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小小嬴政


万历皇帝怠政,几十年不上朝,颇类他的祖父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由于好黄老之术,喜欢修仙炼丹,曾经几十年躲在深宫和西苑不临朝。其实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也是个懒蛋,他什么事都交给内阁和他倚重的高拱去办,也不怎么过问朝政,由于他的不干涉政策,隆庆朝的内阁阁臣们也就可以肆意地攻击打压对手,这也是隆庆朝内阁乱斗异常激烈的原因之一。

但是,跟万历皇帝不同的是,嘉靖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临朝,然而他通过司礼监锦衣卫等贴身组织,把帝王权术玩得炉火纯青,仍旧牢牢掌握着大权,而万历皇帝并非如此,他是真的不想管理国家大事,他的心思都用在怎么巧取豪夺和勒索文武百官的钱财上了。

关于万历皇帝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看。

一、内因,万历帝从小就不好学,又被李太后和张居正长期压制,长大后,逆反心理大作,变得贪财好色,偷懒耍滑。

万历皇帝幼小继位,无法亲政,实际上前期的朝政是由三个人的联盟主持的,他们就是李太后、内阁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张居正负责教导小万历的学习和处理外间一切国家大事,李太后和冯保负责监督小万历和支持张居正的权力稳固。

小万历从小不好学,但是在这三个大人的弹压之下,不得不装作刻苦学习的样子。李太后和张居正都对小万历寄予厚望,希望能把他培养成有道之君。而期间穿针引线的自然就是冯保。

万里小皇帝平常有两个固定的讲官,按部就班地教导他学习,此外他还有一位特殊的老师张居正,张居正在万历基础的学习之外,教给他帝王之道,为了让万历帝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出色的皇帝,张居正可谓费了无数的心血,除了言传身教,他还从历代的史册里,抽取实例,编了很多关于帝王之道、历史兴衰的书,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资治通鉴直解》。

这些沉重的学业负担,让十来岁的小万历痛苦不堪。

相对于外臣张居正由于遵守君臣之礼对小万历的客气,万历帝的母亲李太后就没那么讲情面了。李太后为了能够在后宫的权势跟隆庆帝的皇后势均力敌,她费尽心机要牢牢掌握住小万历的一言一行。为此,她竟然从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搬到了乾清宫,为的就是能够实时掌握住小万历。

李太后对小万历也是寄予了厚望,毕竟母以子贵,她是商人家庭出身,得封皇贵妃就是靠着给隆庆帝生了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她对小万历的要求尤其严格。

每逢临朝之期,李太后总是将近五更便亲自去到万历的寝所,叫起他来,免致误事。万历读书的事,她抓得最紧,不但每天都要课其背诵,讲官讲过的新书还要他当面再行复讲。背诵不出,或是讲不上来,便要罚他长跪朗读,直到做好为止。如有逃学行为,则罚得更严,不但罚跪,有时还要责打。万历如或有些越轨行为,太后罚得更严。

有一次,万历帝喝酒喝多了,就忘了母亲和师傅的教导,让内侍给他唱个小曲听听,内侍推说不会,醉酒的小万历竟然拔剑就要把这个内侍给砍了。经过旁人劝阻,小万历虽然没杀人,可是把那个内侍的头发割了,说要“割发代首”。

这件事第二天就传到李太后耳朵里了,当然,都是冯保打的小报告。冯保在这三人联盟的职责里,就是替李太后监视小万历的一言一行。

李太后知道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立刻把小万历叫了过去,严厉斥责,并同时通知张居正马上进宫,要他好好劝谏万历小皇帝。李太后还让张居正替小万历起草了一份罪己诏,昭告朝廷。

在这以后,每逢小万历做了什么越轨的事,他就被李太后惩罚抄写“罪己诏”。这无异于一场折磨,因为张居正这篇罪己诏写得毫不客气,小万历每每抄得面红耳赤,羞赧难当。

在小万历亲政前的岁月里,他很多次被李太后训斥,罚跪,常常搞得痛哭流涕。李太后训斥小万历的时候,往往还要搬出张居正,她总是说,张先生如果知道了你怎么样怎么样,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这时候,小万历往往会忧惧万分。他实在是怕这位太保张先生。

在李太后、张居正、冯保这三人的高压政策下,小万历自然心理压力巨大,因此有很多他的贴身内侍,小太监,偷偷的引诱他沉溺于声色犬马,比如,小万历喜欢在皇宫内院里骑马玩。

由于李太后是商人家庭出身,惯于在钱财上算计,这无形中深深地影响了万历皇帝,导致万历皇帝也成了一个贪财的人,甚至于他们母子的贪财算计,竟然在史书上都留下了一笔。比如,万历帝的弟弟潞王大婚,他们母子竟然算计着怎么从这场婚礼上大赚一笔。

