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香港作为经济特区和世界知名的离岸保险金融中心之一,三年前内地居民对于香港海淘保险极为追捧。不过,这种港险的追捧热度正逐渐降低,反而在购买热潮之后出现和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身边还有不少港险的求购朋友咨询过来,如今我总坦荡荡的告诉他们:何必舍近求远,内地的保险产品一点都不差。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香港保险起步和成熟确实要好过内地,毕竟保险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产物,香港因为其地理和政治上的特殊性,比较内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在2000年左右,包括香港、台湾的保险从业人员随着内地市场经济的复苏大批涌入,其中主要包括了管理、精算和销售三方面人才,搭建了包括平安在内的保险公司早期的公司结构、管理框架,也孕育孵化了内地本土的保险代理人团队。事实上,这批保险人才对于内地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同时,港险市场本身也一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

外资老牌保险公司。世界级的巨擎保险公司在香港基本都设有分支机构;

美元结算的资金体制。香港地区购买保险不论是保费还是赔款均以美元结算;

成熟的产品架构。包括医疗、重疾、理财分红型的保险类型丰富,保障全面。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热捧购买港险的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认清港险优势的,美元结算体系是抵抗汇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另一类不认可内地保险,始终认为内地保险“骗”多、“坑”多的。

诚然,我们的自身的保险市场的发展经过了曲折,客观的讲也有过退步。但是,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的必然规律。时到今日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完全可以媲美港险。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保障类险种的先天光环。港险和内地保险在投保的告知原则上有突出的不同,香港采用的是无限告知、内地使用的询问告知。

简单的说,“无限告知”就是必须把自出生到投保事所有的生病、住院、身体不适的情况告诉保险,由保险公司确定核保、计费的条件和口径;

而“询问告知”就是保险问到什么就告知什么,比如询问项目是“过去两年是否有过住院?”,两年之前的情况完全就不用说了。

毋庸置疑,肯定后者要更有利于被保险人。而且监管方面要求保险公司的询问内容不得出现开放式的问题,就是投保人只需回答“是”或者“否”。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特别说明这一点,也是因为大部分港险的理赔争议和纠纷都是出自这个原因。要相信保险调查人的水平,也许连自己都不记得的急诊或者购药记录,人家就真能给你找到相应的证据。

产品附加服务升级。对于医疗和重疾类产品来说,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的“良心”产品,条款中的坑和瑕疵已经很少,客观的讲包括港险在内也完全不可能出现完美的条款。在商品同质的情况下,就是拼的服务了。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如内地保险扩展的绿通服务,客户可以享受三甲主任医师的问诊咨询,免费的挂号、床位预约;当然,最好的医疗资源也不是在香港,美国、日本、加拿大的癌症治愈率为世界首位,也有保险产品扩展癌症、恶性肿瘤的就诊可以选择这些地区,最高水平的医院,全程还提供包括往返机票、翻译在内的服务。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理财类的保险收益趋平。内地保险公司自身盈利不足,保险收益水平一直较低,这是长期的历史问题,毕竟我们的理财类保险受过“利损差”的痛。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但是目前顶格锁定的保险理财收益利率为4.025%,这是写进保险合同的,相当于银行五年大额定期存单的收益。

当然这个水平较港险可能有一定差距,但是购买港险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

出去的钱能不能回来

改革开放奏响内地保险最强音,何必舍近求远选择港险呢?

我们缴费的时候都是低资金的注入,但是索赔和收益的时候大笔的资金回流内地是受外汇管控的。身边的客户就有拿着香港保险公司开出的支票没法汇兑的情况。银行不是不承认,但谁也没开这类业务,谁也不能做。

而且对于外汇和洗钱的管理

不仅仅是内地,全世界的管理都是日趋严格的。

我们把内地和港险做了个简单的对比,配置保险本身就是个大学问,始终坚持“适合自己、自己合适”的原则即可,在内地保险蓬勃发展的今天,何苦舍近求远够买港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