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為什麼長達28年不上朝,你怎麼看?

小小嬴政


萬曆皇帝怠政,幾十年不上朝,頗類他的祖父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由於好黃老之術,喜歡修仙煉丹,曾經幾十年躲在深宮和西苑不臨朝。其實萬曆皇帝的父親隆慶皇帝也是個懶蛋,他什麼事都交給內閣和他倚重的高拱去辦,也不怎麼過問朝政,由於他的不干涉政策,隆慶朝的內閣閣臣們也就可以肆意地攻擊打壓對手,這也是隆慶朝內閣亂鬥異常激烈的原因之一。

但是,跟萬曆皇帝不同的是,嘉靖皇帝雖然幾十年不臨朝,然而他通過司禮監錦衣衛等貼身組織,把帝王權術玩得爐火純青,仍舊牢牢掌握著大權,而萬曆皇帝並非如此,他是真的不想管理國家大事,他的心思都用在怎麼巧取豪奪和勒索文武百官的錢財上了。

關於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應該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去看。

一、內因,萬曆帝從小就不好學,又被李太后和張居正長期壓制,長大後,逆反心理大作,變得貪財好色,偷懶耍滑。

萬曆皇帝幼小繼位,無法親政,實際上前期的朝政是由三個人的聯盟主持的,他們就是李太后、內閣首輔張居正、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張居正負責教導小萬曆的學習和處理外間一切國家大事,李太后和馮保負責監督小萬曆和支持張居正的權力穩固。

小萬曆從小不好學,但是在這三個大人的彈壓之下,不得不裝作刻苦學習的樣子。李太后和張居正都對小萬曆寄予厚望,希望能把他培養成有道之君。而期間穿針引線的自然就是馮保。

萬里小皇帝平常有兩個固定的講官,按部就班地教導他學習,此外他還有一位特殊的老師張居正,張居正在萬曆基礎的學習之外,教給他帝王之道,為了讓萬曆帝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甚至出色的皇帝,張居正可謂費了無數的心血,除了言傳身教,他還從歷代的史冊裡,抽取實例,編了很多關於帝王之道、歷史興衰的書,其中比較有名的,比如《資治通鑑直解》。

這些沉重的學業負擔,讓十來歲的小萬曆痛苦不堪。

相對於外臣張居正由於遵守君臣之禮對小萬曆的客氣,萬曆帝的母親李太后就沒那麼講情面了。李太后為了能夠在後宮的權勢跟隆慶帝的皇后勢均力敵,她費盡心機要牢牢掌握住小萬曆的一言一行。為此,她竟然從太后居住的慈寧宮搬到了乾清宮,為的就是能夠實時掌握住小萬曆。

李太后對小萬曆也是寄予了厚望,畢竟母以子貴,她是商人家庭出身,得封皇貴妃就是靠著給隆慶帝生了這麼一個兒子。所以,她對小萬曆的要求尤其嚴格。

每逢臨朝之期,李太后總是將近五更便親自去到萬曆的寢所,叫起他來,免致誤事。萬曆讀書的事,她抓得最緊,不但每天都要課其背誦,講官講過的新書還要他當面再行復講。背誦不出,或是講不上來,便要罰他長跪朗讀,直到做好為止。如有逃學行為,則罰得更嚴,不但罰跪,有時還要責打。萬曆如或有些越軌行為,太后罰得更嚴。

有一次,萬曆帝喝酒喝多了,就忘了母親和師傅的教導,讓內侍給他唱個小曲聽聽,內侍推說不會,醉酒的小萬曆竟然拔劍就要把這個內侍給砍了。經過旁人勸阻,小萬曆雖然沒殺人,可是把那個內侍的頭髮割了,說要“割發代首”。

這件事第二天就傳到李太后耳朵裡了,當然,都是馮保打的小報告。馮保在這三人聯盟的職責裡,就是替李太后監視小萬曆的一言一行。

李太后知道這件事以後,勃然大怒,立刻把小萬曆叫了過去,嚴厲斥責,並同時通知張居正馬上進宮,要他好好勸諫萬曆小皇帝。李太后還讓張居正替小萬曆起草了一份罪己詔,昭告朝廷。

在這以後,每逢小萬曆做了什麼越軌的事,他就被李太后懲罰抄寫“罪己詔”。這無異於一場折磨,因為張居正這篇罪己詔寫得毫不客氣,小萬曆每每抄得面紅耳赤,羞赧難當。

在小萬曆親政前的歲月裡,他很多次被李太后訓斥,罰跪,常常搞得痛哭流涕。李太后訓斥小萬曆的時候,往往還要搬出張居正,她總是說,張先生如果知道了你怎麼樣怎麼樣,他會怎麼想怎麼說?這時候,小萬曆往往會憂懼萬分。他實在是怕這位太保張先生。

在李太后、張居正、馮保這三人的高壓政策下,小萬曆自然心理壓力巨大,因此有很多他的貼身內侍,小太監,偷偷的引誘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比如,小萬曆喜歡在皇宮內院裡騎馬玩。