而万历皇帝的贪财本色,在抄没冯保的家产以后,原形毕露。他身边的两个太监张诚和张鲸,素来跟冯保不和,他们对万历皇帝说,这个冯保,靠着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势,以及李太后和张居正的支持,贪赃枉法,到处搜刮,家财甚至超过了皇上您的小金库。

万历皇帝因为冯保对他的监视,早就对冯保怨恨有加了,于是他借着张居正死去,冯保在内阁没有了支持,又有御史不断上疏弹劾的机会,便下令逮捕了冯保,派人去抄没冯保的家产,据说,这次抄家,抄出了白银百万两以及无数金银珠宝,这惊呆了刚刚成年的万历皇帝。

从此之后,贪财的万历皇帝抄家抄上了瘾,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盘算着怎么抄大臣的家,和勒索文武百官的钱财上。所以他也就多年不上朝了,因为心思不在这上面。

关于万历皇帝的贪财,举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一是,抄没张居正的家财。

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小万历就开始报复张居正,不断废除了他的新法,诏夺了他生前死后的一切荣誉,还要抄张居正的家,为的就是张家的财产。关于万历抄张居正家的事,我另外回答过,可以去我的回答里找。

二是,通过“国本之争”勒索百官的钱财。

在万历中年的时候,发生了有名的“国本之争”。满朝文武都希望万历皇帝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却更喜欢自己的宠妃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要立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和满朝文武,因为这件事就杠上了。

李太后是支持立长子的,万历皇帝却说,朱常洛是奴婢所生,这惹恼了李太后,直接怼了回去,你自己不也是奴婢生的?因为李太后当年在隆庆帝的裕王府,也是个奴婢。而朱常洛是万历皇帝去李太后的寝宫慈宁宫,私幸宫女所生。

万历皇帝一看争不过,但是也不肯就此罢休,趁此机会,他要好好大赚一笔。有哪些大臣上疏要立朱常洛的,万历皇帝就说,好啊,可以,先拿钱来。

至于平时的敲诈勒索,往往如此,哪些大臣有事上疏,万历帝就明着暗着让他交钱。以至于,有些大臣和内侍,为了办事,不得不贿赂万历帝。

在历史上,皇帝收受贿赂替人办事,并非罕见,唐朝和宋朝都出现过。但是,像万历帝这么贪得无厌的,却绝无仅有。万历皇帝还曾经偷偷取用国库里的银子,被张居正发现后,遭到严厉批评。

一个皇帝,整天想着敲诈勒索文武百官,整天想着怎么搞钱,他哪里还有心思上朝听政呢?

二、外因,万历帝过于倚重张居正、申时行等内阁首辅和内阁制度,养成了他怠政的习惯,反正他不管事,内阁里有人会处理,文武百官会处理。

如果说,在万历小时候,未亲政之前,他倚重张居正还情有可原,可是,在张居正死后,他仍然怠政,倚重申时行和内阁,就值得人们深思了。

其实,要找到其中的原因并不难,就是因为张居正早期大权独揽,让小皇帝万历养成了偷懒和怠政的恶习。

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倚重到什么程度呢?竟然发生了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对文官的“夺情”事件。

所谓夺情,其实就是官员父母去世,该官员要守孝三年,称为丁忧,但是皇帝以国家需要为由,不准丁忧那么久,办完父母丧事,要马上回朝廷继续给朝廷办事。重点是,一般情况下,夺情只限于武官,带军的将领,而且是有战事的时候才需要夺情,没有战事,该将领再重要,也得去丁忧,这是礼法,是规矩。

可是,张居正作为文官,却被夺情了。李太后和小皇帝万历,是一刻也离不开张居正。他们听说张居正父亲去世,两个人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所以不顾有些大臣的反对,毅然对张居正夺情任用。

由于张居正的存在,小皇帝万历就养成了懒惰和怠政的习惯,什么事都要张居正做主张,甚至于有些事,万历帝完全都不过问。当然,这也与张居正权势太大有关。

张居正死后,继任首辅的是张四维,张四维当了一年左右的首辅也去丁忧了。这次,万历帝就没有对张四维夺情。

张四维走后,申时行做了内阁首辅。申时行这个人,是个嘉靖朝状元,还是张居正提拔到内阁的,而张居正提拔申时行到内阁,是看中了申时行这个人处事温和,人也聪明,不会威胁到自己在内阁的权势。

