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的孫子,勇猛不讓祖父,在戰鬥中主動要求斷後,最終戰死沙場

鰲拜的孫子,勇猛不讓祖父,在戰鬥中主動要求斷後,最終戰死沙場

(電影《阿努哈屯》)

對於和通綽爾戰役的慘敗,傅爾丹自然要負首要責任,他在自身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冒險出擊,遇到重挫後,在心理上又沒有做好相應準備,乃至錯過了最佳的突圍時機。與此同時,後方清軍未出兵接應,則是戰役釀成慘敗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傅爾丹在率部出征前,安排都統袞泰等人率七千餘名官兵留守和搶築科布多城,另派參贊大臣陳泰率兩千滿洲兵扼守科布多河東。自7月24日戰役打響起,就有潰兵逃回科布多,報告大軍在和通綽爾陷入重圍。袞泰等人驚惶不已,除必要的守城部隊外,他們急調附近機動兵力前往增援,然而響應者寥寥。此時陳泰不僅轄有兩千滿洲兵外,還新到了一千察哈爾兵,是科布多附近最強的野戰和機動力量,如果這支生力軍能夠及時趕去和通綽爾,必能最大程度地遏阻準軍的攻勢和追擊,減少前線部隊的損失。可惜的是陳泰雖為康熙朝名將費揚古的兒子,妥妥的名門之後,卻並無乃父之雄風和血性,他貪生怕死,拒絕了袞泰關於增援前線的命令。

7月31日,突圍部隊抵達哈爾哈納河,此時他們的彈藥、箭矢都打光了,大家被迫丟棄一直守護的行裝,吸引準軍掠取,以便尋機突圍。當天的突圍戰打得十分殘酷,就是被俘的士兵也幾乎個個渾身是傷,突圍而出的官兵登上對面山嶺,分兩隊撤退。一隊由傅爾丹親自統率,一隊由由副將軍巴賽、查弼納統率,後者在準軍的追擊下全軍覆滅,只有傅爾丹的一隊於兩天後抵達科布多,一清點,只剩下兩千餘人。

鰲拜的孫子,勇猛不讓祖父,在戰鬥中主動要求斷後,最終戰死沙場

(電影《阿努哈屯》)

和通綽爾戰役創下了八旗軍在統一蒙古戰爭中的兩項記錄:最大敗績、最高傷亡。據統計,北路軍一共損失了七千多名官兵,戰損率超過百分之七十,僥倖突圍撤回科布多的兩千餘人也大多有傷在身。死傷官兵中,京旗、右衛駐防兵佔到了最高比例,可想而知若不是因為他們的殊死苦鬥,清軍離全軍覆滅也就不遠了。乾隆上臺後對陣亡於西北戰爭中的官兵追加恩恤,更對是役八旗滿洲兵的表現做出較高評價:“京師、右衛之滿洲兵奮勇衝擊,雖年少者亦死戰不退,是以盡忠者甚眾。”

指揮官層面,傅爾丹以下共有十八名至少副都統銜的大臣隨其出征,除傅爾丹和少數幾個大臣突圍得生外,其餘全部戰歿。戰歿大臣中的達福曾是討伐準噶爾的反對派,廷議時雍正急於讓他閉嘴,居然說:“達福是中暑了吧,為什麼不回家去灌兩碗老湯解解暑?”達福為人梗直,不但沒有退縮,反而言辭更激烈了,雍正見沒法說服他,只得說:“雖然你堅持己見,但如果我就是要讓你做傅爾丹的副手,隨其出征,你敢推辭嗎?”達福一時語塞,他默默無言地向雍正叩了個頭,隨後便應命出征。

其實達福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的爺爺是康熙朝時赫赫有名的權臣鰲拜。鰲拜年輕時極為勇猛善戰,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作為他的孫子,達福也不是孬種,他反對討伐準噶爾純粹是擔心取勝沒有把握,並不是個人怕死。突圍時,他承擔了最危險的斷後任務,成為戰役中第一個戰死沙場的清軍重臣。

鰲拜的孫子,勇猛不讓祖父,在戰鬥中主動要求斷後,最終戰死沙場

(電影《最終兵器:弓》)

一次戰役中陣亡這麼多重臣,這在十九世紀以前的八旗戰史中是極其罕見的,往前數,也只有順治九年即1652年,敬謹親王尼堪在衢州遭遇明軍伏擊身亡的那一場戰役可與之相提並論了。

在戰後對責任人的處理上,傅爾丹被認為用兵無方,是導致“損兵敗績”的主要責任人,但因他在突圍中拼命力戰而得以免罪,雍正僅將其由靖邊大將軍降為振武將軍。畏敵逃跑的陳泰則被雍正批為“不知羞恥,玷辱父祖,該殺”,只因父、祖之功而逃過誅戮,最後的處分是削職囚禁,直至乾隆朝得以獲釋。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雍正大傳:朕,就是這樣漢子》)

實體書《雍正大傳:朕,就是這樣漢子》已出版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