由於李太后是商人家庭出身,慣於在錢財上算計,這無形中深深地影響了萬曆皇帝,導致萬曆皇帝也成了一個貪財的人,甚至於他們母子的貪財算計,竟然在史書上都留下了一筆。比如,萬曆帝的弟弟潞王大婚,他們母子竟然算計著怎麼從這場婚禮上大賺一筆。

而萬曆皇帝的貪財本色,在抄沒馮保的家產以後,原形畢露。他身邊的兩個太監張誠和張鯨,素來跟馮保不和,他們對萬曆皇帝說,這個馮保,靠著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勢,以及李太后和張居正的支持,貪贓枉法,到處搜刮,家財甚至超過了皇上您的小金庫。

萬曆皇帝因為馮保對他的監視,早就對馮保怨恨有加了,於是他藉著張居正死去,馮保在內閣沒有了支持,又有御史不斷上疏彈劾的機會,便下令逮捕了馮保,派人去抄沒馮保的家產,據說,這次抄家,抄出了白銀百萬兩以及無數金銀珠寶,這驚呆了剛剛成年的萬曆皇帝。

從此之後,貪財的萬曆皇帝抄家抄上了癮,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盤算著怎麼抄大臣的家,和勒索文武百官的錢財上。所以他也就多年不上朝了,因為心思不在這上面。

關於萬曆皇帝的貪財,舉兩個例子就可見一斑。

一是,抄沒張居正的家財。

在張居正死後不到一年,小萬曆就開始報復張居正,不斷廢除了他的新法,詔奪了他生前死後的一切榮譽,還要抄張居正的家,為的就是張家的財產。關於萬曆抄張居正家的事,我另外回答過,可以去我的回答裡找。

二是,通過“國本之爭”勒索百官的錢財。

在萬曆中年的時候,發生了有名的“國本之爭”。滿朝文武都希望萬曆皇帝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是萬曆皇帝卻更喜歡自己的寵妃鄭貴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要立朱常洵為太子。萬曆皇帝和滿朝文武,因為這件事就槓上了。

李太后是支持立長子的,萬曆皇帝卻說,朱常洛是奴婢所生,這惹惱了李太后,直接懟了回去,你自己不也是奴婢生的?因為李太后當年在隆慶帝的裕王府,也是個奴婢。而朱常洛是萬曆皇帝去李太后的寢宮慈寧宮,私幸宮女所生。

萬曆皇帝一看爭不過,但是也不肯就此罷休,趁此機會,他要好好大賺一筆。有哪些大臣上疏要立朱常洛的,萬曆皇帝就說,好啊,可以,先拿錢來。

至於平時的敲詐勒索,往往如此,哪些大臣有事上疏,萬曆帝就明著暗著讓他交錢。以至於,有些大臣和內侍,為了辦事,不得不賄賂萬曆帝。

在歷史上,皇帝收受賄賂替人辦事,並非罕見,唐朝和宋朝都出現過。但是,像萬曆帝這麼貪得無厭的,卻絕無僅有。萬曆皇帝還曾經偷偷取用國庫裡的銀子,被張居正發現後,遭到嚴厲批評。

一個皇帝,整天想著敲詐勒索文武百官,整天想著怎麼搞錢,他哪裡還有心思上朝聽政呢?

二、外因,萬曆帝過於倚重張居正、申時行等內閣首輔和內閣制度,養成了他怠政的習慣,反正他不管事,內閣裡有人會處理,文武百官會處理。

如果說,在萬曆小時候,未親政之前,他倚重張居正還情有可原,可是,在張居正死後,他仍然怠政,倚重申時行和內閣,就值得人們深思了。

其實,要找到其中的原因並不難,就是因為張居正早期大權獨攬,讓小皇帝萬曆養成了偷懶和怠政的惡習。

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倚重到什麼程度呢?竟然發生了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對文官的“奪情”事件。

所謂奪情,其實就是官員父母去世,該官員要守孝三年,稱為丁憂,但是皇帝以國家需要為由,不準丁憂那麼久,辦完父母喪事,要馬上回朝廷繼續給朝廷辦事。重點是,一般情況下,奪情只限於武官,帶軍的將領,而且是有戰事的時候才需要奪情,沒有戰事,該將領再重要,也得去丁憂,這是禮法,是規矩。

可是,張居正作為文官,卻被奪情了。李太后和小皇帝萬曆,是一刻也離不開張居正。他們聽說張居正父親去世,兩個人嚇得惶惶不可終日,所以不顧有些大臣的反對,毅然對張居正奪情任用。

由於張居正的存在,小皇帝萬曆就養成了懶惰和怠政的習慣,什麼事都要張居正做主張,甚至於有些事,萬曆帝完全都不過問。當然,這也與張居正權勢太大有關。

張居正死後,繼任首輔的是張四維,張四維當了一年左右的首輔也去丁憂了。這次,萬曆帝就沒有對張四維奪情。

張四維走後,申時行做了內閣首輔。申時行這個人,是個嘉靖朝狀元,還是張居正提拔到內閣的,而張居正提拔申時行到內閣,是看中了申時行這個人處事溫和,人也聰明,不會威脅到自己在內閣的權勢。

