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的孙子,勇猛不让祖父,在战斗中主动要求断后,最终战死沙场

鳌拜的孙子,勇猛不让祖父,在战斗中主动要求断后,最终战死沙场

(电影《阿努哈屯》)

对于和通绰尔战役的惨败,傅尔丹自然要负首要责任,他在自身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冒险出击,遇到重挫后,在心理上又没有做好相应准备,乃至错过了最佳的突围时机。与此同时,后方清军未出兵接应,则是战役酿成惨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傅尔丹在率部出征前,安排都统衮泰等人率七千余名官兵留守和抢筑科布多城,另派参赞大臣陈泰率两千满洲兵扼守科布多河东。自7月24日战役打响起,就有溃兵逃回科布多,报告大军在和通绰尔陷入重围。衮泰等人惊惶不已,除必要的守城部队外,他们急调附近机动兵力前往增援,然而响应者寥寥。此时陈泰不仅辖有两千满洲兵外,还新到了一千察哈尔兵,是科布多附近最强的野战和机动力量,如果这支生力军能够及时赶去和通绰尔,必能最大程度地遏阻准军的攻势和追击,减少前线部队的损失。可惜的是陈泰虽为康熙朝名将费扬古的儿子,妥妥的名门之后,却并无乃父之雄风和血性,他贪生怕死,拒绝了衮泰关于增援前线的命令。

7月31日,突围部队抵达哈尔哈纳河,此时他们的弹药、箭矢都打光了,大家被迫丢弃一直守护的行装,吸引准军掠取,以便寻机突围。当天的突围战打得十分残酷,就是被俘的士兵也几乎个个浑身是伤,突围而出的官兵登上对面山岭,分两队撤退。一队由傅尔丹亲自统率,一队由由副将军巴赛、查弼纳统率,后者在准军的追击下全军覆灭,只有傅尔丹的一队于两天后抵达科布多,一清点,只剩下两千余人。

鳌拜的孙子,勇猛不让祖父,在战斗中主动要求断后,最终战死沙场

(电影《阿努哈屯》)

和通绰尔战役创下了八旗军在统一蒙古战争中的两项记录:最大败绩、最高伤亡。据统计,北路军一共损失了七千多名官兵,战损率超过百分之七十,侥幸突围撤回科布多的两千余人也大多有伤在身。死伤官兵中,京旗、右卫驻防兵占到了最高比例,可想而知若不是因为他们的殊死苦斗,清军离全军覆灭也就不远了。乾隆上台后对阵亡于西北战争中的官兵追加恩恤,更对是役八旗满洲兵的表现做出较高评价:“京师、右卫之满洲兵奋勇冲击,虽年少者亦死战不退,是以尽忠者甚众。”

指挥官层面,傅尔丹以下共有十八名至少副都统衔的大臣随其出征,除傅尔丹和少数几个大臣突围得生外,其余全部战殁。战殁大臣中的达福曾是讨伐准噶尔的反对派,廷议时雍正急于让他闭嘴,居然说:“达福是中暑了吧,为什么不回家去灌两碗老汤解解暑?”达福为人梗直,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言辞更激烈了,雍正见没法说服他,只得说:“虽然你坚持己见,但如果我就是要让你做傅尔丹的副手,随其出征,你敢推辞吗?”达福一时语塞,他默默无言地向雍正叩了个头,随后便应命出征。

其实达福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的爷爷是康熙朝时赫赫有名的权臣鳌拜。鳌拜年轻时极为勇猛善战,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作为他的孙子,达福也不是孬种,他反对讨伐准噶尔纯粹是担心取胜没有把握,并不是个人怕死。突围时,他承担了最危险的断后任务,成为战役中第一个战死沙场的清军重臣。

鳌拜的孙子,勇猛不让祖父,在战斗中主动要求断后,最终战死沙场

(电影《最终兵器:弓》)

一次战役中阵亡这么多重臣,这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八旗战史中是极其罕见的,往前数,也只有顺治九年即1652年,敬谨亲王尼堪在衢州遭遇明军伏击身亡的那一场战役可与之相提并论了。

在战后对责任人的处理上,傅尔丹被认为用兵无方,是导致“损兵败绩”的主要责任人,但因他在突围中拼命力战而得以免罪,雍正仅将其由靖边大将军降为振武将军。畏敌逃跑的陈泰则被雍正批为“不知羞耻,玷辱父祖,该杀”,只因父、祖之功而逃过诛戮,最后的处分是削职囚禁,直至乾隆朝得以获释。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雍正大传:朕,就是这样汉子》)

实体书《雍正大传:朕,就是这样汉子》已出版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