然而,张居正实在看走眼了。其实,申时行是那种“表面笑嘻嘻,心里妈卖批”类型的人物。一肚子坏心思。张居正当国的时候,大家都说他蛮横,然而张居正死后,大家才发现,申时行表面笑嘻嘻,实际上暗地里比张居正还蛮横。

就是这个申时行,教给了刚成年的万历皇帝很多偷懒和怠政的方法,使万历皇帝可以找到一些正当理由不去上朝。

我们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一是,申时行教给不爱学习的万历皇帝怎么逃避“经筵日讲”。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即使贵为天子,也需要不断学习,也需要找很多老师给自己上课,一般这都称为“经筵”,这一制度始于汉唐,到宋代逐渐稳固,元明清沿袭之,尤其是明代,尤为重视。

这就苦了不爱学习的万历帝。你想啊,每到经筵日,就得听那些先生讲官们,讲半天什么之乎者也,鸟兽鱼汤,听着就烦。

于是,申时行就给万历皇帝出了一个主意:让那些经筵讲官,把经筵日要讲的课业,都写成奏疏,呈给他,他自己看就行了,不用再听那些老夫子啰里啰嗦,用奇怪的方言讲了。万历一听大喜,就这么干,其实,他完全都没看,净去琢磨怎么发财了。

二是,申时行教给不爱看奏疏的万历皇帝把奏疏“留中”。

我们知道,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流程是,内阁将票拟呈给司礼监,皇帝预览以后,要批红发还,至于其他大臣的上疏,也是如此。一般奏疏是不能留在宫中的。

如果该奏疏或者票拟被留在宫中大内,这就称为留中,也叫“留中不发”。 这种事,万历初年就发生过,遭到首辅高拱的强烈反对。而且,在此之前,也并非常态。

可是,申时行就给不爱看奏章的万历帝出了留中的馊主意。从此,万历皇帝收到奏章,表面上对大臣说,哎呀呀,之所以留中,是我累啊忙啊,要慢慢看,其实大部分都没看。

而且,更无耻的是,万历皇帝还借着留中,勒索百官。

有官员上了奏疏,万历皇帝迟迟不发还,事就没法办,就得去催,结果万历帝双手一摊,拿钱。

三是,申时行教给不爱看奏疏的万历皇帝调整百官的职权,要他们各司其职,不得越俎代庖。

这是什么意思呢?明朝的六部,都有给事中,称为六科给事中,包括兵部给事中、户部给事中等等。

在以前,六科给事中都能畅所欲言,随便上疏,比如兵科给事中可以就其他五科的事发表意见,其他五科当然也能管兵部的事,这就导致,每遇到一件事,御史们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样飞到了万历的面前,让万历无可奈何。

但是,申时行就教给万历,要调整百官的职权,要百官御史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你兵科就管你兵部的事就好了,别对其他各部发生的事指手画脚了。于是,奏章的数量大大减少,万历皇帝也就乐得清闲了。

通过以上内因外因的分析,我们也就搞明白,万历皇帝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始于万历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怠政,他的贪财,他对党争的纵容,都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西堤君


定陵的开启和发掘是由当时文化部部长郭沫若一手促成的。郭沫若在上世纪50年代不遗余力的推崇开挖古代帝王的皇陵。其实郭沫若一开始并没有直接盯上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更为知名的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

然而郭沫若的想法一经提出便遭到了许多科学界人士的反对。认为当时的中国,属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考古发掘,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相关的专业人才都不够健全、没有能力去开挖古代皇陵。认为凭借当时的技术开挖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为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阻挠。郭沫若开挖明永乐皇帝的长陵的计划暂时搁置。索求再三无果后,郭沫若退而求其次,转而将考古发掘的矛头指向了明万历皇帝的定陵。想要拿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作为试点进行考古发掘,进而想要通过定陵考古发掘的成功证明给世人看,然后堵住反对者的口,来促成其他皇陵的考古发掘。

然而果真如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定陵的考古发掘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首先在找墓道入口的过程中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试错之后,终于进入定陵的墓道之中,然而在对定陵的文物进行清理和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极不成熟的行为和错误,进而对定陵出土的文物造成了一系列不可恢复的损失。许多原本色泽鲜艳的丝帛制品一经出土则是迅速氧化成为碎片。许多陶瓷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正是由于在考古发掘定陵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失误。因此随后周总理决定,十年内不再批准任何考古发掘中国古代皇陵的计划。就这样,郭沫若继续开挖明朝皇陵的计划才被迫中止。同样也保护了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的皇帝陵墓。