然而,張居正實在看走眼了。其實,申時行是那種“表面笑嘻嘻,心裡媽賣批”類型的人物。一肚子壞心思。張居正當國的時候,大家都說他蠻橫,然而張居正死後,大家才發現,申時行表面笑嘻嘻,實際上暗地裡比張居正還蠻橫。

就是這個申時行,教給了剛成年的萬曆皇帝很多偷懶和怠政的方法,使萬曆皇帝可以找到一些正當理由不去上朝。

我們也可以舉幾個例子。

一是,申時行教給不愛學習的萬曆皇帝怎麼逃避“經筵日講”。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即使貴為天子,也需要不斷學習,也需要找很多老師給自己上課,一般這都稱為“經筵”,這一制度始於漢唐,到宋代逐漸穩固,元明清沿襲之,尤其是明代,尤為重視。

這就苦了不愛學習的萬曆帝。你想啊,每到經筵日,就得聽那些先生講官們,講半天什麼之乎者也,鳥獸魚湯,聽著就煩。

於是,申時行就給萬曆皇帝出了一個主意:讓那些經筵講官,把經筵日要講的課業,都寫成奏疏,呈給他,他自己看就行了,不用再聽那些老夫子囉裡囉嗦,用奇怪的方言講了。萬曆一聽大喜,就這麼幹,其實,他完全都沒看,淨去琢磨怎麼發財了。

二是,申時行教給不愛看奏疏的萬曆皇帝把奏疏“留中”。

我們知道,明朝皇帝處理政務的流程是,內閣將票擬呈給司禮監,皇帝預覽以後,要批紅髮還,至於其他大臣的上疏,也是如此。一般奏疏是不能留在宮中的。

如果該奏疏或者票擬被留在宮中大內,這就稱為留中,也叫“留中不發”。 這種事,萬曆初年就發生過,遭到首輔高拱的強烈反對。而且,在此之前,也並非常態。

可是,申時行就給不愛看奏章的萬曆帝出了留中的餿主意。從此,萬曆皇帝收到奏章,表面上對大臣說,哎呀呀,之所以留中,是我累啊忙啊,要慢慢看,其實大部分都沒看。

而且,更無恥的是,萬曆皇帝還藉著留中,勒索百官。

有官員上了奏疏,萬曆皇帝遲遲不發還,事就沒法辦,就得去催,結果萬曆帝雙手一攤,拿錢。

三是,申時行教給不愛看奏疏的萬曆皇帝調整百官的職權,要他們各司其職,不得越俎代庖。

這是什麼意思呢?明朝的六部,都有給事中,稱為六科給事中,包括兵部給事中、戶部給事中等等。

在以前,六科給事中都能暢所欲言,隨便上疏,比如兵科給事中可以就其他五科的事發表意見,其他五科當然也能管兵部的事,這就導致,每遇到一件事,御史們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樣飛到了萬曆的面前,讓萬曆無可奈何。

但是,申時行就教給萬曆,要調整百官的職權,要百官御史各司其職,不能越俎代庖,你兵科就管你兵部的事就好了,別對其他各部發生的事指手畫腳了。於是,奏章的數量大大減少,萬曆皇帝也就樂得清閒了。

通過以上內因外因的分析,我們也就搞明白,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始於萬曆皇帝,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怠政,他的貪財,他對黨爭的縱容,都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西堤君


定陵的開啟和發掘是由當時文化部部長郭沫若一手促成的。郭沫若在上世紀50年代不遺餘力的推崇開挖古代帝王的皇陵。其實郭沫若一開始並沒有直接盯上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而是將矛頭指向了更為知名的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

然而郭沫若的想法一經提出便遭到了許多科學界人士的反對。認為當時的中國,屬於較為落後的狀態,考古發掘,相關的科學技術和相關的專業人才都不夠健全、沒有能力去開挖古代皇陵。認為憑藉當時的技術開挖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為受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和阻撓。郭沫若開挖明永樂皇帝的長陵的計劃暫時擱置。索求再三無果後,郭沫若退而求其次,轉而將考古發掘的矛頭指向了明萬曆皇帝的定陵。想要拿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作為試點進行考古發掘,進而想要通過定陵考古發掘的成功證明給世人看,然後堵住反對者的口,來促成其他皇陵的考古發掘。

然而果真如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定陵的考古發掘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煩,首先在找墓道入口的過程中便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後來經過一系列的試錯之後,終於進入定陵的墓道之中,然而在對定陵的文物進行清理和處理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極不成熟的行為和錯誤,進而對定陵出土的文物造成了一系列不可恢復的損失。許多原本色澤鮮豔的絲帛製品一經出土則是迅速氧化成為碎片。許多陶瓷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正是由於在考古發掘定陵的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失誤。因此隨後周總理決定,十年內不再批准任何考古發掘中國古代皇陵的計劃。就這樣,郭沫若繼續開挖明朝皇陵的計劃才被迫中止。同樣也保護了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的皇帝陵墓。

回到題目本身,正是由於定陵的考古發掘,揭開了一個世人都想知道的謎題。就是明萬曆皇帝為何28年不上早朝?難道真的是因為萬曆皇帝怠政嗎?還是因為權臣把持朝政使皇權旁落?其實都不是!根據定陵中萬曆皇帝的棺槨被打開之後,向我們展示的萬曆皇帝的屍骨來看。萬曆皇帝存在嚴重的腿疾。也就說萬曆皇帝其實是一個瘸子。



