祭祀。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出遊廊六角門向西到了常家後花園靜園,正簷挑角式捲棚,以北方古建築為體又揉合南方園林風格,華麗不失質樸。轉了幾處,走甬道,過小亭敞軒,進長廊,聽說此乃“北國民居第一園”,杏林、獅園、湖區、山區、遐園、槐園、可園連為一體,令人心曠神怡、清爽有神。

從遊廊小門出來進杏林,走兩邊長廊,賞名家對聯,觀“看樓”四亭,望“景星”、“慶雲”題匾。到八卦“影壁”前,體悟“仰察氣象,俯看地理”及人與自然關係。轉而賞“花牆”,四個壁掛均呈插屏形,磚雕畫心分別為水仙、青蓮、菊花、梅花,依次象徵春夏秋冬四季花事。花牆做工精美,並附有陽雕詩詞,有蝶樣,鶴形圖案。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繞道東邊過 小洞門是百獅園,但見槐、松、柳、棗、丁香、核桃等樹木交相生長。過林中小徑,見木雕影壁,破舊不全,但仍能看出刻畫的牡丹、鳳凰、麒麟圖案。往前就看到大大小小獅子層次分立,形態各異,既護莊園,又點綴園林。

過曲溪是“昭餘”湖,就是晉中盆地“昭餘祁澤”留存下來的一處,綠水雲影,天光樹圍,尚有睡蓮枯葉漂浮。疊岸石壁與點綴石頭,據說皆來自太行山大峽谷,細看石上分佈黃、白、青、蘭、黑、淡紅紋理,酷似虎紋豹斑。點綴於靜園山水間,猶如自然天成,磅礴氣勢,剛柔相濟。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湖畔突兀有觀稼閣,是常家寄情山水,登高察望莊園之處。隔湖對岸有聽雨軒,前面抱廈,三面遊廊,擁起歇山式三開廳堂。在可園北端疊石之上,有知味軒,形狀如亭似軒,懸山頂、環圍大石。過去是多間直角形沿牆走廊,上面鑲嵌唐詩人物山水畫碑刻,展現了柳宗元、孟浩然、韋應物等名家作品。上去到枕霞亭,也是可園的門戶,與遐園通,似隱還現,進亭可觀兩園。遐園雖小,廳、堂、臺、閣俱全,足可供主人讀書聚友吟詩作文。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李晨光老師特別向我們推薦石芸軒。它是常家書院,規模氣勢與眾不同,由傳世精品《石芸軒法貼》得名。位置在後街中端,分三院。東小院是常氏私塾,西小院是養和堂主人、進士常麟書書院,其56部作品全在這裡完成。兩院之間為常立方親書“石芸軒”匾額的大書院。過前院四亭三廊便見正面廊中鑲嵌的書法石刻瑰寶——《石芸軒法貼》。東廊又有書法石刻珍品《聽雨樓法貼》,有上自唐代、下迄清中葉五十餘名大家書法作品,包括顏真卿、李邑、賀知章、懷素、歐陽詢、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王守仁、王謙、文徽明、劉基、傅山、劉墉等名家珍品。西廊是常家自己遺墨髮帖。《石芸軒法貼》背面,是從夏禹到清宣統包括武則天的44後貼,其中有曹操僅傳字墨“袞雪”,宋徽宗瘦金體和南唐後主李煜的“精”字並列,末後為溥儀筆墨。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最後來到貴和堂,二柱抱廈飛簷挑角大門,勢如飛燕。挑角額枋上高懸“都閫府”金字牌匾。過高門檻,迎面而立大型方篆影壁,上有幾百個蒙金彩繪篆字和夾雜其間圖飾。向西南向東向各有一門,分別為木質、磚雕垂花門,裡面有院廚房,磚雕人物影壁,刻著《首陽山二賢圖》,即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採徽而食,神態安詳,重義守節,真是“承先一脈真傳惟忠惟禮,啟後兩條正路日讀曰耕”。貴和堂正院是五開間南樓、正廳,入深十間格局,由正中間的三門式夾牌樓分割上下兩進院,連同後院。貴和堂全院呈三進式,頗有韻致。這裡最著名的建築是高大美麗的正樓——藏書樓,集常家巨資購置的經史子集,百家雜著。它除形制超常造形高大外,還有一特別之處,就是被稱為華夏民居之最的漢紋綿彩繪。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常家莊園建築集森嚴等級和方正風格為一體,其中石拱橋、堡門到街心石牌坊、莊園西門都端正不移,兩邊配宅弟、順這條中軸線鋪展開來,各堂院均為四合院,每院都由夾牌樓式花牆隔斷、形成“裡五外五”、“裡五外四”、“裡五外三”等格局,中間點綴樹木花草與後園景緻呼應,而且結構都有上下偏正之分。常萬達一直保持著勤儉樸素美德,滿而不溢,視有若無,辦事講實效而力戒浪費,但凡濟貧公益,卻慷慨相助。