回到题目本身,正是由于定陵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一个世人都想知道的谜题。就是明万历皇帝为何28年不上早朝?难道真的是因为万历皇帝怠政吗?还是因为权臣把持朝政使皇权旁落?其实都不是!根据定陵中万历皇帝的棺椁被打开之后,向我们展示的万历皇帝的尸骨来看。万历皇帝存在严重的腿疾。也就说万历皇帝其实是一个瘸子。



这样一切的谜团都迎刃而解。万历皇帝之所以选择不上早朝,是因为不愿让臣子看到自己身体上的残疾。这样既有损自己身为皇帝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样也有损大明王朝皇权的威严。但是不愿上早朝的万历皇帝并没有放弃对朝中政务的关心和治理。而是朝中的一些重臣可以直接去皇宫之中面见万历皇帝,并且向其陈述一些国家大事。也就说不上早朝并不代表着怠政。


工作的方式方法有许多种。万历皇帝不上早朝但是依然在皇宫之中管理着整个大明王朝。正是因为如此万历皇帝在统治大明王朝期间,明朝曾经一度出现过繁荣之象。但是中后期也慢慢开始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有“明实亡于万历”之说。因此历史对于万历皇帝的评价也分歧极大。

你心目中的万历皇帝是怎样的一位皇帝呢?


珞珈山的猫


明朝有两个长期不上朝的著名皇帝,一个是万历,另一个是万历的爷爷嘉靖。

同样是不上朝,但二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嘉靖不上朝,是因为他要修炼成仙,要保持神秘感。他长期住在西苑,离紫禁城很远,要按正常上朝,很不方便。但是,他会在西苑接见臣工,商讨国事。同时,他利用司礼监的太监作为自己的意志执行者,牵制内阁以及其他臣工,达到平衡。所以,嘉靖虽然不上朝,但朝政从未荒废,而大权也从未旁落。

可万历就不同了。

万历不上朝,根本原因就是闹脾气。他是完全的撒手不管。不见臣工,不批奏折,宅在深宫,爱咋咋地。

仿佛大明的江山不是他家的。

最荒唐的时候,内阁里只有一个大臣,而这个大臣因为无法见到皇帝,也回家歇着去了。而六部中有五个部没有尚书。唯一有尚书的,是户部。为什么呢?因为户部是管着钱粮赋税的,而万历又爱财如命。什么都可以放手,但银子不能放。

万历为什么如此怠政呢?主要是因为立太子的问题。

万历的长子朱常洛,是宫女所生。万历办完事儿后,就后悔了。可大臣们秉持“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坚持要求万历册封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宠爱郑贵妃,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

于是,万历与大臣们之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史称国本之争。

最后,连皇太后也加入战阵,斥责万历道:别忘了,你也是宫女生的。

没错,万历他爹当年也犯过同样饥不择食的错误。

万历怂了,遂了大臣们和太后的心愿,立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从此心灰意冷,不再搭理国事。

万历的人生,急转而下,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昏君。遥想当年,万历初登基,内阁首辅张居正辅政,曾经成绩辉煌,留下了“万历中兴”的美誉;张居正刚刚死后的那几年,万历亲政,也是干得有鼻子有眼,俨然一副能君之像。

可惜,万历的心理太不成熟,是个巨婴。一旦遭遇挫折,便崩溃了,走上了破罐子破摔的不归路。

史家说明朝亡于万历,一点都不为过。

且不说吏治败坏,万历难辞其咎;单说取代大明的满清,就是在万历的眼皮子底下一步步壮大起来的。

努尔哈赤起兵,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关系到满清生死存亡的萨尔浒战役,则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明军惨败。努尔哈赤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但凡万历上点心,早早地关心一下辽东,努尔哈赤怎么会有机会出头呢?


趣谈秘史


以下是个人观点,不同意尽管喷!

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个人觉得还是不对的,万历早期当时的首辅是张居正,张居正是个很强势的一个人,在当时内有太后的支持,外有门生党羽配合,可说是权倾朝野,谁不服弄谁,包括万历。不论是谁都生活在张居正的阴影里面,可是张居正死后(据说是吃了春药兴奋而亡)文官集团的清算因该让万历心中偶像轰然倒塌,“尼玛呀,我在宫里节衣缩食,调戏一下宫女都差点被废,你在外头花天酒地,贪赃枉法,你对得起我吗?”万历看穿了所有文官的本质“你们这些老头坏的很”懒得理你们。


后期万历想立自己三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激烈反对,要立长子朱常洛,这种情况下皇帝与大臣的对立就更加激烈,偏偏明朝是个没有皇帝也可以照常运转的奇葩朝廷,对立太严重了,大臣想:你皇帝不上朝就不上朝,我这里照样运转。皇帝想:好嘛!老子不理你们成不?我不上朝,也不任命新的官员,累死你群王八蛋。