這樣一切的謎團都迎刃而解。萬曆皇帝之所以選擇不上早朝,是因為不願讓臣子看到自己身體上的殘疾。這樣既有損自己身為皇帝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樣也有損大明王朝皇權的威嚴。但是不願上早朝的萬曆皇帝並沒有放棄對朝中政務的關心和治理。而是朝中的一些重臣可以直接去皇宮之中面見萬曆皇帝,並且向其陳述一些國家大事。也就說不上早朝並不代表著怠政。


工作的方式方法有許多種。萬曆皇帝不上早朝但是依然在皇宮之中管理著整個大明王朝。正是因為如此萬曆皇帝在統治大明王朝期間,明朝曾經一度出現過繁榮之象。但是中後期也慢慢開始出現一系列問題因此有“明實亡於萬曆”之說。因此歷史對於萬曆皇帝的評價也分歧極大。

你心目中的萬曆皇帝是怎樣的一位皇帝呢?


珞珈山的貓


明朝有兩個長期不上朝的著名皇帝,一個是萬曆,另一個是萬曆的爺爺嘉靖。

同樣是不上朝,但二者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嘉靖不上朝,是因為他要修煉成仙,要保持神秘感。他長期住在西苑,離紫禁城很遠,要按正常上朝,很不方便。但是,他會在西苑接見臣工,商討國事。同時,他利用司禮監的太監作為自己的意志執行者,牽制內閣以及其他臣工,達到平衡。所以,嘉靖雖然不上朝,但朝政從未荒廢,而大權也從未旁落。

可萬曆就不同了。

萬曆不上朝,根本原因就是鬧脾氣。他是完全的撒手不管。不見臣工,不批奏摺,宅在深宮,愛咋咋地。

彷彿大明的江山不是他家的。

最荒唐的時候,內閣裡只有一個大臣,而這個大臣因為無法見到皇帝,也回家歇著去了。而六部中有五個部沒有尚書。唯一有尚書的,是戶部。為什麼呢?因為戶部是管著錢糧賦稅的,而萬曆又愛財如命。什麼都可以放手,但銀子不能放。

萬曆為什麼如此怠政呢?主要是因為立太子的問題。

萬曆的長子朱常洛,是宮女所生。萬曆辦完事兒後,就後悔了。可大臣們秉持“立長不立幼”的古訓,堅持要求萬曆冊封朱常洛為太子。

萬曆寵愛鄭貴妃,他想立鄭貴妃的兒子為太子。

於是,萬曆與大臣們之間,進行了曠日持久的鬥爭,史稱國本之爭。

最後,連皇太后也加入戰陣,斥責萬曆道:別忘了,你也是宮女生的。

沒錯,萬曆他爹當年也犯過同樣飢不擇食的錯誤。

萬曆慫了,遂了大臣們和太后的心願,立了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從此心灰意冷,不再搭理國事。

萬曆的人生,急轉而下,變成了一個徹底的昏君。遙想當年,萬曆初登基,內閣首輔張居正輔政,曾經成績輝煌,留下了“萬曆中興”的美譽;張居正剛剛死後的那幾年,萬曆親政,也是幹得有鼻子有眼,儼然一副能君之像。

可惜,萬曆的心理太不成熟,是個巨嬰。一旦遭遇挫折,便崩潰了,走上了破罐子破摔的不歸路。

史家說明朝亡於萬曆,一點都不為過。

且不說吏治敗壞,萬曆難辭其咎;單說取代大明的滿清,就是在萬曆的眼皮子底下一步步壯大起來的。

努爾哈赤起兵,是在萬曆四十六年;關係到滿清生死存亡的薩爾滸戰役,則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明軍慘敗。努爾哈赤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但凡萬曆上點心,早早地關心一下遼東,努爾哈赤怎麼會有機會出頭呢?


趣談秘史


以下是個人觀點,不同意儘管噴!

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個人覺得還是不對的,萬曆早期當時的首輔是張居正,張居正是個很強勢的一個人,在當時內有太后的支持,外有門生黨羽配合,可說是權傾朝野,誰不服弄誰,包括萬曆。不論是誰都生活在張居正的陰影裡面,可是張居正死後(據說是吃了春藥興奮而亡)文官集團的清算因該讓萬曆心中偶像轟然倒塌,“尼瑪呀,我在宮裡節衣縮食,調戲一下宮女都差點被廢,你在外頭花天酒地,貪贓枉法,你對得起我嗎?”萬曆看穿了所有文官的本質“你們這些老頭壞的很”懶得理你們。


後期萬曆想立自己三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大臣們激烈反對,要立長子朱常洛,這種情況下皇帝與大臣的對立就更加激烈,偏偏明朝是個沒有皇帝也可以照常運轉的奇葩朝廷,對立太嚴重了,大臣想:你皇帝不上朝就不上朝,我這裡照樣運轉。皇帝想:好嘛!老子不理你們成不?我不上朝,也不任命新的官員,累死你群王八蛋。

