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僚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不信,与慈禧谈话后却悲叹:我信了

公元1864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破天京,宣告了太平天国的灭亡,中国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对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曾倍感欣慰,他常常欺骗自己,大清还可以中兴。但三年后,一场密室会谈却让曾国藩的心堕入了冰窟。

幕僚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不信,与慈禧谈话后却悲叹:我信了

1867年的一天,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聊天,一下子聊到了天下的局势。曾说:“京城中来人说都说,京师治安大坏,光天化日之下都有人抢劫。同时,城市里乞丐成群,甚至还有妇女穷得没有裤子穿。如此民穷财尽,该如何是好?

赵烈文回,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朝廷已有“抽心一烂”,必成土崩瓦解之局。由此,赵烈文推测,到时候天下必然大乱,不出五十年,清朝就要灭亡,而且将出现“方州无主,人自为政”。

幕僚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不信,与慈禧谈话后却悲叹:我信了

曾国藩琢磨再三,说:“会否南迁呢?” 赵说:“恐怕直接灭亡,连东晋、南宋都不如。”对此, 曾争辩说:“本朝君德比较正,或者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

赵回答:““君德正,然而国势隆盛之时,士大夫食君之禄报君之恩已经很多。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幕僚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不信,与慈禧谈话后却悲叹:我信了

听完这句话,曾国藩叹道:“我每天都盼望早死,就怕看到宗庙陨落。你不是胡说吧!?”赵说:“当着老师您,我虽善谑,何至以此为戏。”

赵烈文认为,满清之所以会灭亡,主要原因就是“抽心一烂”,也就是说统治中枢已经烂没了。满清历代君主通过励精图治,对中华有一定贡献,所以才享有如此长久的国祚。但是,这些君主所带来的“德泽”,并不能掩盖清朝开国所造成的、令人发指的罪恶。因此,满清只要灭亡,人心必然丧尽,不会有多少人怀念满清,而满清也不可能南迁,更难以复辟。

幕僚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不信,与慈禧谈话后却悲叹:我信了

对于赵烈文的话,身居帝国高层、熟知天下利弊的曾国藩,自然是有心理准备的。然而他仍然试图欺骗自己,他认为恭亲王奕訢精明强干,慈禧太后刚强,遇事能够“威断”,应该可以避免所谓的“抽心一烂”。

同治七年七月下旬(1868年9月中),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成为“天子近臣”。当他会见了那些他曾寄予厚望的慈禧、奕訢等人后,却惊恐地发现国家的颓败远远超过自己原来的预料,而朝中上下皆为庸人,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人才。而最庸碌之人,莫过于慈禧。

幕僚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不信,与慈禧谈话后却悲叹:我信了

刚到北京后,曾国藩就受到了慈禧的接见。到了宫殿,慈禧就开始有一句没一句的向他问话,而她的问题却没有一个能够提纲挈领、命中要害的。

慈禧太后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湘军裁军,几乎所有问题都围绕着这个展开。作为满洲贵族的代表,慈禧自然不希望汉人掌握兵权。然而对于洋务、改革等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与崛起的问题,慈禧却总是一笔带过,压根就不感兴趣,这让曾国藩十分失望。

幕僚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不信,与慈禧谈话后却悲叹:我信了

正月十五,慈禧和同治小皇帝请群臣入宫吃饭,排场极大。皇帝和太后所吃的,花样繁多,需要八人轮流来抬。大臣的菜品要差一点,但也需两人来抬。对于宴会的细节,曾国藩不动声色地记在了自己的日记里,并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此铺张,家无不败”。当时百姓穷苦异常,慈禧等贵族臣僚却过着酒池肉林一般的生活,这样的国家能不亡吗?

在北京待得越久,曾国藩就感到越失望,他在日记中尖刻地讥讽当朝人士。他说两位太后“才德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年龄小,还不好说;恭亲王“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祥“正派而规模狭隘”,倭仁虽有“特立之操”,但“才薄识短”。对此他悲叹道:“权要诸公尚且如此,遑论其余?”

幕僚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不信,与慈禧谈话后却悲叹:我信了

很显然,曾国藩的眼光是毒辣的。慈禧的主要能耐是权术,但对于军国大事却一窍不通;恭亲王有见识也很聪明,但却没有意志力,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至于倭仁等人,就是一群守旧腐儒,没有丝毫用处。

从此时起,曾国藩终于相信了赵烈文的预言——由于“抽心一烂”,50年内,满清必亡,而且这个趋势是难以逆转的。1911年,满清灭亡,距离赵烈文预言的时间不过44年。而中国也像赵烈文预言的那样“方州无主,人自为政”,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然而此时,曾国藩与赵烈文早已去世,对于他们来说,或许还是个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