其实万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万历三大征,把小鬼子全都弄回老家了。只是当时文官集团与皇权的斗争中万历处于下锋,他自己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当然不论是谁遇到明后期的文官都得跪。



云淼100666656


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奇葩的皇帝,他28年不上朝,让大臣们争来争去,自己则居中调和,从而掌握最大的主动权,将帝王权衡御人之术发挥到了极致。


万历皇帝在亲政后还是很热衷于朝政的,但是在他执政的后28年,他都是躲在后宫不出来,让太监当中间人跟臣子交流的,极少接见除了内阁成员之外的其他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万历皇帝之所以不上朝原因有四:

第一,他有足疾,两只腿的长短不一,走路颠簸,这个在古代对于皇帝的权威和影响是很不利的。万历皇帝有足疾这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世人所知晓,包括史书上都很少被记载,直到后来郭沫若提出挖掘了万历皇帝的陵墓,这才发现万历皇帝的脚有问题。

第二,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一下子没了主心骨。万历皇帝亲政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张居正在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行,这不仅在万历皇帝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也让他产生了很大的依赖心理。当张居正时候,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进行了报复,抄了他的家,结果发现没有什么钱。


这个时候,万历皇帝其实是很迷茫的,张居正在,又很怕他恨他。张居正不在,自己一下子又不懂得怎么做皇帝了,也不知道怎么去制约臣子,拿回皇帝的威严。事实上,万历皇帝也发现这太难了,因为明朝的臣子太厉害了,他们可以不顾死地去反对皇帝做的决定,直到他同意臣子的意见为止。总不能杀了所有的臣子吧,那就躲着你,有事上折子,不批准你你敢抗旨么,起码不能当着面跟皇帝对质吧。

第三,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和臣子赌气。万历皇帝很早就立了朱常洛为太子,那个时候他也就这么一个儿子。后来万历皇帝有了其他儿子,他就想立另一个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因为他嫌弃朱常洛是宫女生的,没什么势力,怕他坐不稳江山。可是臣子们不同意啊,理由是按祖制立长不立幼,硬是拉扯了十五年也没换成太子。本来万历皇帝站在国家安稳的角度来看问题是不错的,可是臣子们太倔强了,硬是跟他对着干。没办法,那就不上朝了,这气算是堵上了。


第四,万历皇帝的性格相对和善,不喜欢撕破脸,喜欢用迂回的方式解决问题,特别善于利用臣子之间的矛盾来做大自己。而且因为他腿有病,导致他性情慵懒,不喜欢管得太宽太细。可是皇帝是很累的一个岗位,从朱元璋开始就大权独揽,什么事都得拿主意?所以万历皇帝其实是很不适应的,不上朝正好和了他的心意。

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到了他执政的中后期,臣子们无不对他服服帖帖。他小事虽然不管,但是大事他一点也不马虎,比如,万历三大征都是他的决策和运筹帷幄,特别是朝鲜战争那一次,打得日本二百多年都不敢再入侵朝鲜了,这个是很长中国人的脸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还是很佩服万历皇帝的。


围炉煮酒话春秋


1956-1957年国家批准开始挖掘明十三陵的定陵地下玄宫,1958年,郭沫若、吴晗等打开了定陵,里面有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骨以及随葬物品,随葬品众多震惊世界。专家们对万历皇帝的尸骨进行整理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特征,万历皇帝的右脚明显比左脚短不少,万历皇帝的有严重的足疾,不能走路。这是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之一。(万历皇帝骨架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批斗“牛鬼蛇神”,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骨被焚烧,金丝楠木棺材烧不坏,被扔到了山沟里面,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是不是因为足疾?

通过考古挖掘,直接证明了万历皇帝有足疾,不能走路,这是他不愿因上朝听政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也促使万历皇帝不上朝的,足疾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万历皇帝像)

一、张居正后时代,万历帝怅然若失

万历皇帝少年登上帝位,前十年主要是张居正主持朝政,大太监冯保和皇太后支持监控。张居正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一条鞭法”:赋税和徭役进行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一措施缓解了明朝前两代皇帝时期产生的弊端。在军事上已经基本消灭倭患,调戚继光在北京的正北方,李成梁在东北方向,国家形式一片大好,史称

“万历中兴”。(张居正剧照)

1582年,张居正病死了。万历皇帝亲政,张居正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团,他们弹劾张居正,同时万历皇帝长期在张居正的阴影下生活,需要建立自己的君权威望。他先后查抄了大太监冯保和张居正,在冯保家查抄了大量的财富,在张居正家里也没有得到多少银两,万历皇帝怅然若失,长期依靠张居正,现在依靠也没有了。