其實萬曆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比如萬曆三大徵,把小鬼子全都弄回老家了。只是當時文官集團與皇權的鬥爭中萬曆處於下鋒,他自己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當然不論是誰遇到明後期的文官都得跪。



雲淼100666656


萬曆皇帝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奇葩的皇帝,他28年不上朝,讓大臣們爭來爭去,自己則居中調和,從而掌握最大的主動權,將帝王權衡御人之術發揮到了極致。


萬曆皇帝在親政後還是很熱衷於朝政的,但是在他執政的後28年,他都是躲在後宮不出來,讓太監當中間人跟臣子交流的,極少接見除了內閣成員之外的其他臣子,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萬曆皇帝之所以不上朝原因有四:

第一,他有足疾,兩隻腿的長短不一,走路顛簸,這個在古代對於皇帝的權威和影響是很不利的。萬曆皇帝有足疾這件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被世人所知曉,包括史書上都很少被記載,直到後來郭沫若提出挖掘了萬曆皇帝的陵墓,這才發現萬曆皇帝的腳有問題。

第二,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一下子沒了主心骨。萬曆皇帝親政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張居正在維持整個國家的運行,這不僅在萬曆皇帝心裡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也讓他產生了很大的依賴心理。當張居正時候,萬曆皇帝對張居正進行了報復,抄了他的家,結果發現沒有什麼錢。


這個時候,萬曆皇帝其實是很迷茫的,張居正在,又很怕他恨他。張居正不在,自己一下子又不懂得怎麼做皇帝了,也不知道怎麼去制約臣子,拿回皇帝的威嚴。事實上,萬曆皇帝也發現這太難了,因為明朝的臣子太厲害了,他們可以不顧死地去反對皇帝做的決定,直到他同意臣子的意見為止。總不能殺了所有的臣子吧,那就躲著你,有事上摺子,不批准你你敢抗旨麼,起碼不能當著面跟皇帝對質吧。

第三,因為繼承人的問題和臣子賭氣。萬曆皇帝很早就立了朱常洛為太子,那個時候他也就這麼一個兒子。後來萬曆皇帝有了其他兒子,他就想立另一個兒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因為他嫌棄朱常洛是宮女生的,沒什麼勢力,怕他坐不穩江山。可是臣子們不同意啊,理由是按祖制立長不立幼,硬是拉扯了十五年也沒換成太子。本來萬曆皇帝站在國家安穩的角度來看問題是不錯的,可是臣子們太倔強了,硬是跟他對著幹。沒辦法,那就不上朝了,這氣算是堵上了。


第四,萬曆皇帝的性格相對和善,不喜歡撕破臉,喜歡用迂迴的方式解決問題,特別善於利用臣子之間的矛盾來做大自己。而且因為他腿有病,導致他性情慵懶,不喜歡管得太寬太細。可是皇帝是很累的一個崗位,從朱元璋開始就大權獨攬,什麼事都得拿主意?所以萬曆皇帝其實是很不適應的,不上朝正好和了他的心意。

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到了他執政的中後期,臣子們無不對他服服帖帖。他小事雖然不管,但是大事他一點也不馬虎,比如,萬曆三大徵都是他的決策和運籌帷幄,特別是朝鮮戰爭那一次,打得日本二百多年都不敢再入侵朝鮮了,這個是很長中國人的臉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還是很佩服萬曆皇帝的。


圍爐煮酒話春秋


1956-1957年國家批准開始挖掘明十三陵的定陵地下玄宮,1958年,郭沫若、吳晗等打開了定陵,裡面有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的屍骨以及隨葬物品,隨葬品眾多震驚世界。專家們對萬曆皇帝的屍骨進行整理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特徵,萬曆皇帝的右腳明顯比左腳短不少,萬曆皇帝的有嚴重的足疾,不能走路。這是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之一。(萬曆皇帝骨架圖)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批鬥“牛鬼蛇神”,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的屍骨被焚燒,金絲楠木棺材燒不壞,被扔到了山溝裡面,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是不是因為足疾?

通過考古挖掘,直接證明了萬曆皇帝有足疾,不能走路,這是他不願因上朝聽政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其他原因也促使萬曆皇帝不上朝的,足疾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萬曆皇帝像)

一、張居正後時代,萬曆帝悵然若失

萬曆皇帝少年登上帝位,前十年主要是張居正主持朝政,大太監馮保和皇太后支持監控。張居正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是“一條鞭法”:賦稅和徭役進行合併,化繁為簡;統一役法,攤丁入地;田租徵銀;官收官解。這一措施緩解了明朝前兩代皇帝時期產生的弊端。在軍事上已經基本消滅倭患,調戚繼光在北京的正北方,李成梁在東北方向,國家形式一片大好,史稱

“萬曆中興”。(張居正劇照)

1582年,張居正病死了。萬曆皇帝親政,張居正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團,他們彈劾張居正,同時萬曆皇帝長期在張居正的陰影下生活,需要建立自己的君權威望。他先後查抄了大太監馮保和張居正,在馮保家查抄了大量的財富,在張居正家裡也沒有得到多少銀兩,萬曆皇帝悵然若失,長期依靠張居正,現在依靠也沒有了。