常家莊園與祁太平三處古城又有不同,有分教,其特點如下:

門式:走了數十個大小不同院門,方形與圓形的臨街磚劵大門,變化多樣,各有千秋。如充滿儒雅之氣的書院大門,以彩繪門神署名的養和堂大門,硬山式謙和堂街門,出廈遊廊式的節和堂,人和堂大門。內院門式更豐富多彩,有二柱歇山式,二柱捲棚式,挑角門、儀門、石柱門、磚石卷平行門、圓頂門、梳背門、月亮門、瓶形門、六角門等。很多式樣相同的,構件裝飾都有差異區分。如很多垂花門,磚劵門。還有連通院落間的暗門,或在樓梯下,或在耳房內,或在居室中,或在迴廊裡,曲徑通幽、情趣層出。

窗式:幾百個窗戶不僅薈萃了壽字形、囍字形、萬字形、燈籠錦、步步錦、冰裂紋、雲紋、回紋等各種形式的幾何紋樣和動、植、人物組成的窗格紋,而且各細微處均有雕刻,各院窗戶獨具風格。一窗一圖畫一景點。有的用整塊木板雕鏤而成。由於初建時還無玻璃,窗芯就需以木分格糊紙擋風,既採光又裝飾。

彩繪:多以傳統山水、人、動、植物為題材,以旋子彩畫、蘇軾彩畫繪在“藻頭”為主。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是“漢紋錦”彩繪。晉中地區多用之。分為大金青、上金青、小金青、上中下五彩和素式刷綠起金等。在喬家大院、三多堂、渠家大院也應用很多。

影壁:山西都講究“保風水不外露擋剎氣”的影壁,建造時就須精雕細刻,注意藝術效果,還體現在門廳、半亭、夾牌樓兩側的壁掛、花牆上。常家莊園這類磚石雕藝術全有,磚雕的、石雕的,上有文字、人物、吉祥圖案,山水花樹鳥魚等。

百壽圖:在宗祠對面的照壁上,篆字雕刻240個,以小篆變形為主,摻雜區蝌篆,柳葉篆,字字不同,細看妙不可言。

八卦圖:在靜園東門對面,為磚雕影壁圖。是傳統後天八卦。反映了常氏家族傳統易學的影響,適時順變,生生不息。

學海壁:位於石芸軒書院兩側,左“學”右“海”,為書聖王羲之真跡。喻“學海無崖苦作舟,”激勵“學而優則商”家訓綿延。

其餘還有“方篆家訓壁”,以蒙金法繪製。“三星在戶圖”高浮石雕,刻福、祿、壽三仙,即北海之洲的紫薇大帝,為人間降福賜運,發祥於西蜀梓潼的文昌帝君,管功名利祿,南極仙洲的丹陵上真人,司人壽數。“太獅少獅圖”為威武、喜慶、智慧象徵,又與“事”、“師”、“ 嗣 ”三字諧音,含三層意義,即官運亨通,事事如意,子嗣昌盛,人丁興旺。“麒麟圖”為“四靈”之首,居龍、鳳、龜之前,獅身、鹿角、馬足、牛尾、身披甲麟,出現則太平盛世,還可送子使聖賢誕生。“鹿鶴同春”等。

潘復生:行走祁縣太谷榆次

出大門,有售書攤,我們圍觀,李老說有他已贈送完而不存的《晉商茶路》、《晉商十大家族》,我們忙翻閱,見著者“程光”,是李老筆名,便毫不遲疑買了三套,贈送作者一套,李老高興接收。

返程路上,我們才通過問訊程光先生,知道晉中、榆次老城情況。晉中市府就在榆次,祁、太、平三縣也屬晉中管轄,東有太行山、西有太嶽山,西北為太原盆地。黃河與海河水系之瀟、昌源河經西部流入汾河,濁漳清漳經東南進河北。程光先生又提到繼常家之後,有河口鎮侯,郝家較大的商號。還有具200多年曆史的麻鐵專營瑞隆裕店,主要經營農家工具傢俱麻貨,晉、蒙包頭、陝、冀等省都有他家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