二、文官制度和“国本之争”

张居正在位时,文官们都在他的把控之中。万历帝亲政了,要自己面对。明朝的文官制度,在封建道义上牵制皇帝,对万历皇帝的事情管得很宽,万历皇帝也比较和善。最后发展到在朝堂上与万历帝吵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申时行著有《召对录》,里面记载,万历皇帝身体不适,不适宜参加众多的朝政活动,言官和大臣大臣指责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曾经做过解释,但是仍得不到文官们的谅解。一个大臣指责万历贪酒好色,万历皇帝也就是免了他的职务,让他回家而已,碰上一个稍微厉害的君主估计差不多处死了。(郑贵妃像)

万历皇帝打算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主要考虑是太子朱常洛为宫女所生,在朝堂上也没有什么势力支持他,万历皇帝担心一旦朱常洛登基,恐怕把控不了朝政,对大明王朝发展不利,其中也有宠幸郑贵妃的关系在内。而福王朱常洵在外廷的支持势力比较大,继承大统好控制朝局。

万历皇帝这个想法主要是从国家的大局出发,立太子。朝堂上的文官们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封建道统,与皇帝进行力争,太子之争长达15年,这也直接导致万历皇帝开始不上朝了。

三、军权、财权和用人权控制在手

因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内阁争执了15年之久,万历皇帝开始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别以为万历皇帝什么都不管,军权、财权、用人权这些主要的权利万历皇帝都控制在自己手上,别人根本不能插手。至于朝堂上的鸡毛蒜皮小事,由文官们打理就行了,他也懒得理会。

万历年间的三大征。万历皇帝也是亲力亲为,

1592年西北的宁夏之役、1599-1600年西南的播州之役、1592-1598年东北的朝鲜之役都取得了胜利。有人说花了很多钱,损失了很多人,伤到了明朝的根本,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三大战役的钱都是万历皇帝搜罗的私钱拨发的,没用户部的钱。此外,内忧外患来了,不打肯定亡国更快。日本的丰臣秀吉,就是知道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以为万历皇帝是个菜鸟,没想到是一条猛龙,当头一棒,直接导致日本200多年没敢侵略朝鲜和中国。(朝鲜之役图)

万历皇帝大局把控还是非常好的,萨尔浒战役失败,也是晚年的万历不能掌控的了。


万历28年不上朝的明朝。有人曾经说,明朝亡国实际上是亡于万历,我看不然。立太子这样一件事情,万历皇帝的眼光绝对要比大臣们的眼光要长远,文官大臣们极力拥立的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自己的儿子朱由检即位,魏忠贤掌握朝政专权,这也应了万历帝当时的担忧。

文官们结党营私,什么东林党、浙党、昆党等,都对明朝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实际上和阉党专政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更加隐晦罢了。朝廷官员结党是国家政局的不稳定因素,自古以来都是有据可考察的。


穿越再现彼岸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十岁即位,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成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位皇帝在执政前期,有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佐,并合力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践行治边政策,促成了“万历中兴”的出现。但从万历十五年开始,这位勤勉的皇帝便开始不上早朝,且长达二十八年。作为一国之主,万历皇帝为何不上早朝了呢?

<strong>

首先,明朝处理政务的机制有所不同。早期的明朝对早朝十分看重,不仅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而且在早朝上所议论的事件也极为繁杂。上至国家大事,下到鸡毛蒜皮的盗窃小事,都需要皇帝裁决处理。但是中期的明朝处理政务的机制逐渐演变成“延议——票拟——批红——封驳——执行”的形式。这样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动便是处理政事由朝上变为朝下。简而言之,就是既使不上早朝,皇帝也能处理政事,不会受什么影响。而早朝在万历皇帝眼里,也许就是一种仪式化的东西了吧。

其次,万历皇帝后期怠政也是不可置否的事实。张居正生前所推行的改革虽然有利于明朝的进步,但也触碰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他死后,文官集团的利益更为强大,其中立太子事件更是激化了万历与群臣之间的矛盾。此后万历的治国主张从励精图治逐渐变成无为而治。曾经所憧憬的理想蓝图与现实中无能为力的巨大反差让万历深感失望,从而倦怠于朝政。

当然,关于万历皇帝不上早朝的原因还有很多,身体不好、沉迷酒色、吞服鸦片、有腿疾……在此就不展开说了。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千寻)

喜欢历史、热衷码字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探讨!