二、文官制度和“國本之爭”

張居正在位時,文官們都在他的把控之中。萬曆帝親政了,要自己面對。明朝的文官制度,在封建道義上牽制皇帝,對萬曆皇帝的事情管得很寬,萬曆皇帝也比較和善。最後發展到在朝堂上與萬曆帝吵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申時行著有《召對錄》,裡面記載,萬曆皇帝身體不適,不適宜參加眾多的朝政活動,言官和大臣大臣指責萬曆皇帝,萬曆皇帝曾經做過解釋,但是仍得不到文官們的諒解。一個大臣指責萬曆貪酒好色,萬曆皇帝也就是免了他的職務,讓他回家而已,碰上一個稍微厲害的君主估計差不多處死了。(鄭貴妃像)

萬曆皇帝打算立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主要考慮是太子朱常洛為宮女所生,在朝堂上也沒有什麼勢力支持他,萬曆皇帝擔心一旦朱常洛登基,恐怕把控不了朝政,對大明王朝發展不利,其中也有寵幸鄭貴妃的關係在內。而福王朱常洵在外廷的支持勢力比較大,繼承大統好控制朝局。

萬曆皇帝這個想法主要是從國家的大局出發,立太子。朝堂上的文官們抱著“立長不立幼”的封建道統,與皇帝進行力爭,太子之爭長達15年,這也直接導致萬曆皇帝開始不上朝了。

三、軍權、財權和用人權控制在手

因為立太子的事情,萬曆和內閣爭執了15年之久,萬曆皇帝開始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別以為萬曆皇帝什麼都不管,軍權、財權、用人權這些主要的權利萬曆皇帝都控制在自己手上,別人根本不能插手。至於朝堂上的雞毛蒜皮小事,由文官們打理就行了,他也懶得理會。

萬曆年間的三大徵。萬曆皇帝也是親力親為,

1592年西北的寧夏之役、1599-1600年西南的播州之役、1592-1598年東北的朝鮮之役都取得了勝利。有人說花了很多錢,損失了很多人,傷到了明朝的根本,這樣說是不負責任的,三大戰役的錢都是萬曆皇帝蒐羅的私錢撥發的,沒用戶部的錢。此外,內憂外患來了,不打肯定亡國更快。日本的豐臣秀吉,就是知道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以為萬曆皇帝是個菜鳥,沒想到是一條猛龍,當頭一棒,直接導致日本200多年沒敢侵略朝鮮和中國。(朝鮮之役圖)

萬曆皇帝大局把控還是非常好的,薩爾滸戰役失敗,也是晚年的萬曆不能掌控的了。


萬曆28年不上朝的明朝。有人曾經說,明朝亡國實際上是亡於萬曆,我看不然。立太子這樣一件事情,萬曆皇帝的眼光絕對要比大臣們的眼光要長遠,文官大臣們極力擁立的朱常洛,做了一個月皇帝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自己的兒子朱由檢即位,魏忠賢掌握朝政專權,這也應了萬曆帝當時的擔憂。

文官們結黨營私,什麼東林黨、浙黨、昆黨等,都對明朝國家的發展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實際上和閹黨專政沒有多大區別,只是更加隱晦罷了。朝廷官員結黨是國家政局的不穩定因素,自古以來都是有據可考察的。


穿越再現彼岸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十歲即位,在位長達四十八年,成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位皇帝在執政前期,有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併合力進行改革,推行萬曆新政,踐行治邊政策,促成了“萬曆中興”的出現。但從萬曆十五年開始,這位勤勉的皇帝便開始不上早朝,且長達二十八年。作為一國之主,萬曆皇帝為何不上早朝了呢?

<strong>

首先,明朝處理政務的機制有所不同。早期的明朝對早朝十分看重,不僅有嚴格的時間規定,而且在早朝上所議論的事件也極為繁雜。上至國家大事,下到雞毛蒜皮的盜竊小事,都需要皇帝裁決處理。但是中期的明朝處理政務的機制逐漸演變成“延議——票擬——批紅——封駁——執行”的形式。這樣的變化,最主要的變動便是處理政事由朝上變為朝下。簡而言之,就是既使不上早朝,皇帝也能處理政事,不會受什麼影響。而早朝在萬曆皇帝眼裡,也許就是一種儀式化的東西了吧。

其次,萬曆皇帝后期怠政也是不可置否的事實。張居正生前所推行的改革雖然有利於明朝的進步,但也觸碰了官僚集團的利益。他死後,文官集團的利益更為強大,其中立太子事件更是激化了萬曆與群臣之間的矛盾。此後萬曆的治國主張從勵精圖治逐漸變成無為而治。曾經所憧憬的理想藍圖與現實中無能為力的巨大反差讓萬曆深感失望,從而倦怠於朝政。

當然,關於萬曆皇帝不上早朝的原因還有很多,身體不好、沉迷酒色、吞服鴉片、有腿疾……在此就不展開說了。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千尋)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探討!


青梅煮史


28年萬曆皇帝不上朝,其實他是在和文武百官玩一場陰鷙哲學,效仿嘉靖帝,操縱人心,玩世人於鼓掌之間。

簡單探究一下陰鷙哲學:

一般解釋為兇狠,另一解釋陰鷙為“心思縝密且深藏不露",另外一個陰騭,出自《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惟天陰騭下民。”意思是默默地使安定,轉指陰德。

《書經·洪範》:“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意思是默定,後引申為默默行善的德行,道教《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勸人多積陰功陰德,為善不揚名,獨處不作惡,這樣就會得到暗中庇佑,賜予福祿壽。

看到這裡,再看看萬曆帝的行為,就是按著陰鷙一步一步來的。 萬曆帝陰鷙哲學的由來張居正這個好師傅,帶出萬曆帝這個好徒弟。

萬曆皇帝是一個苦逼的皇帝,10歲上臺,老師便是張居正,張居正何許人也,是在嘉靖爺手裡玩得溜溜轉的人。是從一個小小的貢生,一步一步走向首輔大臣,他靠的是什麼?

當時輔佐嘉靖帝的嚴嵩,位高權重,滿朝嚴黨,門生故吏眾多,尤其嚴嵩的兒子嚴世蕃,號稱獨眼太子,在嘉靖帝的眼皮子底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曾經一度,官員的升職任免,都必須經由嚴世蕃首肯,嚴嵩和嚴世蕃都是青詞高手,深受嘉靖帝寵愛,加上嘉靖帝移居西苑後一心煉丹,不上朝,給嚴世蕃監管權臣,打壓朝臣,創造了良好的機會。


當年萬曆帝的老師張居正,如何謹小慎微,察言觀色,一路走來,最後搞倒嚴嵩,嚴世蕃,最後當上首輔大人,有人說張居正用的是隱忍,但他用的就是陰鷙哲學,張居正的一輩子用陰鷙兩個字可以完全概括。

有這樣一個陰鷙的老師,他培養出來的學生,又如何是泛泛之輩呢?張居正輔佐萬曆帝10年,正是萬曆的成長,世界觀形成的階段,他的這套哲學完整的在萬曆帝身上得到了體現。 嘉靖帝這個好前任,給萬曆帝留了一個好傳統。


陰鷙哲學,嘉靖帝是玩的最溜的,從15歲的嘉靖藩王,剛被確認為皇帝,嘉靖帝就開始耍起了手腕,據史載就一個迎接嘉靖帝入城的儀式,嘉靖帝都玩出了花樣,後來給自己的父親封號的問題,又玩了一把,這兩個小的手腕,顯示出了嘉靖帝,心思縝密,雖然嘉靖帝玩的這兩個小手腕都失敗了,但是嘉靖帝深深的掌握了朝臣,執政對手的能力。

嘉靖帝上臺之後,大力發展錦衣衛,掌握朝臣,先後搞了楊廷和等一批重要的大臣,穩穩的將政權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實現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嘉靖帝的陰鷙的手腕,充分暴露出了它的殺傷力和爆發力,嘉靖帝控制朝堂,遊刃有餘。


萬曆登基10年後,開始掌政,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都被張居正解說得十分精彩,萬曆帝繼承了嘉靖帝的良好傳統。 社會風氣這個大環境,深度的影響了萬曆帝。

嘉靖年間,由於嘉靖帝痴心道教,一心迷戀長生不老,尤其對道士更是崇敬不已,上有所好,下有所效,這股風氣造成當時社會的大環境中,崇尚和迷戀道教,文學表現形式上,青詞也成為重要的一種接近皇帝的方式。

嚴嵩和嚴世蕃,張居正等一大批朝臣都是青詞高手,萬曆帝生長在這個環境中深受其影響,耳濡目染,身在其中,道教的種子在年幼的萬曆帝心目中,被深深的種下,道教的積善積陰德,為善不揚名深深影響他做事和做人的風格。 陰鷙性格便由此形成。


萬曆帝陰鷙哲學的展現:

萬曆帝在位48年,為了展示自己高超的控制藝術,同時展現自己道教的風骨,尤其是為善不揚名,在張居正提出減少上朝次數這個建議的時候,他不僅應允,而且他用28年不上朝來體現它的控制藝術。

萬曆帝在位期間,曾遙控有輝煌的三大徵,指揮明軍赴朝鮮抗倭寇、平叛寧夏之役,平叛播州之役。敲定梃擊案,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指揮藝術。 還有萬曆年間,一起震動天下的廟產爭奪戰,萬里出乎人意料的處置,讓天下人震驚,顯示出他高超的控制人心的藝術。

綜上所述,萬曆的陰鷙哲學,高超的運用使明朝萬曆年間,沒有宦官亂政,奸臣當道,外戚干政,實現了萬曆中興。


剛日讀史


明朝有一個奇葩皇帝,在位48年,有近三十年不上朝,受到大臣和史家的非議,被譏為怠政典型。

奇怪的是,這個皇上小時候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好學生,登基後重用賢相張居正,厲行改革,使國家一度出現昇平景象。但是後期他卻突然不再上朝,當然他並沒有不管朝政,而是採用諭旨的方式發佈指令。

更為奇特的是,他雖然不上朝,但是朝政並沒有出現大的亂局,長期困擾明朝的宦官專權在他任職期間並未發生,也沒有出現權臣專權的現象,而且他還發動了三次大的戰爭,均取得勝利。