青梅煮史


28年万历皇帝不上朝,其实他是在和文武百官玩一场阴鸷哲学,效仿嘉靖帝,操纵人心,玩世人于鼓掌之间。

简单探究一下阴鸷哲学:

一般解释为凶狠,另一解释阴鸷为“心思缜密且深藏不露",另外一个阴骘,出自《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惟天阴骘下民。”意思是默默地使安定,转指阴德。

《书经·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意思是默定,后引申为默默行善的德行,道教《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劝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

看到这里,再看看万历帝的行为,就是按着阴鸷一步一步来的。 万历帝阴鸷哲学的由来张居正这个好师傅,带出万历帝这个好徒弟。

万历皇帝是一个苦逼的皇帝,10岁上台,老师便是张居正,张居正何许人也,是在嘉靖爷手里玩得溜溜转的人。是从一个小小的贡生,一步一步走向首辅大臣,他靠的是什么?

当时辅佐嘉靖帝的严嵩,位高权重,满朝严党,门生故吏众多,尤其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号称独眼太子,在嘉靖帝的眼皮子底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曾经一度,官员的升职任免,都必须经由严世蕃首肯,严嵩和严世蕃都是青词高手,深受嘉靖帝宠爱,加上嘉靖帝移居西苑后一心炼丹,不上朝,给严世蕃监管权臣,打压朝臣,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当年万历帝的老师张居正,如何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一路走来,最后搞倒严嵩,严世蕃,最后当上首辅大人,有人说张居正用的是隐忍,但他用的就是阴鸷哲学,张居正的一辈子用阴鸷两个字可以完全概括。

有这样一个阴鸷的老师,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如何是泛泛之辈呢?张居正辅佐万历帝10年,正是万历的成长,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他的这套哲学完整的在万历帝身上得到了体现。 嘉靖帝这个好前任,给万历帝留了一个好传统。


阴鸷哲学,嘉靖帝是玩的最溜的,从15岁的嘉靖藩王,刚被确认为皇帝,嘉靖帝就开始耍起了手腕,据史载就一个迎接嘉靖帝入城的仪式,嘉靖帝都玩出了花样,后来给自己的父亲封号的问题,又玩了一把,这两个小的手腕,显示出了嘉靖帝,心思缜密,虽然嘉靖帝玩的这两个小手腕都失败了,但是嘉靖帝深深的掌握了朝臣,执政对手的能力。

嘉靖帝上台之后,大力发展锦衣卫,掌握朝臣,先后搞了杨廷和等一批重要的大臣,稳稳的将政权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嘉靖帝的阴鸷的手腕,充分暴露出了它的杀伤力和爆发力,嘉靖帝控制朝堂,游刃有余。


万历登基10年后,开始掌政,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被张居正解说得十分精彩,万历帝继承了嘉靖帝的良好传统。 社会风气这个大环境,深度的影响了万历帝。

嘉靖年间,由于嘉靖帝痴心道教,一心迷恋长生不老,尤其对道士更是崇敬不已,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这股风气造成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中,崇尚和迷恋道教,文学表现形式上,青词也成为重要的一种接近皇帝的方式。

严嵩和严世蕃,张居正等一大批朝臣都是青词高手,万历帝生长在这个环境中深受其影响,耳濡目染,身在其中,道教的种子在年幼的万历帝心目中,被深深的种下,道教的积善积阴德,为善不扬名深深影响他做事和做人的风格。 阴鸷性格便由此形成。


万历帝阴鸷哲学的展现:

万历帝在位48年,为了展示自己高超的控制艺术,同时展现自己道教的风骨,尤其是为善不扬名,在张居正提出减少上朝次数这个建议的时候,他不仅应允,而且他用28年不上朝来体现它的控制艺术。

万历帝在位期间,曾遥控有辉煌的三大征,指挥明军赴朝鲜抗倭寇、平叛宁夏之役,平叛播州之役。敲定梃击案,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指挥艺术。 还有万历年间,一起震动天下的庙产争夺战,万里出乎人意料的处置,让天下人震惊,显示出他高超的控制人心的艺术。

综上所述,万历的阴鸷哲学,高超的运用使明朝万历年间,没有宦官乱政,奸臣当道,外戚干政,实现了万历中兴。


刚日读史


明朝有一个奇葩皇帝,在位48年,有近三十年不上朝,受到大臣和史家的非议,被讥为怠政典型。

奇怪的是,这个皇上小时候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登基后重用贤相张居正,厉行改革,使国家一度出现升平景象。但是后期他却突然不再上朝,当然他并没有不管朝政,而是采用谕旨的方式发布指令。

更为奇特的是,他虽然不上朝,但是朝政并没有出现大的乱局,长期困扰明朝的宦官专权在他任职期间并未发生,也没有出现权臣专权的现象,而且他还发动了三次大的战争,均取得胜利。