萬曆皇帝自稱5歲就開始讀書,他的父皇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在朝中選了很多飽學之士做萬曆的老師,其中就有張居正。

萬曆帝的生母李太后也是一位嚴厲的母親,對他的要求很嚴格,不允許他有絲毫懈怠,每當他淘氣的時候,李太后就罰他長跪。即使在他當了皇帝的時候,太后對他的要求也沒有放鬆。

不上早朝的時候,太后五更天就把他叫醒,讓講官輔導他讀書。萬曆自己也非常努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學問大為長進。

萬曆10歲繼位,他遇上了一位好宰相張居正。張居正是一位改革家,又是萬曆的老師,萬曆對他既信賴又尊敬。

張居正首先要求年幼的萬曆每天讀書,除了上朝之日,每天一大早就到文華殿聽講官講經,中間只做短暫休息,然後接著聽老師講課,一直學到吃午飯,飯畢才回宮。

他們師生合作,實行改革。通過實行“考成法”,改革了朝廷的官職,提高了官府的辦事效率。通過實行經濟改革,使國家經濟大振。

除了要完成老師要求的功課,萬曆還自己主動學習。他研讀本朝的實錄,還派太監到京城書市上購買各類書籍,他既是一個好學生,又是個好皇帝。

但是繼位十多年之後,萬曆也長大成人,更加成熟了,他卻突然不再上朝,國家大事一律用諭旨的方式向朝臣發佈指令,他幾乎不再跟朝臣面對面議政,一直到他去世,這事著實讓人感到蹊蹺。

皇上不上朝,問題當然非常嚴重,很多政務得不到處理。單說各級官員的任免,由於多年不增加新鮮血液,造成很多官府嚴重缺員,缺員甚至達到十分之六七的程度。

有不少官府幾乎陷於癱瘓。就是朝廷大臣,有不少後入職的人員甚至都不知道皇上長什麼樣。當值的大臣,雖然按時上班,但是無事可做,只能靠數日影長短,打發時間。

不過國家的很多大事並未耽誤,萬曆用諭旨指揮了三次戰爭,其中有兩次是平叛,一次是幫助藩屬國朝鮮驅逐日本人,均大獲全勝。而且在此期間沒有出現宦官和朝臣弄權的現象,不得不說萬曆的掌控能力還是很強的。

萬曆皇帝20多年不上朝,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萬曆皇帝有腿疾,怕形象不好影響君威。

1958年,考古學家發掘定陵,打開了萬曆的棺槨,真相終於大白。原來,萬曆在棺中是蜷曲而臥,他的右腿彎曲變形,比左腿短很多。這說明萬曆生前患有嚴重的骨科疾病,他當時不僅行走困難,而且形象肯定也不好看。

作為皇帝,走路不便的困難還好克服,最大的問題是影響天子的形象,所以筆者認為萬曆皇帝不上朝肯定與此有密切關係。

二、首輔大臣張居正去世。

張居正的去世對萬曆皇帝的影響也很大,以前都是由這位老師幫助自己,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最賴以依靠的得力助手沒了。

三、朝廷黨派林立,門戶和太子之爭讓萬曆皇帝疲於應付。

當時的明朝黨派眾多,門戶之間相互傾軋,再加上立太子的事情和內閣意見不統一,萬曆皇帝身心疲憊,索性直接封閉自己,不再親臨朝政。

不知各位網友對此是怎麼看的呢?


醉愛談歷史


網上一直有人,拿著郭沫若發掘定陵萬曆皇帝墓,發現的左腳和右腳不一致,來解釋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

這只是一種可能,僅僅是一個推測,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是萬曆皇帝對自己的智慧很自信。張居正輔政10年,同時當他的老師當了10年,皇帝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手中的權力,成功的榨取了張居正的智慧,為自己的帝國貢獻力量,這是他剛開始執政,就玩了一個重要的手段,這個手段對他刺激很大,他認為他掌握了一條通向復興之路的鑰匙,通過張居正的一鞭法,確確實實讓萬曆年間民生變得更好,效果也很明顯,讓他洋洋自得。

二是通過和平的方式掌握了政權。又是他一個比較顯擺的地方,嘉靖皇帝和楊廷和之間的鬥爭,以及歷代明朝皇帝和權臣之間的鬥爭都是血淋淋的,尤其是權臣的權力大於皇帝,通過和平方式取得政權的,幾乎沒有,而他他卻用和平的方式,奪得了政權的和平交接,充分展示了他智謀高手,他對他自己更進一步的自信。

三是他認為他掌握了帝國的鑰匙。讓所有人猜不透他在幹什麼,他怎麼想的?別人無法從他的日常行動中,掌握他的思維,他在給天下人出難題,而不是天下的難題為讓他去解決。尤其對待他比較崇敬的道教和官府之間的爭鬥,他的處置,顯然超出了所有人對他的預期,他覺得可以掌控人心。

萬曆皇帝一生之中一直在驗證一個事情,那就是誰和她玩心計能玩得過他?也給後世人制造一個懸念,28年不上朝,朝廷依舊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是他想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的懸念,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