万历皇帝自称5岁就开始读书,他的父皇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在朝中选了很多饱学之士做万历的老师,其中就有张居正。

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也是一位严厉的母亲,对他的要求很严格,不允许他有丝毫懈怠,每当他淘气的时候,李太后就罚他长跪。即使在他当了皇帝的时候,太后对他的要求也没有放松。

不上早朝的时候,太后五更天就把他叫醒,让讲官辅导他读书。万历自己也非常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学问大为长进。

万历10岁继位,他遇上了一位好宰相张居正。张居正是一位改革家,又是万历的老师,万历对他既信赖又尊敬。

张居正首先要求年幼的万历每天读书,除了上朝之日,每天一大早就到文华殿听讲官讲经,中间只做短暂休息,然后接着听老师讲课,一直学到吃午饭,饭毕才回宫。

他们师生合作,实行改革。通过实行“考成法”,改革了朝廷的官职,提高了官府的办事效率。通过实行经济改革,使国家经济大振。

除了要完成老师要求的功课,万历还自己主动学习。他研读本朝的实录,还派太监到京城书市上购买各类书籍,他既是一个好学生,又是个好皇帝。

但是继位十多年之后,万历也长大成人,更加成熟了,他却突然不再上朝,国家大事一律用谕旨的方式向朝臣发布指令,他几乎不再跟朝臣面对面议政,一直到他去世,这事着实让人感到蹊跷。

皇上不上朝,问题当然非常严重,很多政务得不到处理。单说各级官员的任免,由于多年不增加新鲜血液,造成很多官府严重缺员,缺员甚至达到十分之六七的程度。

有不少官府几乎陷于瘫痪。就是朝廷大臣,有不少后入职的人员甚至都不知道皇上长什么样。当值的大臣,虽然按时上班,但是无事可做,只能靠数日影长短,打发时间。

不过国家的很多大事并未耽误,万历用谕旨指挥了三次战争,其中有两次是平叛,一次是帮助藩属国朝鲜驱逐日本人,均大获全胜。而且在此期间没有出现宦官和朝臣弄权的现象,不得不说万历的掌控能力还是很强的。

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万历皇帝有腿疾,怕形象不好影响君威。

1958年,考古学家发掘定陵,打开了万历的棺椁,真相终于大白。原来,万历在棺中是蜷曲而卧,他的右腿弯曲变形,比左腿短很多。这说明万历生前患有严重的骨科疾病,他当时不仅行走困难,而且形象肯定也不好看。

作为皇帝,走路不便的困难还好克服,最大的问题是影响天子的形象,所以笔者认为万历皇帝不上朝肯定与此有密切关系。

二、首辅大臣张居正去世。

张居正的去世对万历皇帝的影响也很大,以前都是由这位老师帮助自己,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最赖以依靠的得力助手没了。

三、朝廷党派林立,门户和太子之争让万历皇帝疲于应付。

当时的明朝党派众多,门户之间相互倾轧,再加上立太子的事情和内阁意见不统一,万历皇帝身心疲惫,索性直接封闭自己,不再亲临朝政。

不知各位网友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醉爱谈历史


网上一直有人,拿着郭沫若发掘定陵万历皇帝墓,发现的左脚和右脚不一致,来解释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

这只是一种可能,仅仅是一个推测,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万历皇帝对自己的智慧很自信。张居正辅政10年,同时当他的老师当了10年,皇帝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手中的权力,成功的榨取了张居正的智慧,为自己的帝国贡献力量,这是他刚开始执政,就玩了一个重要的手段,这个手段对他刺激很大,他认为他掌握了一条通向复兴之路的钥匙,通过张居正的一鞭法,确确实实让万历年间民生变得更好,效果也很明显,让他洋洋自得。

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掌握了政权。又是他一个比较显摆的地方,嘉靖皇帝和杨廷和之间的斗争,以及历代明朝皇帝和权臣之间的斗争都是血淋淋的,尤其是权臣的权力大于皇帝,通过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几乎没有,而他他却用和平的方式,夺得了政权的和平交接,充分展示了他智谋高手,他对他自己更进一步的自信。

三是他认为他掌握了帝国的钥匙。让所有人猜不透他在干什么,他怎么想的?别人无法从他的日常行动中,掌握他的思维,他在给天下人出难题,而不是天下的难题为让他去解决。尤其对待他比较崇敬的道教和官府之间的争斗,他的处置,显然超出了所有人对他的预期,他觉得可以掌控人心。

万历皇帝一生之中一直在验证一个事情,那就是谁和她玩心计能玩得过他?也给后世人制造一个悬念,28年不上朝,朝廷依旧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是他想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悬念,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